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8-22 16: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清林氏重建先祠记
(元) 宋濓
莆田县东二十里, 有山曰:谷城。冈峦秀拔,林樾苍润, 其下汇为巨浸, 号国清塘。在昔盛时, 一望杳渺无際, 而波涛吞吐于风日雲月之间, 真胜绝之境也。
唐忠臣邵州林蕴之裔大理评事讳元,始自长城徙居湖上, 五传为睦庵府君格,以积庆,力本造家, 又再传为承奉郎国钧, 其族寖大。承奉府君于艾轩文节公光朝为诸父行, 乃建义斋于东井, 命艾轩为之师, 倡明道德性命之旨, 遐迩生徒云赴川臻,唯恐或后, 东井之学遂闻于天下。林氏子若孙亦世擢進士第, 克守诗礼之训, 弥久而弥光。
其先祠旧在浣锦社者, 蓋以睦庵为之宗, 睦庵有三子:长曰讳锡府君为鼻头房祖、次曰讳旃府君为追远房祖、次曰讳迁府君为白沙房祖。至今埀十五世二百之多, 皆三房之后也。扵是列为神板者五;高四尺, 博一尺八寸, 下设趺座, 用粉塗而元书之。其板中起于大理祖父逮睦庵三子而止, 左右则追远、西则白沙、东则鼻头, 凡三房之后,其物故者辄升名其间。当日南至群族相帥合祭,其小祭在家, 事於四世別, 各行之于家。岁旦则展谒举序拜祭之礼, 若冠至若昏若官学岀入悉于指此而告焉。讳迁府君九世孙,此事主衡, 患祠之规制卑狭不足以复神明, 乃与从子原谋于靣於宗长伯济而改图之大理故宅之基, 建屋三楹间,敞以外门俾族之贤者司其啓开, 经始于元至正戊戌(公元1358年)冬十二月壬寅、讫功于明洪武庚戌(公元1370年)冬十一月某甲子。群族皆岀泉布来助, 而曰曾恕、曰宝、曰天禧者为多相地,计功终始。其役则维卿之力也。
初睦庵在宋初时已置祭田,自后累增至于二千亩有奇, 故蒸尝之礼视他族为特丰。元季乱离, 始不能以自守, 衡大惧, 族散宗烟, 无所繋属, 既汲工先祠之建复。嗄微濓文以昭示于后。呜呼!(先王之时立宗法以统其属, 定庙制以严其分, 制有隆杀,毫发之莫踰, 宗有大小, 条序之不紊, 所以维持人心匡扶治道者, 其事至详且密也。逮乎后世经残教驰漫焉!弗而弗之讲曾未四三之传,已藐若秦越之相视。当是时也,有能以义起礼, 因祀事而崇孝敬, 虽于古者未能尽合, 宁不为君子之所取乎。)此濓于衡之请, 不敢固辞, 而及称之也。濓闻莆阳多名族, 衣冠济济, 读书之声相闻, 贵名检而贱浮侈,以此见艾轩之教, 澳人之深, 而承奉府君建学之功,及今犹未泯孰谓贤者之泽不悠且长哉!诗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三房之嗣,人尚思朂。焉可也。衡字士衡, 通经而有文, 为名進士云。
(作者按:宋濓字景濂, 明浦江人, 元授翰林编修, 辞不孰, 居龙门山著书十余年。仕明, 累官翰林学士。明初礼乐制作裁定者, 多其手。卒谥文宪。林衡建祠时尚未仕, 先祠竣, 次年即中進士第。洪武四年授应天府尹, 旋官比部主事。祠建于元顺帝十八年(1358)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告竣。
文中为“唐邵州刺史之裔” 有误。唐评事林元, 乃长城沙公长子昌字思光, 徙居国清塘上, 今称定庒, 评事元公乃昌公之孙, 元生叟;叟生三子:味、传、绚;传生居才、守隤;居才生三子:桂、椿、格;格号睦庵, 列评事公五世孙。
格公生三子:锡、旃、迁。锡公迁鼻头祖、旃公追远房祖、迁公居白沙房祖。与长城族谱记载正合。桂公之裔有迁仙游后埔派, 亦称鹤山林, 今繁为望族。椿公之后迁南桥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