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740|回复: 0

厦门港泊巨轮堪比“泰坦尼克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16: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卢志明 李文轩 郑静宜    厦门网  www.xmnn.cn  日期:2011-11-04   


   双安号上的三种旗帜。


   最近发现的双安号古船画。


   古画上的“双安”汉字。


   “双安”号主人林振宗(左)的夫妇照。


   珍藏古船画的曾呈旋先生。


   上世纪30年代,厦门港内停泊的“火烟轮”。 曾少雄 供图

   惊艳,古画上的巨轮

   近日,本报记者同文物普查工作者郑东先生,几经周折寻访到灌口镇李林村的曾呈旋老先生家。一进大厅,就看到墙上悬挂着一幅绘有巨轮的油画,画虽老旧,却显得古朴典雅,靠近细看,所有的人都感到振奋:画面上一艘蒸汽动力的巨轮正破浪前行,巨大的烟囱吐着滚滚黑烟,船体侧舷的正中有两个清晰的繁体汉字——双安,船头还有一行英文:“GLENOGLE”。为了显示轮船的巨大,画面上还衬托着一艘古帆船,体积约只有巨轮的数十分之一。曾老先生告诉我们,画幅上的这艘巨轮,确确实实曾停靠过厦门港,当然,这已经是百年前的事。
   文物专家郑东则更显得颇为激动,他说,史料上曾经有过记载,载客量达两千人的“火烟轮”曾航行于厦门和南洋之间,如此巨大的载客量巨轮是什么样子的,却从未发现图像资料。现在,这幅古油画的发现,意义重大。
   那么这张古油画为什么会在灌口乡村中的曾先生家中发现呢?曾呈旋先生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来龙去脉。原来,曾呈旋先生的父亲曾碧馆,于清末民初时在厦门岛内一家经营厦门与南洋之间商贸和客运业务的公司当职员,他父亲的公司里每个月都会有几艘“火烟轮”,载客往返于南洋和厦门之间。听他父亲说,这艘双安号最新颖、漂亮,有位南洋画师就以此为题材,写生描绘,作为自己的得意之作,画师由于经常往来南洋和厦门之间,和曾碧馆成为好友。在曾碧馆退休时,好友画师将这幅双安号巨轮油画赠送给他。曾先生说,这幅画作保存在他家已近百年了,他们一家非常珍爱,所以至今保存非常完好。

   巨轮,牵系厦门籍侨商林振宗

   为了更详实地了解历史上双安号与厦门的渊源关系,本报记者和有关专家通过深入了解,获得了详实的信息。双安号的主人林振宗,是著名的厦门籍华侨实业家。一位热心读者还为我们提供了林振宗的老照片。
   林振宗的父亲林仕兴,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侨商,苦于没有文化和不懂英语,事业未能扩展,故将幼年的林振宗送至巴西圣保罗学习,但并不要求他获取高学历。林振宗16岁时便又回到缅甸仰光,从事家族事业。但他对新事物、先进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当他在父亲逝世后开始主持大局时,看到厦门、汕头等地的华侨来往于故乡与侨居地之间,多用传统帆船,这种船安全系数低,运载量有限,因此经综合考虑,林振宗在众多业务中增加经营航海贸易运输业务。自购双春号、双安号、双美号等轮船,组建林振宗轮船公司,其轮船每周往来于仰光与厦门一次,每艘轮船的载客量都可达2000人,在当时都是堪称世界一流的客运轮船。有关专家指出,林振宗的这艘有具体图像可见的双安号,可以被视为清末民初海洋上的“巨轮骄子”。人们知道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泰坦尼克号”豪华巨轮的载客量也在两千人左右,其制造年代有可能要比双安号晚。
   林振宗是一位对闽南故里充满情感的人,他与同是厦门籍的缅甸侨商曾广庇是好友,两个人堪称是缅甸侨界的“巨擘”,他们曾一起创办仰光“中华义学”,在侨居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林振宗曾为厦门南普陀寺、白礁慈济宫(旧属同安县,今属龙海市)等古迹的修建慷慨解囊,记载有关事迹的石碑至今犹存。

   古画现世,诸多谜团待解

   目光聚焦点再拉回到这幅双安号巨轮画面。这帧油画宽约70厘米,高约40厘米,材质为亚麻布,画工细致写实,比例精确,如同照片。仔细观察,在船的三根桅杆上各挂有一面旗帜,其中右起第一根桅杆上高挂着一面“龙旗”,有专家认为,以此可以推测这幅巨轮油画的绘制时间,可能还是清朝,因为船只航行时悬挂“龙旗”是清末中国船只最为常见的惯例,接下来的两根桅杆分别是刀剑交叉图案的旗帜和一面类似米字旗的旗帜,而这两面旗帜又是何含义呢?
   采访中,有人提出疑问:这艘巨轮当年往来于厦门与南洋之间,应是在清末民初,而那时厦门的城市建设还未全面展开,这艘巨轮到厦门时会停泊在什么样的码头?不过读者曾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04年的厦门太古码头的老照片,以及另一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厦门港内停泊着“火烟轮”的照片,说明厦门早有停靠巨轮的码头,但具体这艘巨轮停泊在什么码头,还有待进一步了解。
   从这幅画工细致的古油画上,我们甚至还可以窥探到更多的其他信息,比如船体正面清晰地画出了四道水流(按此推理整船两侧共有八道),应是该船的排水设施,但从中可否分析出该船的排水量和吨位呢?在船的甲板上,还可看到救生艇、观景台和身着燕尾服、戴礼帽的乘客,虽未见其内部构造,但已可见到其豪华程度,是否可与“泰坦尼克号”相媲美呢?……我们期待有知情的读者能够给予反馈、解答。
   ●文/卢志明 李文轩 郑静宜  图/静宜 粟菲

   【解读】

   蒸汽动力船
   ——“火烟轮”

   “火烟轮”是闽南人对近代蒸汽机动力轮船的本土称呼。
   据资料记载,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一些先进国家将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轮船用蒸汽机驱动桨轮以代替人力划桨作为主要发动机动力。由于蒸汽的产生需要用大量的燃料,会排出巨量的浓烟,因此,凡用以蒸汽为动力的车、船都设有大烟囱,当时的闽南人就很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火烟轮”。蒸汽动力船称为“火烟轮”。火车则称为“火轮车”。因其体积庞大、容量大,具有“运以机器,神速而不费力”的优点,而广泛被世人使用。厦门是一个“得风气之先”的港城,蒸汽动力的交通工具早就为人们所认识。
   据厦门文史专家介绍,早在清末,厦门港就有“火烟轮”停靠。以蒸汽机动力轮船而言,比之闽南的传统帆船,速度快,安全系数高,承载量大,而成为许多下南洋的闽南籍华侨回“唐山”最喜欢乘用的交通工具。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在现在许多闽南传统古民居的装饰上,找到当年以“火烟轮”作为题材留下的绘画、雕塑等时代印迹。

   【幕后】

   意外发现的古船画

   这次,本报记者同市文物工作者前往灌口镇李林村,在对该村史迹普查进行采访时,有群众提供线索:村民曾呈旋先生家藏有古船画。因此,我们立即前往曾先生家,见证了这张古船画发现的全过程(见配图)。根据文物工作者郑东先生(左一)现场鉴定,这张古船画确系传世古画,它的发现意义不凡,且画中的古船与厦门海洋文化关系密切,成为本次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4 16:25 , Processed in 0.117208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