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楼主: 林忠辉

北宋河南郡开国侯林公墓志铭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5-14 13:34 编辑

《白虎通》卷七《三纲六纪》有云: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纲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男称兄弟,女称姊妹何?男女异姓,故别其称也。何以言之?《礼亲属记》曰:“男子先生称兄,后生称弟;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昆弟不俱谓之世叔,父之女昆弟俱谓之姑,何也?以为曰内,亲也,故别称之也;姑当外适人,疏,故总言之也。至姊妹亦当外适人,所以别诸姊妹何?以为事诸姑礼等,可以外出又同,故称略也;至姊妹虽欲有略之,姊尊妹卑,其礼异也。《》云:“问我诸姑,遂及伯姊。”谓之舅姑者何?舅者,旧也;姑者,故也。旧、故之者,老人之称也。谓之姊妹何?姊者,咨也;妹者,末也。谓之兄弟何?兄者,况也;况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顺行笃也。称夫之父母谓之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亲如母而非母者,姑也。故称夫之父母为舅姑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5-17 09:36 编辑

《修辞学习》2007,6期

汉语堂表亲属称谓的历时兴替                        作者:张世方 包小金
  提要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梳理汉语亲属称谓中堂表称谓的发展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堂表亲属称谓发展变化的文化内涵。文章指出.汉语同堂称谓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冠“从”称谓到冠“同堂”称谓,再到冠“堂”称谓及冠“叔伯”称谓的历时兴替,而中表称谓则经历了从冠“外”称谓到冠“中衷”称谓,再到冠“表”称谓的发展变化,它们的历时兴替与中国家族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关系密切。
  关键词  同堂称谓  中表称谓 历时兴替 文化内涵
  
  一、同堂称谓的历时兴替
  
  上古和中古时期,多用冠“从”称谓指称堂系亲属,而冠“堂”称谓则是中古以后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产生并固定下来且一直沿用到今天的。
  
  1.1冠“从”称谓
  从,《康熙字典》368页:“又《集韵》、《类篇》似用切,音颂,同宗也”。《辞源》1081页:“集韵似用切,去,用韵。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又次者,叫再从、三从。”标音“zong”。《称谓录·卷三·父之兄通称》“诸父、从父”条:“从,从也,言与父类从也”(梁章钜、郑珍,1996:33)。《康熙字典》和《辞源》所记读音略有差异,可能是语音变化所致,但从一些官话方言的实际读音来看,应读同“纵”,如山东单县。
  《尔雅》中已出现了大批冠“从”称谓,例如:“父之从父昆弟为从祖父”、“母之从父昆弟为从舅”、“母之姊妹为从母”、“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昆弟”等,其他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如《仪礼·丧服·大功章》“从父昆弟”注:世父、叔父之子也;《左传·庄八年》有“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梁章钜、郑珍,1996)。魏晋南北朝时期,冠“从”称谓更加普遍。
  冠“从”称谓可以分为直接型和曲折型两种,直接型指用“从”直接加直系称谓称述亲属,曲折型指用“从”跟“父、母、祖”等长辈称谓,再加直系称谓。辗转表达。
  直接型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例如:
  (1)权谓朱异从父骠骑将军据。(《三国志·吴志》)
  (2)琨妻即谌从母。(《晋书·卢谌传》)
  (3)从子仁景,神龙初。宫至司农卿。(《旧唐书·列伟第八》)
  (4)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唐·李商隐《柳枝五首序》)
  其他还有“从舅、从姑、从叔、从兄、从嫂、从弟、从妹、从甥”等,不胜枚举。直接型冠“从”称谓中.“从父、从母、从子、从女”不属于同堂称谓.所以不能用“堂”直接替换,而其他的称谓都可以。“从父”指伯父和叔父.“伯父”历代有“犹父、伯父、伯伯、伯、公”等称谓,“叔父”有“仲父、叔父、季父、叔、阿叔、大人”等称谓(梁章钜、郑珍,1996:33~35)。“从母”指伯母和叔母(林注:此处似有误,按尔雅 释亲,从母乃母之姊妹),伯母历代有“世母、伯母”等称谓,叔母有“叔母、季母、婶”等称谓(梁章钜、郑珍,1996:34~36)。“从子”、“从女”在上古及唐代的一些文献里称作“犹子”、“犹女”,例如《礼记》:“兄弟之子,犹子也。”(梁章钜、郑珍,1996:57)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张岘妻,是颜荛舍人犹女。”(梁章钜、郑珍,1996:59)后世“从子”、“从女”分别由侄子、侄女代替了。
  直接型冠“从”称谓“从”前又可以加“群、诸、再”等限定词。例如:
  (5)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
  有封、胡、遏、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6)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世说新语·忿弱第三十一》)
  (7)国夫人重节,宗磐女孙,再从兄之女。(《全史·列传第一》)
  冠“从”称谓的曲折形式多为定中结构。“从+上辈称谓(祖、父等)”限定后面的同辈、后辈称谓(兄弟、姊妹、子女等)。例如:
  (9)礼,从祖兄弟刺居异财,恩义已轻,服属疏末。(《后汉书·党锢列传》)
  (10)元姑二年,封光从父昆弟曾孙阳为博陆侯,千户。(《汉书·霍光金日璋传》)
  (11)从母子王昱为拾遗。(《新唐书·列传第一》)
  冠“从”称谓的曲折形式间或也有“从+同辈称谓+后辈称谓”的用例。例如:
  (12)大司马博陆侯禹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子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谋为大逆,欲诖误百姓。(《汉书·霍光金日珲传》)
  曲折型冠“从”称谓中,“从”不能用“堂”直接替换。
  从文献资料来看,冠“从”称谓一般只用在陈述中,而未见面称的用例。
  冠“从”称谓在书面语中一直沿用到近代。例如:
  (13)论宁远解围功,封魏忠贤从子良卿肃宁伯。(《明史·本纪第二十二·熹索》)
  (14)耿有从子去病,狂放不羁。(《聊斋志异·青风》)
  冠“从”称谓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并未完全消亡,如山东单县称同曾祖而不同祖的兄弟为“从堂兄弟”,“从”音“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1.2“同堂”和“堂”
  堂,本义为殿。古时称殿或堂,多指正房而言。由于堂多为尊长居住,所以有时用堂指称尊长。如“萱堂”指称母亲,“高堂”指称父母。古代家庭多为几代同堂,同祖不同父的兄弟称同堂当由此而来。可见,冠“堂”称谓中的“堂”是由“堂”的本义引申出来的。
  “堂”用于亲属称谓,魏晋时已经出现,但开始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同堂”,表示称呼者双方之间的关系,指称同祖不同父的兄弟。例如:
  (15)成困奏曰:“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同堂亡陨,方在信宿。”(《晋书·傅成传》)
  (16)明帝是武帝同堂,思遇如此.尚灭害都尽。舅复焉可信。(《南史·刘暄传》)
  “同堂”后面也可以跟上直系称谓。表相互关系的“兄弟”较多见,也有其他直系称谓如“弟”、“姊”等。例如:
  (17)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北吏·公孙表传》)
  (18)尚书同堂姊为江夏王妃,檀硅同堂姑为南谯工妃。(《南史·檀珪传》)
  唐代“堂”才单独使用。钱大听日:“《通典》载宋庾蔚之说,今又谓从父昆弟为同堂,盖六朝人尤称同堂。至唐时乃省去同字。《旧唐书》载中宗即位,以堂兄千里为成纪郡王。又,张献诚请老,荐其堂弟献恭自代是也。”(梁章钜、郑珍,1996:55)需要指出的是,“省去同字”开始单独使用“堂”并不表明“同堂”不再使用,恰恰相反,“同堂”在唐代仍然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史书等著作中。
  唐代“堂”在口语中基本上替代了“从”,“堂”的使用,也比“同堂”更加自由,指称对象范围扩大,既可以说堂兄弟、堂兄、堂弟,也可以跟叔、姑、侄等父系亲属,还可以指称母系、妻系亲属如舅、姨。例如:
  (19)司徒堂兄文宪公,前后相德宗。(唐·赵《罔话录·卷二商部上》)
  (20)堂姨舅以疏降索舅、从母一等。(《新唐书·韦縚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1.3冠“叔伯”称谓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里堂兄称“叔伯哥”。堂兄弟称“叔伯兄弟”。“叔伯+直系称谓”称述同堂亲属可能是晚近才出现的。例如:
  (21)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一个样了……(《红楼梦》第四丸回)
  (22)他那叔伯侄来.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聊斋志异·翻魇殃》)
  另外,唐代还有用冠“伯仲”称谓来称述堂兄弟的。例如:
  (23)伯忡昆弟,以史笔继业,家藏书最多者。(唐·赵《因话录·卷三商部上》)
  
  1.4冠“房”称谓
  “房”旧称家族分支,同支宗族的人称为“房族”,家族近支宗亲称为“房亲”,所以同堂称谓有时也用冠“房”称谓指称。例如:
  (24)张大夫士澄房兄士宁,居成平县,豪有力。(宋·王巩《闻见近录》)
  (25)恁两姨弟兄,是亲两姨那是房亲两姨?(《原本老乞大》)
  (26)(保正道)我有一个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潘三爷。(《儒捧外史》第十七回)
  
  二、中表称谓的历时兴替
  
  2.1冠“外”称谓
  先秦及秦汉时期多用“外”指称表亲。实际上,外亲所指范围很广,《仪札·丧服》:“传曰: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外亲之服皆缌也。”贾公彦疏:“注云外亲,异姓者,从母与姊妹子,舅与外祖父母,皆异姓,故总言外亲也。”(吉常宏。2001:951)例如今天一些方言仍在使用的“外公、外爷、外婆”等都属于“外亲”的范畴。
  上古常用外兄弟、外兄、外弟指称后世的表兄弟,如《仪礼-丧服·缌麻三月章》“姑之子”注曰“外兄弟也”,疏曰“姑是内人,以出外而生,故日外兄弟”。《后汉书·来歙传》:“君叔虽单车远使,而陛下之外兄也”,注曰“光武之姑子,故日外兄”(梁章钜、郑珍,1996:43)。当时“外兄弟”专指“姑之子”,魏晋隋唐时期不仅指称姑之子,还可以指舅之子。例如:
  (27)宋炳母师氏,外弟师觉授。(《宋书·隐逸传》)
  (28)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所鞠养。尝与诸外兄博奕。(《隋书·列传第三》)
  冠“外”称谓也可以放在其他直系称谓前指称其他中表亲属。例如:
  (29)故右文殿修撰赠太师李公,会稽公之甥也,干公为外伯父。(宋·李纲《故秘书省秘书郎黄公墓志铭》)
  (30)又女弱独行,岂当有伴耶?是吾外妹,幸为便安之。(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
  唐代,“外兄弟”可以用来指称“姨之子”。宋叶廷《海录碎事·圣贤人事上》:“唐人两姨之子相谓为外昆弟。”(梁章钷、郑珍1996:44~45)后代又有所变化,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两姨之子为外兄弟,然所见书籍,但言姨兄、姨弟也。”(梁章钜、郑珍1996:45)
  冠“外”称谓指称中表亲属在书面语中一直沿用到近代。例如:
  (31)托晚霞为外妹,求携去,冀一见之。(《聊斋志异·晚霞))
  (32)母外出,托妾于外兄.不图狼子野心,畜我不卒。(《聊斋志异·阿霞》)
  “外”在上古时期还可以和“内”连用,后跟直系亲属称谓,称述的亲属关系和“中表”一致。例如:
  (33)轶、敞厦殊家属徒日南比景县,宗亲外内昆弟皆免官还田里。(《后汉书·皇后纪》)
  另外,上古时期,外兄弟、外兄、外弟、外妹等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用来指称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例如:
  (34)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又嫁其外妹于施孝叔。(《左传·成公十一年》)
  这种用法现代汉语方言中还有保留,如甘肃镇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2.2“中表”和“表”
  表。《说文》认为本义为外加上衣,后引申为外面。姻亲皆外戚,所以凡外姻皆称表。
  “中表”一词盛行于汉魏南北朝时期,后世也多有使用,典籍中多有记载。《称谓录·卷三·母之兄弟之子》“中表”条案:“中表,犹言内外也。姑之子为外兄弟,舅之子为内兄弟,故有中表之称。”(梁章钜、郑珍,1996:43)可见,“中表”重在双方的关系,以自己为中心,表述与舅、姑子女的亲属关系,严格地说,实际上是与舅、姑之子的亲属关系,因为文献中“中表”指称的大多只是男性亲属。例如:
  (35)君罹其罪,闭门静居,九族中表,莫见其面。(汉·蔡邕《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碑》)
  (36)中袁愍其孤贫。(《三国志·管宁传》)
  (37)父遗冰于郑,郑性方谨,以中表为嫌,却之。(《聊斋志异·寄生》)
  隋朝时“中表”使用广泛。《称谓录·卷三·母之兄弟之子》“中表”条载“《隋书·经籍志》有卢怀《中表实录》二十卷,《高谅表亲谱》四十卷,可想见当时中表之盛矣”(梁章钜、郑珍,1996:43)。
  中古时期,“中表”与“外”共用,但两者分工有所不同,“中表”重在强调双方的关系,很少直接用在直系称谓前,属泛指,而“外”则仍沿袭以前用法,放在直系称谓前,特指某一中表关系。到了近代,文献中也有在“中表”后加直系称谓的方式。例如:
  (38)予中表兄李善胜与数年辈炼朱砂为丹。(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39)巫翠姐与巴庚、钱可仰都是中表姊妹。(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回)
  魏晋及其后,间或有以“中外”、“里表”代替“中表”的,《称谓录·卷八》“中外丈人”条案:“中外犹言中表也”(梁章钜、郑珍,1996:116)。例如:
  (40)走都督崔长仁,后之中外兄弟也.犯法当斩。(《隋书·列传第一·后妃》)
  (41)秘为大官,居不易第,服不改初。其奉禄悉与里表亲属。(《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
  单独使用的“表”出现在魏晋时期,如王羲之《和方贴》“表妹委笃示致向”,(梁章钜、郑珍,1996:45)但使用还不广泛。唐以降,单用的“表”逐渐多起来。例如:
  (42)松,丞相奇章公表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
  (43)(许宣)自幼父母双亡,却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八)
  (44)杭州胡某.程九峰中丞之表侄也。(清·袁枚《子不语》卷:四)
  “表”在汉语亲属称谓中的地位逐渐固定下来,至今在民族共同语中依然使用。
  唐代还可以用“重表”指称高曾以来之中表亲,如“重表伯叔、重表侄、重表兄弟”等。用“从表”来称呼比中表远了一层的表亲,如唐·李卫公《与某侍郎贴》自称“从表兄”。这种用法宋代也常常使用,如朱子《祭刘共父文》自称“从表弟”。《宋史·文同传》云:“苏轼,同之从表弟。”(梁章钜、郑珍 1996:116~117)为了与“重表”和“从表”相别,嫡表亲则用“亲表”称呼。例如:
  (45)嗣复,翱之亲表,由是颇以求为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
 (46)进士郑犟说,家在高邮,有亲表卢氏,庄近水。(唐·赵《因话录·卷六羽部》)
  “中表”、“表”也可以指称姨表。例如:
  (47)狄仁杰为相,候问卢氏堂姨。仁杰曰:“表弟有何愿?”卢曰:“老姨止有一子,不欲使事女主。”(唐·张鸷《朝野佥械》)
  但总体来看,“中表”、“表”所指主要还是姑(舅)表,姨表多用其他形式表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穆姜之姨子也”,杜注:穆姜姨母之子,与穆姜为姨兄弟(梁章钜、郑珍,1996:45)。《仪礼·丧服·缌麻三月章》“从母昆弟”即“母之姊妹之子”(梁章钜、郑珍,1996:44)。例如:
  (48)时江柘姨弟徐艺为曲江令。(《南史·范云传》)
  (49)这个姓李,是小人两姨兄弟。(《原本老乞大》)
  姑(舅)表为“中表”,与之相对,姨表可以称为“外表”。用“外表”指称姨表这种称谓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可以见到,如内蒙古赤峰和山东诸城。
  
  2.3冠“姑舅”称谓
  元明清时期间有用冠“姑舅”称谓指称姑表兄弟的例子:
  (50)你是姑舅弟兄,谁是舅舅上孩儿?谁是姑姑上弦儿?(《原本老乞大》)
  (51)这睛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红楼梦》第七七回)
  “舅兄、舅弟”一般用来指称妻兄和妻弟,但文献中也间或指称表兄弟者,如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清赵翼有《寿刘可行舅兄八十》诗。
  
  2.4冠“内”称谓
  冠“内”称谓在古代主要指称两种亲属:一是称述妻方的亲属,如内兄、内弟、内侄等;二是称述妻子,如内、内子、内人等,比较常见,兹不赘述。
  上古“内+直系称谓”也间或表示表亲,如《仪礼·丧服·缌麻三月章》“舅之子”,郑注:“内兄弟也。”贾疏:“内兄弟者,对姑之子云舅之子,本在内不出,故得内名也。”(梁章钜、郑珍,1996:43)这种中表称谓形式在历代文献中都不多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46)进士郑犟说,家在高邮,有亲表卢氏,庄近水。(唐·赵《因话录·卷六羽部》)
  “中表”、“表”也可以指称姨表。例如:
  (47)狄仁杰为相,候问卢氏堂姨。仁杰曰:“表弟有何愿?”卢曰:“老姨止有一子,不欲使事女主。”(唐·张鸷《朝野佥械》)
  但总体来看,“中表”、“表”所指主要还是姑(舅)表,姨表多用其他形式表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穆姜之姨子也”,杜注:穆姜姨母之子,与穆姜为姨兄弟(梁章钜、郑珍,1996:45)。《仪礼·丧服·缌麻三月章》“从母昆弟”即“母之姊妹之子”(梁章钜、郑珍,1996:44)。例如:
  (48)时江柘姨弟徐艺为曲江令。(《南史·范云传》)
  (49)这个姓李,是小人两姨兄弟。(《原本老乞大》)
  姑(舅)表为“中表”,与之相对,姨表可以称为“外表”。用“外表”指称姨表这种称谓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可以见到,如内蒙古赤峰和山东诸城。
  
  2.3冠“姑舅”称谓
  元明清时期间有用冠“姑舅”称谓指称姑表兄弟的例子:
  (50)你是姑舅弟兄,谁是舅舅上孩儿?谁是姑姑上弦儿?(《原本老乞大》)
  (51)这睛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红楼梦》第七七回)
  “舅兄、舅弟”一般用来指称妻兄和妻弟,但文献中也间或指称表兄弟者,如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清赵翼有《寿刘可行舅兄八十》诗。
  
  2.4冠“内”称谓
  冠“内”称谓在古代主要指称两种亲属:一是称述妻方的亲属,如内兄、内弟、内侄等;二是称述妻子,如内、内子、内人等,比较常见,兹不赘述。
  上古“内+直系称谓”也间或表示表亲,如《仪礼·丧服·缌麻三月章》“舅之子”,郑注:“内兄弟也。”贾疏:“内兄弟者,对姑之子云舅之子,本在内不出,故得内名也。”(梁章钜、郑珍,1996:43)这种中表称谓形式在历代文献中都不多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三、堂表称谓发展的文化内涵
  
  3.1亲属称谓体系中男性的核心地位
  中、外、内、表都表方位,用方位词称述亲属,反映了汉族亲属称谓系统是以一个中心而出的关系网络,即以宗族为“中”,姻亲为“外”、为“表”。以姑表、姨表在称谓上的差别为例。由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男性为核心.亲属称谓系统也以男系为核心。表亲有“姑(舅)表”、“姨表”之分。
  在男权社会里,男子是社会的核心,亲属关系是以男子为中心展开的,姑表是向心型的亲属关系。它们直接与亲属关系的核心(父亲或舅父)发生联系;而姨表是离心型的亲属关系,各有自己的核心,即姑父或姨父,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是通过姑表的核心间接维系的。按照这种关系,人们不难得出姑表比姨表更亲的结论。例如:
  (52)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红楼梦》第:十回)
  山东单县方言有一个俗语:“姨娘亲,姨娘亲。去了姨娘断了根。”姨娘去世之后,姨表亲之间的联系也就基本中断了。(张世方,1997)
  姑表和姨表之间的这种差别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多有反映。
  即使在姑舅表亲的称谓上,有些方言也加以区分,如山西一些方言中舅舅家的孩子称为“上姑舅”,姑姑家的孩子称为“下姑舅”,前者比后者地位要高一些,因为在诸如娶妻生子等一些重要场合,安排座位的顺序是“上姑舅”在先,“下姑舅”在后(孙玉卿,2005)。这实际上也是亲属称谓系统以男性为核心的反映。
  
  3.2与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亲属称谓复杂详密的民族,其宗法体制必定十分成熟完备,家族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相当重要,所起的作用也很大。(曹志耘,1994:147)
  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体系开始了中国先民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上古时期的家族制度更加注重宗族利益。同宗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徐扬杰(1992:87~88)指出:“西周春秋的宗法式家族组织,同样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西周春秋的婚姻形态,既反映了当时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又反过来为维护与巩固宗法式家族制度服务。”同宗血缘为“中”,婚姻血缘为“外”。同宗内部用冠“从”称谓区分亲疏,姻亲则用冠“外”称谓与同宗关系的区别。
  摩尔根(1997:394~395)指出:“当某种形式的亲属制被普遍采用后,其称谓业已构成,其方法业已确定,根据这种情况的自然道理,它发生改变当然是极其缓慢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亲属制的当事人,所以亲属制的传导途径是血缘,由此,每一种亲属制所由产生的社会状况已经改变或已经完全消逝以后,还存在着使这种制度维持不变的强大影响”。因此,虽然战国时期独立个体小家庭普遍化,血缘关系松弛下来,两汉和曹魏政权也都曾大力打击强宗大族,家族制度受到冲击,但汉族亲属称谓并无大的变化。
  晋代以降直至唐代前期,出现了累世同居、缌服同爨的世家大族,就连平民百姓个体家庭也多几代同堂。由于家族庞大,人丁众多,虽然分院而居,却是在大宅之内,有公共厅堂以供族人举行集体活动,这种同堂生活使得冠“从”称谓被“同堂”替代。固定的几个大家族之间为了巩固各自的社会势力互通婚姻,使互相之间的中表关系纷繁复杂。因此,在注重宗法关系的同时,姻亲关系,主要是中表关系也得到重视,中表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也就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唐代出现了新旧士族间的斗争,皇权对旧家大势进行压制,门阀士族制度彻底崩溃,累世同堂而居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同堂”也就名不副实,在使用中只剩下了“堂”。婚姻关系简化,互相之间称谓也趋于明朗,中表便简化为“表”。科举取士使个人才能在自身前途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裙带关系在政治生活中逐渐失去了以前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表关系也回落到了正常的日常生活中。
  亲属称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历时兴替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中国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久的将来,很多人的亲属称谓系统里将不会再有堂表称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15: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5-17 15:46 编辑

王琪 《上古汉语称谓研究》 中华书局 2008
P15:
从:本义跟随,引申为同宗。《集韵·用韵》:“从,同宗也。”《仪礼·丧服》“从父姊妹”郑注:“父之晜弟之女。”又“从父晜弟”贾公彦疏:“世叔父与祖为一体,又与己父为一体,缘亲以致服,故云从也。”“从”是第二旁系(即同祖父的亲属)的修饰性标志。中古后替之以”堂“。堂在内室之外,二者之别如同直系与第二旁系的关系,故”堂“比喻引申后同”从“。清赵翼《陔馀从考》卷三七《堂兄弟》:”俗以同祖之兄弟为堂兄弟。按:《礼经》曰从兄弟,无堂兄弟之称也。其称盖起于晋时。“

P50-51
与父亲有关的亲属

(一)伯父与伯母

父亲的兄弟,可统称为诸父,如《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诸父。“”诸“,众多,修饰”父“,在甲骨文中用”多父“表示。此词是原始群婚习俗在亲属称谓上的反映。亦作”从父“。《尔雅·释亲》:”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郭璞注:“从父而别。”《汉书·荆王传》:“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颜师古注:“父之兄弟之子,为从父兄弟也,言本同祖,从父而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18: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68# 林忠辉 版主的认真态度令人佩服,墓志原石以有藏家联系确定,要转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7 23: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该志能得到其有效的史学研究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2: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该志能得到其有效的史学研究价值
565093758 发表于 2009-5-17 23:35
但愿如此,我有缘遇到该暮志,但没有收藏和研究的条件及知识,这次遇到的人可能是这方面的生意人也可能是专业研究者总之价格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1: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5-27 11:35 编辑

文渊阁四库全书《东坡全集》卷一百七(宋 苏轼)  
◎外制制敕七十三首
【鞠承之可秦州通判】
敕具官鞠承之。自恢复西鄙,秦为内郡。宿兵之众,有损于前,而远输之劳,
至相倍蓰。军政虽简,民事为重。临郡之职,专在养民。有司择材,曰汝可使。
往办乃事,无忝所知。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3: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光三代·赵济知解州】
敕具官赵济。古者官有常人,士有定论。雍也可使南面,求也可使为百乘宰。
论定而官不浮,则民服。汝长西师,历年于此矣。考之清议,不曰汝宜,尚畀一
城,以观来效。敬之戒之,毋失朕命。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3: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济落直龙图阁管勾中岳庙】
敕具官赵济。有司言汝罪恶有状,小人有不忍为而汝为之。朕惟羞污搢绅,
重置汝于理。其退处散地,以励风俗。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3 15:39 , Processed in 0.06805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