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8 13: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28 13:43 编辑
39#
这样争下去,没意义,我要结果,为寻求突破,我从头審阅双方资料对郡王祠在“惠安城中” 和”郡王墓旁”的说法, 並增加”郡王墓旁说”资料[闽林始祖禄公祖陵](已发)择录,现把三种资料择录如下:
林克欣的[闽林始祖一一晋安林源流初探]择录:“晋安郡王林禄公墓在惠安涂岭官路旁。墓碑文鎸:“晋安郡王林公浩封贲人孔氏墓”。天启七年,惠安教谕林齐圣重修晋安郡王墓,在惠安城内建有晋安郡王祠堂”。
林齐圣的重修晋安郡王墓记根本就没有提修建祠堂的事情。所以林克欣初探后,就不再探了。
林明辉的[晋安郡王陵与郡王祠]择录:郡王陵东侧几十米处的晋安郡王祠,是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由惠安教谕林清标倡修郡王陵时增建的。尔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进士林启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林鸿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台湾名贤林尔嘉,民国十六年(1927年)新加坡侨领林露等先后捐资修缮,可惜大都毁于“文革”。现在的晋安郡王祠,是近年按原有结构规模重建的
林清标重新修葺郡王墓时,才在墓旁增建的祠堂!此后一直是涂岭的晋安郡王墓旁有祠堂。惠安城内的什么时候修的,只能由311先生告诉大家。
东岳的[闽林始祖禄公祖陵]择录: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惠安教渝林清标,邀集兴丶泉丶漳诸族人在墓左侧建祠。清嘉庆八年(1803)进士林启运丶清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林鸿年丶宣统三年(1911)台湾巨富林尔嘉丶民国16年(1927)新加坡侨领林路等先后四次修葺。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期间,禄公墓被毀,祠与石坊被拆除。1996年林明輝继承梦飞先生遗愿,毅然挺身主其事,翌年重阳节落成,郡王祠焕然一新。该祠红瓦重檐,燕尾式飞檐,如紫燕凌空;屋脊成卷棚式。祠共二进,两侧砌建计22间的楼房为护厝。
从林明輝的[晋安郡王陵与郡王祠] 和东岳的[闽林始祖禄公祖陵]择录知道,郡王祠建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次俢葺,最后一次修葺是1927年,20世纪60年“文革”期间被毀,1996年重阳节落成(重建)郡王祠焕然一新。该祠红瓦重檐,燕尾式飞檐,如紫燕凌空;屋脊成卷棚式。祠共二进,两侧砌建计22间的楼房为护厝。所以郡王祠”文革”前应有图片,1996年重修落成后也应有图片,图片式样据东岳的[闽林始祖禄公祖陵]:”该祠红瓦重檐,燕尾式飞檐,如紫燕凌空;屋脊成卷棚式。祠共二进”和林明辉的[晋安郡王陵与郡王祠]:”现在的晋安郡王祠,是近年按原有结构规模重建的”, 应是我发的[晉安郡王祠] 图片, 因为重建只有一次, 並且是按原有结构规模,这结构规模就是红瓦重檐,燕尾式飞檐,如紫燕凌空;屋脊成卷棚式。祠共二进(林公祠不是这种结构),祠的名称是郡王祠, 据东岳的[闽林始祖禄公祖陵]: 翌年重阳节落成,郡王祠焕然一新, 没有呌林公祠.
据上分析, 郡王祠图片样式有”文革”前的, 有1996年重建的,1996年重建因按原有结构规模, 样式基夲与文革前的样式相同,我发的郡王祠图片我估计是”文革”前的, 原图没说拍照于何时, 拍照于什么地方, 忠輝先生说林公祠就是郡王祠还沒有根据,你最少要补做两件事,(1) 如果你不承认我发的郡王祠图是原图,你可以自己找” 文革” 前拍照的郡王祠图或1996年重建落成后拍照的郡王祠图,前者可能难一些, 后者你可以办到.(2) 你必须要有林公祠和1996年拍照的郡王祠的連接资料. 这两奌你办了, 确实了, 我沒二话,承认你(我要正确的结果),如果你仍然硬说, 我懒得再跟你磨.
开始谈建筑式样了!请问林公祠是什么式样啊?林公祠的屋脊是什么式?文革前的“郡王祠”是什么式样啊,你可不能说你发的郡王祠是文革前的照片啊,你自己都搞不清楚拍摄于何时何地。
大家又开眼了,祠堂的名字看来只能叫郡王祠了。因为新修的郡王祠名字叫“晋安郡王林公祠”,没有说叫“晋安郡王祠”或者“郡王祠”,而311先生的原图上五个字却是“九龙妈祖庙”五个字,也不叫“郡王祠”,这如何是好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