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印《九牧文化》期刊致林氏宗亲函
各位宗亲:
唐九牧林氏是闽林中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支望族。千百年来,枝别派分,后裔遍于环宇。
众所周知,九牧林氏素以族裔繁茂、科甲鼎盛、人文彪而著称于世,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近年来,海内外九牧后裔、林氏宗亲,无论是散居大陆故土,还是飘泊海外异地,都念念不忘老祖宗,络绎不绝来莆谒祖探源。绵延祖泽,激励后昆,传承文明,振兴中华,成为广大林氏宗亲的共同意愿意。
根据晋江洋埭等地宗亲的积极建议,为了深入研究九牧林氏衍派的历史与现状,进一步开展敦宗睦族, 恳亲联谊活动,更好地为各地林氏宗亲寻 根问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海内外的民间文化交流,2004年2月,九牧林氏联谊委员会与莆田市史志学会研究,决定共同创办《九牧文化》期刊。
《九牧文化》为不定期刊物。暂定栏目有:"源流研究"、"寻根问祖"、"妈祖研究"、"诗文楹联"、"文物古迹"、"宗祠概览"、"人物春秋"、"族人风采"、"九牧风范"、"宗亲社团"、"信息动态"、"捐献芳名"等。
期刊将安排一定篇幅的彩色版面,充分展现当代九牧后裔、林氏宗贤的优秀业绩。
为了办好刊物,决定成立,,《九牧文化》编委会。由原莆田市体委主任、九牧林氏联谊会会长林德荣任编委会顾问或副主任,聘请各地德高望重的林氏同编委会顾问或副主任,莆田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主任林金岱为主编。编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文稿、资料收集、编印与分发刊物等日常事务。
《九牧文化》是海内外广大九牧后裔、林荫道氏宗亲的"责任田"和"芳草地',希望各地宗亲踊跃撰写文稿和提供资料或照片,鼎力赞助,热忱扶持,将期刊办成一个高质量、有特色的资料性刊物,使之成为联系和团结广大九牧后裔、林氏宗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服务和沟通的作用,为推动政治文明、和物质文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九牧林氏联谊委员会
二○○四年二月廿八日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2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倡 议 书
闽中望族莆田林氏,源远流长。晋安林10世隋右丞茂公,迁居莆田北螺村,又5世,唐高平太守万宠,生三子:谏议大夫韬公、太子詹事披公、中宪大夫昌公。分别为阙下、九牧、游洋(雾峰)林氏之开基祖。三公墓葬俱在澄渚(龙山乌石)后垄之原,位于九牧祖祠之东侧,坐癸向丁,三墓并列,窀穸相连,穴名"三台拱曜"。三墓形制壮观,惜文革时被毁,仅存坟址、墓砖。其墓址与九牧祖祠于1997年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故家乔木盘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宋仁宗题《林氏家乘》诗。)莆林阙下、九牧、游洋三衍派素以科甲鼎盛、人文彪炳、代出英杰著称于世。千百年来,世远支分,枝繁叶茂,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而"三台拱曜"祖陵,是世代敬仰的谒祖圣地,也是后裔子孙追本溯源的精神家园。阙下、九牧、游洋三房共祖同根,一脉相承,于今各地族裔传承祖泽,人丁兴旺,家业昌隆,每当念及先祖坟墓,年久失修,作为后代子孙,于心何安?早日重修"三台拱曜"三公墓陵,恢复家族发祥地人文景观,已成为海内外族裔宗亲的迫切愿望。
今年初,九牧林氏联谊委员会和莆林古迹修复理事会决定主持募捐重修"三台拱曜"祖墓事宜。并制度了修复工程方案。陵墓重修工程项目包括:墓址前埕及后坡征地(包括果树赔青)、墓体、墓埕、碑廊(中置《府君神道碑铭》和功德碑)以及四周绿化等附属设施。预算约需人民币43万元。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争取今年5月初动工兴建。诚望各地族裔、宗亲感念木本水源,热忱赞助,共襄盛举;为绵延世泽、弘扬祖德奉献力量。
为褒扬功德,经研究决定:凡捐资百万、千万、万元的单位或个人将以不同规格刊名"功德碑";凡捐资5万元的单位或个人,将单独立碑;凡捐资10万元的单位或个人,将单独建"纪念亭"。
专此函告,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并指导。
九牧林氏联谊委员会
莆林古迹修复理事会
二00四年三月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2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