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9767|回复: 87

林氏谱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7 17: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氏得姓源流序  

林氏,出自子姓,王子比干纣之诸父,位为少师,以直谏死。夫人陈氏,有遗腹方三月,惧而遁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封比干墓,赐其子名曰坚,赐姓林氏,食采于清河郡,今之冀州,改博陵,爵公封户二千,世为大夫。出膺牧伯之寄,入陪卿士之列,问世杰出,代不乏人。回则负赤子重义而弃璧之珍;放则从圣人,伤时而问礼之本;以至炊鼻之战,雍奋不顾身,怀报主之心;蒲圃之役,楚义不辞难,发一怒之勇,稷曲之师不狙,誓不却战,尽必死之忠;咸见名于春秋传。自时厥后,世远支分,因姬著姓,各以其人尊。在西汉占籍于济南,以尚书论,石渠宦至太子太傅,故林氏之望以济南称者,自尊始。祀在西晋徙于下邳,祀生颖,颖生二子,曰懋曰禄。懋为下邳太守,子孙婚宦皆出于下邳,遂为余之冠族。禄当永嘉之乱从元帝南渡,充招远将军,领合浦郡牧,其后逐家于晋安之温陵,而为其县人。温陵郡,今泉洲府,隋曰温陵。初,汉武帝诛东越王徐善,以闽越数叛,移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至是,禄公绳入闽,故林氏之族在晋安者,自禄始。禄生景,景生缓,其开国仍君于南平。自南平公八世而生孝宝,为泉州刺史。自泉州三世而生元泰,为瀛州刺史。元泰生长男万宠,为饶阳太守。万宠生三子,曰韬曰披曰昌。韬生尊。尊生攒,居母丧,庐墓有白鸟甘露之祥,德宗诏立双阕,旌表门闾,时号 阕下林家。今之居阕下者,皆攒之后也。昌着之子,曰萍,沣州司马, 未老投簪,归休于遨洋之莒村,今莒之原,莹域犹存焉。披自北螺村边于澄渚,有九子曰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 ,皆为州牧,时号九牧林家,今之居澄渚者,皆披之子,九牧之 后也。猗欢休哉,林氏始祖,商之仁人,起于周之博陵,绳于济南,绳于下邳,大于晋安,其源深蓄原,故能发大而流长。唐太宗命高士廉等刊正族氏,得一百九十八姓,退耕门进旧望,而林氏乃晋安郡王姓之首所在 ,而莆田为九盛,由东晋禄公以迄,于今凡七百余年,中遭兵火,衣冠裘绪,流落于深山僻野,不一灾传,相逢且如路人,况地之相去世之相后(?),如此其久且远乎哉。考之,唐史蕴以词学显,攒以友称,皆莆田人也。尝怪当时已己异不为伯仲。及蕴于秘阁得贞观六年温彦博所攥谱牒,因自叙其世,于萍之行则为从兄弟,于攒之行,则为再从叔侄,然后知其本之所自出,未始不同于一宗也。年伐浸远,不可不谨,世系以示所承,使我子子孙孙,恹宗祖积累之业不坠于前,忠孝儒雅之风以贻厥后,无几世世聿修,无忝尔祖云。
宋 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岁五月五日 赐进士迪公郎福州长乐尉嗣孙 桴 撰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2600.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SEDN 于 2014-10-17 17:47 编辑

文昌林氏族谱①
  
(明)林文②
  
吾林,唐九牧后。宋有仕于广之海南,因家文昌,而子孙繁衍,儒而仕者恒有人。余每以不得一会其子孙以讲宗盟③为憾。景泰癸酉(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癸酉年)夏,适暐、和叔侄者由邑庠生入贡国学,余邂京邸,询其先世入广之由,则曰:“始祖讳暹④者,宋初抚安乾宁路,卒于官,遂家焉,世传出于莆九牧裔。及观其谱,乃知暹为邵州蕴公十世孙。蕴,九牧次第六也。玄孙五人,分为四房:有溪西房,有中村东房,有中村西房,有白延澄迈琼山之房,各祀其先,皆以暹为始祖。今子孙族聚凡六七十家,族指不下二百人。其先之仕宋者五人:洵武,治《易经》;两解,授□政,昇致政使;俊迈,安军招捕使;克敏,会同县尹;克恭,判寨。仕元者八人:添,武略将军,奉化千户;旺,袭添职;克恭子源,武略将军;克敏子保,义县尹;武略之子玉、孙子寿,皆同知;德隆,文昌县尹;汉臣,澄迈县尹。国朝振隆,洪武初,县尹;广,洪武甲子乡试中式;□,庐陵教谕;蜜,永乐壬辰进士,刑部主事;志,洪武乡试中式,按察司狱;瑜,永乐乡试中式;胤是,领乡书,升国学。游津庠者北上有人,卓尔振儒风于海外。”呜呼盛哉!
嗟夫,木之本厚者末繁,水之源深者流远,祖宗德之所积者厚,其后必兴。吾宗入莆,肇于九牧,以忠孝诗礼起家,子孙由科目而仕者代不乏人,皆能存忠孝、励名节以垂裕于后世。今观近而折居泉福诸郡,远而散处广浙诸藩,为子孙者皆能世守儒业于不堕,则先世废积之厚于斯乎验矣。为子若孙,苟以尊宗睦族为心,上不忘源本所出,下不□支派所分,不以闽广之隔越相视为途人。他日宦辙至莆,追源本,序昭穆,则谱序之作庶有所稽云。
  
【注释】
①《淡轩稿》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033册”
按,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本文乃明代莆田人林文所写。文章系统地记述了海南文昌林氏的历史,始祖林暹为邵州刺史林蕴之后。林暹玄孙五人,分为四房,逐渐繁衍开来。仕宋者五人,仕元者八人,仕明者众多。其原因就在于林氏以忠孝诗礼起家,这是林氏发展的不竭源泉。
②林文:字恒简,林环之弟,明代莆田人。宣德五年(1430)中探花,任翰林编修。正统元年(1436)参与修撰《宣宗实录》,转任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修成《历代君鉴》。正统七年(1442),修成《天下郡志》。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复辟,拜林文为学士。天顺四年(1460),请求辞官,英宗爱其忠厚老成,不放之归去。明宪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辞归,得允。人称“醇儒”。卒后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
③宗盟: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按,周人贵亲,先叙同姓。以其笃于宗族,是故谓之“宗盟”。
④林暹,字邦容,福建莆田县人,于南宋绍兴时(1131—1162)进士及第,由闽奉诏琼州安抚使,与妻子及洵武、洵仁两子始居府城。卒后与夫人同葬琼山旧州岭,其墓犹存。墓碑背面刻有宋高宗的诏书,主要内容为:“有功者必加其爵。乾宁路,远夷也。朕命安抚使林暹,封守此土,地僻海岛,环三千里,外接诸番鬼国,中蹯百峒黎岐,克效劝忠,委身致力,安抚乾宁士庶,归化南蛮军黎。一疏奏闻,朕甚庆幸!如此忠君报国,应提补升,仍留是职。士熟民宜,覃敷圣教,期其大化。许尔僚属,任由调度,尽心筹尽,无负朕面命,恳恳致意也,加赐食禄二千石。”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096.html
林世家谱后序①
  
(明)林文②
  
邑之凤石林应,邦俊奉其家乘③谒予,请曰:“应,先君子④。笃于孝敬,尝法徽国朱文公⑤礼,构祠于居第东,以祠其先;恒忧先世谱牒亡失,世次无所考,即其所可知者始于五世以迄乎今,作为是谱。谱成,而先君卒,进士 刘君尝为序其端。执事⑥,应同氏也,必能明其所自出,敢以后序累焉。”
惟林之受姓始于殷少师之子坚,林之八闽始于晋,晋安太守禄,此天下古今之通言,非一人之私议也。入闽而后有居晋安,有居福唐,有居长乐,有居临漳,居莆田,居游洋,居仙游者,惟莆田为最盛。有阙下林,有澄渚林,有前埭林,有北□林,有联桂林,有长城林。故民称族之望者,一则曰林,二则曰林。然支分派别,愈久愈蕃,虽皆自禄出,亦不能无显晦盛衰之不一。中经兵燹,谱牒失稽,或以晦而冒于显者,或以衰而附于盛者,由是昭穆之分淆,疏戚之辩紊矣。岂仁人孝子之用心哉?
夫谱之作,上以究本源之所从出,下以稽支派之所由分,所以传信⑦于将来者也。苟亲其所疏,是诬其祖也;疏其所亲,是弃其祖也。均于不孝之归。今观是谱,知者详之,疑者略之,审矣。宋曾南丰⑨自叙其谱,上溯子舆⑩、子皙11,欧阳公非之。然则邦俊之先子12,盖有得于欧阳公之绪论欤?自古族之显晦不系乎贵贱贫富,系乎子孙之贤与否,今邦俊惓惓于修谱之事,以成先志,可谓亢宗之贤也已。吾知凤石之林必能与阙下诸林同称,又何忝其为禄13之后云。
  
【注释】
①见《淡轩稿》卷七,齐鲁书社1997年7月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033册”。
按,本文乃明代莆田人林文所写。
按文中所述,“凤石之林”历史悠长。“凤石”之地,现在究竟所指,笔者无考。应在莆田附近无疑。但世事变迁,谱牒散佚,到林邦俊之时,所能详知者往上推只有五世矣。林邦俊之父林应修成族谱,林邦俊持谱求林文写后序,即本文。
作者认为“自古族之显晦不系乎贵贱贫富,系乎子孙之贤与否”,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也是谱牒学中的最强音。林邦俊父子修谱,本意为明祖先,序昭穆;而在此过程中,最易犯的错误就是攀附古之名人,但作者观看此谱,发现“知者详之,疑者略之,审矣”,说明此谱尊重事实,不虚夸,这正是作者所赞赏的。所以,作者感慨“自古族之显晦不系乎贵贱贫富,系乎子孙之贤与否”。由此,作者认为“凤石之林必能与阙下诸林同称”,展望了“凤石之林”的美好前景。
所以,本文是研究“凤石之林”的重要史料,应该加以重视。
②林文:字恒简,林环之弟,明代莆田人。宣德五年(1430)中探花,任翰林编修。正统元年(1436)参与修撰《宣宗实录》,转任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修成《历代君鉴》。正统七年(1442),修成《天下郡志》。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复辟,拜林文为学士。天顺四年(1460),请求辞官,英宗爱其忠厚老成,不放之归去。明宪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辞归,得允。人称“醇儒”。卒后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
③家乘(shèng):又称族谱、家谱、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因此用于称一般的史书。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先君子尝言。”
⑤徽国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⑥执事:对对方的敬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杜预注:“言执事,不敢斥尊。”
⑦传信:谓把确信的事实传告于人。
⑨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⑩子舆:即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11子皙:即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12先子:称亡父。《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焦循正义:“称‘先子’者,谓父,非谓祖父也。”
13忝(tiǎn):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7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侯官林氏族谱序①
  
(明)杨荣②
  
谱有关于氏族,甚重也。自宗法废而族无统③,故后世士大夫家往往自为谱,以纪其一姓之苗裔源流。俾昭穆④相承,尊卑有序,虽百世之远,有以笃亲亲⑤之恩,不至于相视为途人,其敦本厚伦之意⑥为甚至矣。然历世既远,兵燹荐更⑦,求能保其先世之谱久存而弗废者,盖亦鲜焉。
吾闽中林氏最蕃且盛,然多出于唐九牧之后。长乐之派则以为韶州牧荐之子、录事参军愈之后分居于此,而竟失其相传世次。今特举其所可知讳乌者为始祖,乌七传至宷,仕宋,累官至礼部侍郎,食邑侯官,子孙因家焉。至今吏部司封郎中佑,七世矣。佑尝慨其上世之不可知者既弗可谱,而其所可知者又不著之于谱,则后之子孙将何所据,以尽夫尊祖敬宗之义乎?乃畀⑧其子宪汇其世系,法欧阳氏之遗意⑨,作家谱一编,来请予言弁⑩其端。
惟林氏之族,布列闽之诸郡,簮缨阀阅11,历数百年绳绳12弗替,然求其若侯官一族,诗书相传,世济其美者,盖亦罕见。譬之木焉,本既盛矣,培之则其末益蕃;譬之水焉,源既深矣,浚之则其流益远。林氏之先,积德之厚,及今复有如佑者,温雅端谨,卓然有闻,尤能笃念厥初而存心于谱牒,以致其水木本源之意,可谓培之益固,浚之益深。其庆泽13衍,迤于其后者,又讵可以涯涘14乎?为林氏之嗣者,尚有以自勉。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文敏集》卷十五。
按,《文敏集》即《杨文敏公集》,属诗文别集。二十五卷,附录一卷。按文体分类编排。明杨荣撰。卷首有正统十一年(1446)王直撰《文敏集原序》。
本文叙述侯官林氏的渊源。指出此派之始祖为林乌,传七世为宋代林宷。而林宷食邑侯官,侯官之林始繁衍开来。又七世,至明初吏部司封郎中林佑。林佑之子林宪“汇其世系,法欧阳氏之遗意,作家谱一编”。本文即杨荣为该谱所写之序。
②杨荣(1371—1440),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建文二年进士,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少师等职,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喜宾客,善应对,事君有体,进谏有方,老成持重,好谋善断,尤长于军事,始终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视。死后赠太师,谥号文敏。
杨荣与杨士奇、杨溥齐名,并称“三杨”。其文学成就略逊于杨士奇,但却超过了杨溥。久居馆阁,朝廷高文典册皆出其手,应酬题赠之作尤为繁富。所作诗文,大都平正典雅,雍容平易,醇实温丽,逶迤有度,透露出一股富贵气,属正宗的台阁体诗文。杨荣与杨士奇同主一代文柄,缺乏新意是他们的共同缺陷。其创作对后来的文学产生极大影响。雍容典雅、空洞乏味的台阁体随之产生,这不能完全归过于三杨,但其创作弱点也很明显。
③无统:没有系统。
④昭穆: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按,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这里用来泛指宗族关系。
⑤亲亲:即亲近应该亲近的人。按,古语中有“亲亲尊尊”之说,即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要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维护等级制,形成了宗法制。
⑥敦本:崇尚根本。  厚伦:重视人伦。
⑦荐更:反复经历。明·叶式《题<诚意伯刘公集>》:“少传性理,长号英特,荐更世故,谈辩至悉。”荐,通“洊”。
⑧畀:给予。这里是命令之意。
⑨欧阳氏:即欧阳修。按,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欧阳修时,欧阳修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文中的“法欧阳氏之遗意”,即遵从欧阳修家谱之例。
⑩弁(biàn):放在前面。清·龚自珍《送徐铁生序》:“乃书是言以弁君为诗之端。”又如:弁首(卷首,前言);弁端(卷首);弁语(弁言);弁论(犹弁言)。
11阀阅:功勋(“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借指有功勋的世家。
12绳绳:众多貌;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朱熹集传:“绳绳,不绝貌。”
13庆泽:指皇帝的恩泽。唐·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制》:“又念八州之内,九赋用殷,庆泽旁流,所宜沾贷。”
14涯涘(sì):水边;岸。引申为尽头,穷尽。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4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门林氏族谱序①
  
(明)陶望龄②
  
姓也者,所以别生也。姓久属繁而无以为别,故古受之氏,后系之望。徐秦③也,韩何④也,刘之为金⑤也,沈之为尤⑥也,姓异而系同。李之属十有一,张之属十有四,王之属二十有一,刘之属二十有五,姓同而其系反异。三代而降,姓氏业⑦混而为一,异与同不可胜辨,故为谱于今,其系望⑧不可以不谨。
大江而南多诸林,至于闽,半林氏也。而源派各异,以其地望相耀在甲乙之列者不可胜数。姓之繁,视王、刘异甚,而予同年志宸氏之族独以义行⑨兴,号为山门林氏。山门之先,惟浩公,为宋故臣,不义铁木真氏而逃之海。海中孤山曰海坛,居当其阖⑩,故命族曰山门焉。洪武丁卯(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年),有诏徙岛民内地,林氏在徙中,遂居福清龙江。弃海坛地不耕,而有司犹用故赋徵责迁人,迁人苦之,莫敢言。布衣杨持疏走伏阙11,理之,系狱中,待勘12。勘不时,上宣德改元(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丙午年),乃用杨言除浙、广、福迁民虚税,赦杨出,系十八年矣。布衣功德,被赖三方人,祠祀之。而龙江之林遂大贵显,累叶13以至志宸氏,世以为阴德之报也。当海外始徙时,仓遽弃产,布衣徒手挟旧谱登舶踰险,以故播迁之余而宗谱昭然可考,览而见其后桃洋三宜公踵就之。又集成于志宸氏而谱乃大备。于是林氏居龙江二百余岁,列鼎树戟14,蔚为巨家。每烟消日出,登高而远望,想其故墟,若三神山15之荡潏蔽亏16于溟涨17之外而不可复。
即至修世本书,地望舍曰龙江而称山门,若是者以志往也。所以志往者,惟浩公避地之义,布衣公始迁之勤,忠系故君,义隆畴祉18,不可泯也。当胜国奸统19,沉渊破舰之臣惟海是殉,宋之遗民蹈沧波、保空谷,若曰九土腥浊,吾君讫于海,海外犹吾邦焉。夷叔逃周于首阳20,横客存齐于岛屿21,斯浩公之贞躅22哉。至于圣主兴,裔夷23逐,中原靖而皂帽未还24,暴秦亡而武夷犹遁25,及乎被诏内迁,义命兼遂矣。布衣复傍闵伦类26,后计无穷,被褐持筐,自沉岸狱27,名施乎三隅,泽暨乎云耳。
由兹以观,林氏之先,盖未尝不始乎屯否而终乎丰豫28也。志宸氏再仕吾越,方于事上而敏于字民29,短于取名而优于集事30。曩所科指31,屹为永赖,继以疾还,闽越人怀而慕之,不能舍。夫志宸有浩公之忠贞与布衣之义惠,吾知其必以屯亨也。山门之茁,裔其大昌乎!其去也,属以谱序,为著其迁徙之概、名节之大者,而归之以明闽诸林虽多阀阅,未有以义行兴宗若山门者也。
  
【注释】
①见《歇庵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01365册”。
按,今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石溪村有“山门林氏宗祠“。
本文乃陶望龄为同年“山门林氏”之林志宸所请而做的谱序。其目的在于“著其迁徙之概、名节之大者”,突出“山门林氏”之“龙江之林”的“以义行兴宗”。文中详细叙述了“山门林氏”的由来。其始祖为南宋故臣林浩,不愿做元臣而逃之海中的孤山“海坛”。洪武二十年,迁居福清龙江,从此开始繁衍广大。作者重点记述了布衣林杨为“迁人”声言,被系入狱,终“除浙、广、福迁民虚税”的事迹,写其功德“被赖三方人”,人们建祠祀之,从此“龙江之林”兴盛开来。最后叙述林志宸修谱的情况。
本文脉络清晰,有详有略,重在突出“惟浩公避地之义,布衣公始迁之勤”,以紧扣“义行兴宗”的主题。感慨颇深,意蕴及厚,确为大家手笔。
②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升待讲,主管考试,诏为国子监祭酒。为官刚直廉洁,不受滋垢。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用“歇庵”名其居室,学人称为歇庵先生。生平笃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诗文,著《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③按,相传徐、秦原为一族,后秦氏中一些人因耻于姓秦而改为徐。因为秦、徐均为“三人加一禾”,笔画也相同,符合“羞于姓秦,但不忘其祖”之意。
④按,古人认为“何”、“韩”同姓。《容斋三笔》卷第五第十七则:韩文公《送何坚序》云:“何与韩同姓为近。”尝疑其说无所从出,后读《史记·周本纪》,应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为韩后。”邓名世《姓氏书辩证》云:“何氏出自姬姓,食采韩原,为韩氏。韩王建为秦所灭,子孙散居陈、楚,江、淮间以韩为何,随声变为何氏,然不能详所出也。” 韩王之失国者名安,此云建,乃齐王之名,邓笔误耳。予后读孙愐《唐韵》云:“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乃知名世用此。
⑤按,一般认为,先有刘姓,金姓乃由刘姓而来。故金姓后人有“生金死刘”(其墓志复本姓“刘”)。至于刘姓如何改为金姓,有多种说法:一说,刘姓乃皇族后代,因朝纲纷乱而逃难,取“劉”去卯刀存“金”,方使得后裔安定于世。一说,明正德年间刘瑾被处极刑,流言要诛杀刘姓之人,乃有改“金”之举。一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亡命江南,后人改姓“金”。一说,梁开平年间,刘姓族人为避吴越王钱鏐讳而改金姓。
⑥按,尤姓出自沈姓,为五代时沈氏为避讳而改。据《梁溪漫录》:五代时有王审知者,在福建闽国,称闽王。下诏避讳审字及与其同音的字。闽地“沈”与“审”同音,沈姓遂去三点水旁,演化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沈姓”之说。
⑦业:副词,已经。
⑧系望:世系郡望。《新唐书·桑道茂传》:“桑道茂者,寒人,失其系望。”
⑨义行:同“仪形”。忠义或节义的行迹。《淮南子·人间训》:“无害子之虑无中于策,谋无益于国,然而心调于君,有义行也。”
⑩阖(hé):门扇。《荀子·儒效》:“外阖不闭。“注:“阖,门扇也。”
11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12勘:审问。
13累叶:犹累世。《后汉书·耿弇传论》:“三世为将,道家所忌,而耿氏累叶以功名自终。”
14列鼎:谓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春秋初年的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葬中,从太子元以下的各级贵族,列鼎的数目和车马都还有一定的组合,以‘别贵贱,辨等列’。”  树戟: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门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视或统兵出征,赐“矟戟以代斧铖”,表示授于权柄。
15三神山:传说中的神山。《史记·封禅书》:“……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也有说五神山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曰瀛洲,五日蓬莱。”
16荡潏(jué):水动荡涌出貌。  蔽亏: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唐·孟郊《梦泽行》:“楚山争蔽亏,日月无全辉。”
17溟涨:溟海与涨海。泛指大海。
18按,《易》:“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大意:君王有赏赐之命,没有灾害,谁能得到赏赐呢?有命:君王有赏赐之命。畴:谁。离:遭遇。祉:福。
19胜国:胜国,亡国也。又曰殷社、又曰亳社、又曰蒲社、又曰丧国之社、又曰亡国之社。  奸统:奸人统治而横行。
20按,武王兴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后来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采薇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21按,田横,原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兄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后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自杀。海岛五百部属闻田横死,亦全部自杀。
22躅:足迹。
23裔夷:边远的夷人。宋·苏轼《内中御侍以下贺冬至词语》:“裔夷奔走,年谷顺成。”
24皂帽:按,管宁学行皆高,避乱辽东,“常著皂帽,布襦袴”,拒绝征聘,甘守清贫。事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25按,无诸(约公元前190年在世)为闽越王。秦时被废为郡长。秦末,他率兵从诸侯灭秦。秦亡,项羽掌政令,不予封王,遂不附楚。楚汉战争爆发后,无诸率兵助汉。汉高祖五年(前202),复被封立为闽越王,治闽中故地,辖区包括武夷山在内的江西和闽北、福州一带。
26伦类:指按不同的等类区分事物,使之条理化。
27岸狱:监狱。岸,通“犴”。
28屯否:《易》中“屯卦”和“否卦”的并称。意谓艰难困顿。《梁书·元帝纪》:“顷岁屯否,多难荐臻。”  丰豫:十分舒服安逸。
29事上:事奉尊长。《庄子·天道》:“以此事上,以此畜下。”  字民:养育人民。
30集事:成事。
31科指:犹准则。《汉书·礼乐志》:“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09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省霞浦县溪西村济南郡林氏谱序
溪西永康忠公叙:今夫士贵自主惟有志者竟成,忠幼力学甘自刻苦后见知于宗主,随任用于殿庭立朝凡二十年上表,因乞诛李林哺之奸玄宗怒,嘀出长溪县令上任一年往柘荣公务,见溪西一方左有山曰奎,右有山曰壁,此奎壁文明之象也,到县辞官遂卜居于此,依奎壁而居,吾祖婺州永康人讳:{元佑}字祖容,唐太宗朝官至刑部尚书兼太子太傅,娶陈氏生二子{应芳}{联芳}不仕,应芳字:庭桂,太宗朝节度使镇辽东,娶郑氏生三子{铁}{釧}{铉}俱进士,铁字:德威~高宗朝官至工部尚书兼太保太傅佐补阙,娶薛氏生一子{翰}字汝林,武后朝官至中书秘书丞娶王氏生三子{云}{朝}{俊}朝:进士后不仕,云字行之中,宗朝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史部尚书兼太保太傅,睿宗即位权左丞相敕太师太傅,立朝以民物为己责以练诤为己任时政多所禅益年老至仕,玄宗即位累召不赴娶沈氏生五子{思}{恩}{惠}{忠}{懋}思:于玄宗朝官至史部尚书左侍郎,恩:翰林院大学士,惠:官至礼部尚书兼左补阙,懋:于肃宗朝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傅,忠:迁居长溪西北之溪西子孙有志攻书无田不穷子孙不能读书有田无用植福增寿之地,前人早于此草创余乃增广壇场鼎建云堂,钟鼓阁楼左右二廊,厨舍三間铺砌砖石整然一新于戏余之深意,有在此若继志数是则在后世耳不然岂余迁居之意也哉~!
唐大历六年辛亥岁孟春月吉旦:赐进士史部尚书兼太子太傅左补阙 梅严忠公:自叙
   恭 慕
     济 南 郡 林 氏 宗 谱 叙
大宗仁宗皇帝钦胜忠孝二字并七言律诗二首
嘉佑六年侍郎御史臣林悦{原名英避朝讳}告假归祭祖坟
仁宗问曰卿名家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取次以进,约数日御笔大书忠孝二字于谱首钳以御宝又赐诗二首敕曰珍重,到家可即归京诗曰:
长林派出下邳先    移入闽邦远更延    忠孝有声天地老
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    深谷猗灡奕叶鲜
上下相承同记载    二千年后万千年
蒲浥卿家名望族    三仁而下爵王公    存孤寡抗回天义
报国常虑贯日忠    德润岂姿人有翼    光增碟谱世无同
古今记载难穷尽    一代强如一代隆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33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阳林氏祠学记①
  
(明)宋濂②
  
礼之由生,非天作而地设,制之者人也。太古③无事之时,固未有所谓礼。礼之立,起于人情之变,如洪木之溃,制礼者犹禹治水,然左瀹④而右疏,排险而导下,惟适水之性使各顺其道而已,不可以一法拘也。水势有古今之殊,苟执禹之遗法而治千载以下之水,则不合者多矣,奚可乎哉?《传》曰“三王不同礼” ⑤,言因时而变也。古者墓无祠,庶人惟祭其祢⑥,礼也。至汉,尝祠墓矣,祭尝及高祖矣,不可谓之非礼也。
今平阳盖竹之林氏,立祠于其始迁之祖之墓而祭之,乌得谓之非礼乎?时不同,礼亦不同。礼虽不同,而其因人情而立教⑦者未尝不同也。
初,林氏之居盖竹,自名者始卒葬于华盖山,子孙至今数百家散处乡闾,服⑧微情弛者久矣。其十二世孙元阳江县尹惇,惧其愈远而不知所自出也,欲立祠于墓而未果。淳卒,其子今刑部主事升⑨遂作祠奉之主,朔望必谒,岁时必祭,皆率一族之人以从事。祠后为斋曰“思孝”,以会其族人。复立祠于左偏,祀晦庵朱子⑩之像,以其先宋吏部侍郎拱辰11知信州、迁之12知南剑州、起鳌13及其父 阳江君配。即祠之前为学,聘乡人之贤者为师,使族人子弟就学焉。凡其所为,未必皆合于古而余独有取者,以其得礼之意也。礼之目以千百数,求其意不过禁邪止慝14、道人以善而已。人情之变也,无礼以治之,虽日刑千人而不足教之;以礼可以使之立化于俎豆间。岂刑罚之威不若俎豆哉?制之以其所畏,不若因其所易知而教之之为速也。夫以既远久疏之族,有贫富弱强之殊,苟提其耳授以法令使无相乖背,必有不可正者。今也立一祠于始迁祖之墓,率族人以祭,疏者可以复亲,远者可以不散,富强者必不敢以是私其身,而贫弱者必有所仰济矣,其族宁有坏乎?况于有学以为之教,有先贤之祠以为之则,其为族人虑者可谓备矣。林之嗣人祭于祠、学于学,而能修其身、睦其亲者,善为人后者也。苟不能过于他族之人,岂不负升之望哉?
升字若高,敏事有才能,故其所为能合于礼。其徵记于余也,遂推其意,使归而刻焉。
  
【注释】
①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林姓部·第三百六十卷·艺文》。
按,“平阳盖竹”即今浙江平阳麻步镇盖竹村。
本文乃明初名臣宋濂之作。“盖竹林姓”之十二世孙阳江县尹林惇,“欲立祠于墓而未果”。其子刑部主事林升完成父愿,作祠祭祀先人。本文乃祠堂完工之后,林升向宋濂所求而得。
本文以崇“礼”落笔,认为人无礼不成材,族无礼不兴盛。而世易时移,“礼”的表现形式定会有变化。即“时不同,礼亦不同。礼虽不同,而其因人情而立教者未尝不同也”。然后指出林升之创建宗祠,也是崇尚古礼的结果。作者认为,林升此举“能修其身、睦其亲者,善为人后者也”,必能使宗族强盛无比。
所以,本文乃研究“盖竹林姓”的重要史料之一。
盖竹是旧平阳县一个以盖竹山为名的古村落,在古人诗文、志谱中屡有所见。如朱熹曾写过《过盖竹二首》。朱熹来盖竹,与盖竹林氏不无关系。据周喟《南雁荡山志》载:“林氏在平阳不一族,而泗溪、盖竹二林氏读书山中,往往见于前《志》焉。盖竹之林氏,自名箴者起,箴卒葬华盖山(今名尖山,在和尚垟)。林拱辰、林千之、林起鳌皆其裔。元、明时,子孙散处乡闾数百家,林陞于祠前为学,聘乡人之贤者为师,使族人弟子受学焉。”
盖竹林姓,世居平阳偏远的山区,却是书香之家。宋时有多人在朝廷做官。如,林拱辰,字岩起,居平阳盖竹,宋淳熙八年(1181)武进士,后换文(进士),历任太府丞、吏部侍郎、杨州、婺州知府等。其弟林应辰,字渭起,淳熙五年(1178)进士,监尚书六部门,著有《易说》、《龙岗楚辞说》、《离骚章分段释》等书。其后人林千之(1228—?),字起岩,居盖竹,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武进士,后换文于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第,曾任南康军江阴教授、连江丞、国子正、嘉兴通判、枢密院编修等职,宋亡,隐居盖竹山。方志上,有名有传的,光在宋朝,还有林景熙、林熙载、林槱、林应龙、林起鳌等,不可胜数。王十朋、张天英均到过盖竹,并留有诗。这与林氏子孙,官贵学显,交游广达有关。
麻步镇至今还有盖竹村。位于岱山(岱口—山门)公路东北的虎头山麓。但据黑白岩、华盖峰、盖竹潭的位置推算,宋时的古盖竹,应该在沿口为是。现在的盖竹村,在800年前的南宋时代,还侵于横阳江中。因距今盖竹村西北一公里;沿口村约500步,有埠头村(今亦名埠头),相传古时横阳江经此,江边筑有江埠而得名。村中还有林氏古祠堂。
②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浙江金华人。曾任江南儒学提举,主管教育,讲经东宫,官至翰林学士。少习经史,洪武间为明朝制定了许多礼乐制度,有“开国文臣之首”之美誉。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诏令儒臣纂修《元史》,任命宋濂为总裁。晚年生活动荡,因长孙宋慎被列入胡惟庸党,受牵连被谪往四川茂州,中途生病,在夔州去世。著有《宋学士全集》。
③太古:远古,上古。
④瀹(yuè):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⑤按,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⑥祢(mí):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⑦立教:树立教化,进行教导。《韩诗外传》卷八:“学校庠序以立教,事老养孤以化民。”
⑧服:服丧。《风俗通·十反》:“三年服阙。”又如:服满(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
⑨林升(?—1393),平阳盖竹人,阳江县尹林淳之子,明洪武五年(1372)由荐入仕,官至刑部主事、四川左参政。1393年,在蓝党之狱案中被处死。
⑩晦庵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11林拱辰,字岩起,居平阳盖竹。宋淳熙八年(1181)武进士,后换文(进士),历任太府丞、吏部侍郎、杨州、婺州知府等。
12林千之,字能一,号云根,平阳人。理宗开庆元年(1259)进士,历南康、江阴教授,连江丞,判嘉兴。入为枢密院编修,出知信州。秩满归里,宋亡,以翰墨自娱。有《云根痴庵集》,已佚。事见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一六、民国《平阳县志》卷二八。
13林起鳌,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民族爱国英雄,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麻步镇盖竹村人,是福建省长乐市文武砂镇洽屿村林氏村民始迁祖。初字孟连,号水轩,后改字仁溥,号介周。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进士,历任仁和知县、兵部郎中(刑部郎中)、朝请大夫、南剑知州。南宋端宗年间,林起鳌奋力抵抗元兵入侵。1276年,时任南剑知州的林起鳌和张世杰一起迎立端宗皇帝称帝于福州,举起了抗元的大旗,使全国的抗元斗争有了坚强的核心。直战至弹尽粮绝,只得就地隐居于古海道边上的洽屿村,成为洽屿村林氏村民的始祖。
14慝(tè):奸邪,邪恶。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09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家谱序①

(明)邵宝②

凡谱为家作也,其要在辩族姓、序昭穆③、明冢介嫡庶而家政④行焉。故天下之家各谱其谱,而王道成。谱之于世,其亦可谓重矣。然谱以修理⑤,亦以修坏⑥,坏之端有三:冒望⑦则坏,养子则坏,赘婿⑧则坏。故谱不可不慎也。盖尝论是三坏者:曰养,曰赘,多知戒之;而望焉是冒⑨,虽士大夫亦或不免,况庸人乎?
闽之林,其族最繁,其所宗也最远。道逢其人问之,则曰:“吾某宗也,今某公卿为伯仲行。”观其谱而信之,天下无异议焉。今户部主事魁廷元⑩者之为谱也,则异于是。盖诸林满郡邑,独据所知以为始祖,而族姓辩代为图系,兼取欧苏11,上承下继,而昭穆序人各著其所出,而冢介嫡庶明,所谓三坏者皆无之,君子以为善谱。
廷元初以进士有事江西,予方承乏视学,一见为相知。今予领督漕命,道出临清,廷元适监仓政,奉斯谱告予曰:“愿有序也。”廷元之先,自隐庵府君以下世以敦朴恺弟12相承,至于今,韦布13而诗书者甚多。廷元博雅有志,好学不倦,其所树立将未可涯观,其所为谱而世德。于是乎征矣,因书而归之。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容春堂集·前集》卷十三。
按,《容春堂集》为明代学者邵宝所著。有前集20卷,后集14卷,续集18卷,别集9卷。本文乃邵宝为林廷元所著林氏族谱所作之序,指出林廷元“独据所知以为始祖,而族姓辩代为图系”的编谱思想及体例。文中概括了时人编撰家谱时的“三坏”弊端:冒望,养子,赘婿,尤以“冒望”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作者认为“望焉是冒,虽士大夫亦或不免,况庸人乎”,可见“冒望”之陋习根深蒂固。此段论述,可谓谱牒研究中的深刻之语。
龙海角美镇埔尾村林氏端本堂一族,是晋代入闽林禄后裔的一个支系。《开漳龙邑莆山林氏家谱》记载:闽漳龙邑莆山,即原漳州龙溪县白石堡莆山社,今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林氏,是晋安郡王林禄后裔分居莆阳之支派。此派自莆阳又分宗于仙游竹港,后又有族人林勤迁徙长泰,开基于钦化里绩山。至元大德年间,林勤后裔林隐庵到龙溪白石堡教书,并被招为女婿,成为莆山林氏开基一世祖。
林隐庵生三子:长子汝政,开基莆山;次子汝信,回原籍长泰;三子汝亮开基漳浦青阳。莆山汝政生二子,东野、西野,称作“三世分东西”。林东野生三子,林西野生四子,其中第三子敦农到广东开基海丰,至今人丁超过十万人。这样,在莆山的第四世就剩六房,林东野三房,林西野三房,就以“礼、乐、射、御、书、数”来命名房号,这就是“四世分六房”。
传到七世,端本堂林氏已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现在祠堂的正中间还悬挂着一个“进士”的牌匾,中进士的就是乐房长经画派下七世的林魁。林魁自小就非常聪明,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度供他去读书,为了求知,林魁只好经常到私塾窗外去偷听。当时在私塾内面的孩子一旦无法回答教书先生的提问时,常常以肚子痛需要上厕所为理由溜出来找林魁问答案,然后回到私塾就马上可以对答如流,这让教书的先生感到很怀疑,后来偷偷跟踪这些学生,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教书先生看林魁是一个可造之材就免费将他收入门下并专心教他。林魁也是不负众望,在公元二十七年登弘冶壬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由户部主事,出守镇江府,后来官一直做到“中奉大夫”。林魁为人正直,做官清正,深受治下的百姓爱戴。(摘自网络)
②邵宝(1460—1527),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许州知州,历户部员外郎、郎中。历为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宸濠向索诗文,严拒之。教生徒以致知力行为本。又革除当地亲死不葬不之陋俗。为身守正,不交权势。进浙江按察使、右布政使,为避免劳民伤财,奏停处州银矿,转为湖广布政使。正德四年(1509),迁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时刘瑾擅政,邵宝入京绝不与通,遂被劾致仕。刘瑾败亡,起邵宝为贵州巡抚。未几,升户部侍郎。改左侍郎。又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拜南礼部尚书,恳辞不就。嘉靖初(1522)起复前职,仍辞去。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一生好学,博综群籍,学者称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故诗文皆宗法东阳:文典重和雅,诗清和澹泊,尤能抒写性灵。
③昭穆: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按,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这里用来泛指宗族关系。
④冢介:大小,长幼。冢,居长的、居首的,如:“冢妇”(嫡长子的妻子)、“冢息”(嫡长子)、“冢宰”(百官之长,六卿之首)。介,比喻微小的东西,通“芥”。  家政:家中的事务。
⑤以修理:通过修谱使之更加有条理、有秩序。
⑥以修坏:修谱时弊端重重,把宗谱修坏了。
⑦冒望: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⑧赘(zhuì)婿:指就婚、定居于女家的男子。以女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宗祧。
⑨望焉是冒:即“冒望”。属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句,“是”乃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魁廷元:林魁,字廷元,弘治壬戌进士,龙溪人。初授户部主事,选员外郎、郎中,升镇江知府、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调云南兵备副使,寻升广东参政,移疾致仕。
11按,欧阳氏家族的家谱,传到欧阳修时,欧阳修编写了《欧阳氏谱图》,这个族谱与苏洵所编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
12恺弟(kǎi tì):亦作“岂悌”。和乐平易。《十三经注疏·毛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毛苌传云:“岂(音恺),乐;弟(音悌),易也。”郑玄笺云:“孔,甚;燕,安也。”唐·孔颖达疏云:“远国之君,既朝见君子,为君子所接遇,故皆甚安,而情又喜乐以怡易也。君子既接,远国得所,而又燕见,以尽其欢,是君子为人之能宜为人兄,宜为人弟,随其所为,皆得其宜,故能有善德之誉寿,凯乐之福也。”
13韦布:韦带布衣。古指未仕者或平民的寒素服装。汉·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五色有灿,而不掩韦布。”也借指寒素之士。
注:本文由古汉语专家霍德柱先生点校,仅供参考,在此本网感谢霍德柱先生对林氏谱牒文化的积极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SEDN 于 2014-10-17 17:52 编辑

筑堤林氏族谱序①
  
(明)林俊②
  
群物祖天地而各祖其物。夫原形知异,异知分;原气知同,同知贯,所由出也。长林,林所由出;林祖也,晋安郡公③,莆之林所由出,莆之林祖也。其后散徙闽粤间。长乐④则智清、智海、智溢,给谏遁民⑤公裔;慎思⑥,九牧雷州公⑦裔,莆谱称水部郎中者也。今大司空竹田公⑧筑堤之林,出雷州,而谱源历化,迹序罔稽。公八世茂、七世正,仅名讳,六世万原而下始征信足书。万原三子:昴居阜山;晨居感恩;赘余昊居筑堤,赘樊,皆袭其姓。公先都宪梅隐公意不谓然。公既为御史,始追奉遗命,奏复谱之修,亦梅隐意也。水部不系,至万原始系,无敢有茍尔矣。昔狄青不附梁公⑩,崇韬有令公墓之拜11,仲淹改朱从范12,而婴以夏侯冒孙13,《易》:“同人,类族辨物。”14夫为汉、为沧浪、漾15也。
闽均之林筑堤,不雷州容16不给谏、晋安者乎?鲁可以望泰山,而楚不可以祭河。林祖而余,樊祝之庸飨17耶?抑穆公、召公,是似林世既有人矣,筑堤又大振于公。假方尹以专东南总制之重,邦土征入,连疏恳归,勋伐之盛,动朝著而纪旗常18,以载光林氏,独筑堤已耶?
昔宁州黄山谷与会稽黄渥同出婺州,年望相近,为兄弟合族19。俊与公九牧同也,年望亦相近,兄弟者四十年,言念扫松20、追陪杖屦21于紫霄澄渚22之下,殆今老犹是寄焉。
序斯谱,其容衰落厚辞。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见素集》卷六。
按,本文乃林俊为林廷选所修《筑堤林氏族谱》而作之序。
文中记述了“筑堤林氏”的由来。筑堤之林出自莆田林氏之裔“长乐之林”,而“长乐林”的一支传到水部郎中林慎思,林慎思乃林迈之后。其后失序。直至元朝林万原才为谱所记,故一般认为林万原为“筑堤林氏”之始祖。林万原有三子,分居各地,其第三子林昊居住筑堤,但入赘樊家,随樊姓。到了明代,林昊之后代林廷选为御史,修筑田园,恢复林姓,兴修谱牒,即《筑堤林氏族谱》。
文中,林俊详细地介绍了“筑堤林氏”的发展历程,对林廷选的形势变化叙述得尤为清楚,并对此意义进行了大段的论述,为该支林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另外,文中的“筑堤”即现在的长乐古槐镇竹田村。宋朝以前,竹田一带属于沃头,靠山面海,相当于今日的滩涂。元延佑四年(1317),竹田先祖从莆田迁徙至此,围垦种植,把沃头围成一条条堤坝。因其滩涂不是纯粹泥土,含有大量沙质,故把所围的堤坝叫做“沙堤”,故有“沙堤村”之名。但沙堤不牢固,常被海水倒灌和下大雨时从山上流下的坑水冲毁。到了正德壬申七年(1512),林廷选奉旨回乡修堤造福乡里,把沙堤改为用石堤,改村名为“筑堤”。林廷选死后,乡人为纪念他,就又把村名“筑堤”改为“竹田”。现在,竹田村祠堂正门的横眉上还留有“筑堤林氏宗祠”的字样。
②林俊(1452—1527),字待用,一作大用,号见素、云庄,福建莆田人。刚直敢谏,廉正忠诚,是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老臣。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谪姚州判官。弘治元年(1488),擢云南副使。弘治五年(1492),调湖广,后起南京右佥都御史。正德时,进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四川。世宗即位,起工部尚书,改刑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持正不避嫌。因屡见恪,遂于嘉靖二年(1523)七月二十二日致仕。“大礼”议起,与杨廷和合,又因世宗杖决大臣,乃数上疏力救。嘉靖六年四月卒,年七十六。弘治七年夏六月,《明伦大典》成,追论林俊附和杨廷和罪,削其官。隆庆初复官,赠少师,谥贞肃。有《见素文集》、《西征集》。
③晋安郡公:即林禄(274—357),字世荫。五胡乱华之际,林禄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林姓开闽始祖。其匡扶晋室,历经多次战争,战功卓著。先后辅佐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五位皇帝,忠心耿耿。其死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葬于温陵九龙之岗。
④长乐:今福建省福州长乐市,位于东南沿海,是福州的门户。
⑤遁民:即林遁民。字廷隐,林遂之的第八子。宋孝武大明元年(457)授给事中,属晋安林氏始祖林禄六世孙。
⑥慎思:即林慎思。长乐忠义林氏奉林慎思为本系祖。林慎思(844-880),字虔中,号伸蒙子,世居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长乐市潭头镇大宏村)。唐咸通十年进士,后升尚书水部郎中。广明元年,黄巢陷长安,迫其归顺,不屈而死。黄巢败后,慎思归葬长乐大墓山,唐天子旌其闾“儒英忠义”,诏立忠贤祠。其后裔世称“忠义林家”。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
⑦雷州公:即林迈。曾任雷州刺史,由莆田迁居广东雷州。
⑧竹田公:林廷选,生卒年不详,字舜举,号竹田,长乐县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授苏州府推官,屡决疑狱,民敬服,赋《青天谣》以颂。弘治五年(1492),授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弘治九年(1496),迁浙江佥事,转副使,弘治十八年(1505),迁广东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升江西右布政使,转浙江左布政、迁南京大理寺卿,晋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督广五年,习知地方险易、土酋顺逆,廷选一意招抚,力戒滥杀。后以年老,连疏乞休,俱慰留,擢南京工部尚书。复上疏乞休,获准。家居十余年,奉身清约,建祖祠、设义田以周济族属,卒赠太子少保。
⑨按,现存世有《长乐筑堤林氏族谱》四卷。明弘治十年(1494)五世孙林梅隐首修,正德十一年(1516)六世孙林廷选重修,清代续修人不详。谱中记载:长乐筑堤林氏原籍济南,入闽始祖林禄,从晋渡江改合浦太守,左迁温陵全,遂为晋安温陵人,今泉州,唐定天下氏族以林为甲姓,至九牧大显林迈为雷州牧,子孙因仕居长乐,先后以科第显代。长乐筑堤一世祖为元代林万原。万原生子三,第三子林昊生赘居长乐筑堤从樊姓,历五世至玄孙林廷选奏复林姓,谱至十七世。
⑩按,狄仁杰是唐朝名相,封梁国公,故称“狄梁公”。狄青是宋代名将,出身贫贱,曾有人附会说他是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
11按,郭崇韬为后唐名将、谋臣。自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第四代孙。带领大军西征蜀地时,还特地走了些弯路,来到兴平(今陕西兴平市)汾阳王郭子仪陵墓,以祭拜先祖之礼,祭奠郭子仪,拜后还洒泪号哭而去。让人耻笑不已。
12按,范仲淹父亲逝世后,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范仲淹知道身世后,辞别母亲,到雎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乃恢复范姓。
13按,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夏侯婴,沛县人,随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据《汉书》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夏侯婴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14语出《周易·同人》卦辞:“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类族,言天生万物,各类殊分,此法乾天之无私,于殊分之族中,而类聚其所同,这就是“异中求同”的方法。辨物,言火之所及,凡物必照,此法离火之普照,而辨析其义,这就是“同中求异”的方法。故曰:“类族者,于其族而类之;辨物者,于其物而辨之。如是刚同轨同轮,道德可一,风俗可同,亦如天与火不同而同矣。”
15按,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县北的皤冢山,初名漾水,“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尚书·禹贡》)。因地段不同,汉水又有着漾水、沔水、汉江、沧浪、襄水、夏水等称谓。
16容:或许,也许。
17按,此处议林廷选应该弃樊姓而恢复林姓。
18旗常:旗与常。“旗”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语本《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旗……王建大常,诸侯建旗。”借指王侯。
19按,黄山谷即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关于黄庭坚与黄渥“兄弟合族”事,为黄氏佳话。《河南归德府永城县同族祭祖碑文》:“鲁直先生与会嵇黄渥同出婺州,七世以上失谱,后考年世相近,复以兄弟合宗。鲁直崖岸绝俗交游且不妄,况齿兄弟乎?”
20言念:想念。言,助词。《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扫松:扫墓。《古谣谚·<寒食占雨谚>序》:“《四时占候》:寒食系清明前一日,人家墓祭,谓之‘扫松’。”
21追陪:追随;伴随。  杖屦: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用作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22紫霄:福建莆田之九牧墓位于莆田紫霄岩山坡,为林氏子孙之心目中的圣地。林俊为莆田人。  澄渚:福建蒲田市西天尾镇。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5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城林氏重修族谱序①
  
(明)陈循②
  
余自滥官③于朝,凡闽之士自儒学起家者鲜不识且知之,独林陈二姓居多焉。譬之如水与木,水之支流众且盛者,其源必广以深;木之节叶繁且荣者,其本必大以远,则夫人之贵且多者有不根于祖宗积累之厚且久也哉?若莆田之阳城林氏,其可验者也。林氏之先有曰披者,仕唐,官至太子詹事。子九人,并为州刺史,时人称为九牧林氏。曰攒者,官至福唐尉,母丧,庐墓,致有白鸟甘露之祥,事上,诏旌其门,时又称为阙下林氏。至宋绍兴间,有登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曰枅④者,始徙居阳城,遂为阳城始祖。银青几传至宣议,宣议传朝散,朝散传中大夫,大夫传知县,知县传将仕,将仕传节推,节推传帅幹,帅幹传致政,致政传副使,副使传四傅,而至今,赠奉议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用徵佥事传坦,坦,今贵州按察使也。自银青至按察凡十有六世矣。而其间跻显仕者什七人,隐德弗耀者才什二三耳,不谓之贵且多可乎?贵州公惧传世既远而不谱以载之,不惟无以别其亲疏长少之分,且将失其所从孝弟之道,必至荡然于宗族矣。乃因其谱之旧而重修之,间又惧其先祠之成于上世者,日就倾塌,无以致夫岁时享祀之诚,尝因谒告归家,徹而新之。
于乎⑤!谱以示其族人,使知所取从与夫亲疏长少之分,则孝弟之道兴矣。庙以祠其先代使有所慕与夫风雨霜露之感,则追远之义者矣。贵州公尊祖敬宗之心何其笃也哉!公举进士,即擢陕西按察佥事,再调广西湖广,而迁今官,所至赫然,振风纪,驰声誉,为士大夫之所称重。盖又林氏之表表⑥者,今年自贵州考绩⑦来北京,间告余以新祠修谱之故,请为序于编首。公,余进士同年老友也。忍不为之一言以孤其盛心哉?林氏,子姓,诚能以公之心为心。某,吾亲也,不可以薄;某,吾长也,不可以忽。亲亲长长⑧之道不失,于家将见自家而刑⑨,于乡自乡而表,著于四方,有不在于此乎?故为书之以勤。
  
【注释】
①《芳洲文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01327册”
按,本文是明代名臣陈循应贵州按察使林坦之请而撰文的林氏族谱序言。
文中详细介绍了“阳城林氏”的发展史。作者指出,“阳城林氏”的始祖是林枅,至林坦计十六世。其中,“银青几传至宣议,宣议传朝散,朝散传中大夫,大夫传知县,知县传将仕,将仕传节推,节推传帅幹,帅幹传致政,致政传副使,副使传四傅”以官职代替人名,写法比较新奇,但若接触不到原谱,将难明其所指。
林氏之所以能繁衍强盛,靠的是其内在的精神文化。本文开头强调“祖宗积累之厚且久”是林氏发展的根源和内在动力。结尾处又用“亲亲长长之道不失”指出林氏忠义传家的魅力。
所以,本文是研究“阳城林氏”的重要资料。
②陈循(1385—1462),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泰和人,明朝政治人物。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授修撰。历事永乐、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京师大震,群臣不知所措。有人主张南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一些朝臣拥立郕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而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后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③滥官:贪赃枉法的官吏。这里为自谦的说法。
④林枅:莆田人。淳熙十二年(1185)至绍熙二年(1191)十二月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兼知泉州。
⑤于乎:同“呜呼”。感叹词。《诗·大雅·云汉》:“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朱熹集传:“于,音乌。乎,音呼。”
⑥表表:卓异,特出。唐·韩愈《祭柳子厚文》:“子之自著,表表愈伟。”
⑦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⑧亲亲:爱自己的亲属。《诗·小雅·伐木序》:“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孔颖达疏:“既能内亲其亲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贤而不弃,不遗忘久故之恩旧而燕乐之。”  长长:敬重长上。《礼记·大学》:“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
⑨刑:通“型”。法式,典范,榜样。《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8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清岱丘厦厅林氏重修族谱序①
  
(明)林章②
  
大都物必有所自始。昆仑之山,群望③之祖也;黄河之水,众流之宗也。矧④伊人矣,其孰无宗与族乎?是故,先王为祖宗功德之不可无报也,则制之宗庙之礼以通其情;为族氏本支之不可或遗也,则制之谱图之法以纪其传。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要使夫为子若孙者有所徵考⑤,因是以不忘所自而得尽乎情与礼耳。后世浸⑥失此意,皆欲系籍⑦乎圣贤、物色乎盲聋,虽世远人亡非我族类者,亦将牵援而附益⑧之,于是乎纪载繁芜,正传乖舛⑨,君子盖无取焉。余也其亦有是乎哉?
尝考学山公遗□一章,少山公所亲受也。传诵数世,宜斋公始绎之而序以成谱,据事直书,可谓信矣。历嘉清公方八世,爰有六子,曰玉、曰珏、曰量、曰珪、曰晚望、再望是也。量公以洪武九年(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丙辰年)丙辰入伍,于南京留守卫。逮宣德三年(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戊申年)戊申始复伍于万安所,再望公以洪武十九年(明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丙寅年)丙寅登赘于太湖之下溪陈氏,因而家焉。惟玉与珏、珪与晚望四公流为四派。始学山而至余凡十五世矣。
嘉靖乙酉(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乙酉年)春,锡公念其传之已久,独毅然为之删述⑩,世系宗支,宛然可陈。其间簪缨、文学、忠义、孝友,淳庞清素11、敦尚古雅者代不乏人,祖宗之家法固亦庶乎其无敢慢也。嗣是倭夷猖獗,子姓参商12十余年,乱无宁日,是谱已为煨烬13矣。赖有十六世系曰懋者独全一帙,巅末14备载,盖锡公重修时所自录也。懋性仁孝,志不忘本,越隆庆二年(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年)春王正月15朔登拜家庙,礼毕而燕,既醉,乃起而言曰:“古之饮食者,虽菜羹必祭,重其始也。吾今日所以得群昭穆而聚乐于斯者,伊谁之赐乎?而可无以崇其报也?自吾祖学山公以来,其发祥不为不远矣,其世德不为不多矣,旧谱虽火于兵然而犹幸有存者。吾诸伯兄其能无意乎哉?”因出之以示,佥曰::“吁,信矣哉,吾之谱也!伟矣哉,子之功也!后之窥昆仑、溯黄河,昭先王之教而免于君子之讥者,将终赖焉。”遂订正之。五日告成,命余序之于此云。
时隆庆二年(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年)岁在戊辰春王正月五日,十五世孙章百拜序。
  
【注释】
①见《林初文诗文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01358册”。
按,本文为明代隆庆年间福清才子林章所作。“岱丘厦厅林氏”是福清林氏的一支,至于“岱丘厦厅”的具体所指,现已无考。
文中从续谱的角度叙述了此支林氏的发展史。先祖林学山撰稿一章,亲传于林少山,至林宜斋编写成谱。此支林氏才正式有了自己的族谱。再经八代至林嘉清,有六子,其中林玉、林珏、林珪、林晚望逐渐繁衍昌盛开来。一直到嘉靖四年(1525),林锡重修族谱,但因战火不断,已经鲜见。幸而十六世系林懋犹存林锡之旧谱,故于隆庆二年(1568)主持修订族谱,完工之后请林章撰写本序。
本文乃大家之作。考证详细,用语典雅。文首的议论颇有深度。
②林章(约1551—约1599),明藏书家、文学家。本名春元,字叙寅,后改现名,字初文,号寅伯。福清(今属福建)人。万历初举于乡,因坐事被除名。曾访问戚继光,谈论兵事,得戚继光赏识。后侨居金陵。旅燕京十数年,上书止矿税,兼述立兵兴盐之策,为宦官所嫉,下狱,暴死于狱中。居金陵时,藏书甚富。撰有《述古堂书目》二卷、《青虬记》、《诗选》等。
③群望:受祭于天子、诸侯的山川星辰。望,谓不能亲到,望而遥祭。《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杜预注:“群望,星辰山川。”《文选·张衡<东京赋>》:“元祀惟称,群望咸秩。”薛综注:“群岳众神,望以祭祀之,皆有秩次。”
④矧(shěn):连词。另外,况且,何况。
⑤徵考:考求征信。明·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唐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疏,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
⑥浸:副词。渐渐。如:浸盛(逐渐强盛);浸疏(逐渐疏远);浸淫(逐渐,形容分量渐渐增加)。
⑦系籍:编入名籍。清·方苞《教忠祠祭田条目序》:“狱辞上,蒙恩免死,系籍汉军。”
⑧附益:附会,夸大其辞。《后汉书·郭太传》:“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
⑨乖舛(chuǎn):谬误,差错。也可指矛盾。
⑩删述:相传孔子序《书》删《诗》,又自称“述而不作”。后以“删述”谓著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
11淳庞:犹淳厚。宋·文天祥《跋<刘父老季文画像>》:“予观其田里淳庞之状,山林朴茂之气,得寿於世,非曰偶然。”  清素:清正廉洁。
12参商: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这里比喻亲友隔绝,不能相见。南朝·梁·吴均《闺怨》:“相去三千里,参商书信难。”
13煨烬:经焚烧而化为灰烬。
14巅末:颠末。从开始到末尾,谓事情的全过程。清·李渔《蜃中楼·传书》:“贵人不厌絮烦,奴家愿陈巅末。”
15王正月:周天子所颁历法的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7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浦北林氏族谱序
  
(明)张岳
  
雅庵 林先生,始以太学诸生③入仕,拜宁藩审理④。一旦投绂绶⑤径归,人莫有测其意者。及己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年)夏,变起江西⑥,岳乃知先生之有见于是也。而追忆其时,则辰榦⑦逾一纪矣,因叹曰:“天之所弃,不逾其纪。纪数盈也,盈必变。先生之亟去也,其知之矣。”既又叹曰:“夫顺逆利害之际,其故不难知也。然徘徊不去,卒以身与名与之俱偾⑧者,此非独其见之不豫⑨,盖亦有中立顾望之念阴持其间,欲坐邀幸成之利,而外示偃蹇以欺清议⑩者,固天刑之不可解也。故迹其祸福之所终,而以幸不幸之数观之,则先生亦幸为不蹈其难耳!夫恶知所决择于中者,尺度果若是严邪?”
某之先祖父,领命知萍乡,道洪都,奄弃馆舍,盖于先生有不涯之恩,是以知先生最详。方且述旧恩,登吾家乘,以昭示不忘。至其去就之大节,又将与天下道之,使知十载之前,亦有深识远见如先生者,世果未尝无人也。况夫林氏子孙,其寂无一言以劘厉11而劝告之乎?特书于其谱之端,使凡立身应变者,皆如先生之审决不茍焉。则是谱也,足以不坠矣。
  
【注释】
①见《小山类稿》卷十一《序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98—199页,林海权、徐启庭点校。《小山类稿》收有奏议、书、序、刻石、祝文、祭文、墓志铭、神道碑、墓碣、传、杂著、志论、论、策、赋和诗等类文字。
按,“浦北”应指今广西钦州市所辖的浦北县。浦北林氏的始祖林法权为莆田人。据《浦北林氏族谱》载,浦北林氏五世林埙,字廷乐,号雅庵,官宁府长史。其第六女林倩,嫁枫林坑社王豸,以子王健进士,官浙江参政而封宜人。所以,本文是研究浦北林氏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文重在议论。作者紧紧扣住林雅庵在宸濠之变前悄然辞官而归之事,突出其有政治眼光而“审决不茍”,由此可知林雅庵之“有深识远见”。同时,作者也剖析了那些陷身于宸濠之变中的人们的心理,不紧紧是因为事出仓促,也有“中立顾望”甚至“欲坐邀幸成之利,而外示偃蹇以欺清议”者,也就是政治投机者,其结果自然是“天刑之不可解也”。
作者认为,林氏子孙若能明白林雅庵之意,继承其“审决不茍”的做法,不仅使“是谱”“足以不坠”,而且还可以使得林氏发扬光大,昌盛光耀。
②张岳(1492—1553),字维乔,号净峰,福建惠安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行人,因谏阻武宗南巡,被廷杖,贬为南京国子学正。世宗即位,张岳官复原职,迁行人司右司副。后改任南京武选员外郎,历主客郎中。出为广西提学佥事,改提学江西。坐事贬为广东盐课提举,升廉州知府、广东参政。时塞上多事,被荐迁右佥都御史巡抚郧阳,移抚江西,进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进兵部右侍郎,召为兵部左侍郎,总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进右都御史。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二十八日,死于沅州,年六十二。赠太子少保,谥襄惠。博览文章,经术湛深,其学不喜王守仁之说,以程、朱为宗。著《小山类稿》。
③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④审理:明代亲王府的理刑官。
⑤投绂(fú)绶:弃去印绶。谓辞官。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节》:“投绂归来万事轻,消磨未尽祇风情。”
⑥按,指正德十四年的宸濠之变,是由明宗藩宁王朱宸濠发起的一次试图推翻武宗朱厚照政权的叛乱事件。
⑦辰榦:或为“辰干”、“干辰”,用于纪年。
⑧偾:本义为冲锋倒地。引申为覆败、毁坏、败坏。
⑨不豫:不事先预备。《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⑩偃蹇:宛转委曲;屈曲。  清议:公正的议论。
11劘(mó)厉:磨之使锐利。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5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林氏族谱后①
  
(明)王直②
  
林氏于闽为大姓,其居候官之水西者,则自后周奉节令文蔚始,于今若干世。子孙最为繁昌,衣冠文物③之盛非他族能比。谱作于克万,而续于正行④,为卷三,其目凡六,所以明世系、昭先德、垂仪范⑤。盛矣哉,其用心也!
呜呼!昔之所谓名宗华胄者多矣,其簪组蝉联,门地赫奕,诚有可尊可慕者,然兴盛未几而败亡随之,何哉?盖诗书德义之习胜,此前之所以兴;放辟邪侈⑥之行熟,此后之所以败也。今林氏之能久而益盛者,岂非以所兴者在而所败者缺欤?故古之人论所以能久者,莫大于立德⑦,而立功、立言次之。盖君子之期于后者非一世也,诚使皆务德焉,则所以封植者厚,虽百世无穷矣。
正行为吾郡推官,文行政事大有声于时,郡人之所甚敬服者,其足以光前裕后⑧也审矣。林氏之传未艾也,因其考绩⑨来京师,示予此谱,故题其后如此云。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抑庵文集·后集》卷三十六。
按,《抑庵文集》十三卷,后集三十七卷,明·王直撰。该集为其子检讨积所编,成化初,其次子稹复加校订,而以原集未录及致仕家居后所作,别为续集附之于后。
该文是王直应“吾郡推官”林正行之请而为林氏族谱题写的跋语。
首句即指出“林氏于闽为大姓”,可见明朝中后期时闽林之昌盛。该谱为“候官之水西”之林氏的族谱,其始祖为后周奉节令林文蔚,“谱作于克万,而续于正行”,其中的林克万、林正行事迹失考。该谱有三卷,其目有六。此段记载,对林氏族谱及闽侯林氏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②王直:字行俭,泰和人,永乐甲申进士。改庶吉士,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至少詹事。正统间,拜吏部尚书。天顺初,以老疾乞休。卒,谥文端。器识厚重,有大臣之度。在铨曹十六年,奉职公允,为一时之最。当英宗被留漠北,景帝惮于奉迎,直首请遣使,力持正议。大节尤不可夺。其诗文典雅纯正,有宋元之遗风。自永乐时即承命入阁,典司制诰,凡朝廷著作多出其手,当时与王英齐名,有“西王东王”之目。
③衣冠文物:泛称某地或某时代的人物事迹与风俗、制度。《石点头·卷五·莽书生强图鸳侣》:“看那街市上,衣冠文物,十分华丽”。
④正行:按,下文提到“正行为吾郡推官”,可见林正行时为泰和县推官。查杨士奇(泰和人)《东里集》卷五《送林正行序》,有“闽 林君正行尝官天台县幕,宽厚恺悌之政,民戴之如父母,去久而思之不忘也。既升司谳于吾郡,廉公有威于用法,盖得乎善善恶恶之中焉。而直道而行,无所顾避,行县所过,其细民及其良民皆欣欣延颈而愿见之,其横民往往缩首敛迹不敢肆焉,以遂免于刑辟者亦不少矣……”的赞誉。
⑤仪范:礼法,礼仪。也指典范、表率。《元典章·刑部七·官民奸》:“专治一方,为民仪范。”
⑥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⑦立德: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⑧光前裕后:光前,光大前业;裕后,遗惠后代。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人功业伟大。
⑨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5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忠清里林氏族谱序①
  
(明)胡应麟②
  
钱塘之有林氏也,其先世盖徙自大梁云,徙当宋渡南时。谱系绵邈,弗可考。
胜国③初,提领公首以仕闻。提领生士民,士民生居义。居义三子,仲曰荣,入皇朝,以孙章贵,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
荣子三:才,文,森。才,隐德④弗耀;文,永乐庚子举于乡,历柱下史⑤;森,亦以子贵,赠官如父荣。才子秀,性至孝,博通三敎书,爰自吴山大井巷徙今里中。森子章,幼敏,工八法⑥,景泰中有司以神童荐,历官太常寺卿,从一品,貤封⑦三世。
子二:长应祥,以荫官太仆主簿。次应禧,亦用有司荐入中书,为人强直自遂,武宗朝不肯阿,逆瑾,挂冠去,瑾败复召,历官尚宝卿、顺天府丞。父子毖饬⑧好修,相继绾簪,组登九列,立朝余七十年。负郭庐⑨亡寸溢,州里伟其为人。
至方诸胡威子父⑩。秀子二:曰峦,曰冈。冈生宠及奇,奇生梓。梓,进士起家,至云南按察副使。冈,负气任侠11,业贾,宾客倾四方,以同事中伤圽缧绁12,识者悼其非辜,扼腕天道。当有后,俄13五子:舜、爱、受、孚、爵,咸克世其业,以高赀雄里中。
既而,受嗣绝,从子14逊嗣;爱子念绝,继功嗣;受孙孟春,绝之蕃嗣。世代数更子,姓岌岌如线,林氏此时号中衰。而舜子思,思子文明,始皆用儒术自奋。思年十一孤,弱冠入太学,负场屋声,弗售,赍志殁。文明十二亦孤,再试太学不利,绝意进取,屏居一室,以经籍自娱。读史博综古今成败,得失利害,至端木、计然15诸传,喟然曰:“大丈夫当身名俱泰,岩处长贫贱诚足羞16。史迁因是至欲后之人讳谈仁义,则惑滋甚也。陶朱氏三致千金而散之,吾师法盖不远。”始大肆其力于治生,身与童仆尝甘苦,视百货缓急而时操其奇赢。既饶智虑,多亿中17,亦会数有天,幸不诎乏,岁入滋稔,益规恢其已成之绪,不数十年而武林、田园、庐舍腴上者相率归太学家。一时里中素封18,靡敢差甲乙。乃其好施予、利泽人,尤天性。比闾族党空,乏以情告,人人厌其意去。数捐已赀佐大兴,当宁重嘉其谊,为棹楔19树闾间。
太学子曰:之盛,之芬,之芳。之盛少卓荦不凡,虽寝处膏粱而下帷焚膏,与寒素士竞占跸,声藉甚冠诸生。丙子(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丙子年)与余同计偕20再上,公交车报罢,慨然蹑屩21,登岱宗,拜阙里,周历大河淮泗已,浮扁舟,入石头,吊古秦淮、北固间。归而学殖弥邃,诸侪辈争俛下。之方淬励盛年,摅夙抱以建树当世。而会太学婴疾,亡母安人张偕逝,之盛执二丧,伤功名未逮,怙恃相继溘焉,即异时万一适逢,而终天之恨殆不可复,于是乘幽忧余隙,捃摭22先世,积累之,自为林氏家乘,传之诸子若孙。谓不佞年家子23,宜有序。序简端,辄因之盛所自述而稍次第之,以俟后之紬金匮石室24者。且以征林之所繇,硕大繁昌非一朝一夕故云。
石羊生曰:
余读司马氏书至《货殖诸列传》,未尝不窃陋迁之无识也。彼所沾沾卓王孙、程郑、乌倮辈皆贾人之雄耳,身既薄,仁义弗为,其先世靡有功德,之素子若孙又斩然蔑25闻。即倾国都、亘阡陌,君子唾去弗暇,而侈诸载籍,其奚以称焉?余观林自崇善公,迄太学父子,积操絫行,盖世世然矣。致奕叶26,擅富饶,以义声奔走一郡,非侥幸至也。孝廉齿力富强,且益扩太学公所未究,以润泽当代。诸仲缤纷蔚起,多材能。林之称甲族于寓内,将骎骎27与陇西、太原诸族伯仲竞爽28,而有弗可一方限者。余不佞,计日望之矣。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少室山房集》卷八十六。
按,《少室山房集》,又名《少室山房类稿》。诗文别集。一百二十卷。明·胡应麟撰,明·江湛然辑。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按文体分卷编次,诗八十卷,文四十卷。编前附有王世贞所撰《石羊生传》(即胡应麟传)。
本文乃胡应麟为同年林之盛所编撰的《忠清里林氏族谱》而做之序。
杭州忠清里,原名升平巷,乃褚遂良之故里。明正德年间,浙江监察御史唐凤仪于此建忠清里坊,并称其为忠清里。《成化杭州府志》:“升平坊,本名忠清里,入褚家塘。以明正德十六年(1521)里人胡世宁请御史唐凤仪为王琦、项麒二公建坊,以旌其清,并唐褚公遂良之忠,故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布政使李默并勒世宁名于上。”
本文重在叙述钱塘林氏的源流。作者指出,此支林氏源自大梁,宋室南渡时至钱塘。然后,从元初的“提领公”叙起,直至明朝后期的林太学父子,用语简练,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文中,作者同时赞扬了林氏家族的经商之道。指出之所以能够“致奕叶,擅富饶,以义声奔走一郡,非侥幸至也”,而是“积操絫行”的结果,颂扬了“贾而好儒”的思想。从而阐明了林氏家族逐步壮大,乃至于发展到与“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诸族伯仲竞爽”的辉煌地步的原因。
②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又字明瑞,自号少室山人,又号石羊生,兰溪人。万历四年中举,后历试未第。于兰溪山中修筑“二酉山房”,读书著述。平生爱好书籍,先后购得各种珍本书籍四万多册,按经史子集分门别类细加编目,并编辑了《二酉山房书目》六卷。以诗歌闻名,受王世贞影响很大,王曾给他的诗文作序,并将他列入“末五子”之内。胡应麟于前后七子复古思潮和拟古创作风气影响下,作品难免空疏浅陋,缺乏特色。但由于其学识渊博,注意锤炼推敲,所以《类稿》中也不乏佳作,呈现出笔力鸿畅,格律谨严,用笔纵横变化尚未完全被复古风气所左右的特点。其文虽然有时伤于冗长芜杂,但引经据典、内容充实也是其所长。
③胜国:亡国也。相对于下一个朝代,则曰昭代,即本朝也。例如,明朝是胜国,则清朝是昭代。明张岱《夜行船》:“灭人之国曰胜国,言为我所胜之国也。左氏曰:‘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清·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吾家自胜国以来,谱牒散天涯。约略大支凡四,一北平,一夏邑,一鄢陵,睢阳又其一也。四支睢阳最盛。”按,这里的“胜国”指的是元朝。
④隐德: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晋书·王湛传》:“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
⑤柱下史:官名。即御史。《史记·张丞相列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司马贞索隐:“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今苍在秦代亦居此职。”简称柱史。后世以柱下史、柱史为御史的别称。
⑥八法:古语中“八法”所指颇多。如医学、武术、书法、法制等皆有“八法”的称谓。这里不知所指。
⑦貤封: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貤(yí),通“移”。转移;转赠。
⑧毖饬:谨慎。按,“毖”本义即为谨慎,故有成语惩前毖后。饬,也有谨慎之义,如谨饬。
⑨负郭庐:靠近城郭的田庐。
⑩按,此处断句颇不易。疑有缺漏。
11任侠:又称为“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也就是“附带意气,以侠义自任”的意思。
12圽(mò):古同“殁”。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13俄:通“峨”。高耸,庄严。
14从(zòng)子:兄弟的儿子。
15端木:即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人。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  计然:滑县人。博学无所不通。对治理国家的策略极有研究,善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范蠡的老师,春秋时期有名谋士。
16按,语出《史记·货殖列传》:“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岩处,隐居山中。
17亿中:谓料事能中。《论语·先进》:“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8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张守节正义:“言不仕之人自有田园收养之给,其利比於封君,故曰‘素封’也。”
19棹楔:门旁表宅树坊的木柱。
20计偕:指举人赴京会试。《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司马贞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
21屩(juē):古代一种草编的鞋履,较轻便,适宜行走。《释名·释衣服》:“屩,草屦也。……出行着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也叫“屣”。
22捃摭(jùn zhí):捃,与攈、攟同。采取,采集。
23年家子:同年登科者的称呼。年家,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
24 紬(chōu):缀集。宋程大昌 《演繁露·汉藏书处》:“史 迁紬金匮石室以成《史记》,岂尝许其稽阅中秘耶。”  金匮石室:古代保管重要档案的处所和装具。匮,通馈、柜。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西周成王时周公曾纳书于“金縢之匮”。
25蔑:无,没有。
26奕叶:累世,代代。汉·蔡邕《琅邪王傅蔡郎碑》:“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建于兹。”
27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比喻事业进展得很快。
28竞爽:媲美,争胜。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5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族谱序①
  
(明)梁潜②
  
林氏之先,系出殷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谏而死,夫人方娠,惧而遁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子。及武王之克殷也,求比干后,得所生子,封之。以其诞于林中石上也,赐之姓林氏,名之曰“坚”,此林氏得姓之始也。
历汉太子太傅尊③,尊以《尚书》论石渠④,始居济南。晋永嘉之乱⑤,黄门侍郎颍从中宗南渡⑥。颍二子:曰懋,为下邳太守,林氏居下邳者皆懋之后也;曰禄,自散骑中常侍、合浦浦郡太守,改晋安,因家焉。至唐,林氏在晋安者尤盛。高士廉⑦等承诏定正天下氏族,凡九十八家,林氏首称于晋安,所谓林、黄、陈、郑是也。其后族益繁,散处旁郡,多林氏,盖皆禄之后。禄十五世曰饶州太守宠,宠子披。披子九人,同时为州刺史者八人。曰端州刺史苇,始居莆田之前埭,号前埭林家者,苇之后也。苇八世曰蕡,三子:曰矩,曰伯林,曰国华。今谱自蕡而上,既总为图以统其世次⑧,自矩三人而下生齿⑨既多,又别为图者三,而于先世出处、隐显、言行、生卒之概,则以世备著于图之后,其端绪、本末最为较著,其为谱则因唐之旧而增续之,无有所易。故方之欧阳氏、苏氏二家之谱⑩,编集分合又自有谊例11,不相同也。国华几世孙崇璧以属予序之。
崇璧以永乐丙戌(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丙戌年)进士及第,入翰林,为修撰,寻选侍讲。方以文章显名于时,而其用心不屑屑于声利,于敦宗重本、孝弟友爱,油然不匮12。如此,世徒慕其文,于其行未尽知也。然自其诸父昆弟为当世名宦者甚众,又不独崇璧一人,独予知崇璧之深也。崇璧既同被命13来北京,朝夕往还,因得观其谱,因其先世之显庸14光昭,而又有如崇璧者,皆克世其家,乃掇其世次源流以为之序云。
  
【注释】
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泊庵集》卷五。
按,本文乃梁潜为林崇璧所持林氏宗谱而作之序。
正如作者所言,“乃掇其世次源流以为之序”,本文从林氏得姓写起,阐明了在永嘉之乱中林氏南迁的情形。林颖南渡之后,其长子林懋居下邳,成为“居下邳林”之始祖;次子林禄居晋安,成为“晋安林”之始祖。而后世繁盛的南方林氏,大多属于此两大支流的后裔。文中的林国华为林禄之后。林禄之十五世孙林宠,其子林披。林披有九子,林苇为其一(莆田前埭林之始祖)。林苇的八世孙林蕡有三子,其第三子即林国华。
作者同时还论述了林国华所持的林氏族谱的体例之新之合理。这些,对林氏源流及族谱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梁潜(1366—1418),字用之,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翌年任四川苍溪县训导,荐任四会知县。爱护百姓,铲除积弊,崇尚宽厚政治,治理民政更为勤恳。稍有闲暇,就到学舍教授诸生学业。执政年余,百姓诚服,争讼平息。流徙在外的人纷纷回来,数以千计。先后调任阳江和阳春知县,均有政绩。永乐元年(1403),奉召修《太祖实录》。升翰林院修撰,兼右春坊右赞善,代郑赐总纂《永乐大典》。成祖到北京时,曾召他到寓所,多有赞许。永乐十五年,成祖再到北京,叫他辅佐皇太子。后因太子事受牵连而下狱,终被斩。著《泊庵集》。
③林尊:字长宾,西汉济南人。从事今文经学研究,师从欧阳高,成为经学博士,参与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论战。官至少府、太子太傅。师从欧阳高,传给平陵人平当与梁国人陈翁生。后来,平当位至丞相,陈翁生官至信都太傅,并把学问向下传递。至此,欧阳高之学又分出平、陈之学。这其中,林尊的功劳是很大的。
④按,石渠,即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在长安未央宫殿北。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汉宣帝在石渠阁,“诏儒讲五经同异”,并曾亲自主持讲论会和批阅讲论奏议,论定诸儒讲论臧否。林尊属《尚书》学者,参与了此次辩论。
⑤永嘉之乱: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起兵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使得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的始祖,大多来自于此次大规模南迁入闽的中原人。
⑥按,永嘉之乱中,许多林氏裔孙纷纷南下,主要扩散地在今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如《晋书》记载:“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唐人林谓《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郭四姓先人闽。”据林氏族谱,移居江苏及福建的林氏支脉素以林礼祖孙(林礼,子林颍,孙林懋及林禄)最为彰显。林礼是林坚的八十世孙,在晋怀帝永嘉元年(307)任职中郎主簿,后升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迁入徐州,遂成为徐州林氏望族之始祖。林颍是林礼之子,在晋愍帝建兴三年(315),由徐州别驾升任黄门侍郎,随司马睿渡江南巡,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林颍长子林懋是林坚的八十二世孙,在晋愍帝执政时期曾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卫将军等职,后出任下邳郡(今江苏睢宁及邳州)太守。林懋太守任满之后,鉴于时局动荡,便慎选下邳郡的梓桐乡定居下来。现今所见的林氏家谱,一般称林懋为“下邳林”的始祖。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地位显贵,时人称之“六龙”。林禄是林颍的次子,在西晋王朝中历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中、黄门侍郎等职,曾随司马睿南渡,颇受重用,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和晋安太守等职。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举家入闽,定居晋安(今福建福州),成为“晋安林”的开基始祖。
⑦高士廉(575—647),名俭,字士廉,渤海人。唐代开国功臣。其妹为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妻,生一子一女,子为长孙无忌,女为长孙氏。高士廉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任侍中、义兴郡公安州大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主持编撰《氏族志》。凌烟阁功臣图像中位列第六。
⑧世次:世系相承的先后。
⑨生齿:长出乳齿。古时以婴儿长乳齿始登载户籍,因亦以指代婴儿。后借指人口、人民。
⑩方:并列,并行。按,宋代欧阳修编写的《欧阳氏谱图》,苏洵编写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
11谊例:同“义例”。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唐五代史书皆公(欧阳修)手所修,然义例绝有不同者。”
12不匮:不竭,不缺乏。《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毛传:“匮,竭。”郑玄笺:“孝子之行非有竭极之时。”
13被命:指奉命,受命。
14显庸:显示功能。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5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GOSEDN 发表于 2014-10-17 17:45
筑堤林氏族谱序①
  
(明)林俊②

筑堤林氏族谱引①
  
(明)郑岳②
  
自秦灭学而氏族之法废,后世谱谍之修,所以原③受姓之始,别族属之繁,孝敬行而人纪④系焉。窃怪世之为之者,往往传录显门旧谱,猥以已之世次附之,其诬祖乱属亦甚矣,岂古人类族辨物⑤意邪?
今观大司空竹田公⑥于家谱放失⑦之余,独据先都宪⑧谱图而续修之。断自六世祖而下名迹可稽,于上则皆缺之。
传疑纪实,史法也。尝见三原王介庵公⑨所修谱亦类是,真足以正流俗之失矣。夫始信而中微⑩,微而复振,气数11相乘而人当其会。若公穹阶厚爵而勋业誉望焜耀一时,燕翼12永图,足为子孙凭藉,亦岂偶然哉?世泽之锺,良有自矣!《礼》谓“庶姓13起于是邦者为始祖”,筑堤之后固当宗公以为百世不迁者矣。
  
【注释】
①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山斋文集》卷九。
按,本文乃郑岳为林廷选所修《筑堤林氏族谱》而作之序。文中没有对“筑堤林氏”的由来做详细的记述,但也提到“于家谱放失之余,独据先都宪谱图而续修之”的事实。首段针对“往往传录显门旧谱,猥以已之世次附之”而深恶痛绝,直斥这种做法乃“诬祖乱属亦甚矣”,有针砭时弊之效。
而林俊《筑堤林氏族谱序》详细记述了“筑堤林氏”的由来,可参阅。
②郑岳(1468—1539),字汝华,号山斋,莆田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户部主事。历迁江西左布政使。宸濠侵夺民田,民立砦自保,宸濠欲兵之,岳持不可。后为李梦阳所评,夺官。世宗初,起抚江西。寻召为大理卿,数有忠谏。迁兵部左侍郎,以议大礼乞休去。著有《山斋集》二十四卷,《莆阳文献》十三卷,《列传》七十五卷。
③原:推究。宋·沈括《梦溪笔谈》:“原其理,当是为谷大水冲激……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④人纪:人之纲纪,指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书·伊训》:“先王肇修人纪。”孔传:“言汤始修为人纲纪。”
⑤类族辨物:语出《周易·同人》卦辞:“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类族,言天生万物,各类殊分,此法乾天之无私,于殊分之族中,而类聚其所同,这就是“异中求同”的方法。辨物,言火之所及,凡物必照,此法离火之普照,而辨析其义,这就是“同中求异”的方法。故曰:“类族者,于其族而类之;辨物者,于其物而辨之。如是刚同轨同轮,道德可一,风俗可同,亦如天与火不同而同矣。”
⑥竹田公:林廷选,生卒年不详,字舜举,号竹田,长乐县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授苏州府推官,屡决疑狱,民敬服,赋《青天谣》以颂。弘治五年(1492),授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弘治九年(1496),迁浙江佥事,转副使,弘治十八年(1505),迁广东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升江西右布政使,转浙江左布政、迁南京大理寺卿,晋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督广五年,习知地方险易、土酋顺逆,廷选一意招抚,力戒滥杀。后以年老,连疏乞休,俱慰留,擢南京工部尚书。复上疏乞休,获准。家居十余年,奉身清约,建祖祠、设义田以周济族属,卒赠太子少保。
⑦放失:失,通“佚”。散失。《史记·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⑧先都宪:指林廷选的先人“都宪梅隐公”。
⑨三原王介庵公:即王恕(1416—1508),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明三原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理学研究,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
⑩微:通“徽”。美,善。
11气数:气运,命运。
12燕翼:《诗·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毛传:“燕,安;翼,敬也。”孔颖达疏:“思得泽及后人,故遗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敬事之子孙。”陈奂传疏:“诒,遗也……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后以“燕翼”谓善为子孙后代谋划。
13庶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5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前林氏家谱序①
  
(明)黄儒炳②
  
予膺上命,典试南畿③。竣事日,太学林生国佐持其所修家谱,乞予一言弁首④,以诏后人。
按谱,林氏受姓出于殷少师比干。后迨籍仁和,君志公初判宣州,继刺池州,告最时南宋初也。寻隐天台,便道过宁,谒族故御史天霄公墓。游方前、凤潭⑤,慕其幽雅,命子文宁筑室为居。由是,文宁公遂为方前始迁之祖。历五世,良辅公赘居⑥同里之陈岙。又二世,及明,福建汀州郡守公讳思英者,始事修谱,数百年世系得有考证。又百余年,弘治间县尹朝泰、庠生仲坤嗣修之,迄今又百余年。国佐承祖命谋于族人,复嗣修之,今所存谱牒是也。
夫国有史,家有谱。谱者,史之流也。按凡例修国史者,必知春秋之义⑦,然后可以明人道而正国体;修家谱者,亦当知春秋之义,然后可以明人伦而正风俗,可谓得其意矣。
予谓欲明春秋之义,莫先于辨是非,究明一体之学。良知者,是非之公,自圣贤以至途人皆所同具。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良知者,天地之灵气,原与万物同体。手足痿痹,则为不仁,灵气有所不贯也。有人于此,以县宇为家,以昊天为祖,以四海为兄弟,以万物芸芸为同体,谁曰不可?故同之,则楚越一家,以其心之同也;异之,则肝胆易处,以其心之异也。今夫聚族而居,父子、伯叔、兄弟咸在,出入则同,吉凶庆吊则同,序事则同堂,会食则同席,由是而返,共所自始,一体相授,俨然如将见之,以其谱之存也。古者敦睦⑧以合族⑨,君子难之。夫合族之难,非合之难也,以身范俗之难也;非身范俗之难也,能以族范身之难也。故勇可以夺三军而不可以加九族,力可以抗万乘而不可以藐周亲,顾躬行何如耳?
子也既明一体之义,以身为范,不患出之无本;一人倡之,众皆和之,使伯叔兄弟共明一体之学,以其所范概于子之身,一体相承,绳绳不绝,人伦可明,风俗可正,以实行将之,不徒科条粉饰之具,始足称善耳。予故乐而道之。
  
【注释】
①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林姓部·第三百六十卷·艺文》。
按,方前,指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街道所辖之地,现有凤潭、方前等村。
本文是作者“典试南畿”结束后,应太学生林国佐所请而为新修订成的林氏族谱所作之序。
文中记载,该支林氏是从仁和迁至方前、凤潭,时为南宋之初,林文宁为始迁之祖。历七世而至明朝,福建汀州郡守林思英主持修谱;又过百余年,弘治年间县尹林朝泰、庠生林仲坤嗣修族谱;迄今又百余年,林国佐复嗣修谱,即今谱。短短数语,勾勒出了方前林氏从南宋至明代后期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对修谱之意义的论述。作者从“修家谱者,亦当知春秋之义”起论,指出唯有如此才能“明人伦而正风俗”。而“欲明春秋之义,莫先于辨是非,究明一体之学”,需要人们具有“良知”、“是非”。具有了“良知”、“是非”,则能够与万物同体,与四海一家。而气承载者、维系者即族谱。族谱的存在,是合族之标志;但要真正地做到合族,靠的还是君子之义,靠君子们“以身范俗”、“以族范身”。最终落实到君子的“躬行”上,由此赞美林国佐的修谱之善举。
作者由远及近,由古到今,由大道至小举,推理严谨,有理有据,用语纯熟,张弛有道,可谓谱牒学理论方面的力作。
但是,本文却可能为伪作。查明·王畿《 龙溪王先生全集》(清道光二年刻本)卷十三,有《太平杜氏重修家谱序》,其构思、句式、用语与本文如出一辙。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王阳明学生。明朝中晚期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对阳明学有重要发展,并深远影响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而黄儒炳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卒于1626年。所以,本文或为伪作,或为套作。
下列王畿《太平杜氏重修家谱序》于后,以供参考:
万历丁丑夏,予赴宣歙之会,道出太平九龙山,杜生质偕诸叔侄子弟咸赴讲下,出其所藏谱牒,乞予一言弁首,以诏后人。
按,谱杜氏受姓出于陶唐,系籍西安。牧之公初判宣州,继刺池州,慕长林之胜,以其子荀鹤出继族人杜筠公为嗣,荀鹤公遂为长林始迁之祖。历七世,希素公迁居太邑之箬岭。又五世,广东廉访司副使国贤公始事修谱,数百年世系,得有考证。又百余年,成化间,十五世孙杜住生嗣修之,殆今将百年。杜子质辈谋于族人,复嗣修之,今所存谱牒是也。
夫有国史,有家乘。乘者,史之流也。按凡例,修国史者必知春秋之义,然后可以明王道而正国体。修家乘者亦当知春秋之义,然后可以明人伦而正风俗。可谓得其意矣。予谓欲明春秋之义,莫先辨于是非,究明一体之学。良知者,是非之公,自圣以至于途人皆所同具,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良知者,天地之灵气,原与万物同体。手足痿痹,则为不仁,灵气有所不贯也。有人于此,以县宇为家,以昊天为祖,以四海为兄弟,以万物芸芸为同体,谁曰不可!故同之则楚越一家,以其心之同也。异之则肝胆易处,以其心之异也。今夫聚族而居,父子伯叔兄弟咸在,出入则同,吉凶庆吊则同,序事则同堂,会食则同席,由是而反其所自始,一体相授,俨然如将见之,以其谱之存也。
古者敦睦以合族,君子难之。夫合族之难,非合之难也,以身范族之难也。非身范之难也,能以族范身之难也。故勇可以夺三军,而不可以加九族,力可以抗万乘,而不可以藐周亲。顾躬行何如耳。子也既明一体之义,以身为范,不患出之无本。一人倡之,众皆从而和之,使伯叔兄弟共明一体之学。以其所范概于子之身,一体相承,绳绳不绝,人伦将自此而可明,风俗将自此而可正。合并为公,以实行将之,不徒科条粉饰之具,始足称为善俗耳。予故乐而道之。
②黄儒炳:字士明,龙江人。自幼聪颖,十岁能文,博闻强记。万历三十二年(1604)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纂修神宗光宗两朝实録副总裁。万历、天启之交,两度出主乡试,慧眼识人,甄拔卢象升、王绩灿、陈组授、华琪芳等举子,后来都成为一代重臣。主持南京国子监期间,整肃机构,振兴制度,清查帐目,修葺设备,编纂《南雍续志》,刊刻二十一史,被誉为“治才”。不向“阉党”妥协,谏阻明熹宗直接授予宦官兵权、委任他们出任地方镇将,虽遭严旨斥责仍不退缩;坚决抵制魏忠贤要安插亲信入吏部担任要职的要求。力荐有才干而不为皇帝喜欢的邹元标,营救触怒权奸的御史陈保泰;驳斥工部增收京城赋税充扺工役的提案,制定条规严加管束皇室不法庶宗;力劝广东封疆大吏迅速停止增榷全省杂税,制止葡萄牙人倒运粮食出口,倡议用和缓办法征收辽东军饷以舒缓民力;厉禁部属巧立名目损公肥私,拒收门生番禺知县陈钟盛馈赠的田户。后在无奈之中辞官归里奉母,终因母病逝而亡。一生好学,长于文史,著有《影木轩诗集》、《史概》、《读书漫录》、《大明律集解》。
③南畿:犹南都。唐肃宗时指江陵,明代指南京。清·王韬《送八户宏光游金陵序》:“江宁旧号金陵,为六朝建都胜地,明代列于陪京,称为南畿。”
④弁(biàn)首:卷首,前言。
⑤方前、凤潭: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街道,下辖有凤潭、方前村。
⑥赘居:谓做赘婿长住妇家。明·宋濂《故绍庆路儒学正柳府君墓志铭》:“颖,信之永丰尉,赘居兴贤女氏。”
⑦春秋之义: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即以王命为重,处理好上下、大小的关系。《后汉书·丁鸿传》:“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基,可谓智乎?”
⑧敦睦:亲善和睦。《三国志·明帝纪》:“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也可用作使动词,使和睦。夏侯湛《昆弟诰》:“敦穆于于九族。”
⑨合族:聚合族人,序以昭穆,按血缘的秩序组织管理宗族。《仪礼·丧服》:“大宗者,收族者也。”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⑩绳绳:众多貌,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朱熹集传:“绳绳,不绝貌。”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7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修林氏族谱序①
  
(明)柯潜②
  
谱牒之书,所(以)奠世系、辨昭穆也。然原本虽同,支派渐分,愈折则如路人之不相识,欲详书之,难矣。其或传之之久,时异势殊,子孙微弱,失于记录,欲论其世又难矣。是故,欧阳文忠、苏老泉二家之谱③,皆略疏远而详亲近。绝者缺之,不绝者则书,庶乎④不紊本支而传信于后矣。
林君著其家谱一编,犹以遗事未释,几作而几度之。余观其编,自温陵守十六代而生披,披生九子并为州牧,第六子邵州公蕴,生愿,愿生二子曰邕曰同,其后失其世次。有由进士除秘撰者,有翁孙同登、兄弟联第者,其占巍科⑤、推膴仕⑥、肩相磨、踵相接也。然而邕、同以下不书世系者,犹欧阳氏失世次而不书也。其旁支别属,若纬乾始进士⑦、会通之孝感⑧,皆不书者,犹苏氏所谓谱为亲者作也。
此无他,民犹水也,《禹贡》书法河之伏流,不书而积石,书河播为九⑨,不列其名,而以经流为正,盖条例所主而然也。昔吾从游于东澜李先生,尝慨然于斯,而以遗事散失而不果作。日月既迈,迨今又四五十年,若不掇拾为书,岂不至澌⑩尽而无稽乎。虽然忘祖宗之积累固不可,不法祖宗以自修尤不可。《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11林氏子孙其最诸。
大明景泰二年12岁壬申冬十月之吉。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眷生13、竹岩柯潜拜书。
  
【注释】
①本文转自“龙泉山人的博客”, http://longquand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798420020103282926941/。博主做有该文的截图,所以也算见到了原文。
按,据博主所言,该文见于康熙二十三年版《莆南渚林氏族谱》。该谱系九牧林藻一房的谱系,但该谱却写林蕴有三个儿子。柯潜所作谱序中谈到九牧之六牧林蕴,林蕴生林愿,林愿生林邕、林同,其后就失去世次,并就此发了一通议论,因此该序似为九牧六房而作。
作者举例说明该谱存在弊端,即“犹欧阳氏失世次而不书也”和“犹苏氏所谓谱为亲者作也”。并剖析其原因是“盖条例所主而然也”。由此,作者认为,子孙应该不忘祖先之德,应“掇拾为书”以传后世。
②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福建莆田灵川镇柯朱村人。性高介,邃于文学。明景泰二年(1451)状元及第,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院事。奉命主持两京乡试一科、礼部会试二科,任东宫讲官、侍经筵等职。著《竹岩集》一卷,《竹岩先生文集》十二卷及补遗一卷,均收录于《四库全书》。
③按,宋代欧阳修编写的《欧阳氏谱图》,苏洵编写的苏氏族谱,被称作欧、苏二体,是中国私家修谱的先例。它们修谱的体例,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
④庶乎:犹言庶几乎。近似,差不多。柳宗元《非国语上·问战》:“刿之问洎严公之对,皆庶乎知战之本也。”
⑤巍科: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宋·岳珂《桯史·刘蕴古》:“其二弟在北皆登巍科。”
⑥膴(wǔ)仕:高官厚禄。《诗·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毛传:“膴,厚也。”郑玄笺:“琐琐昏姻妻党之小人,无厚任用之,置之大位,重其禄也。”
⑦按,林藻(约805年前后在世),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闽人云“欧阳独步、藻蕴横行”。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试《珠还合浦赋》,叙珠去来之意,人谓其有神助。累迁殿中侍御史。官至岭南节度副使。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莆田人登进士第,自藻始”。
⑧林攒:字会通,福建莆田人。林尊之子,唐端州刺史林苇之孙。唐贞元中任福唐县尉。母年老,未及迎而病,攒闻,弃官还。母亡,自埏甓作冢,庐其右,有白鸟来,甘露降。诏作二阙于母墓前,又表其闾,蠲徭役,时号“阙下林家”。以“孝瑞”为堂号,用“露鸟呈瑞惊明主,双阙赐修颂孝臣”等作为堂联。
⑨按,《尚书·禹贡》:“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
⑩澌(sī):本义为水尽。《说文》:“澌,水索也。”徐锴系传:“索,尽也。”
11按,《诗·大雅·文王之什》:“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强调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承遗志,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
12景泰二年:即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按,景泰二年为辛未年,而景泰三年(1452)为壬申年。这里应为景泰三年。
13眷生:旧时两家通婚后,尊长对姻亲晚辈的自称。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6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①
  
(唐)温彦博②
  
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高辛氏后。黄帝乃有 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氏。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一曰云相,相生玄嚣,嚣生蟜极,极生帝喾,为高辛氏。娶有娀氏女名简秋,从祀于禖③,浴于玄丘之水,见玄鸟随④卵,取而吞之,遂孕而生契。及长,贤,而舜用之,荐于尧,为司徒。佐禹治水有功,乃封国于商,赐姓子氏。契生昭明,明生相土,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丁,丁生报乙,乙生报丙,丙生主壬,壬生主癸。癸生天乙,谥曰成汤;伐夏无道,得天位,为殷国。传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而生帝辛,为商纣。暴虐无道,杀害生民。比干,纣叔父,帝乙庶弟也。有贤德,佐纣为孤卿⑤。见纣无道,微子去,箕子囚,累谏不听,乃叹曰:“主过不谅⑥,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善行仁义,所自以持也。”纣怒曰:“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⑦,下令曰:“宗少师说妖言惑众,故诛云。”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视之。时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三月,即将婢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恩。至周武王伐纣,夫人乃将坚归周朝。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以其殷汤之后、先王之冑,且能远害避纣之难,以不绝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坚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
夫人受姓各有所因,或因生而得姓,或因功而命氏。有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是其义也。如黄帝生姬水,故姓姬;尧生伊耆,故姓伊耆;舜诞姚墟,故姓姚,此因生而得姓。因官,若司徒、司马之类是也。官族者,若孟孙、叔孙之徒,食邑而姓。取地而姓者,各因其封,若蔡、管、宋、楚、齐、魏、韩、梁是也。故受姓氏者,实有所因。
坚以后居博陵,子孙遂成阀阅⑧。历周、秦及汉,玉钮金绳,枝党繁兴,荣荫当世。战国以来,遇始皇焚书坑儒,谱牒散落。后汉之末,遭董卓迁都长安,坟籍失去。卓言林氏门宗强于河北,汉主受卓谮,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昭穆失序。降及三方鼎立,天下凡为三国;生民惟习武功,莫知文艺。爰自晋氏失驭,五马浮江,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分叶散。前后记牒,多所阙漏。自非建盛节、立奇功,可以著美一时、垂名千载,鲜有不坠者矣。以故大族帝王之裔、世家诸侯之胤,忠臣孝子,文德武功,各擅兰芳,俱传桂馥。著马迁之《史记》,传述殊名;见篇目之繁文,君臣异式。莫不世序相承,昭穆不紊。及观受姓得封之因,源委可究。桑梓卜居,邱陵兆域。适时迁而南渡,遇世乱而北移;或受爵而西分,亦因居而东徙。虽后三江殊流,会出岷山;九河堑分,终归沧海。缀集条贯⑨,举宏纲目;派系虽别于九州,星罗实同于五纬⑩。上自博陵受封,下乃贵贱无殊,具题缄对,名曰宗谱。惟夫命代奇绩,旧在茂陵之书11;冠世高勋,先纪邱明之史。各随事实,欲其信传。庶几来代哲人,尚有所考云。
唐贞观六年(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壬辰年)四月朔,中书令西河公拜12州温彦博撰。
  
【注释】
①见《西河九龙族谱》。清光绪三年,新嘉坡古文轩版。此文多见于林氏族谱之中,但关于其真伪多有争议。正史及《全唐文》无载。贞观前期,唐朝文风多侈靡华丽,不似本文之质朴简练。
②温彦博(574—637),字大临,山西人。《新唐书》载其“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尝以并州道行军长史,与突厥战于太谷,军败被执。突厥数问唐兵多少,及国内虚实,不肯对,乃囚之阴山苦寒地。太宗即位,突嵌归款,始得还。贞观中,迁中书令,封虞国公,进尚书仆射。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帝数褒美之。卒,谥恭。著文集二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③禖(méi):祭名。古人求子之祭。柳宗元《天对》:“喾狄祷禖,契形于胞。”又如:禖祝(祀求子之神的祝辞);禖坛(古代为祭禖神所设之坛);禖祠(禖神之祠庙)。
④随:应为“堕”。
⑤孤卿:谓少师、少傅、少保。《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邦事,则张幕设案。”郑玄注:“王之孤三人,副三公论道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⑥谅:一般为“谏”。
⑦焚其面:按,此说比较新颖。有人据此认为乃真作之据,并以李世民《皇帝祭殷太师比干文》中之《赠殷太师比干诏》为证。但是诏书中的句子“虽复周王封墓,莫救焚图之祸;孔圣称仁,宁追剖心之痛”,是“焚图之祸”而非“焚面之祸”。笔者可以见到原碑,确为“图”。所以,以此无法证明该文之真。
⑧阀阅:功勋(阀,也作‘伐’,指功劳;阅,经历)。借指有功勋的世家。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⑨条贯:体系。
⑩五纬:亦称五星,即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填星等五颗行星。五星与日、月合称七政。
11茂陵之书:按,晋·臣瓒著《茂陵中书》,简称《茂陵书》,它是汉武帝置茂陵邑产生的户口簿。已失传。
12拜:应为“并”。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7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安林氏谱序①
  
(唐)林藻②
  
余讳藻,乃林氏裔也,薄官退休于风晨月夕之下,每念乎故国在世,臣故家在子姓,然必源深者流长,根固者枝茂。细查,本自来远祖比干公,直谏而死,周王赐姓锡爵,始居博陵,继迁下邳。自颖公、禄公渡江入闽,已数代矣。际斯时也,壶兰影居③莆之城北,降生余兄弟九者,长兄苇、三弟著、四弟荐、五弟晔、六弟蕴、七弟蒙、八弟迈、九弟蔇,而余则居行二焉,皆登显仕,衣冠济济,德行彬彬,时为九牧,而别姓难与传然④亦昌,敢以之自夸,实赖先人庆泽远而支派长。父太守披公,伯父韬公,叔父昌公,列天地人。三房以下诸兄弟,为白眉⑤,为臣擘,无负乎余之素志,故所原也。噫!斯盛矣,厥后子孙果业诗书而图登科第,万年无疆之计,亦将暝于地下矣。
谨序。
唐贞元十七年孟春,赐进士第、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使、裔孙藻谨书。
  
【注释】
①本文转自“龙泉山人的博客”, http://longquand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798420020103282926941/。
按,龙泉山人注:本序出自《云峰林氏族谱》,疑为伪托。九牧之说,起于林藻自己?给自家写谱,能说“余讳藻”?
②林藻:约唐顺宗永贞中前后在世。少负奇志,耻为农,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试珠还合浦赋,敍珠去来之意,人谓其有神助。累迁殿中侍御史。官至岭南节度副使。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③壶兰影居:按,莆田县内有南干山脉,其主峰为壶公山,有“壶兰雄邑”之称。壶公山耸立于木兰溪畔,在莆城南面3公里处。
④传然:不知何意。可能有误。
⑤白眉:比喻最出色,最优秀。典出《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6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7: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安林氏谱序①
  
(唐)林蕴②
  
昔商王子比干,遭纣不道,累谏直言,剖心而亡。陈氏娠方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泉。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墓,召其夫人,赐所生子名林坚,以其林中石上所产也,食采③清河,命为三监。移封④博陵公,食邑二千户。其后林放问礼之本,在七十二子之列。《左传》有林雍、林不狃者。《庄子》有林回,弃千金之璧。赵有宰相林皋,生九子,国人称之曰“九德之父”、“十德之门”。汉有太傅林尊。吴有将军林恂。晋有林伯升,与释道安为友。齐有皇后林氏。继而二十六代至礼公,居于徐州下邳县,生二子:懋、禄。禄公仕晋,永嘉丧乱,元帝南巡,禄公扈从。公初为征北将军,次牧合浦郡太守,考满,任晋安、温陵二郡,又勅守温陵而终(寿祺按:晋分建安立晋安,泉州之地属焉,安有温陵郡名?此数语大谬,必非《邵州集》之旧。),即闽泉州也。后追封晋安郡王,子孙相续,遂居于闽。按史记,汉武帝时,越王餘善叛,诏楼船将军杨僕、韩安国兵围闽(兵上有脱字),闽人恐惧,杀餘善,送首降。武帝以闽越数叛,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今诸姓入闽,自永嘉始也。(《林邵州集》中无落款)
唐贞元十六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庚辰年)孟冬,尚书水部员外郎、邵州刺史蕴撰。
  
【注释】
①本文转自“龙泉山人的博客”, http://longquandsha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798420020103282926941/。据博主言,此版本见于《邵州集》附录。笔者没有见到《邵州集》。
按,龙泉山人注:本序也见之于《云峰林氏族谱》等族谱,但从为文内容、方式,落款看,疑为后人伪托之作。在《林邵州集》(嘉庆十七年,诰授奉直大夫、文渊阁校理、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加六级记录七次、福州陈寿祺编)中,作《宗谱序》,文字相近,今以其为本,录以备考。
本文多见于林氏族谱,正如龙泉山人之分析,有可能为伪作。再如直呼前人之姓,谱牒中不为;只是叙事,无议论,似乎不合序言之常规。
②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林藻之弟。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推官。刘辟反,蕴切谏,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迁礼部员外郎,出为邵州刺史。坐事流儋州,卒。
③食采:亦作“食菜”。享用封邑的租赋。《汉书·地理志下》:“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
④移封:改换封地。
本文转载自寻根网www.xungen.so,原文地址:http://www.xungen.so/Html/?546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2 06:08 , Processed in 0.076721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