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艺术学院的林学大雕像(作者林友权)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
林学大之子林友权在厦大图书馆查阅资料
(资料照片)
人们通常都将2006年11月厦大在泰国皇太后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当作本埠高校赴海外办学的肇始。其实,最早为世界打开了解中国文化窗口的厦门学府,是创办于1922年的“厦门美专”——该校教师林学大1937年赴新加坡创办的“南洋美专”,被视为上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向海外延伸的标志,而他本人则被誉为“南洋美专之父”,迄今在当地艺术界享有崇高地位。
撰文/彭一万
刚开课时学生只有14名
1935年,曾在菲律宾留学的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黄燧弼,到新加坡创办广告画室。他当时就意识到,星岛是东南亚的中西贸易枢纽,拥有多元的文化、浓厚的热带色彩,应当设立一所美术学校,并将此想法告诉好友林学大。
林学大,厦门人。1916年毕业于福建省立高级师范学校,回厦后任教于思明中学(厦门一中前身)、厦门美专、集美师范学校,对赴新创办美术学校深感兴趣。但因时机尚未成熟,这一宏伟设想未能实现。不久,黄燧弼病逝,此事也就搁置下来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进逼鹭岛,厦门美专关闭,林学大和部分师生流亡新加坡避难。抵新后,他们立即去拜访陈嘉庚之子陈厥祥,商讨在新加坡创办美术专科学校之事。在陈厥祥的引介下,林学大会见了南洋中华美术研究会创始人杨曼生等同仁,他们都认为有必要在当地办起正规的美术学校,促进华侨美术教育。南洋中华美术研究会在当年12月22日举行理事会,表决成立了起草委员会,用实际行动在建校事宜上助林学大一臂之力。
1938年3月10日,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学。校委会委任林学大为校长、教务兼授水彩、油画课程,聘请高泽沛任训育兼素描导师、钟鸣世任事务兼教西画和图案装饰、邱应葵教国文和英文。
南洋美专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沿袭了厦门美专的模式,同时以中国各美术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基准,除了开设中国绘画课程以外,也提供西洋美术、雕塑和应用美术等课程,分为三年制或两年制的文凭课程。
白手起家,创业艰难。当时,林学大每周数天还得去南洋女子中学和华侨中学兼课,将所得薪俸津贴学校;高泽沛、邱应葵也另有教职,美专的工作纯属义务性质。只有毕业于厦门美专西画系的钟鸣世一人是专职。而且,刚开始上课,学生只有14名。
学校虽小,但成绩优良。不久,西洋画系同学林永新在各校联合图画展中获得第一名,这大大鼓舞了南洋美专师生的士气,随后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第一次学期成绩展览。随后学生增加到50多人,教员也增至12人。
邀请徐悲鸿刘海粟演讲
适值国难期间,南洋美专早期的活动都在协助筹款捐助中国抗战和赈济难民。此机缘使得这所新生学校与艺术大师徐悲鸿、刘海粟结下不解之缘。
1939年1月,徐悲鸿从香港抵新,3月在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盛大的画展,他的巨型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广西三杰》等均展出,还创作了油画《放下你的鞭子》等,轰动了亚洲画坛。他把卖画所得巨款悉数捐献给抗日阵亡将士家属,这一义举感动了新加坡华侨,人们纷纷解囊,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敌救亡斗争。林学大通过黄曼士先生的关系,邀请徐悲鸿先生到南洋美专作演讲。
演讲是日,徐悲鸿穿一套棉质灰色中山装,阐述抗战筹赈意义,并以四川方言讲了一段猴子、大人、卑职的笑话,手势表情并用,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此行,他与林学大成为挚友,为他画了一幅人物肖像,画面上林学大一副清瘦的样子,显然有病在身。1940年12月23日,徐悲鸿从印度返回新加坡时,又受邀在南洋美专演讲其印度游踪及印度艺术特色,并播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甘地演说和泰戈尔朗诵诗的留声唱盘给师生们听。
此外,刘海粟也于1941年2月到新加坡举行筹款画展,所得款项全部寄给中国红十字会,支援国内抗战。百忙之中的刘海粟,也受邀到南洋美专为师生们作“现代艺术”的专题演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南洋美专由林学大主持就简复办,名画家如陈宗瑞、刘抗、李大白、钟四宾、施香沱、陈文希、张荔英等都先后担任过学校的导师。晚年的林学大身体虚弱,仍坚持教学。1962年6月,他荣获新加坡国家元首颁授荣誉奖状。
如今,在南洋艺术学院门口,伫立着林学大的全身铜像。1986年5月,南洋艺术学院创办学报,取名《学大》,创刊号封面就是林学大的半身塑像。
发妻病亡他终生不续弦
在创办南洋美专的过程中,林学大经历了己身病危、发妻亡故、长子罹难和知交零落等人生磨难。
林学大南下新加坡筹办南洋美专不久,因为本来身体就比较衰弱,加上水土不服,操劳过度,终于病倒了,被送进中央医院治疗。由于病情不断恶化,医生认为康复的机会甚微。其弟林维爵与他手足情深,听了无限悲伤,但也只好认命,连棺木都定做了。想不到苍天有眼,大庇斯文,林学大竟然转危为安,逐渐恢复,起死回生。调养了两个多月,身体居然复原了。坚强的生命意志力,让他大难不死,多活了20多年,他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南洋美专播下了珍贵的种子,使今日南洋画坛绽开灿烂之花!
虽然林学大吉人天相,可残酷的命运还是没有放过他。他初到新加坡时,因人生地不熟,生活未能安定,所以先让夫人客居香港,想等一切顺利安定,才将她接来团聚。没想到,夫人在港不幸得病,撒手人寰。这对林学大打击极大。
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心情悲伤的林学大迟迟无法入眠。忽然,一只大蝴蝶飞入睡房,在灯前舞动,驱之不去。他灵机一动:莫非爱妻魂兮归来?于是,将蝴蝶赶入帐中,说也奇怪,那蝴蝶就不飞了,终于死去。林学大把蝴蝶装入画框,每天以清泉一杯供奉。足见他对发妻“鹣鲽情深,生死不渝”。才40岁出头的他,始终没有续娶的念头,其后半生,始终孤身一人。对林学大的另一个重大打击是,日据新加坡后,他的长子被日军逮捕,下落不明。这使他悲上加悲,苦中添苦。
1942年初新加坡沦陷后,南洋美专的师生们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而停办,历时三年八个月。一些老师更是全身心投入了抗日工作,中华美术研究会会长张汝器曾创作不少抗日漫画、油画,控诉日军在中国强奸妇女的暴行,激励华侨抗战热情。1942年2月20日,在日军大屠杀中,张汝器、何光耀、庄有钊、林道庵等画家惨遭杀害。但经历了知交零落之痛的林学大,仍冒着危险来往于大、小坡之间,为驻于新加坡晋江会馆的人民抗战军总部征集抗敌宣传画,号召民众团结抗日。
【作者附言】
1963年林学大在职病故,校董会延请林学大之子林友权出任校长,继续其父未竟遗志。林友权于1950年毕业于南洋美专,留学英国,获得美术专业文凭。他任校长直至1979年,也开拓了一番事业。
1982年,南洋美专改名为“南洋美术专科学院”,成为南洋地区惟一培育美术人才的专科学校,并与中华美术研究会打成一片,成为南洋两大主要美术生力军,一支是推动美术的原动力,一支是培育美术新人才的摇篮。1990年南洋美专又易名为“南洋艺术学院”,马来西亚也成立艺术学院。可以说,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术事业的兴盛,是中华美术研究会和南洋艺术学院的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底,林学大之子林友权先生回到阔别70年的故乡厦门寻根。在厦期间,他拜访了文史专家,还到厦大图书馆、市图书馆、市档案馆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集美大学、厦门一中等其父曾经任教的学校。
关于厦门美专,本版2010年4月18日曾刊发《台湾珍贵史料揭开厦门美专尘封记忆》专稿,介绍这所享誉两岸并深刻影响南洋画派的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