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093|回复: 1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林绍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6 18: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林绍年</B>(1849~1916年) 原名资举,字赞虞(一作赞如),号健斋(一作建斋)。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任御史。见移用军备费修筑颐和园,疏请下诏停输,被外放边省。在云南、贵州历任知府、道台、布政使、按察使。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间(1903~1906年),任云南、贵州、广西巡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任军机大臣、邮传部尚书、度支部右侍郎、河南巡抚、仓场侍郎、民政部右侍郎。宣统三年(1911年),为学部右侍郎。袁世凯统治时期,在阁内任弼德院顾问。工诗善书,著有《林文直公奏稿》林绍年(1845年—1916年),字赞虞,福建闽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御史,以极谏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名噪四海。二十六年(1900年)迁云南布政使,就擢巡抚,兼署云贵总督。三十年上奏朝廷,呼吁实行立宪改革。三十一年(1905年)移广西。三十二年(1906年)内召,以侍郎充军机大臣,兼署邮传部尚书,授度支部侍郎。支持改革。三十三年(1907年)因御史赵启霖劾段芝贵案,林绍年替言官赵启霖报不平,跟庆亲王奕劻闹翻,称病退出军机,外出任河南巡抚。1910年调回中央任学部侍郎,后改任弼德院顾问大臣,随即告病回乡,1916年病逝于福州故里。 点击查看更多林氏名人:<B><FONT size=4><FONT color=red><A href="http://lin.5d6d.com/tag-%C1%D6%CA%CF%C3%FB%C8%CB.html" target=_blank><B><FONT size=4><FONT color=red>林氏名人</FONT></FONT></B></A></FONT></FONT></B>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贵州巡抚林绍年
1楼 雪中红 发表于:2006-1-22 12:51:44
□刘学洙

(一)?
遗爱在西南,富水贵山思节钺
大猷垂竹帛,房谋杜断惜丝纶

  这副旧联,是近日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从福建图书馆收藏的《林文直公荣哀录》中抄录寄赠与我的。
  林文直即林绍年?1845—1916?,福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改任御史,以极谏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名噪四海。1905年出任贵州巡抚。在任一年多,兴革实事甚多,遗爱黔疆,百姓景仰。1916年,林公逝世,贵州名贤耆宿为表“富水贵山”思念之至情,联名写了这副挽联,署名者达二十人,均贵州一代名流,如大家熟知的姚华、夏同、刘显治、弁琳、陈光焘等。没想到,时跨两个世纪,这副挽联无意间传入笔者眼中,聊可为贵州文史添一难得小资料。我想,一个人为官一方,离任十多年,死后还为当地人士所缅怀,这与某些人在位时物议四起,百姓侧目,身后或垮台后,留下骂名,真是天上地下。
  林绍年一生,宦海浮沉,孤棱自峻,晚节弥贞。《清史稿》有其列传,凡九百余言,但记黔事者仅寥寥二十多字。去年,北京作家出版社推出新编台湾高拜石著《古春风楼琐记》,八册,内有一篇《老佛爷也敢惹——谏修颐和园被摒的林绍年》,洒洒一万三四千言,切入点是讲谏修园,实是一篇最详尽的林氏全传。惜乎涉及黔事者亦不过三百多字。近悉林绍年墓志铭出自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之手。刚好我藏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畏庐文集》一册,翻出果见有《林文直公墓志铭》一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古文,一千多字,涉及黔事者仅四十七字。同书,另有一篇林纾《祭林文直公文》,更未涉具体事实。读了上述文献,不由使我想起梁启超早年曾经慨叹:“中国旧史偏重中枢”,“而对巴、蜀、滇、黔诸地”大事过分忽视,“其简略不太甚耶?”(见梁著《历史研究法》)

(二)

  林绍年从光绪三十年?1904?旧历十一月抵黔,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旧历元月离任,主黔政仅一年零二个月,在其一生政治生涯中有如一瞬。然而,从笔者迄今所掌握有关林氏的史料看,这一年多时间,却是他颇具特色的一段经历,是他完整人生与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
  林绍年29岁中进士,在庶吉士、翰林院、考官等位子上历十四个年头。43岁当上御史,已过了不惑之年。在中央直属机关呆了十多年,对于晚清政治之腐败,仕途之险恶,他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但正如林纾《祭文》所云:“吊公生平,来明去白,匪瑕匪玷,是曰完璧”,他不允许自己“难得糊涂”。你看,他刚当上了御史,位子还没坐稳,就上了这样剀切尖锐的奏折:
  “生人罢敝,当以俭化天下,使疆臣爱养百姓。若诛求进献,未足以言忠?虚帑贾怨,未足以言智。请下诏停输,还所进奉。”奏折公然认为慈禧动用各地献银修颐和园,花了钱,买了民怨,是不智;封疆大吏诛求无已,不知爱民,是不忠。难怪高拜石用了“老佛爷也敢惹”这个刺目标题形容林绍年。他不为最高当局所容,是不可避免的了。随即被撵出中央机关,降级下放到云南昭通当知府去。
  林绍年到了云南,秉性依旧。果断泼辣地严惩了地方首恶,百姓称快。一年后调署云南府,走时“郡中空巷出饯,父老伏地至流涕弗起”。到云南府后,所属安宁州辖境内发生强盗路劫杀人案,总督嵩蕃?旗人?限期破案,下面乱捕了二三十人。总督不加细察,致使正犯漏网,殃及无辜。林绍年发现此案有冤,亲自察访,抓到真凶,向总督汇报了实情,终于纠正了错案。幸好这个总督开明,不以为忤,还自觉有愧。正如林纾《墓志铭》所云:“崧公愧公能,疏荐公可大用。”这样一来,林绍年便由知府转道台,升按察使、布政司使、巡抚。这一点,倒是让人惊奇。没想到以晚清之专制,连老佛爷也未能“一个人说了算”,无法完全罢黜不同意见者,林氏下放后仍可准予复出上升。同时,地方尚有如嵩蕃这样的总督,颇有雅量,容纳能人,看出社会还保持一点弹性。
  如果说,上面这些事迹,是表现林绍年耿直正派、公正无私的品格;那么,抚黔期间,他更能跟上历史潮流,以开放的眼光,冲破边远南荒闭目塞听状况,干下了选派大批留学生的盛举。
  派留学生不是林绍年的独创,最先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提议的,时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三十年?1904?朝廷规定各省选派留学生须有定额,其中规定贵州省每年送三名。?见白寿彝《中国通史》19卷953页?但就连这三名定额,在林绍年来黔前,贵州也未照办。林绍年主黔后,发现贵州虽然已办了大批新式学堂,但师资均为受旧式教育者,新学有其名无其实,于是提出:“整顿学堂必自广求教习始。然与其求之于人,不若求之于已。与其画地而谋其旧,不如游学以图厥新。”下决心派学员出国留学,饬令各州县尽力筹款,不准以财力支绌为由拖延不办。每州县至少要资送速成师范一二人,或加送专门学科一二入。又在省城高等学堂直接考选一批学生,并派教员护送前往日本。经过层层督促催办,1905年分几批,多渠道,全省共资送了官费、公费、自费留日学生151人。这不仅开了贵州空前未有之出国留学之先河,而且。其规模在其后的几十年也未曾达到。据《贵州省志·教育志》载:民国头16年,贵州官费留学生只有4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头十年,全省公派留学生只有23入。
  贵州首批留日学生,后来多数成了贵州推进近代化运动的骨干力量,不少成为辛亥革命运动在贵州的领头人。还有不少成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现代教育的先行者。林绍年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举成就了贵州旷古未有的盛事。仅此一端,亦可看出:事在人为。贵州尽管落后,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

(三)

  明清时期,贵州封疆大吏都是客籍官员。来边远穷省,不是得了什么肥缺。孔尚任在为黔诗人吴中蕃《敝帚集》作序时写道:人们对贵州多半“视为鬼方,蛮触之域,恨不旦夕去之。”蛮触,语出《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称因细故而引起争端为蛮触之争。可见,孔尚任认为贵州是战乱不断的地方,谁愿意在这儿多呆?
  林绍年在贵州干了一年多,便调到广西当巡抚。这不是他“恨不旦夕去之”,而是奉调走的。走之前,他给朝廷上了一个《筹办黔省事宜》的长篇奏本。这是林绍年主黔一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与反思。他提出治黔“有宜治本者,有宜治标者,有宜标本兼治者,有本中尚有其本者。”他把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列为治本,而又以发展教育派留学生,列为“本中之本”,认为这是兴黔的根本大计。林绍年离任时还念念不忘贵州的开发与发展,并以负责的态度,向朝廷提出较系统的战略与措施的建议,其爱黔爱民之心,亦令今人感动。
  查《贵州省志·前书志》,林绍年抚黔一年多,几乎隔月都有应兴应革之举措出台。笔者梳理了一下,其荤荤大端者,不下十三四件。这真有点像今天各级政府每年都要办十件大事。只是时代不同,其规模与水平不可同日而语。《贵州省志·前书志》中,收录林绍年奏议不下二三万字,它是研究林氏及近代贵州史的很好资料。
  林氏从云南来贵州途中,便有心“沿途查勘土地”,“抵黔后,又查知前抚臣潘 购浙桑尚有存者”,又知道遵义府等地推广山东柞蚕已有经验,因此决定办蚕桑学堂。筹办工作1905年元月启动,三月十四日,省城蚕桑学堂即开学,为发展蚕业培训人才。又如,鉴于贵州各卫、所土司历史遗留下的土地相隔甚远,相互交叉,不利管理。胡林翼任安顺知府时就着手调整经界。林绍年来后,吸取胡林翼经验,亲自作调查研究,并与司道一再商议,制定了减少插花地、调整经界的措施。而且离任时还上奏朝廷,敦敦移请后任继续完成。再如,1904年十一月,印江县团首吕嘉礼、杨鑫协众作乱,地方官莫能处置。林绍年初到任,就亲率勇弁,前往印江,剀切劝导息争,不听,最后果敢机智地处治了祸首,为民除害。此外,举凡设丰泰矿务公司,着手开发铅、铁各矿;裁减绿营兵员,创办将弁速成学堂;设高等学堂预科、师范练习所;妥善处理教案等等……都有序有效地一一推进。其中尤以处理教案甚为成功。林绍年任职期间,曾发生一案:教堂诬陷本地士民,官府不辨真情,即以“杀教士”之名错捕良民入狱。林绍年发现后,深入调查,据理剖断,照会领事转饬教士遵守我国法令,释放了被诬陷入狱的冤犯,参凑勒令办案不善的知县回籍,平息了这一涉外纠纷。他在事后向朝廷报告中说,办教案要坚持原则,“中外一理,果据理驳诘,持平办结,彼亦无不就范。现民、教极其相安,堪以仰纾圣虑。”像林绍年这样临事有胆有智,持平、稳当平息教案的事例,在晚清史志中似不多见。
  有一本《贵州历代官职一览表》,是有心人、业余文史专家侯清泉收集汇编的。笔者专找其中清代贵州巡抚一览表作了统计,发现有清一代267年,派到贵州任巡抚的共134人,平均每两年一换。其中在任仅一年的达85人?占63%?。末任巡抚沈瑜庆亦闽籍,为戊戌政变七君子之一的林旭丈人,在任仅5个月,辛亥革命爆发,离任归里。贵州历史上,两个现象值得思索:一是派来的客籍官员任期太短,变动频繁;二是多半以副职提调为正职主持贵州各级军政工作。大约贵州是小省、穷省,如果平调外省或中央官员来贵州,谁会乐意呢﹖而林绍年任期也只一年,虽未作“扎根贵州”的高谈,却一天一天抓紧工作。他来黔十多年之前,已经官居中枢御史,离贵州后几年,又回京任军机大臣等要职。以“重量级”的大臣,如此专心致志在贵州工作,这与他的光明磊落,秉公爱民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末了,顺便还可一提的是,从高拜石《琐记》中,我得知林绍年与我原来还有点血缘关系。这是一个意外发现。我小时在外祖父家大厅前,见有光绪皇帝赐的横匾“懋官惟德”四个金字。大人们告诉我,外祖父的伯父是清朝大官,皇帝赐谥文直。外祖父家里的人们提及“文直公”时,总显得肃然起敬的样子。我在拙著《大营巷旧事》中,曾忆及此事。小时不知道“文直公”名什么。近些年学了一点贵州历史,对林绍年颇感兴趣,却未把林绍年与“文直公”对上号。这次读高拜石先生文章,忽见末尾引我外祖父一诗云:“伯父文直公,四十转御史。一疏独批鳞,申饬奉严旨。再起益敢言,南荒贬万里……”讲的即林绍年谏修颐和园贬万里云南的事。这才让我把原委弄清楚了。
  真的,这世界太小了。时隔百余年,地隔闽黔数千里,人隔几代,一不留神,发现我竟与林绍年有亲属关系。传统与现实间之千丝万缕联系,可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2-27 08:21 , Processed in 0.03776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