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480|回复: 0

林可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8 13: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可胜 1897年10月15日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县)。我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也是蜚声国际的生理学家,在消化生理学与痛觉生理学两个领域都成就卓越。
救死扶伤 共赴国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震撼着北平,林可胜毅然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为了免去后顾之忧,他携子女去新加坡,将孩子安顿后即只身回到武汉,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为祖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战争的发展,鉴于战争的持久性和医护人员的紧缺,他在贵阳图云关创设救护总站,除办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和训练示范病房以培养战地医护人员外,还附设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厂。当时的卫生人员训练所,实际上集中了医学各方面,包括基础医学在内的专门人才,如荣独山、容启荣、张先林、周寿恺、汪凯熙等协和毕业生,其规模之大,人才之众,远远超过国内任何一所医学院,这说明林可胜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组织领导才能。由于他的国际声望,救护总站得到国际进步团体、个人以及爱国华侨的广泛支持。总站始终得到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大力支援和帮助。“同盟”曾派德国友好人士王安娜与救护总站保持联系,经常对红十字会的工作和伤病员及难民情况作出书面报告,及时对外报道宣传,从而募到大量的捐款和医药物品。救护总站先后派遣了一百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并在五个战区设立分站。抗战初期,前线由于缺医少药,伤兵得不到及时的医护,往往轻伤转重,重伤致死,造成不应有的伤残与死亡,严重影响了士气和战斗力。正如保卫中国同盟的代表1938年夏天视察南昌附近的伤兵收容所时所描述的:“那里活像一幅地狱图。那些军服上血迹斑斑的伤兵,被炸弹炸掉了手脚,身体半裸着,被收容在几个临时搭成的脏房子里,挤得满满的。医师告诉我说:头部和腹部中弹,便没有什么希望了。即使是轻伤,在医院生疽死去的也不少。”自救护总站在前线设立战地医院后,情况大有改进,伤兵运到后,及时加以医治,轻伤者医至痊愈即重返战场,重伤员则经过紧急处置后,转移到后方医院。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19 11:52 , Processed in 0.05057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