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504|回复: 0

追忆先父爱国华侨林玉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5 21: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林永思,为林玉奕先生次子,现为莆田六中退休历史老师
身世
林玉奕像
先父林玉奕字德徽(1875—1933),诞生于厦门海沧锦里乡(坂尾社)祠堂边一农户家中,其父林玛钳是个朴实农民,治家甚严,儿子夜间外出如回家太迟,必遭重责。有一次先父外出迟归,遭先祖父鞭打,先父忍无可忍,回头说一句:虎毒不食子,何故如此毒打。先祖父顿时一愣,才停鞭扶起先父,但先父已是遍体鳞伤。从此,先父认为继续留在家中不会有什么出息,几天后他毅然离乡背井,踏上前往南洋的旅途,先后辗转奔波,最终在印尼巨港坡定居。充当小商贩,后来开一小商店,他善于改革创新,把两扇上下对开的旧式店窗改建为块块门板直闩的大店门,这样店面就显得宽敞大方。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货源断绝,商品价格日涨,先父由此发了小财。先父善于团结邻里,乐于助人,颇得当地群众的爱戴,曾被推选为印尼巨港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热爱家乡
先父乐善好施,每过一、二年必回乡一次,帮助乡亲解决一些困难。 施棺济药:当时有不少穷苦人家,有病无力就医,病逝无钱买棺。为此先父特与海沧街某棺材店联系,商定每具棺材十八元(银元)凭条付棺,凡有丧家前来求棺者,先父马上填好凭证,让丧家持条到海沧该棺店领取棺材,棺材钱概由先父付还。解放前,我还看到施棺凭条的存根约有一寸多厚。旧社会有不少穷苦人家生病无力求医,先父每次回家,必带回大量药材,如:片子癀、济众水、刀伤药水、人丹、碘酒、退热药、羚羊角、犀牛角、熊胆、万金油、白树油、咳嗽药等等。凡来求药者,有求必应。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割稻割断小指头,哭哭啼啼跑到我家,把已断的指头放在我家的围墙上,因手指已断无法再接,先父只好给他止血消毒,包扎残指,让他回家养伤,但心中十分抱憾。
独资办学
本乡虽是大乡,却连一所小学也没有,学龄儿童大多失学。先父深知文盲之苦,就独资创办一所锦里小学(建校时间推测是在1919年),先建有两大教室,四间房间,一个厨房,教室前建内埕外埕供学生活动。后来又把校舍后面一大片空地赠送给该校,师生们为纪念校董办学,把先父肖像高挂在办公室内,并赋有一副对联“传家谨守清白志,辅国培栽栋梁才”。解放前夕,我还看到该遗像和对联。
帮助乡亲脱险
有一乡亲名林岁(大健岁),在巨港坡当工人,因得罪当地恶人,恶人仗着人多势众,手持尖刀要刺杀林岁,林岁走投无路,急忙逃进先父店中,先父先安置他在店中暂住,过几天,先父在一大木箱四面写上“林锦德”三个大字,叫林岁和另一个工人同抬大木箱登上前往中国的轮船,恶人见林岁抬的是“林锦德”的木箱不敢动手,但他们守候在码头,等待林岁回岸上的时候刺杀他。没想到林岁一上船就不再回到岸上,随船平安返回祖国。我小时候在家乡,每遇林岁叔叔,他都十分热情,后来我询问先慈,才知道先父的店号叫“林锦德”。
提携乡亲
有一天,本乡前辈林清枝领着其子启文来找先父,显得十分委屈,原来不久前,他们去找安南归侨林某某,为其子求职,林某态度傲慢,还挖苦说:尚未入港,龟脚就伸出来。林清枝父子受到羞辱,十分恼怒,特地跑来找先父诉苦,先父听后非常同情,见启文有一定文才,遂答应收留他到巨港坡本店任职,启文工作刻苦认真,最终也在巨港坡成就一番事业。 救济孤寡:本乡农民林九芬,英年早逝,遗下孀妻弱子四人(其妻王蕊、其女臭贱、长子武东、次子矮仔),因家无恒产,生活无着落,全家人经常悲啼嚎哭,十分凄惨。先父怜其生活极度困难,就每月供给他们三块银元(当时可买一担大米),一直供应到武东十八岁,现在武东亦已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的生活。
抢筑双抗涵堤岸

1933年春季某日,先父正在家中用膳,本乡尾地田林才(红面才仔)急匆匆跑进我家,喊道“玉奕哥,不得了啦,海水直冲双抗涵,水势很大,村子都快被淹没了。”先父一听,马上放下饭碗筷,和林才跑到双抗涵,只见沿海外堤已被海水冲决,海水已经漫过堤坝,如果海水漫进本社,全社的水田就会变成咸田,粮食就会绝收。先父一见情况危急,马上发动并组织乡亲尽快筑高堤坝,先父当场宣布:尽量抢救堤坝,一切费用和工资全部由我负责。全社乡亲于是拿出所有可以堵水的物件,迅速堵水,挑土垒石,筑高堤坝。夜晚将至,先父叫家属自制油枝火把,照明工地,众人齐心协力,终于填住大水,保全家乡,但先父认为土堤经不起特大潮水的冲击,于是决定建筑石堤,把堤坝加高加厚。次日,他急雇石匠到猫碗山开采大石条,运来筑堤,并在堤坝上建造两个涵洞,工程浩大持续数月,直至 农历五月初七日 先父病逝还在继续施工。先父临终前把续建工程款项交托本乡归侨 林双志 先生,并委托他负责双抗涵工程扫尾工作,这个双抗涵现在还起着防洪和排水的作用。
常备劳动工具
先父生前购买许多劳动工具,如双人对拉的大钢锯、手锯、大滑轮、大绳索、铁铲、钎、锅、鸡角斧等等,供乡亲们借用。这些工具如无损坏或许现在还留在本乡供大家使用。
独资扩建祖祠
锦里林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祖天福公原出殷少师比干之子坚公,历周秦汉魏至晋,传63世颖公仕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奉敕南渡守晋安郡(福州),历封晋安郡王,定居闽疆,子孙分布福建各地。天福公为定居海沧锦里(坂尾)的一世祖。锦里七世祖信圭公于明永乐宣德年间(1413-1435年)建“敬德堂”祖祠,当时构造简陋,俗称“四壁开嘴厅”,门亭围墙带天井,后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先父玉奕认为祖祠之设,上以萃列祖造功积德之精神,下以尽子孙报本之孝心,遂于1928年独资扩建为三楹二进,过水相连,天井中地面红砖造太极格局,宏伟肃穆,仍号“敬德堂”,至今仍为子孙瞻仰忆念祖宗恩泽之处。

先父逝世
先父修建双抗涵,日夜操劳,白天在烈日下指挥施工,晚上准备次日施工的材料,还要研究整个工程的计划,由于劳累过度,患了对口疮,也无暇就医,不幸于当年 农历五月初七日 逝世。乡亲们闻讯十分伤心,出殡那天,义务抬棺者数十人,抬灵柩队伍路过双抗涵坝上,抬棺者特地停棺坝上,行礼祭拜、照相留念,其景其情十分感人数十年难忘。逝世后,按照家乡俗例应在家拜忏(做功德),为答谢乡亲们诸多帮助,我家特邀请厦门电影队来我家大门前放映电影数天,这在本地区算是最早放映电影,观众极多,时逢隆冬,疾风劲吹,我家特地煮大量咸稀饭供观众充饥御寒。
先父的事迹是据童年的印象追忆,年长日久,难免遗忘疏漏,不妥之处望乡亲们指正。
先父的后人
现在先父的后代百人以上,分布在印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北、香港、九龙各地,在祖国大陆也散居在武汉、广州、福州、厦门、涵江、三明、上杭等地。子孙尚能牢记先父谨守清白志的遗训,老实做人,认真读书。第二代有大学生四人,第三代高学历者更多,有的是博士后,留美研究遗传因子,多数是从事教育科研事业,都有正当职业,可祭慰先父在天之灵。
先父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今日缅怀先父这位老华侨的功绩,希望能鼓励更多的新华侨为祖国为家乡作更多的贡献。


来源:闽台宗祠网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4 02:39 , Processed in 0.05193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