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注:本文见于 台湾明文书局
周骏富 辑 汪兆鏞 纂录 清代传记丛刊 综录类《碑传集三编》卷七(手写本)(391-394页)。亦见于 明文书局 闵尔昌 辑 清代传记丛刊 综録类 《碑传集补》(一)(刻本),421-425页。龙泉山人据后文标点并分段。括号()中文字为前者所有,后者无之文字,[]为前者无之文字,【】為前者與後者文本不同文字。
又注:蒙博友穆睦的热心,将如今置于福州三坊七巷刘家大院的林绍年神道碑拍摄下来。故将碑文和文本文字核对。碑名:清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经筵讲官弼德院顾问大臣予谥文直闽县林公神道碑“ 。落款,義寧陈三立撰文,山陰魏戫 書丹,合肥李经畲 篆額。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篆额者李经畲。李经畲(1858-1935),字伯雄,号新吾,别号谲洲。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兄李瀚章的长子。魏戫(1860——1927),字铁三、铁珊,号匏公、龙常、龙藏居士。山阴县人,生长在广西桂林。光绪11年举人,候选知府。他工书法,尤擅魏碑,风骨遒劲,与李梅庵齐名京津,绿豆细楷尤为人所称道;兼擅诗词、声律,精通胡琴、琵琶、筝、笛等乐器和昆、徽、弋、黄等戏曲。又善武术,具内功,常以武人自居,人称“精武书家”。
弼德院顧問大臣民政部右侍郎軍機大臣上行走林文直公神道碑銘
光緒中,有御史一人,疏請罷營頤和園(工程 龙泉按:碑文无),事連疆吏納鉅金助工,忤皇太后,被嚴飭。後復言事,益切直,屢指斥閹宦及權貴,人側目者眾,遂外授雲南昭通府知府。昭通號邊遠惡地,前數守皆觸瘴病死,士大夫知者莫不太息,而滋咎(左右龙泉按:碑文无)執政無能為朝廷惜留骨鲠匡闕失裨大計之臣。蓋其人即閩縣贊虞林公也。
公諱紹年,贊虞其字[也 龙泉按:碑文有],晚號健齋。同治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尋用編修,充鄉試、會試同考各一,官御史數(載)歲,至是擯守昭通。公慨然之官,至則禽治土酋祿爾恭,盡得其歷肆虐殺狀,置重典,由是無敢為不法者。及歲,調署雲南府。時總督崧蕃下安寧州剽劫獄於公州,職綏盜圖牽引,營兵諉受譴,而營兵卒不可名捕。州迺強檻致疑似平民二十餘人。總督心喜,趣具谳。公燭其寃,濫力舆往復爭辯,竞他得真盗,脫就死者。總督轉大愧服,推公賢能,上聞,擢迆南道,權按察使,兼權布政使,迭擢貴州按察使,雲南布政使,移山西,遂授雲南巡撫并攝總督,為二十八年也。當是時,滇邊方患寇,廣西寇侵入尤熾,公遣所部分擊之,畧定。而餘寇猶蔓延,合黔桂兵圍迫要隘,迺就殲。於是方併力援廣西,而箇舊廠匪復起,陷據臨安、石屏,亟移師合攻,復其城,匪次第破散,三省邊境悉獲安。公念滇疆阻奥,士陋而農瘠久矣,(為 龙泉按:碑文有)厲興講(諸,龍泉按:碑文作諸)學,課民種桑若蠟樹各百餘萬株,桐十餘萬株,粗有效。公病督撫同城非便,疏請裁巡撫,詔允之而移公撫貴州。(為貴州 龍泉按:碑文無)盡一歲,尤以推行胡文忠(公 龍泉按:碑文無)守安順時所議定經界,除插花宿弊,及驅不軌教士境外,誅大猾呂志禮、楊鑫等,為民所歌。三十一年,奉命遷廣西巡撫。當積亂之後,益務卹凋殘,輯流亡,經紀屯墾畜牧,減稅建廠,振工商之業。公自昭通守起家,至節鉞方面,所曆極荒徼,習其謠俗,以故施設便利,威肅而化洽,勲伐爛然,宮廷亦嚮之。明年,廼召公入,以侍郎列軍機大臣,旋權郵傳部尚書,補度支部右侍郎,贊樞密如故。會黑龍江初置,巡撫用事親貴,超任某道員,溷常格。公怪詫,力持不可。而御史趙啟霖,亦疏斥其行賕辱國,反以無驗黜趙。公又固爭,不能得,出為河南巡撫矣。直軍機僅九閱月也。公久領畺圻,以廉樸公誠見信于士民寮屬。為政首維風紀,去蠹害,而後圖措設休養,不為空言。亦用此治汴,革徭役監獄苛雜諸端。勤選循能吏,而劾罷文武不職数十百人。三十四年,復召為倉場侍郎。宣統紀元,遷民政部右侍郎。二年,充經筵講官。三年,權學部右侍郎,改弼德院顧問大臣,移疾去,而東南之亂起。公風裁峻整,智慮縝密,事大小躬親不倦,好惡予奪擇是非所在,不顧藉利害禍福。晚歲立朝,抑不得施,猶危言抗論甚眾,終始持一節。國變後,痛憤自撾,形神囚瘁,崇陵奉安哭臨還,益堅祈死之志。年六十八,丙辰九月,薨於天津僑館。遺疏上,賞治喪銀,赐祭葬,予謐文直。
曾祖諱根,祖諱樹基,父諱景桐,本生父諱星海,皆贈光祿大夫。妣皆贈一品夫人。娶饒夫人,繼娶張夫人、傅夫人。子三,葆慎,縣學生,出為兄後;葆恆,舉人,直隸侯补道,署提學使,【葆】寶(龍泉按:碑文作寶)鋒。女一。孫四人。既歸,葬公福州捷報山。越三年,三立猥景徽烈,【鐫】摛(龍泉按:碑文作摛)辭豐碑,系以銘曰:
國命倾靡,兆蠹紀綱。晏安之漸,決潰百防。小臣梂爭,列宗臨視。懲而逾奮,萬霆挾銳。忌者伺機,擠置死地。奇骨崢嶸,名起歷試。麾節鎮邊,十齡坐致。提師戡劉,雅化振振。更其僿野,掖其疲呻。張弛文武,巖徼歸仁。入繫苞桑,禍釁孔厚。綴班伴食,裂眥拊手。卒儕逸民,樂死恐後。不泯遺直,最錄眾口。鐫石表海,憾與終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