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905|回复: 0

亚洲现代舞之父林怀民做客商报谈新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5 16: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作是妻子 舞蹈是情人
亚洲现代舞之父林怀民做客商报谈新书
2011年4月2日·厦门商报· 第B07版 · 书虫

  林怀民
  台湾编舞家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大学就读政治大学新闻系;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1973年,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云门在台湾演遍城乡,屡屡造成轰动,并经常到世界各地进行职业演出,获得佳评无数。
  林怀民的舞作有《听河》、《花语》、《行草三部曲》、《水月》、《流浪者之歌》、《九歌》、《薪传》等80余部。结集出版的文字创作包括《蝉》、《说舞》、《擦肩而过》、《跟云门去流浪》等,以及译作《摩诃婆罗达》的剧本。
  写小说时代的林怀民
  1968年
  龙思良 摄

  高处眼亮
  林怀民 著 30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1日出版
  商报记者  陈雪慧
  实  习 生  黄   凰
  
  大部分人了解的林怀民,是“云门舞集”的创办人,是台湾现代表演艺术巨匠、亚洲现代舞之父。但鲜有人知道,林怀民是以文字起家的。14岁发表小说便一鸣惊人,22岁出版《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
  2011年4月1日,林怀民集结近40年来文字创作的著作《高处眼亮———林怀民舞蹈岁月告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面市,让大陆读者得以通过文字了解林怀民在“学艺”道路上成长、历练的足迹。
  关于这本新书,林怀民通过出版社接受了记者的邮件采访。记者用简体字发去采访提纲,林怀民同样用简体字回复了记者的问题。
  学新闻
  写小说出身
  学新闻,写小说,文字出身的林怀民,自从创办了云门就停笔。他坦承,为了编舞,他用了20年的时间去洗掉对文字的牵挂,不让文字的概念去界定甚至限制了舞蹈肢体的可能。“与此并行发展的是,我不会写文章了,好容易坐定,总是找不到字。”
  暌违写作近20年,直到2007年,云门人怂恿林怀民将在世界各地巡演的事情写成书。于是他在旅馆、剧场,甚至在飞机上写作,最后集结成《跟云门去流浪》,将这一“随水草而居”的行业描述得辛酸感人。“除夕在澳大利亚,端午在伦敦,中秋在魁北克……年初到年尾,拖着行李跑江湖,到了每个地方,下飞机就是工作。”
  林怀民说,“其实我从14岁开始写小说,一路都有长辈们来支持我、鼓励我,从14岁开始台北的那些编辑就给我写信鼓励我,或者改我的文章,然后跟我说。像白先勇先生这一拨人,他们大我十岁,是我的老大哥,他们都非常爱护我。”
  40年
  舞蹈岁月的告白
  本书是林怀民近40年舞蹈岁月的告白,道尽他在不同时期的执迷、探索与启蒙。他在“失足与起步”、“退出与复返”之间,不断跃进向前。
  书中收录了林怀民12篇旧作与15篇新作,内容涉及艺术、生活、传承、文化,记录了他创办经营舞团以及游历各国、深入各种文化和艺术的所得所感。
  他在《一通没人接听的电话》中详述《家族合唱》这出剧的创作始末,如何在台湾、维也纳、柏林都感动和震撼观众;《从排队上车做起》讲述为什么云门一开始就做到准时开演、让迟到的观众必须再等待才能入场的苦心和理念坚持;《出走与回家》一文,林怀民回忆自己不远千里到印度、西班牙、美国、日本、欧洲取经。读者可以从他“闯荡江湖”40年的所见、所闻、所思,读到他对艺术的执著、对文明的关切和对传统文化的忧心保护。
  在这些文字中,林怀民也记录下了社会大众给他的勇气。曾有一个10岁的小朋友,担任演出义工,将林怀民挡在化妆室外,原因是“你身上没佩戴工作证”;还有一位胖妇人,在小区公演散场后叫住林怀民,捏着3000元新台币要给舞者宵夜,她说“我看你们都太瘦了”;1988年,林怀民对盛行的“拜金主义”非常失望,看不到文化的出路,突然解散了云门舞集。后来,一位出租车司机高呼“加油”鼓励他,才让他决心重整旗鼓。
  《高处眼亮》实际上也是鼓励年轻人勇敢做梦。“现在大家看到的云门舞集,其实背后有无数的失败支撑着,很多路都是笔直的,别人都在走,你不喜欢走的话,自己得想办法。”林怀民这样告诉记者,“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在还没做以前就放弃,做了才放弃不要紧。我一辈子始终不担心没有机会,总是担心机会来的时候我没有准备好。”
  林怀民说:“社会上应该有些东西让年轻人知道何谓‘累积’,也让他们知道,现在头发白的那些人,也年轻过、也做梦,大家要勇敢做梦。”
  佛也有彷徨与挣扎
  他的著名舞作《流浪者之歌》缘起于一次流浪。林怀民在暂停云门期间,到印度进行孤身一人的“流浪之旅”。在佛祖得道的菩提树下,他领悟到“神普度众生,是因为成为众生”;在尼连禅河畔,他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回到台北后,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想要传达出一个讯息那就是流浪者并非是孤独者,人生只要尽力演出,终会有圆满的结局。2004年,林怀民捐出台湾“行政院”文化奖奖金,成立“流浪者计划”,奖助台湾年轻艺术家赴亚洲各国旅行学习。林怀民说,年轻人逐梦的勇气,落实梦想的毅力,是社会进步重要的本钱。“出走。回家。再出走。我希望看到一代代人不断出走。”
  汲取书法美学丰富舞蹈
  林怀民于2001年创作了《行草》,2003年创作《行草2》,2005年创作《狂草》,合称为《行草三部曲》。灵感来自于王羲之的《奉桔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张旭的行草、怀素的狂草等古代大家的书法作品。他说舞蹈来自于书法,但目的不是彰显那些文字上的意义,“如果要表达书法,毛笔就够了,我是汲取书法的美学来丰富舞蹈。” 林怀民认为,书法中气的流动,书法中的留白,书法的原则和舞蹈动作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写毛笔字时,一个简单的‘一’字,就有那么多的回转,写字时笔断意连,这跟舞蹈是完全相通的。”
  《行草》自2001年创排成功,“这么多年一直在修改、调整,与当初最大的不同,我觉得是舞者成熟了,舞都在身体里头了,好看了很多。”林怀民说。《行草》的舞台就像一张白纸,舞者的服装是黑色的,像字一样,在纸上运动,观众是否能看懂不重要,关键是能体会其中的意境,感受气场。
  我也看八卦周刊
  写作是妻子,舞蹈是情人———这是林怀民长久以来对二者的阐述。在他的理解中,私密化、个人化的写作和张扬肢体表达的舞蹈并无矛盾。“写作给了我很多的磨炼,它需要结构、诠释、延伸,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
  “而舞蹈是一种修行,的确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即便鞠躬尽瘁它也不一定对你微笑,还好我真的很幸运。因此,继续工作,继续感恩。”
  “弃文从舞”的林怀民,至今仍然保留了每天阅读的习惯。“去巡演,我箱子的一半装的都是书,而且一路买,直到家里现在堆满了各地买的书。”
  “我看八卦画报、壹周刊,我的朋友跟我说,我的同事告诉我说昨天遇到你,在等车的时候看的是壹周刊,所以他觉得那个不是你。我说那个就是我。我什么都看,只要有字我就看。”
  林怀民说,《红楼梦》、《百年孤寂》是他常常拿出来重读的作品,最近则在看木心的书———这是一位在台湾地区和纽约的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我还读英文小说,还把《金刚经》当小说来读,全当闲书。”S1402062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0:44 , Processed in 0.03715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