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5941|回复: 124

浙江泰顺雅阳镇中村林氏源流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5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wenwu.org/ShowArticle1.asp?anclassId=1&;nclassId=5&ArticleId=35707


近日,泰顺县文物普查队在雅阳镇中村龙湾自然村小树林中发现一块雅阳林氏源流碑。该碑刻坐西北望东南向,青石质,高1.65米、宽0.65米、座高0.25米。顶部两侧半圆形。碑额阴刻楷书“中村济南郡林氏源流碑”,正文共15列:

   窃思木有本,水有源,人未始无本源也。溯厥由来,其本本源源,讵相混哉。我林氏起于西河,勅封济南,其本源历历可考也。自大宋建公,迁泗溪花园,世族日盛。至祥符年间,儒公分居牙阳中村,儒公实中村一世祖也。历十有余世因遭兵燹,中叶式微,五存其一。至大明万历,礼房有西泉公者出焉,复管旧业,重振家声,娶妣赵氏安人,生二公,长大宾世荣公,妣杨氏;次廪贡生世华公,妣章氏,分作日月两房,可云否极泰来也。然而家道难振,世业未终。及大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正月廿五日,为首祠孙,耆宾尚锦、尚鳌公,仝姪士超公等,建祠于坟亭,上列高曾,下序云耳,报本而实以序源也。今特立一碑,原我世世子孙,克衍九龙之世泽,勿隳双桂之家声。难或分迁远近,派远流长,永以为监,因颜之日,“一石镇龙湾,源流在此间。前人一片志,千载思其根。”排行开后。宜立了圣贤志,须存忠孝心。国家果有道,臣子酬恩深。
生员士平志撰。
大清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戊孟春吉日。


该碑详述雅阳林氏源流,是研究泰顺林氏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3: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大宾者,此处为年高德勋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5 14: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叶式徵"的“徵"是否应为"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4: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看不到碑上原文,可能有误,应当是微,我把它改过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5 18: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荣"公,我在论坛帖子中多次见到这个名讳,忠辉先生资料多,帮查查是那个世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5 21: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大宾者,此处为年高德勋者也。
林忠辉 发表于 2009-8-25 13:35

大宾者,乡饮大宾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宾者,乡饮大宾也。
linkuen 发表于 2009-8-25 21:56

发这个注释前,先查过字典,还就是乡饮大宾的意思。乡饮大宾的资格应当是现在讲的德高望重之人吧,所以引申了一下,还是用原意吧。谢谢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荣"公,我在论坛帖子中多次见到这个名讳,忠辉先生资料多,帮查查是那个世系.
3116631 发表于 2009-8-25 18:56

这一家在浙江泰顺也算是有名的家族了,泗溪林建,本坛中好像有介绍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25 22:46 编辑

林建(885-961),唐昭宗天佑元年登进士,授内阁长史,后唐庄宗同光三年避乱隐居安固义翔乡五十七都(今泰顺筱村长垟),宋太祖建隆二年迁往泗溪北涧上段(今泗溪下桥),为泗溪林氏之始祖。至五世孙林韶,喜儒僻馆,召四方名士教学,从而泗溪一带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自北宋熙宁三年(1070)迄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198年中,林氏家族连续9世,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时称“十八学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0: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家是林健世系,lin先生"淅江橫阳林名贤录"6#帖中说是白粉墙林姓始祖,说到六世孙林杞,七世孙林季仲,八世孙林待聘等,又是林嵩橫阳林的人物,忠辉先生的9#帖又说林健是泗溪林氏之始祖,这要理顺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粉墙是泗溪镇政府所在地,是一个村,泗溪林始祖称林建是对的,包括上面讲的雅阳村。横阳因为包括的地方时现在:苍南、泰顺和平阳,林嵩的后代在三县都有,故有横阳林一说,两者是不同派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2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者是指林嵩和林健么?若不同派系,怎么都有林杞,林待聘等同名后裔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09: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白粉墙林姓”(泗溪林)和“淅江橫阳林”,“橫阳林名贤录”中的人物介绍:
“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致仕归隐。六世孙林杞,字茂南,崇宁五年进士(1106)。八世孙林待聘,政和五年(1115)进士。十一世孙林逢龙,太学生,偕弟廷龙上书献策抗元,逢龙自刃殉节,其弟亦同日殉难。十三世林雄,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提刑。
“淅江橫阳林”:林嵩孙林倪,又名林仲夫,林建,建州节度使,擢礼部尚书,归隐荪湖。九世孙林杞,字茂南,崇宁五年(1106)进士。十世孙林待聘,政和五年(1115)进士。十三世孙林逢龙,太学生,上书献[战守方略],不受元军诱降,壮烈殉国,廷龙因与胞兄逢龙同谋除奸抗元,共殉国难。十四世孙林雄,咸淳四年(1268)进士,授提刑。
从比较看,两支世系人物和事迹完全相同,林建就是林嵩的孙儿,分迁到泗溪,成泗溪林始祖(也是白粉墙始祖),忠辉先生发现的泰顺雅阳镇中村林氏也是林嵩后裔,说明林嵩后裔分衍之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1: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倪不可能又名林建,从林倩墓志铭看,因为林揆,林护可能是林嵩的儿子,名字都有提手旁。但是林倪又名林建,明显是将两支合并为一支的无理举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6: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13#帖是比较了[白粉墙林姓],[泗溪林]和[橫阳林]后,发现他们叙述的人和事都相同,而林嵩又早於林建,所以说他们是一个派系(林嵩派系),不是两个派系,既然是一个派系,林建自然是林嵩的后代,是第几代呢?橫阳林说到林嵩孙林倪,又名林仲夫,林建,对林建的叙述又和[白粉墙林姓]的叙述基本相同,所以说林建是林嵩的孙子是有根据的。你说的“林倪不可能又名林建”你这样说没根据,说到“林揆、林护都有提手旁,明显是将两支合并为一支的无理举动”,这也是无根据的联想说法,你忘了林建(林倪)的父親是林可萃,不是林揆、林护,与提手旁有什么关係呢?至于从[林倩墓志铭]看林揆.林护可能是林嵩的兒子,这可以另开帖讨论,而现在是讨论[橫阳林],[白粉墙林姓]中的林建,是不牵涉林揆和林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7: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27 17:15 编辑

糊涂,岂不闻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说么,林倪叫林仲夫,还可以说,那是他的字,如果叫林建,那就是改名了。明显是后人无知的结果。

本身对林嵩移居平阳就有疑问,因为林嵩传没有这么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8: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101 林奕公:官泉州刺史。子:桓。
102 林桓公:仕南岭门尉。子:建。
103 林建公: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公,字波之,号盟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八八五)。祖居福建莆田北螺村,天柘二年(九零五)明经擢第,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后因朱温纂唐,林建遂致仕归隐。后唐同光三年(九二五)秋,挈眷定居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七都筱村东源龙须岩(今泰顺县筱村龙须岩)下。北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再徙泗溪北涧上段(即今下桥花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建,闽建阳人,唐内阁长史,唐亡不受梁命,于后唐同光三年(925),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居筱村龙须岩下。迁居泗溪的时间是宋建隆二年(961)。 宋代是泰顺地区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泗溪的林氏更是支派繁衍,文士辈出,成为泰顺文风最盛的三大家族之一(另两大家族是新浦吴氏和仙居徐氏)。自北宋熙宁三年(1070)至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198年中,林氏家族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时称“十八学士”,或兄弟同榜及第,或父子同甲登科,甚至祖孙三、四、五代连续金榜题名。仅正奉大夫林永年脉下,就有进士29人,济济一堂,簪缨相继。泗溪《林氏家乘》中有诗曰:“长林世家住溪山,石柱巍峨拥画栏。圣地古今连海角,明岚苍翠起云间。千枝万叶传芳去,众子诸孙衣锦还。荣华富贵难比及,快瞻天日立朝班。”林氏长期为当地望族,有很多文臣在朝历官清廉,政声赫赫;亦有不少武士在州县,为国捐躯,名垂青史。诗曰 “双桂奇峰出泗溪,笏山高耸与天齐。凤池先世开金榜,雁塔今朝续书题。二宋自相推甲乙,一林无复问东西。荣亲早慰迎门望,莫使长安花迳迷。” 翻开族谱,有一篇“下桥后池村林姓房谱诗序”,即为林芳老人所作:“萦洄泗水汇下桥,文笔插天耸云霄。龙蛇凤虎排闰卓,康熙御笔五封侯。惟有三山将军侍,双桂文峰举望岩。形势天然成气脉,风流人物在当朝。鼻祖建公不与言,晦名讳迹隐建阳。转徙温属固安界,始谋宅于义翔乡。宋建隆二辛酉岁,重徙泗溪后裔昌。地灵人杰传自古,十八学士声名扬。瓜瓞绵延散四处,晚年异梦吉与祥。花园胜景今何在,凉亭古樟护一村。显荣簪缨相续诚,头角峥嵘满一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8: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建六世孙林杞,字茂南,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官常熟县尉、乌程知县、诸王府教授、湖南提举、湘闽通判、池州守、吏部郎等。其人刚直不屈,为政仁爱宽厚,政绩卓著。曾助韩世忠平定苗傅、刘正彦之乱,并为李纲帅府参谋,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墓原葬福建福鼎南溪,因该地造水库,1987年迁葬白粉墙祠堂坪,造型碑塔式,分别题:"林杞公墓"、"历史名人纪念碑",并刻十八学士简介及仁宗皇帝御题"忠孝"二字及其两首诗。其一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至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记载,二千年后万千年。"其二曰"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摅贯日忠。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七世孙林季仲,字师礼。幼慧敏异常,14岁登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授婺州兵曹参军,迁仁和县令。南宋建炎初,杭州兵乱,率领士兵捍截有功,加秩宣教郎,甚得宰相赵鼎赏识。四年春,赵签书枢密院,升季仲为吏部郎,季仲向帝求为县令,说:"愿从陛下,乞一令以自效。臣承乏郎曹求为令,似不情者。然官职重轻,视朝廷意向,以省部为重,则重在郎官。以斯民为重,则重在县令。郎官出宰百里,请自臣始。"皇上不许,擢为太常少卿。既而赵鼎罢相,季仲出知泉州。绍兴三年(1133)秋,赵鼎复相,又提升为丞相府五房简正。秦桧主和议,季仲上疏引夫差勾践为鉴而力争,大忤桧意,被罢官。后又知婺州,改知处州,入直秘阁主管洪州玉隆观,以朝散郎致仕。官至龙图阁学士。著有《竹轩集》15卷。
    八世孙林待聘,字绍伊,政和五年(1115)进士,二甲第十名,授常州户曹,历任汴州、扬州教授。高宗即位南京(开封),入为国子学录。官太常博士,编修国史秘书省校书郎,兼侍讲直学士院给事中,充敷文阁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
    十世孙林蓕,字维翰,19岁即举武科省试第一,嘉定元年(1208)进士,任均州武当尉,擢知蕲春县事。为抗御金兵入侵,率吏民守城御敌,巷战而死,特赠修武郎。
    十一世孙林逢龙,为太学生。景定末年,元兵寇境势凶,时贾似道当权,专横独断,割地纳币,屈膝求和,臣民愤慨。逢龙偕弟廷龙上书献策抗元,未被采纳;寇患日急,他又与同舍生齐应魁等要求朝廷惩治贾似道误国之罪,急调兵解襄樊之围。似道大怒,遂被削籍押还,隐居赤岩石室著书立说。德?元年(1276),元兵至温州,元将素知逢龙名,想以名利诱降而用之。逢龙攘臂怒斥:"我乃大宋太学生,岂能为汝虏用哉!"元兵以刀威胁,逢龙遂自刃殉节,其弟亦同日殉难。
    十三世孙林雄,字子毅,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提刑。元兵陷临安,少帝赵?等南逃,元兵穷追。大都督行军司马陈自中提兵拒守分水关,林雄集义民助守。自中食尽,援绝兵败,林雄亦被俘。获释后,林雄仍参与当地的抗元斗争,守御在瑞(安)平(阳)一带。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因寡不敌众被俘,就义于温州。
    以上人物虽出自林氏一族,但也是村庄一地之誉。惜自宋代以后日渐衰微。迨至1949年后,普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村区设有泰顺第二中学和8所小学,高中毕业生1200多人,基础教育的普及情况,自非昔日可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8: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今日筱村有三大部分民居,即新厝下民居、西村民居和门楼外民居,均为林氏族居地。东垟林氏一世祖为唐天祐二年(905)任内阁长史的林建,他唐亡不受梁命,于后唐同光三年(925)避乱举族迁瑞安义翔乡龙须岩下(今泰顺筱村新楼)。又于宋建隆二年(961)再迁平阳归仁乡上段(今泗溪后池)。林建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筱村时携带六子,除第六子随父迁往泗溪外,其余五子均留居东垟,逐渐形成三个居落群。门楼外的一世祖为林建16世孙林豳。
  到了林建的23世孙林伯穆时,门楼外已初具规模。如今,从门楼外林豳旧居的风格来看,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故可推测门楼外居落大致初创于明代,发展于清初,成熟于清中叶。据传林豳本人通晓堪舆之术,迁居的原因是对原居地龙须岩下“沙飞水走”的环境不满意。后经踏寻才觅得“风水宝地”溪坪(今门楼外),于是有了门楼外的昌隆。今天站在门楼外放眼望去,还依稀可辨:村前是笔架峰,两围山梁呈抱手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临大溪,“气遇水则止”,可防地气泻漏,宜聚人气。也许我们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一个依山傍水、非常宁静安详的村居罢了。但一个村落数百年不遇兵燹水火之灾,委实不易。
  在筱村门楼外林氏的发展过程中,林伯穆功不可没。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也即上面提到的立匾者。虽然从功名来说他仅为求学国子监的太学生,但对一个僻远小村来说,在当地已足具权威。林伯穆育有四子,他们除了有殷实的家资,还非常热心当地的公益事业,先后主持(或捐资)建造了文峰书斋、祠堂、陈氏夫人宫、水尾桥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既带动了一地的文风继承,也强化了耕读传家的世族凝聚力。
林伯穆的善举赢得了美誉,也惊动了温州的儒学学官大人。清代儒学教育的宗旨是“以明伦古分之道也”。也就是说,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为己任。胡教授风闻林伯穆建文峰书斋大力培植人才,一些受训的林家子弟已取得贡生、生员的功名,对其义行大为褒奖,故题下“翰苑扬芳”的如斗榜书加以表彰,以资鼓励。按字义解,“翰苑” 可理解为“文翰荟萃之处”, 如唐王勃 《上武侍极启》:“攀翰苑而思齐,傃文风而立志”;亦可作翰林院的别称,如《宋史•萧服传》:“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此处可视为一语双关,即是对林伯穆所在地称赞为文翰荟萃,也期望其培养出的士子能进阶翰林院,为国储才。虽说后来筱村的林氏家族并未如匾额所愿,但是,开了一僻壤数百年延绵不绝的读书好风气却是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5:33 , Processed in 0.053934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