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楼主: GOSEDN

林氏谱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莆田国清林氏重修家乘序》
--明•朱淛


田宁少府林克容氏修葺家谱既成, 缄以见示, 曰:予其为我序之。淛因受而遍阅,凡林氏之宗、世德之渊源、子姓之派别、衣冠文物之盛、宅里坟墓之详,自颖公至晋建兴二年甲戌入闽至于今,凡千二百二十余年之事,举集目前,一览可尽,一家之史可谓大备而成矣。夫保姓受氏, 谁非神明之裔, 文献无徵, 涣漫不续者, 何限也。
国清之谱始作于德祐进士、漳州司户嗣南公,复修于国初时滨州州判厚公, 皆自系于沣州司马之世, 至弘治间始得长城谱, 观宋崇宁间, 金紫光椂大夫英公所撰谱序,得知其与长城、梨岭之派同岀省元沙公, 与沣州实同十一代祖,沂源沿流,远有端绪,兹谱因之考正世系, 实前人之所未及。又为修谱变例, 五代一图, 遂核其事迹,系于名字行位之后以便翻阅而劝后人也。是又先贤谱例之所未及。
少府自田宁老归, 毕力于此, 而其子国子生继复, 尝示予,以移国正献陈公(陈俊卿)所与先世往来书札数纸, 笔迹尚新, 此固林氏之毛伯、伯冏、敦铭也。 淛寒宗,七世祖姑及曽祖姑皆适林氏, 暨淛复受室于宾壶翁汝实, 其他群从婚姻往来者不下三十余人, 古所谓朱陈之族殆不过是,幸得缀名于后,承少府公敬, 题数语归之。
录自《清钦定四庫全书》、朱淛《天马山房遗稿》)卷二
  
附作者介绍(《明史》朱淛)
    朱淛,字必东,莆田人。举乡试第一。嘉靖二年成进士。明年春与同县马明衡并授御史。甫阅月,会昭圣皇太后生辰,有旨免命妇朝贺。淛言:皇太后亲挈神器以授陛下,母子至情,天日昭鉴。若传免朝贺,何以慰亲心而隆孝治?明衡亦言:暂免朝贺,在恒时则可,在议礼纷更之时则不可。且前者兴国太后令节,朝贺如仪,今相去不过数旬,而彼此情文互异。诏旨一出,臣民骇疑。万一因礼仪末节,稍成嫌隙,俾陛下贻讥天下,匪细故也。时帝亟欲尊所生,而群臣必欲帝母昭圣,相持未决。二人疏入,帝恚且怒。立捕至内廷,责以离间宫闱,归过于上,下诏狱拷讯。侍郎何孟春、御史萧一中论救,皆不听。御史陈逅、季本、员外郎林应骢继谏。帝愈怒,并下诏狱,远谪之。帝必欲杀二人,变色谓阁臣蒋冕曰:此曹诬朕不孝,罪当死。冕膝行顿首请曰:陛下方兴尧、舜之治,奈何有杀谏臣名。良久,色稍解,欲戍之。冕又固请,继以泣。乃杖八十,除名为民,两人遂废。廷臣多论荐,不复召。
    淛为人长者,不欺人,或为人欺亦不校。与明衡皆贫,淛尤甚。乡里利病,必与有司言,虽忤弗顾。家居三十余年卒。
录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五
按:莆田黄石国清, 今称定庄。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2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莆田黄石定庄林氏修谱考证序》
明•林克容
  
    唐至德间, 吾祖通判讳昌府君, 自长城徙居国清塘上, 历五代、宋、元以至今日二十六世矣, 谱志原其所自岀皆曰澧州, 又曰邵州, 其谬甚矣。 至弘治年间族人琯,见长城之谱, 谓吾林氏之祖黄门侍郎讳禄府君, 自晋由下邳入闽, 四传建安知县讳靖之府君入莆, 九传至功曹讳原次府君, 生三子: 曰既、曰茂、曰诜。 既公八传至省元讳沙府君, 自莒溪迁居长城, 沙公生三子:曰昌、曰宝、曰旻。 昌徙国清即我始祖吴山公也。
茂五传至讳万宠公生三子: 曰韬、曰披、曰昌。韬为阙下祖, 披为九牧祖。昌生萍,为澧州司马派也,游洋之变避难居鹭峰山。由是观之, 吾祖长房之昌与万宠三房之昌盖同源而异派, 特世有先后耳。第以二派之父偶皆名昌, 及子之名评与名萍者又偶同, 因足以起人之疑矣, 其为国清, 为澧州何足怪哉。然宽则独喜前人之讹, 正是而始正也。 是谱旧修至三十九世矣, 往岁族人辅公, 当修之未成, 近者吾儿继复,自莆寄来谱系盖辅所修者, 宦邸续修无世而止, 尚有谱传, 已命再寄而续成之。噫!宽今老矣, 百念俱销, 独此为未能忘情者耳!但以俟之且以考正世系列图于左, 庶以便观览之耳!
  
明嘉靖丁亥(1527年)四月望日吉旦
晋安林禄公四十世孙田宁少府克容宽谨书于化州宦邸
录自《莆田长城金紫林族谱》




按:莆田九牧祖祠中, 清同治年间的石碑上刻, 乌石之有祠, 我端州派下所以祀鼻祖披公也. 披公, 实万宠公次子, 兄韬弟昌同居此, 故三人窀穸相连, 穴名“三台拱耀,” 此峰鼎峙, 科第所以甲莆中耳!而祠独不祀. 忍呼哉!兹幸三房合心捐金重整追祀, 万宠尊所尊也, 合祀韬、披、昌亲所亲也. 先灵由是而愈慰正, 后嗣由是而益昌, 谨勒石以记捐修芳名于不朽云; (见下图)
错把定庄开族祖昌公(长城林)误为十六世昌公(游洋林), 故把长城派衍清江, 积庆祠, 清江系梨岭英田祖的后裔, 如则香、必达、则忠、则行、则友、国耀、双美、铭孝、若尝、传男, 锦墩天生, 南箕合和等捐银误为十六世昌之后裔, 以讹传讹至今, 若不考证, 误传后世。
         
附作者介绍
林宽, 字克容, 祖瑱, 字以玉, 号蒙庵. 由乡试授河南钧州学正, 升清和知县, 江西袁州通判。父潆, 知县, 以子贵赠文林郎. 兄恭, 由卫学生补国学授山东临清州判官, 改调湖广荆门州管粮。宽由学授江西南康府通判, 连摄三县事, 讨叛党进升承德郎, 升广东化州知州, 寻迁田宁府同知,以子继贤贵封徽州通判。生三子: 继贤, 宁波府同知; 继复, 六安州吏目; 继忠, 监利县丞。林琯, 见长城族谱, 才得知祖源错接到禄公十六世孙昌公位下, 又有林辅公当时修谱之未成。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2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孝感志
曾坚
温之平阳县西南行三十里曰前仓,又计途二百里曰四溪,五季时林氏祖建公者由闽至安固玉溪,分居四溪、前仓各处,余从其十六世孙林成大考旧谱知之也。六世有名杞者,宋崇宁进士,从孙待聘继之,其族始大。杞终帅府参谋,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待聘终敷文阁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食邑六百户。概其次,则少监一人,直学士一人,安抚一人,提点刑狱、提举学校、常平各二人,平各薄、监丞各一人,提辖左藏库三人,郡守七人,观察判官一人,通判三人,签判二人,南外宗教二人,县令五人,察推,运干等属官凡三十人,赠金紫光禄大夫一人,正奉议大夫一人,大中大夫二人,中奉大夫二人,朝议二人,通奉一人,郎以下四人,国夫人一人,郡夫人三人,令人三人,硕人三人,安人四人,太安人、宜人各二人,恭人二人,孺人十人。几百年间人物繁荣,莫若此矣。
待聘母柳夫人墓志云堂上舅老患足疮,躬为洗涤污秽,痛极,手不可近,夫人为吮其脓血,此其孝行比乳妬者较难矣。观之家乘,则见其贵显者多半出之夫人之裔,然后知纯孝,泃可以格天云。
员外郎前国史纂修官 曾坚 谨识
选自泰顺泗溪《林氏家乘》卷之九 第一篇
  
注:
1.      《林氏孝感志》是记录平阳(今泰顺)林氏辉煌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但此文除了在原始出处《林氏家乘》可见外,仅部分见于孙衣言孙冶让著的《瓯海轶闻》一书。网络上更是查不到此文的电子版本(图片,word,pdf等),笔者有幸从一位从事收藏的前辈手中拍到这份《林氏孝感志》,激动万分,于是摘抄以飨读者。
2.      孙衣言孙冶让著的《瓯海轶闻》卷三十二 氏族  以“四溪林氏之盛”为标题部分引用《林氏孝感志》(见《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整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张如元 校笺的《瓯海轶闻》 第1084页)
3.      对于《四溪林氏之盛》一文张如元先生有如下校笺:刘克庄《水村堂记》:“杭越君又言幼时闻守冢者夸人云:‘我林莱、林邵子孙。’时犹未晓其语,后入馆,阅《永嘉四溪林氏家谱》,言林群晋太元中为郡大中正,世居(山历)(山寻)山(茂则注:今莆田城厢区棠坡村),林莱、林邵其后也。”以秘书省藏有其家谱观之,宋时平阳泗溪(明景泰以后属泰顺县)林氏实为著族。
4.      《水村堂记》系刘克庄(1187-1269)为莆阳(今莆田)林光世所筑的水村堂所记。从文中可以看出,宋朝皇家的秘书省藏书楼中藏有泰顺泗溪的《林氏家谱》,可见当时平阳泗溪(今泰顺泗溪)林氏的影响力。   
5.      从文中可以看出,林杞官至帅府参谋(李纲帅府主张抗金),吏部尚书系去世后所谥,生前并无此官职。而百度百科“林待聘”词条中说待聘为林杞从子亦有误,实为从孙,其父林永年为林杞从子。
6.      第二段有关林待聘母柳孝妇的内容可参考宋永嘉林季仲撰,平阳(现苍南)陈桷书,王昇篆的《宋故孺人柳氏墓志铭》(苍南文史资料第18辑之《苍南碑志》P4)
7.      关于该文的撰写时间,《林氏家乘》中并未提及,笔者推测应该为1369-1370年间。原因有三:(1)文中称平阳为县,平阳宋时为县,元时(1295)因户逾5万而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仍为州,1369年复降为县;(2)作者曾坚为元末明初人,1370年被朱元璋所杀(见下曾坚简介)(3)落款为“前国史纂修官”,这一称呼更说明成文时间在明朝。故可以推断该文系曾坚在明初所写,是其人生最后一两年所作。
  
《林氏孝感志》作者简介:
曾坚(?—1370)
江西省金溪县石门乡长兴村人。至正十四年(1354)榜眼进士,至正十八年(1358)任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元最后十年,在大都任职,官至翰林学士。
明朝洪武二年(1369)授礼部员外郎,礼部侍郎。洪武三年(1370)以感符玺事作《义象歌》,被诛。
1361年曾为平阳鳌江玉莲村的陈绛殿祠堂撰写《绛里陈氏宗谱序》。
曾坚与我平阳泰顺之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泰顺《林氏家乘》简介
全名:《济南郡林氏家乘》,共十卷,首一卷/(清)林鹗编纂,道光二十四年(1844)。
包括,
卷首:谱序、凡例;
卷一:源流、谱额、辩;
卷二:世纪;
卷三:世系图;
卷四:恩纶;
卷五:圣翰、墓考、墓图;
卷六:世系图、美伦图;
卷七:家传;
卷八:墓志铭;
卷九:艺文;
卷十:存余、拾遗。
始迁祖:林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县(今建阳市)迁居浙江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七都筱村东源龙须岩下(今属泰顺县筱村镇),北宋建隆二年(961)又转迁本邑塅村(今属泰顺县泗溪镇)。
名人:(宋)林圮、林绍、林永年,林待聘、林逢龙。
原文地址:林茂则新浪博客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1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会沙冈林氏续修宗谱序
明  林润

林本西河之族,支分自北迁于闽,又分自闽迁于粤会邑沙冈之里,有金紫之裔,九牧之支焉。始迁者宋承事郎森公开基,传世嗣衍,而族以蕃迄今年逾四百,代十又三且四五矣。谱修于前人曰保成录者,传世既久嗣当续书,迺今东乡令文经氏偕其叔侄昆弟诸庠士咸共事焉,校前录而续后编,无改于昔。首书诸序存旧也,次录义例端格也,次续糸图联世也,次记世录传实也,追养继孝莫重于祭,则次礼式蘋藻黍稷以供祀事,则次祭田,次徵文献则志遗文,次齐习尚,则附族约。篇目森而序引悉,将传世世用保厥成,故旧家物其见此哉。夫祖德芳而后贻燕,永孙谋奕而后继世长。古今世糸,自北而闽,言宗虽远矣,而前代故实尚可考也。自闽而粤论派虽分矣,然而九牧之芳声尤共慕也,即继世于沙冈者,有仕宋为朝大夫,数大夫矣。为副使司户学录宣教者矣,有发解于前朝徵辟于  国初者矣,嗣是绳绳廪于庠,贡于校,荐于省者亦常不乏。近则入祀乡贤贤例,出司民社之寄者又屡见之书云。言念尔祖在于修厥德,书言践厥献克休于前人,故孝弟忠信,诗书礼义不可一日无者。自存心积虑以至于行,已立身当求无拂于天理,自居乡处族以至于有为天下,当求无愧于良心。以是自励庶乎,所修而践者,克念尔祖,而于前有体也。呼呜呼! 贻燕之永,欲其能绍; 继世之长,欲其愈昌。固所望于子孙者勉承宗阴,无替门祚,其斯录之意乎! 为子孙者,其尚思之。曩予牧邑江右,会文经同事汝城之东,每谈宗系,欲志一言而未及。兹仲氏文春牧安义,以家谱完书之南都,徵予序之,述此为宗人告而重致保成之意焉! 是以为序。

隆庆三年(1570)岁次已巳  
赐进士大十一身宪大夫奉敕总督粮储巡抚应天等处地方兼理军务度察院右签都御史
莆田宗人念堂润书
  
录自《新会沙冈林氏宗譜》1冊, 1929版
  
林润(1530-1570):
明代福建莆田城内下务巷人(现属荔城区),字若雨,号念堂。嘉靖进士。由临川知县官至南京御史,不畏权贵。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初任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县,后授南京山东道御史。《明史》评严嵩父子之败,乃”发于邹应龙,成于林润”。隆庆元年(1567年)出任应天巡抚,有盛名,多宽政。居官三年,病逝于任上。按上文落款,该谱序系林润人生最后一年所作。
详细简介见:【明】林润
  
新会沙冈林氏(家庙)
位于罗坑镇石咀村,2011年地方文史专家林福杰撰文出版的《石咀(沙冈)林氏家庙》一书,详细介绍了新会石咀(沙冈)林氏家庙,前身名为“光禄祠”,再前身为“崇报祠”,初建时间最晚不迟于明初。目前的格局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其建筑艺术精湛,厅堂轩伟,雕饰精致,用材上乘。其建筑特色、修建历史,以及所承载的宗族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地方史料价值。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评价“总体格局保存完整,是五邑地区规模罕见的岭南广府风格祠堂”。
  
作者:广州林星供稿/林和灿、林忠辉断句  来源:录自《新会沙冈林氏宗譜》1冊, 1929版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1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宋桴 悦二公校对林氏族谱序》
林志
   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堅郡公,命為監,賜姓林氏,食采博陵。堅生載、磋。載,襲封清河公;磋,成王時為大夫。磋生虎,為康王卿士。虎生光,康王再命為大夫。光生相,昭王時復為監,監諸侯國。相生玄,玄為元士。玄生鳳,鳳生翊,翊生萇,世為夏官。平王東遷,萇之後 材,總六師以從。自是林氏或在周,或居魯,或在齊、衛。其在周者,貞 為卿士;英 為太保;雋 為畿內侯;宏 為內史;繇 為司冠。其在魯者,雍、不狃、楚,代仕季氏,傳稱季氏之良者。而放,問禮孔子,以長山侯祀闕里。其在齊者,回 見「莊子」,既 見「說苑」。其在衛者,類年百歲,與孔子同時,見「列子」。戰國之時,或在周,或在秦;而相趙者 皋,始居九門,有九子,號十德之門。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始皇時,詰 為河東郡守;文度 朝歌令;治 為治粟內使;亮 侍中。漢高祖定三秦,皋四世孫 摯,從趙元父有功,封平棘侯千戶;傳子 辟疆,國除。景帝分鄒縣置濟南郡,遂為濟南人。元康中,闢疆曾孫 常覲 為貞圉大夫。蓋自平棘懿侯四世而太傳 尊,始由儒術顯;以今文尚書,授丞相平當,傅為歐陽氏學,故濟南之望獨盛。而秦侍中亮之後,則有御史大夫 別、少府 述、御史中丞 光,歷仕文、景、武帝朝。其出守廣陵者 告、後漢侍御史 袞、吳將軍 恂,實後之。哀帝時,鋻 為北平太守;後居平涼者,為後魏太守 遯。而閭 居成都,抱道隱居,元正間,楊雄師之,其始末無聞焉。新室更始之際,或隱或仕。光武中興,時 為徐州刺史。而尊之六世孫清泉侯 邈,亦徐州刺史;下邳林氏,其後也。永平中,言 為少府卿;三傳為大將軍萬年侯 恂。漢末,農 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之事;祗 尚書僕射,此其尤著者。而 禮 為魯王相,歷山陽、平原太守,以治行稱。魏受禪,譚 為尚書郎;豫 為河南、河東太守;道固 吏部尚書。晉泰始初,玉 為侍中兼司隸校尉;顯歷安定、博陵、山陽三郡太守。而清泉之五世孫 喬,與釋道林為友,「世說新語」記之;玄孫 道明,後魏清河太守。清河子勝,北齊散騎常侍,後始見之臨清;唐太常博士 寶 祖焉。其居廣平者,隋太子率令庭珉,自仕縣徙魏郡,庭珉生實,廣平、魏郡蓋同出也。晉安林氏出自徐之下邳,晉黃門侍郎 穎(一作隸、字元從);隋元帝南遷,初寓江左、生懋、祿。懋 下邳太守,生六子:鋻之、宜之、慶之、侃之、旭之、敬之,時號六龍,是為下邳祖。祿 由散騎常侍遷晉安太守,卒於官,追封晉安郡王。二子:通直郎 景、廣威(一作威武)將軍 暹,葬散騎於溫陵九龍崗,始居侯官縣都西里,是為晉安之祖。景 生散騎常侍、開國侯 綏;散騎事獨詳,暹之後不見於譜。而開國五子漢、群、格、熙、鄱,子孫始居莆田,歷宋、齊、梁、陳、隋,仕者甚眾。開國七世孫英之後,自莆田遷洪州,隋末士弘稱帝鄱陽是也。十二世孫唐饒州刺史 萬寵,三子韜、披、昌。韜生尊,尊生福唐尉 攢,以孝致白烏甘霞;貞元中,詔立雙闕以旌之,故世稱闕下林家。昌 居漳浦。而披為太子詹事,生九子:葦,端州刺史;藻,殿中侍御、嶺南節度副使;著,橫州刺史;薦,韶州刺史;曄,通州刺史;蘊,尚書員外郎、邵州刺史;蒙,循州刺史;邁,雷州刺史;蔇,福唐刺史。惟藻、薦成進士;葦、著、曄、蘊、邁、蔇皆明經及第;蒙由薦辟。而蘊以忠義拒劉闢,事載「唐史」,儒學最知名。世稱莆田九牧是也。葦生平樂縣主簿恕、豐城縣主簿 應、壽州司戶 惠。薦生廣濟令 憑、武昌令 總。曄生建安尉 愨。蘊生國子祭酒 愿,其後蔓衍於莆。蒙生餘杭令 愻,其後皆居閩縣。邁生都昌令愈,其後分居長樂、長溪。蔇生晉江令 恩,其後居仙遊。蓋自永嘉南遷,晉安族姓,閩中推為第一。其散處侯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龍溪、漳浦者,皆其苗裔,而莆田最盛;故唐、宋稱為昌宗。
  蓋長林賜姓,自晉、魏以來言氏族者,相承如此。故唐李翱作比干廟碑亦據以云,而「列子」林類、「莊子」林回,注家相傳,皆云殷之遺民。林寶著「元和姓氏纂」時,匡簿家藏,固足徵不誣矣。獨夾漈鄭氏云:以字為氏,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其譏寶以不知其姓之所自出,竊疑之。按「春秋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故曰林氏之先,皆季氏之良也。而放,為魯人;回、既,皆齊人;類,為衛人;在春秋之時,宜非近世矣。夫林開為平王之子,其孫必以王父字為氏,何得入春秋百餘年間,其子孫離宗為庶,反仕陪臣者若是之眾且遠哉!且唐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非若後世之判渙無考也。寶之為博士,尚論其世;而乃昧其所自出乎?無是理矣。然寶之所獨詳者,直濟南而下徐州清泉派耳。他如平涼、廣陵、魏郡、晉安、成都,僅附見焉。而黃門下邳之後,述於林蘊者,源流本末最為詳備。豈非永嘉之亂,文獻以南,當時衣冠世族之舊猶有存者,鄭氏蓋偶未之見耶?至於晉安之林,唐、宋號為昌宗,寶由黃門入閩,族姓推為第一;又有九牧、闕下,以彰大之;而寥寥清泉之裔,無或論著者。鄭氏以是譏寶,何也!然鄭氏所據,乃「鄒縣風俗通」所云,而鄧名世氏辨誤,亦以為然。余觀桓王之孫,有林茂、林英者,為王子克之子,則又一族而名氏同者兩人,是鄭說疑信已相半矣。否則林開之林,又自為姓,亦如虞仲之為虞也與!故今既據舊譜為譜,而復疏其異以備參考焉。
  
明永樂十八年(庚子)十月
右春坊右諭德 翰林院侍講 閩縣裔孫 誌 謹譔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1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跋《莆田林氏世德图》后①
  
(明)杨廉②
  
莆田林氏名天下。唐有九牧之称,以仕宦之盛也;国朝有“无林不开榜”之谣,以科第之盛也。今此图,九牧在焉,自馀则有不得而尽列也。然岂特仕宦科第之盛而已哉?如讳蕴之在唐,当刘辟反,急斥大骂,正气直节,颜杲卿③之流也。如讳应成④、讳栋父子之在宋,俱登潘瓜山⑤、陈复斋⑥之门,师友渊源,蔡元定⑦、仲默⑧之俦也。至于孝友、文学,如讳攒、讳圭,风概清谨;如讳顺、讳宗,皆翘翘然。此则林氏之所以盛者如此。
廉尝谓唐之颜氏不优于崔庐乎?宋仙游之蔡不愧于建阳之蔡⑨乎?君子于崔庐或不取其门第,于二蔡或比之一薰一莸⑩。是知林氏之家声赫然,于八闽三山者,诚在此而不在彼也。今都宪公清操重望,博学推文,林氏当益增重焉。公出示此图,因得拜而观之,谨识于后云。
  
【注释】
①《杨文恪公文集》卷三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01333册”。
按,本文为明代名臣杨廉所撰。紧扣林氏“世德”,赞美林氏先贤的美德。并进一步探讨其深层原因,以“颜氏”与“崔庐”相比为例,“颜氏”出身门第没有“崔庐”高贵,但在国难当头之际却显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以“仙游之蔡”与“建阳之蔡”对比为例,说明正邪之天地之别。由此而得出“林氏之家声赫然”的原因不在于门第的高贵,而在于忠义精神的源远流长。
本文言短意长,确为大家手笔。
②杨廉(1452—1525),字方震,号月湖,丰城县(今丰城市)人。幼承家学,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选庶吉士。弘治三年(1490)授南京户科给事中,屡上疏言事,切中时弊。正德初年改任太仆寺卿,进顺天府尹。明武宗好巡游嬉戏,杨廉上疏极陈时政得失,并进谏阻止武宗南巡。世宗即位,迁杨廉为南京礼部尚书。嘉靖二年(1523)乞休,家居两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恪。杨廉学识渊博,淹贯经史。平日与理学家罗钦顺交好,常与之切磋理学、礼乐,并对农学、医学颇有研究。有诗集《月湖集》48卷。
③颜杲卿:唐朝官吏。京兆万年人,字昕。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旋升为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应其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之约,联合起兵断禄山后路,设计杀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响应的有十七郡。次年常山为史思明所破,他被执送至洛阳安禄山处,遭杀害。
④林应成:字汝大,曾受学于理学名宿黄绩,并得到潘柄、陈宓的真传。林应成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宋度宗成淳中期(约1270年)与长子林栋同年登第,一时传为佳话。林应成历官宗正寺簿、宣抚司机宜,赵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享年72岁。
⑤潘柄:字谦之,怀安人。年十六即有志于道,与兄植同往武夷从朱文公游。潜修笃行,著有《易解》、《尚书解》,发明圣经之秘,学者尊为瓜 山先生。
⑥陈宓(1171—1226),字师复,兴化人。少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游,以父任历泉州南安盐税。嘉定七年(1214)入监进奏院,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言三事,谓:“人主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心贵乎公,台谏之言贵乎直。”擢太府少卿,不拜。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俱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致仕。著《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钞》、《续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稿数十卷。
⑦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
⑧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蔡元定第三子,不求仕进,师事朱熹于白鹿洞书院。庆元二年(1196)庆元党禁,随父谪官道州。闭户读书,授徒讲学。父殁,护柩以还,隠居九峰山,专习《尚书》,历数十年。学者称九峰先生。有《蔡九峰集》。宝祐三年(1255),赠太子少师。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追谥文正。明朝成化三年(1467)追封崇安伯。
⑨仙游之蔡:指蔡京。字符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兴化仙游人,《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建阳之蔡:指蔡元定、蔡沈等。
⑩一薰一莸(yóu):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0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莆阳林氏世德图序①
  
(明)祝允明②
  
海内林氏皆出黄帝而祖比干,上下数百年,今无盛于闽之莆矣。
允明尝从今南台中丞公待用③,翻察世箓④,本柢条枚⑤,乘⑥载甚详密。盖自铜盘铭丘,汗竹演派⑦,景龙《氏族表》⑧,《元和姓纂》,《名士传》⑨,《人物志》,温彦博⑩、李习之11等碑,述三仁建德,九牧流庆12,煌炽昌蔓。噫,其盛矣!
公又示历世绘象,昉13于睦州14,继以九牧,以底于公15累二十辈,为之列赞,目曰世德。俾作叙系,自或者以程叔子16疑缪于一发17之论,往往后此夫刍灵18木俑靡矣。彼铸金怀忠19,雕木广孝,君子不废,至于麒麟、云台、凌烟20之作驱逐,旁求21之华尘吾独不得,以是比于裳衣、宗器之万一欤?故曰君子不废也。意者22君子之所以孝也,则因而进之。其骨干,忠孝;肤肉,遗则;血脉,典秩;毛发,文华。而秉执精神,含蓄元气,以致象贤保遗23之力来晜云仍24,后世万子孙无替也。则图也者,直羮墙25乎哉。
中丞公祯符26当世,其出处如睦州27,劲节如邵州28,文业如江陵29。余并无忝于乎其坐,食于是也久矣。夫予敢集诗以谓公,以至其后人盖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30,“子子孙孙,勿替引之”31。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怀星堂集》卷二十五。
按,本文乃明朝江南名士祝枝山所作。祝允明善书,其文也富瞻华丽,令人炫目。本文乃作者针对林俊所藏林氏之“历世绘象”所发的议论。文中大开大合,作者认为,林俊所藏之图,对于林氏后人来说,“直羮墙乎哉”,是林氏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传达的是“怀忠”、“广孝”的精神。作者希望这种精神永远传扬,“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本文用语古奥,句式多变,气韵充沛。其如“铜盘铭丘,汗竹演派”、“其骨干,忠孝;肤肉,遗则;血脉,典秩;毛发,文华”等,铿锵有力,慷慨激昂。
②祝允明(1460—1526),江苏长洲人,字希哲。因右手拇指旁天生一小指,自号枝山,世亦称“祝京兆”。弘治举人,曾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一生仕途不顺。后就自我放逐。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擅长书法,小楷、行书、狂草都很有名。与王宠、文徵明并为明中期书家代表。
③林俊(1452—1527),字待用,一作大用,号见素、云庄,福建莆田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老臣。成化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上疏请斩妖僧继晓,触帝怒,下狱,贬姚州判官。弘治元年(1488),擢云南副使。弘治五年(1492),调湖广,后起南京右佥都御史。正德时,进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四川。世宗即位,起工部尚书,改刑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持正不避嫌。因屡见恪,遂于嘉靖二年(1523)七月二十二日致仕。“大礼”议起,与杨廷和合,又因世宗杖决大臣,乃数上疏力救。嘉靖六年四月卒,年七十六。弘治七年夏六月,《明伦大典》成,追论林俊附和杨廷和罪,削其官。隆庆初复官,赠少师,谥贞肃。有《见素文集》、《西征集》。
④箓:原指古代帝王自称其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这里指簿籍。《新唐书·许世绪传》:“隋政不纲,天下摇乱,公姓名已著谣箓。”
⑤本柢(dǐ):本源,根源。柢,树木深入地底的根。  条枚:枝干。《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朱熹集传:“枝曰条,榦曰枚。”
⑥乘(shèng):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因此用于称一般的史书。
⑦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晋书·地理志上》:“黄帝则东海南江,登空蹑岱,至于昆峰振辔,崆山访道,存诸汗竹,不可厚诬。”  演派:分支,分流。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今世全真道人所谓‘龙门法派’者,皆本之邱长春……邱长春曾主其席,演派至今遍天下也。”
⑧按,唐代姓氏学大盛,太宗曾命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景龙中(707—709),柳冲撰《大唐姓系录》二百卷。其后又有韦述的《开元谱》、柳芳的《永泰谱》,而尤以林宝的《元和姓篡》十八卷最为著名。
⑨《名士传》: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所著。袁宏,字彦伯,陈郡阳夏,人。文笔典雅,才思敏捷,为大司马桓温府记室。后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袁宏的主要成就在史学上。著《后汉纪》三十卷,《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集》二十卷。
⑩温彦博(574—637),字大临,山西人。《新唐书》载其“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尝以并州道行军长史,与突厥战于太谷,军败被执。突厥数问唐兵多少,及国内虚实,不肯对,乃囚之阴山苦寒地。太宗即位,突嵌归款,始得还。贞观中,迁中书令,封虞国公,进尚书仆射。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帝数褒美之。卒,谥恭。著文集二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按,林氏族谱多收录“唐贞观六年四月朔,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研究者对其真实性多有怀疑,祝允明在此文中引用之,说明至少在祝允明生活的时代,此文已广为流行。
11李翱(772—841),唐代赵郡人。字习之。贞元十四年(789)进士,始任校书郎,元和初改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权知职方员外郎。元和十五年(821)加考功员外郎,兼修国史。性刚真,不得要职。太和初,拜中书舍人。后历任少府少监,郑州、桂州、潭刺史,桂管都防御使、湖南观察使,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等。从韩愈学文,文章被当时所崇。有《李文公集》。卒后谥文。
按,林氏族谱多言李翱作比干庙碑,本文亦此。该说有误。“李翱”应为“李翰”。李翰《商少师碑》被收入《全唐文》,原碑现存卫辉比干庙碑廊。
12庆:福泽。有幸的事。《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13昉(fǎng):日初明。引申为起始。
14林披(733—802),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司马、康州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后赠睦州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林披是大多数莆田林氏的祖先。
15底:达到。
16程叔子: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 伊川先生。洛阳人。与其兄程颢均受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三十余年。二程兄弟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17一发:一根头发。比喻微小的事物或见解。
18刍灵: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礼记·檀弓下》:“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郑玄注:“刍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孙希旦集解:“涂车刍灵,皆送葬之物也。”
19按,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使良工铸金,象范蠡之形,置之坐侧,朝夕论政。”
20按,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功臣之像,称云台二十八将。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21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汉·孔融《荐祢衡表》:“旁求四方,以招贤俊。”
22意者: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
23象贤:谓能效法先人的贤德。《书·微子之命》:“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郑玄注:“象,法也,为子孙能法先祖之贤,故使之继世也。”
24来晜(kūn)云仍:即“晜仍云来”。指后世子孙繁衍昌盛。晜仍,即“昆仍”,后代子孙。仍,晜孙之子。宋·楼钥《颜侍郎挽词》:“清忠与公恕,馀庆启昆仍。”宋·沉作喆《寓简》:“予因以稽考笔法渊源,自其曾高至于昆仍云来。”
25羹墙:按,古语有“羹墙之思”。从墙壁上、羮汤中能看到所思慕人的影子。比喻对先贤的思慕。
26祯符:祥瑞,吉兆。《南史·宋纪中·文帝》:“徐羡之、傅亮等以祯符所集,备法驾奉迎。”
27出处:行进和静止。宋·陆游《雨复作自近村归》:“可怜鸠取招麾速,谁似云知出处齐。”  睦州:指睦州刺史林披。
28邵州:指邵州刺史林蕴。
29江陵:指江陵刺史林藻。
30按,语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31按,语出《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替,废。意为:但愿子孙后代,切勿废弃祭礼的法度,要把它延续下去。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0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化军林氏重修旌表门闾记
王十朋①
乾道五年春三月,直秘阁新福建路转运副使林公孝泽②,自莆阳移书于清源守永嘉王某曰:孝泽八世祖欑③,有至性,唐正元④间,居母丧,哀毀甚,自延甓以葬,庐于墓,有白乌甘露之祥。时则有欧阳四门詹⑤、黄处士璞⑥述之以文。德宗⑦诏立阙旌闾,先世大其门以侈之。嘉祐、绍兴间,因弊而修,时则有紫薇呂公夏卿⑧、今丞相陈公⑨实为之记,迨今二星⑩余年,(今)不治且圮⑪,孝泽大惧,哀悴不克,震耀其先而无以为子孙训。太守钟离公松⑫,贤而乐善,不待请,慨然出公帑二十万,葺而新之。因其旧而稍加焉。莆阳故清源属邑,孝泽之子榕⑬、犹子虙⑭,皆君门下士,幸为我记之。
某辞无陋未获,既而虙來请益坚,属病不果。夏六月,又走书以督之。某曰:“孝子之事传于史,文于二三大手笔矣!奚俟乎鄙文?若夫孝感之异,天报之厚,守臣风化之敦,与公之显扬爾祖者,则宜有歌诗以发扬之。”
诗曰:
  
大哉!孝为百行先!通于神明光谱天。
圣经千有八百年,亦以应感形诸篇。
李唐中叶正元⑮年,有林孝子家莆田。
丧亲五日食不咽,手开坎室土自肩。
葬庐其旁护隧埏,恨不陨身赴重泉⑯。
天听匪高应昭然,瑞气非云亦非烟。
异香馥郁非蘭荃,饴蜜匪甘珠匪圆。
暘中不晞明且坚,灵乌皓质來翩翩。
耳惊目叹观肩骈,使者來廉跡其阡。
露随哭声洒云边,诏旌门闾徭赋蠲。
名书史冊光厥传,年垂四百家声绵。
云來满门业青编,世登桂籍香名联。
八叶有孙寿而贤,移以事君忠孝全。
黃堂主人职承宣,鼎新双阙光厥前。
宋唐四杰雄文镌,奚止照耀莆山川。
要今四海皆参骞,孰非人子宜勉旃!
注释:  
①出于钦定四库全书《梅溪后集》卷二十六,此文为宋乾道五年十二月,左朝奉郎充敷文阁待制知泉州事永嘉王十朋撰。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省乐清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一生经过雁山至少七次,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力主抗战。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乾道四年王十朋知泉州府,为阙下林家作《题莆田林氏双阙》歌:唐室遥遥孝义门,屹然双阙至今存;当时泣尽思亲血,化作烟波遗子孙(钦定四库丛书《梅溪后集》卷十七)。乾道五年冬,王十朋卸任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
②林孝泽,孝渊之弟,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进士,历知南康军,提举广东市舶。有外商之妇蒲氏,持珍异瑰宝贿赂禁中,为其子寻求宫中人助之。孝泽曰:“他日三佛斋以非时请入贡,明主犹谢遣之。今以一贾妇,使朝廷废二百年互市成法,可乎?”上书力争,固持不遣。除福建转运判官知漳州,清介特甚。一夕孝泽视事后,有人持烛送至内室,孝泽曰:“此官烛也,何可用之私室?”亟命持去。林氏兄弟清廉从政,严于律己,有传为记。
可参见链接:【宋】刘克庄《林公辅墓志铭》(莆田 林友仁)
③林欑:福建莆田人。唐贞元初,仕为福唐尉。母年老,未及迎而病,欑闻,弃官还。母亡,自埏甓作冢,庐其右,有白乌来翔,甘露三降。唐德宗皇帝诏立二阙,又旌表其闾,蠲徭役,时号“阙下林家”。
可参见链接:林氏支派简介之-阙下林(附史料出处)
④应为唐贞元间。
⑤贞元九年(793年)三月,欧阳詹赴莆田吊林太夫人(欧阳詹妻嫂),为妻侄林欑至孝之事作《甘露述》一文。欧阳詹(755—800年),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性喜静,弱冠能属文,贞元七年(791年)进士第二。韩愈称其为泉州第一位进士。“五试于礼部”,贞元十五年(799年)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贞元十五年(799年),力荐韩愈为四门博士。贞元十六年(800年),客死长安,韩愈写有《欧阳生哀辞》。欧阳詹著《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一卷。欧阳詹被誉为开八闽文化之先。《闽政通考》:“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闽南考中进士,从欧阳詹开始。明代理学名臣、乡贤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
可参见链接:【唐】 欧阳詹《甘露述》(莆田 林攒)
⑥黄璞曾作《林孝子传》。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侯官人。善歌诗,与欧阳詹齐名。大顺二年(891)进士,乾宁年间官崇文阁校书郎。昭宗时归隐。黄巢攻克建州时,军中有歌谣曰:“逢儒则辱,师必覆!”乾符五年(878),黄巢进攻福建时,申戒士兵勿毁其居。后人称为“黄巷”。著《闽川名士传》六卷,《雾居子集》十卷。
⑦唐德宗李适(724-805年),唐朝第九位皇帝,779-805年在位。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德宗为敦劝孝道,降诏褒异,旌表孝子林欑,敕立双阙。
⑧宋嘉佑辛丑年(1061年),吕夏卿作《林氏重修旌表门闾碑》记。吕夏卿(1018—1070年),字缙叔,福建晋江人,宋代史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授端州高要县主簿,改江宁县尉,直秘阁同知礼院,嘉祐八年(1063年),充史馆检修同起居注,知制诰,出知颍州。熙宁三年(1070年)卒于任。皇祐元年(1049年)编修《新唐书》,负责宗室、宰相世系表,《宋史》称其“于《新唐书》最有功”。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亦称:“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嘉祐五年(1060年)书成,迁直秘阁,同知礼院。收集大量碑刻和历代姓氏族谱,编纂《唐文献考》和《古今世系表》。《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⑨陈俊卿于绍兴十九年作《重修孝子林欑阙门记》。陈俊卿(1113—1186),字应求,号陆悔。莆田人。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一甲第二名,主考官赞为“辅器”,授泉州观察推官,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秦桧察其不附己,调任南外睦宗院教授,历官参赞军事,绍兴二十六年(1156),通判南剑州。秦桧死,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乾道元年(1165)除吏部侍郎、兼侍读、同修国史,言“外戚不应预政”,得罪钱端礼,知建宁府。乾道二年孝宗召入对,授吏部尚书。乾道三年(1167),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用人为己任,所除吏皆一时之选,抑奔竞奖廉退。”乾道六年(1169),罢相。有《陈正献集》十卷。
陈俊卿在《寄林子方》中有赞阙下林家名句“双阙门高袭庆余,相望再世拥轺车”。林枅,字子芳,孝泽子,宋绍兴二十一年辛未科进士,官徽猷阁学士知福州。
⑩误,应为二十
⑪圮,毁坏
⑫钟离松,淮东人,乾道三年以左朝请郎知兴化军。
⑬林榕,孝泽长子,与族弟林虑同中隆兴元年癸未科(1165年)进士,台州教授。质-传-选-孝泽-榕、枅、桂。
⑭林虑,阙下乌石六房林伸曾孙、林孝宗子,知象州,赠朝请大夫。林伸,嘉佑二年丁酉科(1057年)进士,瀛洲司户参军,朝奉郎。林孝宗,字伯仁,绍兴二年壬子科(1132年)进士,临安府通判。质-伸-资-孝宗-虑。犹子,指侄子。
⑮应为贞元
⑯一作黄泉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2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林栗《东林林氏家谱序》


林氏先祖居福州长乐县七岸山下罗域地方, 去今县治三十五里。唐大中六年,僧惠蒙庐墓诵经, 有天降钱之异, 县令上其事, 勅旌表立孝门者。于九世为母弟本庙。建隆开宝中讳珝者,为殿前都虞侯, 彰武军都巡驿使, 与夫人重创石尤岭义泉寺, 捨洋门山庄田, 造塔建长明灯, 有碑誌存焉者, 为八世祖从兄弟。其他事跡不甚彰显, 参订后人,又多舛讹者,得以略之。高罗田庄属者, 吾祖之別业也。質之旧图十世祖兄弟数居焉. 今之存者希矣。高罗田庄,属长乐县之二难乡, 泉源里, 石尤岭下七层岸之麓, 其他界于长乐福清之间, 去两县各三十五里, 其风俗淳朴, 而力田少争斗.
建炎之初, 盗贼蠭起, 宰邑陈可大,团结乡社, 此则吾里之俗, 令泉源里无词讼入门, 亦无盗贼, 敦厚近古, 免其团结为可称者也。先大人娶于福清而徙居焉。予生福清,先世田园多在山下, 岁之往返, 族人之世远者莫得而详之。
淳熙六年(1179年)己亥之岁, 予居母艰, 庐于墓次, 慨念五年, 坟茔其四在岭北, 诸父亡者八人, 亦有一二房来徙福清者, 族系浸广, 子孙繁, 其名字之更易,齿序之后, 先第行之重复, 宾客予而过问之者,必审订而后知之, 况他日予之若子若孙乎, 况诸父昆弟之若子若孙乎, 将有遇诸途而不知其为诸父昆弟者矣。不知而问焉闾里之人,又不能知则忘之矣, 忘其诸父昆弟是忘祖也, 予心惧焉。乃追述吾別子而下以为家谱。之初而请于诸房各疏第行、名字、年月日时, 于其下稍加次序, 将命工镂板而蒇之, 以示子孙, 记曰:男子二十而冠, 而字之礼也。自今以后有既冠而更幼名者附于所生之末, 其已婚冠者, 別序第行名字, 年月日时, 先后而谱之。十数年后又有能出力而纂之者, 诸房各以谱参合而附註焉。庶几吾宗有所连连属不忘本, 初是区区之愿也。
仁以为施, 义以为行, 则时措之宜矣, 未当诩诩焉, 孑孑焉, 是其所掭持践履为可继者也, 故願与弟姪子孙守之, 倘有诈伪不情儇浮无行者, 则非吾族类矣, 此家谱之所为作也。
某既定家谱, 分弟侄, 因归之言曰:某与诸父昆弟则同祖, 某之子若姓则同髙祖, 孟子之泽, 五世而斩, 可不惧哉!闻之先生长者曰:祖先之泽施於后世, 如木之有本而为枝叶, 水之有源而为浸灌及於五世不为盛矣。若增植其本而愈茂之,濬治其源而愈深之,则本而又本, 源而又塬, 以三为五, 以五为九, 绵互无穷, 虽百世不斯可也。五祖先之所积者, 弟侄其知之矣, 是岂有他哉。公平信, 实畏谨而已若仁, 此家谱之所作也。
南宋淳熙岁次己亥年(1179年)三月
屯田员外郎   栗谨序
录自广东《番禺猛涌林栗世系记》


  
作者介绍
宋史•林栗传
林栗字黄中,福州福清人。登绍兴十二年进士第,调崇仁尉,教授南安军。宰相陈康伯荐为太学正,守太常博士。孝宗即位,迁屯田员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讲。
  时金人请和,约为叔侄之国,且以归疆为请。栗上封事言:“前日之和,诚为非计。然徽宗梓宫、慈宁行殿在彼,为是而屈,犹有名焉。今日之和,臣不知其说也。宗庙之仇,而事之以弟侄,其忍使祖宗闻之乎!无唐、邓,则荆、襄有齿寒之忧;无泗、海,则淮东之备达于真、杨,海道之防遍于明、越矣。议者皆言和戎之币少,养兵之费多,不知讲和之后,朝廷能不养兵乎?今东南民力,陛下之所知也,朝廷安得而不较乎?且非徒无益而已。与之岁币,是畏之矣。三军之情,安得不懈弛;归正之心,安得不携贰。为今日计,宜停使勿遣,迁延其期。比至来春,别无动息,徐于境上移书,谕以两国誓言。败之自彼,信不由衷,虽盟无益。自今宜守分界,休息生灵,不烦聘使之往来,各保疆场之无事,焉用疲弊州县,以奉犬羊之使乎?”
  孝宗惩创绍兴权臣之弊,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栗言:“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王侯、贵戚善挠权者也,左右近习善窃权者也。权在大臣,则大臣重;权在迩臣,则迩臣重;权在争臣,则争臣重。是故人主常患权在臣下,必欲收揽而独持之,然未有能独持之者也。不使大臣持之,则王侯、贵戚得而持之矣;不使迩臣审之,争臣议之,则左右近习得而议之矣。人主顾谓得其权而自执之,岂不误哉。是故明主使人持权而不以权与之,收揽其权而不肯独持之。”至有“以鹿为马、以鸡为鸾”之语。方奉对时,读至“人主常患权在臣下,必欲收揽而独持之”,孝宗称善,栗徐曰:“臣意尚在下文。”执政有诉于孝宗曰:“林栗谓臣等指鹿为马,臣实不愿与之同朝。”乃出知江州。
  有旨省并江州屯驻一军,栗奏:“辛巳、甲申,金再犯两淮,赖江州一军分布防托,故舒、蕲、黄三州独不被寇。本州上至鄂渚七百里,下至池阳五百里;平时屯戍,诚哲无益,万一有警,鄂渚之戍,上越荆、襄,池阳之师,下流增备,中间千里藩篱,诚为虚阙。无以一夫之议,而废长江千里之防。”由是军得无动。以吏部员外郎召。冬至,有事南郊,前期十日,百执事听誓戒;会废节,有旨上寿不用乐,迨宴金使,乃有权用乐之命。栗以为不可,致书宰相,不听,乃乞免充举册官,以状申朝廷曰:“若听乐则废斋,废斋则不敢以祭。祖宗二百年事天之礼,今因一介行人而废之。天之可畏,过于外夷远矣。”不听。兼皇子庆王府直讲,有旨令二王非时招延讲读官,相与议论时政,期尽规益。栗以为不可,疏言:“汉武帝为戾太子开博望苑,卒败太子;唐太宗为魏王泰立文学馆,卒败魏王。古者教世子与吾祖宗之所以辅导太子、诸王,惟以讲经读史为事,他无预焉。若使议论时政,则是对子议父,古人谓之无礼,不可不留圣意。”
  除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太庙祫享之制,始祖东向,昭南向,穆北向,别庙神主祔于祖姑之下,随本室南北向而无西向之位。绍兴、乾道间,懿节、安穆二后升祔,有司设幄西向。逮安恭皇后新祔,有司承前失,其西向之位,几与僖祖相对。栗辨正之。
  除直宝文阁、知湖州。栗朝辞,曰:“臣闻汉人贾谊号通达国体,其所上书至于痛哭流涕者,考其指归,大抵以一身谕天下之势。其言曰:‘天下之势方病大瘇。非徒瘇也,又苦?灸盭。又类辟,且病痱。’臣每见士大夫好论时事,臣辄举以问之:今日国体,于四百四病之中名为何病?能言其病者犹未必能处其方,不能言其病而辄处其方,其误人之死,必矣。闻臣之言者不忿则默,间有反以诘臣,即对之曰:今日之病,名为风虚,其状半身不随是也。风者在外,虚者在内,真气内耗,故风邪自外而乘之,忽中于人,应时僵仆,则靖康之变是也。幸而元气犹存,故仆而复起,则建炎之兴是也。然元气虽存,邪气尚盛,自淮以北皆吾故壤,而号令不能及,正朔不能加,有异于半身不随者乎?非但半身不随而已,半身存者,凛凛乎畏风邪之乘而不能以自安也。今日论者,譬如痿人之不忘起,奚必贤智之士,然后与国同其愿哉?而市道庸流,口传耳受,苟欲尝试以售其方,则荡熨针石,杂然并进,非体虚之人所宜轻受也。闻之医曰:‘中风偏废,年五十以下而气盛者易治。盖真气与邪气相敌,真气盛则邪气衰,真气行则邪气去。然真气不充满于半存之身,则无以及偏废之体。故欲起此疾者,必禁其嗜欲,节其思虑,爱其气血,养其精神,使半存之身,日以充实,则阳气周流,脉络宜畅,将不觉舍杖而行。若急于愈疾而不顾其本,百毒入口,五脏受风,风邪之盛未可卒去,而真气之存者日以耗亡,故中风再至者多不能救。’臣愚有感于斯言,窃谓贾谊复生,为陛下言,无以易此。”
  知兴化军,又移南剑,除夔路提点刑狱,改知夔州,加直敷文阁。夔属郡曰施州,其羁縻郡曰思州。施民谭汝翼者,与知思州田汝弼交恶,会汝弼卒,汝翼帅兵二千人伐其丧。汝弼之子祖周深入报复,兵交于三州之境,施、黜大震。汝翼复缮甲兵,料丁壮,以重币借兵诸洞,而乞师于帅府。栗曰:“汝翼实召乱者。”
  移檄罢兵,乃选属吏往摄兵职,以渐收汝翼之权。命兵马钤辖按阅诸州,密檄至施,就摄州事。汝翼不之觉,已乃皇遽遁入成都。事闻,孝宗亲札赐栗及成都制置使陈岘曰:“田氏犹是羁縻州郡,谭氏乃夔路豪族,又且首为衅端,帅阃不能弹压,纵其至此。如尚不悛,未免加兵,除其元恶。”时汝翼在成都,闻之逃归,调集家丁及役八砦义军,列陈于沱河桥与官军战,溃,汝翼遁去,俘其徒四十有三人,获甲铠器仗三万一千。栗取其巨恶者九人诛之。田祖周由是惧,与其母冉氏谋献黔江田业,计钱九十万缗以赎罪,蛮徼遂安。既而汝翼入都诉栗受田氏金,诏以汝翼属吏,省札下夔州。栗亲书奏状缴还,并辨其事。上大怒。会近臣有救解者,寻坐栗身为帅臣,擅格上命,镌职罢归。既而理寺追究,事白,贷汝翼死,幽置绍兴府。居顷之,诏栗累更事任,清介有闻,复直宝文阁、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就改提点刑狱,又改知潭州。除秘阁修撰,进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召对便殿,奏乞仿唐制置补阙、拾遗左右各一员,不以纠弹为责。从之。除兵部侍郎。朱熹以江西提刑召为兵部郎官,熹既入国门,未就职。栗与熹相见,论《易》与《西铭》不合。至是,栗遣吏部趣之,熹以脚疾请告。栗遂论:“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余,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所至辄携门生十数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今采其虚名,俾之入奏,将置朝列,以次收用。而熹闻命之初,迁延道途,邀索高价,门生迭为游说,政府许以风闻,然后入门。既经陛对,得旨除郎,而辄怀不满,傲睨累日,不肯供职,是岂张载、程颐之学教之然也?缘熹既除兵部郎官,在臣合有统摄,若不举劾,厥罪惟均。望将熹停罢,姑令循省,以为事君无礼者之戒。”上谓其言过当,而大臣畏栗之强,莫敢深论。太常博士叶适独上封事辩之曰:“考栗之辞,始末参验,无一实者。其中‘谓之道学’一语,无实最甚。盖自昔小人残害良善,率有指名,或以为好名,或以为立异,或以为植党。近忽创为‘道学’之目,郑丙唱之,陈贾和之。居要路者密相付授,见士大夫有稍务洁修,粗能操守,辄以道学之名归之,殆如吃菜事魔、影迹犯败之类。往日王淮表里台谏,阴废正人,盖用此术。栗为侍从,无以达陛下之德意志虑,而更袭郑丙、陈贾密相传授之说,以道学为大罪。文致言语,逐去一熹,固未甚害,第恐自此游辞无实,谗言横生,善良受害,无所不有!愿陛下正纪纲之所在,绝欺罔于既形,摧抑暴横以扶善类,奋发刚断以慰公言。”于是侍御史胡晋臣劾栗,罢之,出知泉州,又改明州。奉祠以卒,谥简肃。
  栗为人强介有才,而性狷急,欲快其私忿,遂至攻诋名儒,废绝师教,殆与郑丙、陈贾、何澹、刘德秀、刘三杰、胡纮辈党邪害正者同科。虽畴昔论事,雄辩可观,不足以盖晚节之谬也。
录自《宋史•林栗传》


据广东番禺猛涌《林栗世系谱》:先祖系莆田北螺茂公孙文强公后裔, 五世祖迁公徙居长乐东林为开基祖, 再传十一世祖炳公迁居福清鳌里, 生子栗, 其裔衍番禺县, 金欧, 周南里分房;长陂头、竹脚、孟涌、草塘、员冈、南了等地。考辩:珝公系九牧藻公之孙, 珝公生文广、文纳, 文纳生子逵, 先移居浦上池头, 为西井小厅祖, 后复移居福唐门楼, 十一传生震。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 欧阳詹《甘露述》(莆田 林攒)
  
述甘露,昭孝德也。贞元壬申岁,福州福唐县尉清源莆田邑人济南林公欑太夫人终,公每一痛哭,至水浆不入口,或三日,或五日,内外羸惫,殆至殒灭。癸酉,将与先府君修合【】之礼。公之于事亲,存既竭其力,送终思尽其勤。曰:“含襚品章,则有王度,不敢之越也。塋域固护,实在我,功当恳而行之。”于是躬开坎室,自埏砖甓,与兄弟手攻肩负,以凿以筑。虽率情性。而无僣法度,不违典礼而有异常仪。载考再理,而未之窆也。春三月五日,忽异气自天,氛氲下蒙,非云非烟,幂幂绵绵,彩耀光鲜,馨香馥然,起朝及暝,徘徊不散。先是绕垄已栽松柏,洎晨,枝叶间遍悬露滴,其滴齐大如梧子。公奇之,与兄弟及乡人时相慰者而尝之,其味甘,异于人间所甘之味。日渐高,不销不晞,转坚转明,莹然珠相,铿然玉声。如是者三日,睹者争取,或食或玩。噫!天冥冥,其间蓄灵;地陈陈,其间蓄神。灵无形,神无身。无形无言,无身无声。苟有可褒,以物而旌;苟无可褒,物不虚行。其德常,其物常;其德稀,其物稀。予闻甘露之说,莫觌甘露之实,其为稀也,不亦甚乎!今为公而降,公之德岂常德欤?况殊香启途,异彩相宣,凝结丰圆,向日翻坚者哉!则其至诚所招又多矣。予执【】礼,幸获而见珍,耸不足,遂为之述。
《钦定四库全书•欧阳行周集》卷七-杂著•甘露述
注:
    此文是贞元九年(793年)三月,欧阳詹赴莆田县所作。
    欧阳詹(756-800),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与林藻、韩愈同登唐贞元八年(792)榜进士,韩愈为其写《欧阳生【】辞》。妻林萍,为林蕴妹、林尊堂妹,林攒(林尊子)堂姑姑。也就是说文中说的“林太夫人”是欧阳詹妻林萍的嫂子,因此他对这个家族的事情非常之了解。
    欧阳詹还曾到好朋友名士林藻和林蕴兄弟的家乡莆田求学五年,在广化寺灵岩精舍、福平山等地读书。
    欧阳詹被誉为开八闽文化之先, 欧阳詹中进士对福建产生深远的影响。闽 南考中进士,从欧阳詹开始。明代理学名 臣、乡贤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 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梦珠《莆田前埭林氏族谱序》


梦珠尝考郑夹漈《通志氏族略》以林氏为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 因以为氏。又以唐太常博士林宝作《元和姓纂》叙林氏始于比干子坚, 逃于长林山, 遂为氏。若以夹漈之言为是林氏仕于西周, 凡一十代者皆非也。若以《元和姓纂》为非, 则宋追封七十二子放, 进国长山侯, 刁衍赞之, 是知少师十二代孙, 因坚所生长林山而锡爵也。非一家无据之文, 而《闽中名士传》以林放为少师之后, 藻、蕴实长山之裔也, 自东晋礼公始居徐州下邳, 官太子太傅丞, 子颖官黄门侍郎, 颖公之子懋、禄。懋为下邳太守, 生子六, 时号六龙, 子孙婚宦不离桑梓, 至唐为郡甲姓。禄公随元帝渡江, 历任晋安温陵,遂家焉。禄公十三世而生瀛州刺史玄泰, 瀛州生饶阳太守万宠, 饶阳生睦州刺史披, 睦州九子联影穿叶, 剖分符竹, 称为九牧林家, 今之居澄渚者即其后也。
睦州长子端州刺史苇, 苇公二子:恕、应。恕公生武卫参军逄, 逄公子可贞、可征。可征公自澄渚迁郡东长寿社, 子永。永公唐末卜居前埭之埔尾, 三世而生贲, 官大理评事;贲公子三:矩, 将作监簿;伯材, 泉州司户;囯华, 两举贡元, 为三大房。支分沠别, 蛰蛰绳绳, 皆以诗礼传家, 而前埭之族始广。自熙宁庚戌至咸淳甲戌, 同登科第连名贡舍, 岁不绝響, 梨岭联飞, 清河继起, 莆阳比事, 以为美谈。自端州迄今四百余禩, 聚族百千余囗, 诗书之泽未斩,积德之报不迁。丙子洞湏时异事殊, 系录遗缺, 梦珠思永其传,摭诸见闻, 敬修谱系, 以贻厥后, 使世世子孙各知祖宗积累之源流, 以绍箕裘之业, 岂不韪欤。
  
元至元五年己卯有误, 应为至元十六年己卯(1279年)秋
端州(林苇)十五世孙  梦珠谨撰。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2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邵州续庆图序①
  
(宋)林谕②
  
林氏得姓,其来尚矣。比干为纣少师,伤宗室之危,累贡直言,剖心而死。 时夫人陈氏有遗腹,逃于长林石室中,生男泉。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赐姓林名坚,以林中石室产也。食采于清河,移封博陵郡公,至今二郡为林氏之望。厥后有雍、楚、不狃见于《春秋》,放、回、既、类见于《传》。放,鲁人也,从孔子问礼,望称于鲁国者始此。尊,济南人,以《尚书》仕汉为太傅,望称于济南者始此。赵有宰相皋,子九人皆贤,时号“九德之父”、“十德之门”。历国仕宦曾无,旷世间有贤人,斑斑可纪。四十五代祖颖公,居下邳。子曰懋曰禄。懋为下邳太守,子孙婚宦不离桑梓,至唐亦为甲姓。禄为晋招远将军,随元帝南渡,后除晋安太守,因家焉。自汉武灭越之后,以闽越数叛,徙其民于江淮,遂空其地,至是诸姓始入闽。禄公十三世生瀛州刺史玄泰,瀛州生饶阳太守万宠,饶阳生睦州刺史披。饶阳以上并居北螺,至睦州始卜于澄渚居焉。睦州九子,联影穿杨,各剖符竹⑤,衣冠之盛,光映闾里。初,闽人未知学,江陵藻、邵州蕴兄弟与欧阳四门詹⑥,继登科第,声振闽中,号为“欧阳独步,藻蕴横行”。今澄渚一宗,均出端州、江陵、邵州⑦三公之胤,犹宦学不替。其他分布别析,亦为茂族。今纪其在吾邑者,涵江有天章侍讲瑀,都官郎中孜;长城有学士英,太常少卿茂先;马洋有国子博士仲舒;上溪有太常博士读。他若闽县有辨,五子皆列仕路;福唐最、高,父子甲科;长乐有休复,兄弟三人擢笫。皆系出澄渚。自饶阳三世而生攒,以孝感甘露三降,白乌再翔,诏旌门闾,子孙绵盛,谓之“阙下林家”,又自北螺而迁焉。自晋而后,居莆北螺者尤盛,泉、福诸林,皆分莆北螺之裔。士弘⑧建国豫章,称大楚皇帝,唐史记谓本莆田北螺人,则其宗种散落远矣,今其地遂墟,犹号林埔。林氏之在泉最为着姓,莆田于唐晋安为支邑。唐定天下氏族,得百九十八家,许通婚姻。而林氏为晋安郡之首,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自比干而下,名字爵世,乃贞观六年中书令温彦博所定,藏在秘阁。邵州在史馆得其副本,更自为《续庆图》。文字舛讹,世次不完。但自禄公以下而子孙,所藏刊本最详。遂加考訂,演为全书,号《广邵州续庆图》。余念家世,自得姓以来一百有余代矣,忠孝儒学,光荣一时,遗芳后嗣,丕缵⑨前烈,可不勉哉!
绍圣四年(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年),邵州七世孙从政郎永明令谕撰
  
【注释】
①本文转自“龙泉山人的博客”, http://longquand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798420020103282926941/。据博主言,此版本见于《邵州集》附录。笔者没有见到《邵州集》。
按,此文另有一版本,标为治平三年(1066)的《重广邵州续庆图序》。“龙泉山人”认为:两文文字大体类似,与本文比较,其中部分文字,疑为后人添加。如:为本族写序,先祖名讳一般不会称姓,如林楚、林雍,林回。其二,阙下林一段文字,明显提前,硬性插入,显得生硬。此外,治平三年岁次丙午,亦非丙子。为参考计,也录该文于后,以便比较。
本文的记述更为条理详明。特别是叙述南渡之后林氏的发展,条分缕析,杂而不乱,是临时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
②林谕:关于作者的资料不多,查《龙溪县志》,有“林谕,龙溪人,淳熙八年辛丑进士”。不知是否。
③斑斑:犹“班班”。明显貌,显著貌。《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窃为《穷鸟赋》一篇。”李贤注:“班班,明貌。”
④联影穿杨
⑤符竹:《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
⑥欧阳詹(755—800),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性喜静,弱冠能属文,“五试于礼部”,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十五年(799)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全力参与韩愈的古文运动。贞元十五年(799),力荐韩愈为四门博士。《闽政通考》:“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贞元十六年(800),客死长安,韩愈写有《欧阳生哀辞》。著《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⑦端州:指端州刺史林苇。  江陵:林藻。据《唐史·人物志》:“初授容州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使,终江陵刺史。”  邵州:指邵州刺史林蕴。
⑧林士弘(?—622),饒州鄱阳人,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5)率众起兵,攻占豫章郡城,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发展到十多万人,遂攻占虔州。林士弘称南越王或楚帝,并用延康或太平为年号。其势力最强时领土由江西九江至广东广州。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战败,退保安成山洞,不久病亡。
⑨丕:大。  缵(zuǎn):继续,继承。
  
  
重广邵州续庆图序
  
林氏得姓,其来尚矣。比干为纣少师,伤宗室之危,累进直言。纣王不悦,曰:吾闻圣人心有七孔,孔有七毛。即剖而视之,果圣人也。时夫人陈氏有遗腹,逃于长林石室中,生男泉。周武王克商,命闳夭封比干墓,赐泉姓林名坚,以林中石室产也。食采清河,移封博陵郡公。至今二郡为林氏之望。厥后有林楚、林雍、林不狃,见于《春秋》。林放、林回屡见于《传》。放,鲁人也,为孔门弟子,望称鲁国者始此。尊,济南人,以论《尚书》仕汉至太傅,望称济南始此。齐有金闾女为皇后。赵有相皋,子九人皆贤,号九德之父,十德之门。历朝显宦贤才,斑斑可纪。四十五世祖颖公,居下邳。子曰懋日禄。懋为下邳太守,子孙婚宦不离桑梓,至唐亦为甲姓。禄为晋招远将军,随元帝南渡,授晋安太守即家焉。自汉武灭越,以闽数反,徙其民于江淮,遂空其地。至是禄公始入闽。禄公传二十世而生瀛州刺史玄泰,瀛州而生饶阳太守万宠,饶阳生睦州刺史披。兄曰韬、弟曰昌。饶阳以上并居北螺,睦州始卜于澄渚。睦州九子,联影穿杨,各剖符竹,衣冠之盛,光映闾里。初,闽人未知学,端州刺史苇,弟御史藻、邵州蕴兄弟与欧阳四门詹,继登进士科第,声振闽中,号为“欧阳独步,藻、蕴横行”。今澄渚一宗均为端州、御史、邵州三公之裔,犹宦学不替。其他分布山泽,苗裔滋析,亦为茂族。今纪其在吾邑者,韬生一子曰尊。尊生三子:曰松、曰栩、曰攢。三子以孝感,甘露三降,白乌再翔,诏表门闾,子孙绵盛,居义门、龙井、乌石,号称阙下林家。犹有外居西州、前街、南门、县前、后街、岩前、长城、玉井、阳城等处,即其裔也,又自北螺而迁焉。如在涵江,则有天章侍讲瑜,都官郎中敬,长城有学士朝散大夫英,太常少卿茂先,马洋有国子博士仲舒,上溪有太常博士读。其在外邑者,闽县有辨,五子皆列仕路,福唐有最、高,父子联甲科。长乐有休复,兄弟并侄二人擢笫,皆系出澄渚。在隋、唐间,居北螺者尤盛,往往福、泉诸林,皆分南北螺之裔。隋未有林士弘,建国豫章,称楚皇帝,载于唐史,谓本北螺,则其宗种散在远矣。今其地遂墟,犹号林墓埔。林在福泉最为著姓。莆于晋安为支邑。唐定天下,氏族得百九十八家,许通婚姻。而林为晋安郡姓之首。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自比干而下,名字爵世,乃贞观六年中书令温彦博所定,藏在秘阁。邵州刺史蕴在史馆得其副本,更自为《续庆图》。今所得邵州《续庆图》,文字舛讹,世代不究。但自禄公而下,而子孙所藏别本最详。遂加刊改演成书,号《重广邵州续庆图》。余每念家世,自得姓始,以忠孝传家,光荣一时,遗芳后世,丕缵前烈,可不勉也哉!
宋治平三年岁次丙子四月初八日,乡贡进士裔孙瑜撰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6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族谱》跋
  
(宋)蔡襄②
  
族谱者,族林氏之族也。昔之谱牒尝存于秘阁,自唐侍郎蕴从国师温彦博处得其副本③,因而流传至今,盖诚阀阅④之宝也。然林之子孙,宝其衣冠;余之观览,宝其行实⑤。于阙下之甘露⑥也,宝其孝;于西川之骂贼⑦也,宝其忠。无鬼之论⑧,可以破千古之疑;还珠之赋⑨,可以鸣国家之盛。而梨岭之诗⑩又宝其可徽世德之殷,验人才之多矣。
然族谱之宝,天下之至宝也,族谱之观,天下之奇观也。以奇观而得至宝,余深有冀也,逐跋之于谱后。
宋端明殿学士蔡襄谨书。
  
【注释】
①本文转自“龙泉山人的博客”, http://longquand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798420020103282926941/。不知原始出处。
按,本文为北宋名臣蔡襄所写。蔡襄是仙游人,号莆 田居士,对林氏宗族的历史、文化应该十分熟悉。此跋没有具体叙述林氏的宗族源流,只是就谱论谱,其中“林之子孙,宝其衣冠;余之观览,宝其行实”可谓立文之本。作者紧紧抓住林氏的“孝”、“忠”、“破疑”、“鸣盛”,赞美其“世德之殷”、“人才之多”,指出林氏的兴盛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此乃林氏兴盛千年的根本。最后,作者用“余深有冀也”表达了自己对林氏未来的祝愿和希望。
此文用语古雅,行文跌宕,气韵充沛,意蕴深沉,可谓名作。
②蔡襄(1012—1067),字君谟,号莆阳居士,逝号忠惠,北宋兴化仙游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着有《茶录》、《荔枝谱》等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担任过谏官和史官,并多次出任开封府、杭州、泉州和福州等地的知府。为官刚直敢谏,宋仁宗景佑年间,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四人因为发表议论朝政腐败的言论被贬黜,蔡襄为此作《四贤一不肖诗》声援范、欧阳等人。治平四年八月,蔡襄在家逝世。赠吏部侍郎,葬于枫亭蔡岭。干道年中,赠谥忠惠。
③按,据林氏族谱载,一般认为,林氏宗谱在东晋时已编纂成集,唐贞观六年(632)中书令温彦博撰写《林氏源流总序》,唐贞元间林蕴从国史馆获珍贵史料续修宗谱《续庆图》,唐宪宗时林宝《元和姓纂序》使得宗谱日臻完整。
④阀阅:功勋(“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指有功勋的世家。
⑤行实:谓实际行为,实际。也可指犹行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
⑥按,闽林十七世林尊,官户部郎中,生三子;松、栩、攒。林攒于唐贞元四年任福唐尉。闻母病,即弃官归,孝养于家。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筑庐于墓右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乌来翔。州官上其状,福建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验,甘露再降,白乌回翔。贞元十三年,唐德宗诏赐筑双阙于墓前,予以旌表(事载《唐书·孝友传》),故林尊之派世称“阙下林家”,堂号为“露乌孝瑞”。
⑦按,林蕴任西川节度使刘辟的推官时,知辟有反叛意图。林蕴善言直谏,辟不听;又遗书切谏,也不理,反把林蕴械于狱中,欲杀蕴。林蕴凛然大呼说:“危邦不入,得死为幸!”辟怜其直,背后嘱咐行刑的人以刀磨其颈威胁他,蕴大叱说:“死即死矣!我颈岂顽奴磨砺石耶?”辟深知哧蕴不倒,把他斥为唐昌尉。后辟败,林蕴名扬京师。
⑧按,林披曾授临汀别驾知州事。临汀俗尚鬼,林披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⑨按,莆田人林藻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闽人云“欧阳独步、藻蕴横行”。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试《珠还合浦赋》,叙珠去来之意,人谓其有神助。
⑩按,林藻、林蕴、欧阳詹曾就读于灵岩精舍。唐贞元元年(785),妹父欧阳詹赴长安应进士第,但久无消息。贞元七年(791),林藻和林蕴赴长安应试,路过浦城梨岭,见欧阳詹的《题梨岭》:“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咽水偏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林藻认为欧阳詹过于消极,他们兄弟两人躇踌满志,信心十足,林藻当即在岭头写下《题梨岭》:“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林藻一举及第,林蕴也以通经得朝廷重用,第二年,欧阳詹也考中进士。消息传来,乡民将梨岭改名为折桂岭。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6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世系总纪①
  
(宋)朱熹②
  
林氏出自子姓,黄帝之裔,历虞夏商三十三代而生比干,为纣少师。因直谏,纣剖其心而死。夫人有妫氏③娠三月,而逃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下车而封比干之墓,征其所生男,赐姓林氏,命名曰坚。仍诞育地食采于博陵,世为大夫。
自周迄东晋以至今,豪生杰出,代不乏人。春秋时,有林回、林放、林雍、林楚、林不狃,或以忠孝,或以文德。秦末子孙居齐郡,后改济南郡。林尊为郡人,以《尚书》论石渠④,官至太傅。林氏之望于济南者,自尊公始也。阅西汉、新室、东汉、曹魏至西晋,有林礼者,徙籍于下邳。礼生颖、显。颖生二子曰懋、曰禄。懋为下邳太守,子孙婚宦皆下邳,遂为徐之冠族。其弟禄,晋永嘉五年诏同陶侃讨杜弢之乱,屡建奇勋,除招远将军,迁合浦太守,后奉敕守晋安,未几卒于官,葬于郡之涂岭。林姓入闽居晋安,自禄公始。 禄之夫人孔氏,生二子:曰景、曰暹。斯时中州板荡⑤,衣冠卿相士族徙居闽者,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族是也。唐定天下氏族,推晋安之林为甲。景生二子:长曰缓,封南平侯。至七世而生孝宝,孝宝为泉州刺史,由晋安温陵迁居莆阳北螺村。又三世而生玄泰,为号南北二村。万宠生三子:曰韬、曰披、曰昌。韬生尊,尊生三子:季子欑居丧,庐墓有白乌甘露之祥,唐德宗立双阙以旌其孝,时号阙下林。披生九子:曰苇、曰藻、曰著、曰荐、曰晔、曰蕴、曰蒙、曰迈、曰蔇。藻廷试赋《合浦还珠》称,擢进士及第,为闽中破天荒。蕴辟蜀推官,值刘辟之乱,捐躯不屈,忠义凛然。兄弟九人俱拜官州牧,此九牧之所由名也。举闽州凡称林氏,皆禄公后也。
世远支分,播满海内。北自玉融、长乐,以通吴夏;南自晋安以至粱化、潮阳,无不聚斯。今十三代沣走谒,请记于余,因谱其右以归之。
宋淳熙六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己亥年)己亥岁吉日,知建康、新安朱熹题。
  
【注释】
①本文转自“龙泉山人的博客”, http://longquand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798420020103282926941/。见林树丹主编《海内外林姓源流》,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pp414-415。
按,据博主言,该文传为朱熹所作,在林氏族谱中多有记载。泉州师范学院林振礼先生对该文进行考证,主要从比干墓葬、林尊论《尚书》、林禄葬地和九牧原由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朱熹谱序发微》为题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一期。林振礼先生初步认为该序当是朱熹所作。朱熹与请序者关系匪浅,另外,朱熹与南夫子林光朝艾轩先生交情颇深,与林氏多人有书文往来,给闽中林姓写序,也算自然之事。
本文叙述林氏的流变与别谱大致相同,但用语更为严谨,条理更为清晰,可信度更高。
②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古称新安)婺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③妫(guī):姓氏的一种。《说文》:“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按,这里以“有妫氏”称比干之夫人,也有林氏族谱称为“陈氏”。存有争议。
④按,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当时,济南人林尊事欧阳高为博士,参与石渠讲论。
⑤板荡:典出《诗经·大雅》,其中分《板》与《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后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⑥林沣:《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九《朱子兴化门人及交友》中有“县令林同叔先生沣”:“林沣,字同叔,仙游人,为建州幕,廉勤自持。朱文公嘉其操行,书问往复,相期甚厚。知崇安县,清静不扰,县圃产芝,池莲双花并蒂,岁以大稔。县丞杨霓为记其事,民立祠曰林长官。”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6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陈畏《浙江泰顺林氏族谱序》
闻之朝中有天下之象, 故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谱中有堂之政, 党之政, 五服之图 ,可以知兴。所以谱与朝合符, 庙与谱共辙,其理一也。但庙以治幽, 谱以治明, 其事又异焉。陶靖节曰: 同源分派, 人易世疎, 慨然寤叹, 念兹厥初其忠厚悱恻之怀, 有俾于家政哉!
吾闻林氏谱,上自比干, 下逮林萍, 其源井井, 昭若日星, 流及数传以后, 乃辗转播迁散处乎。安固平阳、北湖、前仓诸境, 不无闲关劳瘁而仍能不隧家声, 盖先世之忠孝发祥,善报不爽也。吾同寅林杲, 托兹美盛, 有持盈戒滿之意, 乃谋所为联络维护之为, 挟谱来京委序于余, 第不侫王事, 鞅掌衰朽无文, 不获罄其所有, 以为华胄光顾。愚以为表盛美扬,非林子正宗保家之志, 故质语郑重,示厥后贤,俾林氏子孙百世似之。
宋端平元年(1234)甲午秋中  朝散大夫大理寺少卿永嘉陈畏撰
录自林泉2006年主编《泰顺林姓源流》
  
作者介绍
陈畏(字直甫)登进士第,历任太社令、秘书丞、度支郎、南安军知军、严州知州。理宗端平初,为浙东提刑,擢大理寺少卿。致仕家居十年,后又任右文殿、集英殿修撰,卒年89岁。陈畏持身廉洁介直,举动遵礼法,不汲汲于仕进。既老,犹协助乡大夫兴建平粜仓,以惠乡里。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1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族谱序①
  
(宋)林英②
  
林氏出自子姓,黄帝之后,历唐、虞、夏、商四十六代③而生比干,因直谏死。子名泉,武王克纣,未下车封其墓,徵其所生男,赐姓林,命曰坚,食邑博陵,世为大夫。自周至今,豪出杰生,代不乏人。春秋著名于《传》者,林放、林回、林雍、林楚、林不狃,或以忠贞,或以文德。秦末,子孙居齐郡,汉兴,改为济南郡,以林尊为郡人,讲论石渠,官太子太傅,林氏之望于济南者自尊始。阅西汉、新室、东汉、曹魏四朝至西晋,林礼徙籍下邳,遂为徐之冠族。传至孙晋安郡王禄,为闽林始祖。当中州板荡,衣冠卿相徙闽居之者有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唐定天下氏族,推晋安之林为甲。禄生景,景生绥,封南平侯④。至七世而生茂,茂生孝宝,由晋安迁莆之北螺村。又三世而生玄泰,泰生万宠,葬于本山之乌齐。其子孙居北螺村者东南二房。万宠生韬、披、昌。韬之孙攒,德宗立双阙以旌其孝,时号阙下林家。披自北螺村迁居澄渚,生九子,同时为九州牧。世远支分,布满海内。北自福清、闽县、长乐、连江、浦城,以逮吴下;南自惠安、晋江、龙溪、漳浦以及惠、潮,莫不聚斯国族,而推其世德作求⑤,绵绵弗替⑥云尔。
宋元祐三年(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戊辰年)六月上浣,金紫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兼翰林承旨、长城裔孙英撰。
  
【注释】
①见《西和九龙族谱》。清光绪三年新嘉坡古文轩版。原文无题。该文多用在林氏族谱中,但略有差异。
②林英(1024—1106),字希宾,一字希贤,行三龙,莆阳兴化军崇福乡兴福里长城人。幼时魁梧俊秀,性敏好学,能通《孝经》、《论语》。及长,忠厚庄重,尤擅经史,人称懿行。庆历六年(1046)进士,为避仁宗赵祯讳,遂改“英”为“悦”,初授泉州观察推官。寻迁漳州军军判官。庆历八年(1048),诏授国子录事,旋升大理寺评、忠正军节度掌书记兼监察御史。嘉祐元年(1056),迁侍御史。嘉祐六年(1061),命监省试,兼知贡举。后出知河东府河中县事。林悦外放,因乞归莆阳祭扫先代墓莹,仁宗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林悦取《林氏族谱》以进,仁宗御览《林氏族谱》,叹比干忠谏而遇害,堪称忠烈,欣然御书“忠孝”二字于谱额,钤以御宝。又赐御诗二章,敕曰:“珍重到家,可即回京。”治平元年(1064),英宗诏召林悦赴经筵讲《易》,赐衣带鞍马。旋升鸿胪寺卿,悦献《备边三策》。仍知河东县事,寻升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熙宁三年(1070),因谏阻《青苗法》为王安石所忌,谢病归莆阳。致仕归田后,旦夕思念先帝仁宗所赐《题谱诗》,遂摘其“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章句,手书一联悬之府第大门两侧,邑人起居郎蔡京闻之,诏上圣旨差遣林悦到京,悦答使者云:“臣回家不得见圣上(音容),悬此在门,出入知见圣上也。”神宗见语喜曰:“赐汝颁行天下。”元祐元年(1086),高太后主政,召见林悦,曰:“卿历事三朝,谏达民隐,宣城之命,劳卿一行。”至元祐八年(1088),宣城民食以足。林悦以异绩征回,复守尚书都官员外、兼提举两浙常平、广惠农田水利。绍圣元年(1094),厌恶朝廷党争,上疏力求外补,遂以朝列大夫尚书都官郎中、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兼管内劝农田水利,赐紫金鱼袋,可谓“聪之知远,明以察微”。元符三年(1100),权臣蔡京力荐同乡林悦,悦察其奸,俯首退避。徽宗授其金紫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兼翰林承旨、礼部尚书、赐紫金鱼袋。林悦为元佑党人论谏,徽宗不纳,以老疾固乞致仕。归田后杜门不出,督修宗祠,捐增祭田,肇修族谱,起民之病,治国之疵。并著有《终鱼集》十卷存世。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忠。居官五十六载,历事十一任,奉侍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性峭直有气节,不为利怵威诱,“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不猛,是为难耳”。其临终遗表犹劝徽宗清心寡欲,察贤远佞,政修祖宗之旧,思念母后之圣,重建强盛国家,再造汉唐盛世。葬于城南锦亭(古称水亭)山前,今存神道碑,题“宋故金紫林公神道”。
③按,有版本为“三十二世”。
④按,有版本为“开国侯”。
⑤世德: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郑玄笺:“以其世世积德,庶为终成其大功。”
⑥替:衰微,衰落。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8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林文炳《林氏族谱序》(泰顺)

古者天子建德因德锡姓, 臣系各祖, 因祖别氏, 顾有氏必有族, 有族必有籍, 其间崇本源, 別支流, 奠世系, 序昭穆, 辨嫡庶, 正名分, 伸孝悌, 明礼义皆籍之所系。后人推而普之乃谓之谱.昔宋欧、苏二公创制立法, 能使天下兴起乎仁孝之心矣, 则谓也顾不重哉. 吾族旧谱停修已久, 支派未续, 屡欲修辑因循未遂, 每履春秋霜露凄怆中有感于是,因而焚香告庙,择日纂修. 自受姓之祖以下至南闽分支, 以我初迁祖内史世公系奠之,以崇其原始也. 自内史公迄今分宗别派,则又明若指掌, 举凡碑铭、文章诗赋, 以及庐井、坟墓附录之, 以存世代精爽也. 呜呼!鼻祖比干公之忠谏而死; 逢龙、廷龙公之守义而亡皆忠于君也; 唐福唐尉之思亲泣血, 宋柳孝妇之事舅吮疮皆孝于亲也. 天道福善报施不爽,祖宗之德, 贵在子孙。吾后人果思夫创业之艰, 克绳祖武,则吾林昌大之祐,其犹未有艾也与。
  
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季秋望后吉旦  
给事六世孙文炳盥手撰
  
  
林茂则注:
1. 此文虽录自《泰顺济南郡林氏家乘》,但作者曾参与柳氏孝妇墓修葺过程,故摘抄之,以飨读者。
2. 作者林文炳简介
林文炳(1266-1343) 字德辉,林庭简长子,泰顺泗溪莘阳人。精通文墨,时恰宋亡乱世,隐德不仕,手辑家乘,并乐于众事。宋末,在平阳亲仁乡燥溪(今苍南县藻镇)瑞应山的“柳氏孝妇墓”被元兵损坏,后经林文炳发起进行修葺。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5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广邵州续庆图跋①
  
(宋)林大鼐②
  
大鼐尝疑吾祖少师遗腹而胙③之氏,别无经见④。览本朝追封七十二子,放⑤封长山侯及赐赞,乃知放少师十二代孙,因坚初生长林山而钖⑥爵也,盖非一家无据之文。林宝为太常博士,作《元和姓纂》,叙林氏得姓自比干,正合。且云九牧实长山之后,晉安禄之裔是也。邵州蕴作《续庆图》,元和十四年书到家,云:“大历中,唯谏议⑦一房为近。今国博及京兆兵曹兄弟⑧,即吾佰仲也。亦足以荣宗族乡闾,可叙列姓字继之于后。”《姓纂》所载:希旦⑨,谏议大夫。宝为太常博士,侄藩⑩为京兆兵曹。此一门衣冠赫奕,居济南,亦长山侯之后,当时必世系蝉联,可以按昭穆而知谏议之远近。今《续庆图》文字讹舛,尚失本胄,况其枝叶乎!邵州睦州府君墓銘11曰:“瀛州生饶阳12,饶阳生睦州,茔陇祭扫,灼然犹在。”而《闽中名士传》以林放为少师之后,是也。言其祖有为温陵牧13,至十六代孙披,生苇等九子。藻、蕴诫其弟曰:“吾忠烈之后,降为农人,诚可耻也。”遂负笈西上,连登科第。按南平侯而下14,嬴州15而上,无世不簪缨。永明重广邵州之作16,比旧本最详备,他日得异书秘记及遇吾族之显于他邦者,有能见当时谱牒全书,庶增辑其后矣。
绍兴十六年(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丙寅年),邵州十世孙、吏部尚书大鼐撰。
  
【注释】
①本文转自“龙泉山人的博客”, http://longquand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798420020103282926941/。据博主言,此版本亦见于《邵州集》附录。笔者没有见到《邵州集》。
按,题目中的“重广”有重新编校,发扬光大之意。这是宋人修书的特点,一经修订就常常在书名前冠以“重广”之类的字词。宋时,林氏后裔林谕在林蕴《续庆图》的基础上,增补扩大,编成新的《续庆图》,邀林大鼐作跋,即本文。
本文叙断有据,考证翔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首句言及“尝疑吾祖少师遗腹而胙之氏,别无经见”,可见在林大鼐之时,有关林氏由来的史料为数不多。作者也是在见到了追封林放为长山侯后,从“赐赞”的文字上得知林氏的得姓氏,才发出“盖非一家无据之文”的感慨,可见古人作文之严谨。然后,主要以《元和姓纂》为据,树立林氏之流变。接着,引出林蕴《续庆图》。作者指出,林蕴《续庆图》“文字讹舛,尚失本胄,况其枝叶乎”,可见唐宋期间记载林氏历史的著作并不多,且说法不一,错误不断,所以林永明要“重广邵州之作”。篇末,作者提出希望:“他日得异书秘记及遇吾族之显于他邦者,有能见当时谱牒全书,庶增辑其后矣。”
本文用语谨慎,不虚夸藻饰。但《元和姓纂》版本颇多,说法有异,故有些论断仍需进一步探讨。
②林大鼐,字梅卿,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五年(1135)进士。由诸王宫大小学敎授历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后为秦桧所忌,出知泉州,卒於任。性好书,奇篇隐帙,衍词奥语,悉能道之。著有《铁砚集》。
③胙(zuò):赐与,分封。《隶续》:“考绩有成,符策乃胙。”
④经见:从经典中见到。《史记·封禅书》:“其语不经见,缙绅者不道。”
⑤按,林放,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清河人,比干二十七(本文为十二)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周敬王时,担任鲁国大夫,拜太傅。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林放被赐号为清河伯。后从祀孔庙西庑首座,又祀于乡贤祠。宋真宗时,考林姓族谱,林姓得姓于长林山,遂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林放为长山侯。
⑥钖(yáng):马额上的金属饰物。马走动时发出声响。《左传·桓公二年》:“钖、鸾、和、铃,昭其声也。”按,“钖”无别意,疑为“赐”之误用。
⑦按,一般认为:唐时,济南林氏中谏议大夫林希旦之后裔由济南迁居光州固始,至林卫之子林穆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
⑧国博:指林宝。唐宪宗时期太常博士,著有《元和姓纂》。  京兆兵曹:指林宝之侄林藩(《元和姓纂》作“璠”),官京兆兵曹。
⑨按,笔者在《元和姓纂·卷五·二十一侵·林》(嘉靖七年刊版,古歙洪氏校藏,金陵书局校刊)中找不到“希旦”之名,而做过谏议大夫的只有林宝之父林礼。故这里可能为“林礼”之误。而注⑦的说法为现大多数林氏宗谱所有,笔者认为可能为人云亦云的结果,若按《元和姓纂》的记述,应指林礼。
⑩侄藩:按,《元和姓纂》中林宝为林琨之孙,而林璠与林琨同辈。故“侄藩”的说法有误。
11邵州:指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林藻之弟。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推官。刘辟反,蕴切谏,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迁礼部员外郎,出为邵州刺史。坐事流儋州,卒。  睦州府君墓銘:即《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林蕴为其父林披所作。碑文包含了中唐福建社会变迁的史实,是研究中唐以降福建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揭示了在中唐变革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林氏一家与江南文化圈的关系,以及以林蕴、林藻、欧阳詹为代表的闽中士子群能够率先走出福建,融入主流文化的原因。林披(733—802),字茂则,莆田县人。林万宠次子,天宝十一年(752),登明经科,任将乐令,历官漳州刺史、澧州司马、康州刺史。贬临汀郡曹掾、临汀县令。后升临汀郡别驾,知州事。御史大夫栖筠荐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不久归里,家居四十年。贞元十八年(802)卒。其九个儿子都是刺史:林苇、林藻、林着、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蔇,世称“九牧林家”。宝历元年(825),以子林蕴恩赠睦州刺史。
12瀛州:即林玄泰。字履贞,国都之三子,福建莆田人。唐中宗嗣圣元年(684)举茂才,对策第三名,授内校文章博士。垂拱年间以勋授上骑都尉,终瀛州刺史。  饶阳:即林万宠,字圣公,玄泰长子。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明经及第。授新安郡学,累迁长史、饶州刺史,知高平郡诸军事、署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分别为阙下、九牧、游洋(雾峰)之祖。晋安林姓昌盛发祥,始于此。
13按,晋朝永嘉之乱时,林坚的八十四代后裔林禄作战有功,被封为招远将军,晋元帝时林禄出任温陵令时迁往福建,成为福建林姓的始祖。
14南平侯:林禄之子林景,林景子林缓被封桂阳郡南平开国侯。
15嬴州:疑为“瀛洲”。指林玄泰,见注12。
16按,林谕(邵州七世孙,从政郎,永明令)重新编校、增补林蕴《续庆图》。林大鼐为之做《重广邵州续庆图跋》,即本文。林谕,龙溪人,淳熙八年辛丑进士。其增补的《重广邵州续庆图》(也称《广邵州续庆图》)有自序《广邵州续庆图序》,其署名为“绍圣四年,邵州七世孙、从政郎、永明令谕撰”。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5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族谱序①
  
(明)王原采②
  
吾邑东南乡之故族,林氏为盛。盖自五代名晋时有讳熙者,仕吴越钱氏,为黄岩③丞,始居于邑之浦东里。熙四世孙有曰仪文者,在宋某年间迁居于邑之莘塘。仪文之四世孙有曰某者,仕为观察判官,以行能④显于时。仪文之若干世孙某者,又分居于甓山;若干世孙某者,又分居于横溪莘塘。横溪、甓山三地相去三四十里,而皆在邑之东南。三族者,既各蕃盛,故凡居于邑东南乡与凡往来者莫不知有林氏焉。在宋元之际,登仕宦之途者难如升天,茍得一资半级之荣,往往张声挟势,跨服⑤闾里,自为长雄⑥。其或无仕宦之阶而富于赀产者,亦多自结于贵要之门,以求尊异于凡民。林氏之先,当其时有官者,既不挟贵以骄人;其无官而殷富者,亦皆安居自守,优游田里间,又以诗书相尚而无有附权趋势之风。故其流波余泽传至于今,而其子孙犹有能循蹈规矩、笃学敦行以不失其先世之遗声者。呜呼,是可以称故族矣!
余观世之所谓故族者,莫不有藉于其先世之余光焉。然其先世有以仕宦功业称者矣,有以文学行义⑦称者矣,有以道德闻望称者矣。若其徒仕宦而无功业,有文学而无德义,众人虽尊之,君子弗尊也。然而君子之所尊者,亦惟尊其身之有者而已。使为子孙而能继其先者,君子固益尊之;茍不能然者,君子不惟不尊之,固益贱之矣。何则?为故族之子孙而能继其先者,不徒为其身之荣而尤足为其先人之荣,岂不益可尊乎?为故族之子孙而不能继其先者,不徒为其身之辱而尤足为其先人之辱,岂不益可贱乎?盖为凡民之子孙则人之责望⑧者浅,为名人之子孙则人之责望者深,理固然也。世之妄人不知是理,至有生于名门右族⑨而其行无一善、学无一长者,亦往往挟其先世余荣以高人⑩,亦有其先人徒取仕宦文学之名而其实举无足称,或以多赀末技贸取微官及得遥授虚职,至有冒祖他族之贵显者,亦毎毎号于人曰:“吾祖为某官。”自谓故族子孙以自高而不知耻,其视林氏子孙,贤不肖何如哉?
林氏之子孙,其存而最贤、以文行11著者咸与余友,故余知其先世为详。今为永康儒学训学12曰师言者,乃余所谓最贤而以文行著者也。师言以其所修族谱一编征余为序其编首,余不得辞。故既为述其先世之盛而又为之盛道,夫世俗所谓故族子孙之谬妄者以为其后嗣之戒云。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静学文集》。
按,本文乃作者为永康儒学教谕林师言所修林氏族谱而做之序。作者理清了浙江黄岩林氏的流变情况。此支林氏的始终为五代后晋时的黄岩丞林熙,始居黄岩之浦东里。宋时,林熙之四世孙林仪文迁居黄岩之莘塘。又经若干年,林仪文之后代分居于甓山和横溪莘塘。如此,黄岩之东南形成了三支林氏,逐渐繁荣。所以,本文对研究浙江台州黄岩林氏的由来及演变有重要的草考价值。
另外,作者还抓住“故族”生发议论。作者指出,人们固然尊崇“故族”,但更重要的是“然而君子之所尊者,亦惟尊其身之有者而已”,人们更看重的是某个宗族现时的所作所为。如果子孙们能继承其先人的美德,那么“君子固益尊之”;如果子孙们能继承其先人的美德,“君子不惟不尊之,固益贱之矣”。此番议论,直刺所谓的豪门世祖之痼疾,可谓振聋发聩之语。
作者在此基础上指出林氏子孙能继承其先人的美德,故宗族世泽绵延,永远昌盛。最后,点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为述其先世之盛而又为之盛道”,从而为后世之戒。
②王原采:即王叔英(?—1402),字原采,号静学。浙江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洪武中与杨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齐被徵,唯叔英固辞归。洪武二十年(1387)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 安教授,迁汉阳知县,任职期间颇有惠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曾上《资治八策》以鉴国事。后朱棣兵起,南下至淮河时,奉诏募兵以抗北师,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乃沐浴更衣,书绝命词藏于衣裾间,自尽于玄妙观之银杳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将他葬在了城西五里处。后其妻自尽于狱中,两个女儿投井自杀。成化十年(1474)进士周瑛重修王公墓,作《修撰王公墓记》。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其诗文遭禁,流失很多,成化八年谢世修首刻《静学文集》,仅存序、记二体共三十篇。明万历、清康熙、嘉庆、宣统各朝不断增补复刻,最后为三卷。现在能见到的有清四库全书本和嘉业堂刘承干刻的《静学文集》。
③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④行能:品行与才能。
⑤跨服:驾驶车马,炫耀而过。服,通“负”,负荷、驾驶。《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⑥长雄:为首,称雄。这里指为首、称雄的强者。唐·韩愈《鳄鱼文》:“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
⑦行义:躬行仁义。汉·刘向《说苑·指武》 :“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⑧责望:要求和期望。
⑨右族:豪门大族。
⑩高人:自认为高于他人。
11文行:文章与德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2训学:教学。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4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族谱序①
  
(明)李东阳②
  
福州林氏出光之固始③,五代时从王氏入闽④,代有令闻⑤。
有讳比者,仕元,为福建镇抚,守南关。元末,寇临城,守义不屈,阖门就戮。遗一子阳,依祖母郭于外氏⑥,故得免。阳二子:信任,信美。信任三子:秀,康,寿。信美一子:文表。诸孙至十有余人。秀子:玭,玠,瑭;康子:瑨,襋 (王子旁) 。皆举乡贡,而玭及瑭皆举进士。瑭为行人⑦,玭为南京刑部主事。恒念其先世之湮没,危其家之中微⑧,幸其所可传者而惴惴焉。惟宗族散失是惧,乃自比以下,著为谱系以世传,附以家规以传于家。刑部君以予同年进士,请为序。
呜呼!承传之际,重矣!族有氏,宗有祀,家有业,得其人而传之,乃可以久而不绝。故圣人以有后为孝,示重也。然天下之事,有常有变,小而扎瘥夭阏⑨之患,大而兵革锋镝之厄,有不能保其必无者。君子之心,盖曰:“吾之所不得与者,莫能强也。吾之所得为者,吾不敢忽也。吾之德足以贻吾后,吾之孝足以承吾前,吾之法足以维持保护、使之久而不坠,如是而已矣。”林氏之先不可得而知矣,及其遭变世、罹奇祸,以一人之身承累世就尽之绪,岌岌乎千钧之一发,可谓危矣。及其传世数百指⑩,贵显五六人,蔓延波衍,愈长而未艾,则亦可谓盛矣。是虽传与继之,各得其道要,亦有得于天者乎!夫以数百指之族存于一人之身,则其恩不可忘,而其名字不可不识。识其名,念其所自,存则所以保其业者,不容以不谨矣。是故,子孙之所赖以传,宁独非祖考之望于子孙者乎?夫吾之兄弟皆知为吾父之所出,则其情必亲吾之伯叔兄弟;皆知为吾祖之所出,则其义不至于散。由是而推焉,则虽亲尽服11穷,而喜庆忧吊之义有不能已者,谱之作其亦重矣乎!
刑部君兄弟饫经12学慎,官操并闻于时,而敬宗收族13惓惓不置,此可以继而亦可以传矣。嗣其后者欲引而勿替,尚于谱乎观之。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怀麓堂集》卷二十七《文稿七 序》。
按,《怀麓堂集》为明朝李东阳所撰。清康熙间廖方达校刻本为一百卷:诗前稿二十卷、文前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嘉庆间重刻本附有法式善、唐仲冕辑《明李文正公年谱》七卷。今有岳麓书社1983年点校本,名《李东阳集》。
本文乃李东阳为同年进士林玭所编辑的林氏宗谱所作之序。阐明了出自于光州固始的福州林氏自元代林比以下一支的繁衍情况,记载甚为翔实,对研究福州林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人。自幼习文,有神童之誉。八岁前,先后被景宗召见过三次。八岁时选到顺天府学进学。十六岁时就考取了举人。第二年,考取进士。十八岁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八年(1472),任翰林院编修。成化十六年(1480),三十四岁的李东阳任翰林院侍讲,兼应天府乡试考官。弘治六年(1493),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弘治七年(1494),李东阳任职内阁,专管诰敕。后屡任礼部右侍郎、礼部、户部、吏部尚书及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文典雅工丽,其诗影响所及形成“茶陵诗派”。长于篆、隶、楷、行、草书,尤以篆书出色。著有《怀麓堂集》、《诗话》、《燕对录》。
③光之固始: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
④按,开闽王氏是指入闽三王:广武王王潮、武肃王王审邽、忠懿王王审知和福州守城都督王彦复。人称“闽太祖”的王审知(862—925),字信通,一字详卿,光州固始人,五代时期闽 国君主。出身贫苦,节俭自处,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受封闽王。福州人尊其为“开闽圣王”,尊其兄王潮为“威武尊王”。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王潮遂发动兵变,囚王绪。其后王潮扩张其势力,于昭宗景福二年(893)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副观察使。乾宁四年十二月(898)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再受封为闽王。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去世,谥忠懿王,庙号太祖,其子王延翰继立。
⑤令闻:美好的声誉。《书·微子之命》 :“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孔传:“汝微子言,能践汤德,久有善誉,昭闻远近。”
⑥外氏:指外祖父母家。
⑦行人:官名。《周礼·秋官·司寇》之所属有大行人,掌管接待宾客之礼仪;又有小行人,职位稍低。大行人掌接待诸侯及诸侯的上卿之礼,小行人掌接待诸侯使者之礼,并奉使前往四方诸侯。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至秦设“典客”,以接待远方的宾客。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隋唐以后,鸿胪寺卿以赞导礼仪为职,已与大行人之职不同。明设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至清废。
⑧微:即“式微”。衰微,衰败。《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朱熹集传:“式,发语辞。微,犹衰也。”明·归有光《张翁八十寿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式微之后。”
⑨札:因灾祸而死。《左传·昭公四年》:“疠疾不降,民不夭札。”  瘥(cuó):病;疫病。  夭阏(è):夭亡;夭折。《红楼梦》:“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
⑩百指:犹言十口,十个人。唐·元结《元鲁县墓表》:“不颂之,何以戒占田千夫、室宇千柱、家童百指之徒也哉!”
11服:服丧。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
12饫经:犹饱经,经历很多。
13收族:谓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仪礼·丧服》:“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疎,序昭穆。”《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陈澔集说:“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4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3-28 19:22 , Processed in 0.10652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