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品南画像。
秦屿林品南故居。
镇远的天后宫。(资料图)
林品南墓碑上镌有龙头显示其身份不一般。
在秦屿另建的天后宫几经重建仍是香火不断。
人物档案
宁德网消息 (晚报记者 赵小月 文/图) 林品南,号林纾,福鼎秦屿人,生于清嘉庆年间,卒于光绪年,享年六十四岁。十七岁赴省考,考取举人及第;二十岁晋京赶考,虽因路途颠簸不幸患上伤寒,未能如期参加考试,但其德行文采出众被选荐为拔贡,从此开始踏上仕途。历任江西盐税卿、贵州镇远知县、贵阳知府、贵西道台、代理贵州巡抚,授赠朝议大夫,官终一品,后卒于升迁帝师进京面圣途中。林品南在任期间,倡教育建文明书院,扬家乡文化建天后宫,行民便建浮桥,改赋税减重负劝农桑,还带头募集资金扶贫济困。其一生为官清廉自守,做事刚正不阿,为朝野内外所称颂。
关于林品南生平的记载,在秦屿能看到的实在太少,唯一有少量记录的当地林氏族谱历经百年飘零,又在文革中烧毁殆尽。“雪上加霜”的是,10年前,他的坟墓被盗墓贼撬开,陪葬之物不见踪影,所有关于他的记忆似乎都戛然而止。据其后人讲述,家人只知其在外当官,并且空有其名未有其利,除了家中修葺房屋外,便从未拿一文钱回家照顾妻儿兄弟。不仅如此,他反而有时还回来发动乡亲为其任职县府捐款解民忧。
直至当代,秦屿镇的王先生到贵州镇远县参观当地博物馆时,无意间看到当地史料中关于这位帝师的生平事迹,这才知道书中记述的这位“林氏舜琴公”竟是从自己的家乡走出去的。惊诧之余,王先生便第一时间通知了林品南的后人,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百余年的记载。
赴京途中染疾去世 百姓哭送“万民伞”
光绪年间,在偏远的贵州贵阳府(今贵阳市),有一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因政绩出色得到皇帝赏识,任命为当朝帝师。当地百姓纷纷庆贺他们的父母官获此殊荣,同时也十分难舍这位好官,因为正是他让贵阳百姓摆脱了重税,减轻了生活负担。这位官员就是林品南。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林品南不幸在晋京赴任途中染疾而匆匆离世。据称,当时贵阳百姓闻此消息“莫不痛哭流涕”。为彰其政绩,贵阳百姓纷纷集资赶制万民伞———喻指父母官像伞一样庇护着一方百姓(据说当时的“万民伞”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发丧之日,贵阳万人空巷,百姓们举着点缀着小绸条的“万民伞”,为林品南送行,许多店家甚至在自家店门前摆放一碗清水、一面明镜,喻其清正廉洁。时任总督、巡抚等高官无不吊孝治丧,悲切之意溢于言表。
建天后宫庇佑民众 修书院发展教育
现在的贵州镇远县各旅游点中,最使人“惊诧”的是,这里竟然也有福建沿海一带祭祀妈祖的天后宫,由正殿、戏楼、膳堂、厢房和望江楼等建筑组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据当地史料记载,这便是林品南上任镇远知县后的第一项举措。
据称,当时流经镇远县的渭河有许多急流险滩,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让过往商贾和过客心惊肉跳,就连常年在水上营生的船夫也心生惧怕。当时,林品南想起,他赴任途中也遇到了这样的湍流,危急时刻他想起了家乡庇佑出海之人的妈祖,便在心中不停呼唤“妈祖救我”,之后海面真的渐趋平静,他这才逃过一劫。
“何不将妈祖请进镇远,也来保佑这里的百姓!”说干就干,他立即着手选址、设计。同时,他开始四处集资,甚至还回到秦屿募捐。当时福建大批商人远赴贵州,在镇远人数亦不在少,他们一听家乡的妈祖要入驻镇远,便纷纷慷慨解囊,出谋献策,终于,富丽堂皇的天后宫建了起来。从此,当地百姓开始膜拜起了这位“外来神灵”,每次驾舟起航,总要先到天后宫祈求妈祖保佑他们平安归来。据称,自从镇远县有了天后宫之后,渭河便不再似过往那样生猛,百姓每每遇险总能化险为夷。
除了建设天后宫,林品南还盖起了文明书院。清末世道多艰难,大多家长都不愿将孩子送进书院念书,致使当地不少书院文风凋敝,见此,林品南忧心忡忡,“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当地的兴衰,百姓怎能不注重教育呢?”此时恰逢外国传教士欲购置周厂坪这一风景胜地修建基督教堂。林品南考虑此地乃镇远好地,建为外国传教士的基督教堂实为不妥,于是找来当地一些乡绅密谈,决定先建书院于其上。密谈后,林品南委托乡绅四出劝募,并先垫银六百两,购置瓠瓦木石,深夜时分堆集于工地,并先立文昌阁于其前,后外国传教士见已无法改建便就此作罢。这一来之不易的书院便是文明书院,今已是镇远一中,仍是当地重要的求学之地。
据当地县志记载,为方便百姓出行,勤政为民的林品南,还在镇远县于来码头(今新大桥处)架设了浮桥;为促进农耕,林品南还广为筹款以备每年维修农田之需。
减税赋为民请命 促耕织造福一方
林品南每到一个地方,每任职一方,百姓莫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在担任镇远知县几年后,林品南又连续升任贵阳知府、贵西道台。
那时候的贵西一带田地贫瘠,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田,交完税后剩下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几经走访后,林品南意识到重税压得百姓苦不堪言!寝食难安的他最后无奈奋笔疾书,一封要求减免税收的奏折送到了皇帝的手上。也许是他为民请命的炽热的心感动了皇帝,也许是贵西百姓实在让人同情,不久后,皇帝竟批准了奏折所请。
赋税减轻了,林品南又开始鼓励百姓积极投入生产。他亲自带动百姓们拓农田,广种植,促耕织,开井盐。同时,他还带头募集民间资金,为生活困苦的百姓送去粮食,为生病的民众请大夫医治……在林品南的致力“民生工程”、广施德政之下,贵西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过去百姓流离失所、路有饿殍的现象得到了有效地改变。
身前位高权重 身后竟无钱安葬
在贵西道台任上取得不凡政绩后,林品南又升任贵州代理巡抚,并授赠朝议大夫等衔。其在贵州的突出政绩传到了京城,光绪皇帝又任命其为帝师。
可遗憾的是,升迁为帝师的林品南却在赴京的路上抱病而终。据记载,获悉林品南病逝后,为表彰他的政绩,光绪皇帝特封其妻子及父亲为一品诰命夫人、三品通奉大夫。
据林品南后代子孙林宗福称,当时身在秦屿的家人们过了许久才听闻林品南病逝的噩耗,在凑齐路费后,林品南的几位兄弟将其遗体运回家中,因无钱安葬,遗体置放家中许久才得以安葬。
林品南一生为人正直,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憎恨那些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在任期间一有发现作奸犯科即严惩不待;他一生为官清廉自守,募集来的银两他从来分文不动,有时还经常倒贴上自己的俸禄。林宗福告诉记者:“听祖辈们说,老祖宗除了曾拿过几百两银子回来修葺老宅外,其余并未有银两回家,说他不顾家,不孝顺二老,可他父亲去世后他也曾回来守孝三年,这只能说明他真的没有钱。”
也许身在秦屿老家的亲人们对他的“不顾家”有所怨言,这当是家人不理解其为人为官所致吧。直到百余年后的当代,其后世子孙亲赴贵州了解史料才知道,只不过他已把所有的积蓄,就像他的人生,全都献给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