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7 14: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省漳州林大章派惠文山林氏
浒茂林氏始祖世系考
随着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成功访问大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祭祖。在许多祖籍龙海浒茂的台胞纷纷回大陆寻找祖籍地的时候,我陡然想起,是不是也该给自己寻寻根呢。
虽然,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一些关于家族的一些历史故事,因此也就知道我是浒茂林氏19世孙,祖先和西河这个地方有联系,并且知道我所居住的紫泥镇”城内村”的名字是缘于居住在明朝时候为抗击倭寇而建的浒茂城堡里面的缘故。但是,对于祖先的信息是一无所知。浒茂林姓开基祖是谁?在哪个朝代由什么地方迁来?西河在哪里,又是什么关系?关于林姓的起源等等更是令我急于探求的。
问了老一辈人,他们告诉我,城内村族谱已经在文革中丢失;从城内村开基繁衍到浒茂岛的溪洲村、新洋村等十多个村子的族谱也大都找不到了;浒茂林氏宗祠也在1975年拆除改建成现在的城内中心小学;著名爱国华侨林秉祥(出生在城内村,建居在溪洲村)在家乡收藏的族谱连同地契也在文革中被毁,有关的历史文物大都遭到破坏。看来,要寻找祖先的信息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象峰族谱》陡然现世
就在我到处询问先祖姓名以及族谱资料的时候,父亲告诉我,他早在80 年代就曾努力寻找家族的历史资料,并且幸运地在迁入地——榜山镇普边村象山社找到象山族谱,并且叫人抄了一份。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父亲终于把族谱拿给我。我一阵兴奋,赶忙翻看起来。
族谱名字叫《象峰世次昭穆宗谱》,原版是清朝或者民国版本,用毛笔字抄写。族谱记载了从黄帝到开基浒茂祖先100多个世系,虽然中间有许多断节甚至谬误,但总体来说脉络清晰,井井有序。林氏祖先历尽艰辛,多次迁徙。其路线也十分清楚,总体上说是从北到南,从中原到沿海。该族谱分为几个部分:1、唐太宗贞观六年 温彦博撰写的《林氏源流总序》;2、刑部尚书 撰写的《长林世纪》;3、吏部尚书 大鼐撰写的《闽林世系》;4、明朝成化二十年 朝英书写的《惠文山林氏谱序》;5、太始祖比干、受姓始祖林坚 画像等等。
对于林氏鼻祖是商朝太师比干(公元前1092-1029年,黄帝33世孙),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小的时候就读过《封神榜》,看过连环画和电视剧,对于比干的忧国忧民、赤心报国、不畏强暴、以死谏君的高尚情操,很是赞叹。没想到林氏得姓的经历是如此充满艰辛和神奇。对于能成为忠臣之后,我甚是庆幸和荣耀,也万分景仰祖宗公德。
西周时,比干的儿子林坚。因比干夫人陈氏遁于长林石室之中,生子泉(字长思)。以后周武王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召其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名坚,拜坚为大夫,食采清河,后命为三监,移封博陵公。坚公诞于淇水,食采地处古黄河之西,时称西河。
西晋时,林颖于晋愍帝建兴3年(公元315年) 任黄门侍郎,由济南徙籍下邳梓潼乡(今江苏睢宁县境内),随元帝渡江左。生二子:长子懋,任下邳太守;次子禄,佐晋元帝登基,后出任晋安郡守,为“闽林始祖”。宋仁宗为林族题谱,称“长林派出下邳先”。
入闽始祖晋安郡王林禄(字世荫,公元265-342年),在东晋太宁3年(公元325年)勒守晋安郡,后封晋安郡王,于是从徐州下邳梓潼乡迁居到福建温陵(今泉州地区),死后与夫人合葬在温陵九龙之岗(惠安泉港涂岭)。
闽林十世林茂随开皇十一年任右丞,定居莆田北螺村(“莆之尊贤里”)。
到了唐朝,闽林16世孙林披(公元733-815年,葬枫林“积翠庵”后)生9子:苇、藻、著、荐 、晔、蕴、蒙、迈、蔇 。兄弟九人都当上刺史(也叫做“牧”),因此,就称呼他们的后裔子孙为“九牧林”。因为林藻无子,于是把林苇的儿子林惠出嗣给林藻。林惠迁居莆田澄渚。
林惠儿子林翘(闽林19世)迁居晋江马坪,称为“锦马一世”。林翘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乾符三年登进士第,任晋江令,有政绩,吏民称颂。缘事南巡,见马平山川聚秀,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奇后,喜其形胜,于唐乾宁三年(896)肇基马平,雅称锦马。 历经林知—林抟—林奇徽(文英)—林伟— 林惇 —林励。
林励(闽林25世,又曰君穆,字元则)北宋时迁居同安嘉禾里雁塔社(即 厦门塔头),为塔头开基祖。林励生二子:居简、居敬。居简生三子:起云、起霞、起雾。
林励的后裔林大章()字焕文,号复齐,行第十八。宋朝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余复榜甲科进士,在宋朝(南宋)高宗、孝宗之时任直郎大理寺评事,嘉定元年(1208年)任龙溪知县,于是开基漳州之龙溪,居惠文山,为惠文山开基祖,卒于任上。惠文山即龙溪文山,朱熹任职漳州时因与泉洲文山同名,遂改名惠文山。历经林桂—林祚—林大举(1268—1339)—林广发(1303—1367,官漳州经听)—林虞臣(1328-1390,中都国子监助教)—林瑶。
林瑶(公元1353—1416年)即林乌,号太玄。择居五山,今称象山(龙海榜山镇普边村象山社)。官衔徵仕郎。出生于元朝,16岁时明朝建立。历经肇庆—以瑞(迁居 沧洲)—乐山—孔怀、孔德。孔德迁居步文镇科卿村(科坑)谢坑社,生:启雍、启泰、启荣。
林孔怀于明朝初期迁入浒茂城内(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生子启耀。启耀生懿亮(兄弟数目不详)等。懿亮(夫人蔡氏)生子2:忠信、正直。正直(妻:黄有)传:春波(妻:简罔) 。孔怀后裔迁徙繁衍到浒茂岛的溪霞村、新洋村、巽玉村、溪洲村、仁和村;乌礁岛的西良村,海澄镇的玉枕村、上寮村,浮宫镇的邱厝村;新加坡(族人甚多);印度尼西亚;台湾坂桥、台南市。
惠文山与开基祖林大章之迷
有了族谱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出入浒祖先的昭穆世系了,可是,这里却出现问题。
根据族谱的记载,可以清楚得知从黄帝到比干的世系(33世);但是,从比干的儿子林坚(长林一世)到入闽始祖林禄(闽林一世)的爷爷—林礼之间却是严重紊乱,几乎每个人都当官,而且根据族谱里记载的任命时间,竟然有6代人在20多年间先后得到任命。幸亏,这段资料在图书馆里就可以查到(有说是47世,有说是49世);从林禄到塔头开基祖林励的世系也清清楚楚;也可以知道从惠文山开基到象山再到入浒祖先林孔怀的世系;可是,中间的塔头开基到惠文山开基究竟是经历多少世系却象断线风筝,缺少资料。而这个缺失却使得编谱工作无法继续,使得世系不清。
借助电脑这个现代工具,点击“林大章”进行搜索,结果却是五花八门。有说是九牧八房林迈的子孙,有说是九牧二房林藻的后裔,都说有族谱作为佐证。我翻开族谱,再认真研读,发现之所以把林大章当作闽林34世,八房子孙,是因为族谱前面记载到八房闽林33世孙之后,有一句话“自晋安郡王自此为三十三世”,然后接下来就是惠文山九世次表。故想当然把林大章当作33世之后即34世,八房派下。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本族谱中凡开基祖是续承下来的都有说明是哪个人的儿子,夫人是谁。而大章却只字未提,不合常理。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族谱中多次提到的从厦门塔头开来以及塔头开基祖是林励的说明。因此可以断定34世是错误的。另外,谱中记载了“九牧”八房林迈后裔---闽林27世孙林迪在政和3年(公元1113年—1121年)以奉议郎知龙溪县事,并隐居在文山,后来,蔡京请他出山,他也不肯(龙溪县志有记载)。人们可能把林迪和林大章混淆起来的缘故吧。至于为九牧二房的记载却没说明是闽林几世,以及跟塔头开基祖林励的关系,因此也没多大用处。
既然查找不到“林大章”的有用信息,那就先查查“惠文山”吧。或许那里有后人居住,甚至或者可以找到族谱。象山族谱中提到:“高宗南渡,而后再世十八府君,公行十八故名。讳文章,字焕文,官评事者,始自嘉禾里,迁于清漳十一都惠文山之麓居焉,是为肇基惠文山之祖。”电脑中查找“惠文山”,果然找到信息。有说是龙文区(原龙海步文镇、郭坑镇)的观音山,有说是龙海榜山镇洋西村旁。而“十一都”分明是榜山镇和石码镇的一部分,故在洋西村旁无疑。那是一个孤零的小山,在九龙江西溪旁边,当地人称观音山,洋西村就在山脚下。好在并不远,于是亲自驱车前往。果然,在路人的指引下,在洋西村山北社和北溪头村陈店社林坑交界处,俗称“臂仔尾”的地方,有3座并排连建的墓,看来是经过重修过,中间和靠西2个墓碑的刻字清晰,上方都刻有“文山”2个字。经过比对,中间的墓为四世孙林大举,西边的也不是大章,看来东边的或许就是大章的墓,只是石碑年代久远,刻字已经模糊。经过多方询问,当地人都说大概是文山林氏祖先的墓,因为解放前后每年八月初八都有许多林氏族人来祭拜。和附近的居民聊天时,竟然说这里几乎没有林姓人家在居住了,也没林姓宗祠。我不禁诧异,这里可曾是“子孙之盛、产业之丰、闻望之美、显宦当时、代不乏人、班班可考”,有“为汀漳屯田万户府”者,有“吏、 礼二部主事,升登州府”者,有“助教中都国学”者,怎么在这短短几百年间竟都突然消失了,真是不可思议。旁边的居民大多是郑姓、黄姓人家,根据他们的说法,因为大章墓是“蛇穴”,子孙游得越远越昌盛,因此,林姓家族除了在战乱中四处散开,以及随郑成功去台湾外,剩余的是自己逐渐迁走了。
到普边村象山社走一遭,象山社族人大多姓林,人口600多,相当热情,并拿出族谱核对,这是一本解放前的手抄纸本,毛笔誊写,线装本,蓝色的丝绸布当封面、封底,除了后面补充当地后人的资料外,并没多大不同,也没找到更多有用信息。
惠文山和象山找不到有用的资料,那么能否从迁入地—厦门塔头找到相关信息呢。乘坐公交车,从厦门大学出发,在塔头站下车就到了。这是一个小村落,虽然大多是林姓人家,人口却只有200多人。一问,也没族谱,只知道开基祖是林励,九牧林派下。从晋江迁来,后裔主要有龙溪惠文山派和角美东山的龟山派,林氏族人大多在明末清初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对于惠文山的世系,也不甚了解。看来,也是徒虚此行。
《隆西族谱》现玄机
从《象峰族谱》没有找到惠文山的世系,那么,从惠文山开基出来的后裔众多,遍布龙海、漳州、漳浦、广东潮州等县市,或许从那里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碰巧,在与龙海市政协林本谅的请教中,他说有本《隆西族谱》,也就是紫泥镇乌礁岛南书村的港西社的族谱,也是从惠文山繁衍的。于是,急忙借来阅读。《隆西族谱》—文山分卷里,前部分是 林大章及子孙30 幅画像;接下来是榜山镇林卿社分卷;接下来是 明赐进士第、广东布政使司 9世孙 林同 撰写的《林氏家谱源流序》;再接下来是分迁各社开列表;然后是《世系总图》。
仔细拜读之后,终于找到微妙的消息。在源流序里,提到宋朝时“元泽公,讳励,徙居同安嘉禾里,即今塔头也。再世,讳大章,官漳州评事,遂居于漳郡城东之文山。评事与兄仝徙漳,兄迁溪域之东山,故号东文派,各谱分志”。 “溪域”就是“龙溪县”,“东山”即现在龙海角美镇的东山村,“兄”是指同辈长兄。另外,在《世系总图》开篇里,再次提到大章从嘉禾里(厦门塔头)迁来,是元泽公的第八个儿子,与兄仝迁居龙溪,兄迁东山,(合称)号曰 “东文派”。
大章与林励明显不是子父关系,因为出生年代相差将近百年。看来,是把"再世",当成是"儿子".但是,文中多次提到的“大章与兄同迁居龙溪”却引起我的注意,这明显说明:大章与开基东山的始祖是同一个辈分!只要查找到东山族人的世系,惠文山世系不也就清楚了嘛。突然想起,前面不是提到了塔头的后裔子孙,除了去台湾外,还有惠文山和龟山2大派,我早就应该想到去角美镇东山查查龟山派的族谱。
《龟山塔林族谱》牵红线
到龙海市角美镇东山村,终于见到《龟山塔林族谱》。这本族谱编修年代为清朝康熙年间,族谱以及后来补充进去的字条中记载:“吾始祖来自莆田林氏(闽林)十七世“九牧”之二林藻。林藻,字纬乾,唐太子詹事林披次子,唐贞元七年进士,江陵府使。林藻子惠,孙林翘为晋江县令,居马坪,称马坪始祖。至(闽林)25世林励,又名君穆,肇基同安嘉禾里塔头,君穆传居简、居敬。居简(闽林26世)传子三:长起云守祖塔头,次起霞后裔大章于南宋中叶移居龙溪(龙溪县解放后与海澄县合并为 龙海县)文山,为文山祖;三起雾的曾孙碧晃(闽林30世,塔头6世),又名光昭、邦光,肇基漳州府龙溪二十九都龟山(现在角美镇东山村)之麓,为龟山祖”。
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在自己族谱没办法找到资料的情况下,居然借助《龟山塔林族谱》这个红娘找到惠文山祖林大章的世系——闽林30世。浒茂祖先的世系寻访的历程虽然辛苦,但就在这一瞬间,紧张疲惫的心却得到些许轻松。我终于找到了惠文山祖先的世系,为惠文山林氏百万子孙理清了脉络。
接下来就好办了,根据推算,开基象山祖林瑶应该是闽林36世,开基浒茂始祖林孔怀应该是闽林40世。如果按照长林世系(林坚—林禄)47世计算,那么开基浒茂始祖林孔怀应该是林坚的86世孙,是黄帝的119世孙。那我呢,浒茂19世孙应该是多少呢?呵呵,留着以后有空再算算。
明年(2008年)就是林氏鼻祖比干诞辰3100年,听说到时要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此,谨祝林氏族人安康吉祥。
林文勇
2007年端午节前夕于浒茂城内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