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793|回复: 11

漳州林氏宗祠--芗城振成巷林氏大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0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漳州林氏宗祠位于漳州市区西侧,洋老巷和振成巷之间,是漳州七县林姓合建的宗祠,由于祠中也供奉林氏始祖比干,所以又称“比干庙”。根据建筑结构考证,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宋代。据载,明洪武间,县令刘孟雍为了便于管理漳州西隅的林氏宗祠,以漳州府治之后二十五间官宅与旗纛庙一带的林氏住宅进行交换。明崇祯间又根据大学士林钎的提议,由南靖和坑林姓出资,在比干庙后又购地建“群英堂”,在西门古武庙边建“世美堂”等,作为比干庙的补充。
明代漳州文风鼎盛,林姓族人经漳州上福州府进京赶考揭榜者甚众,府县之间交往也很频繁。林氏宗祠除了供漳邑林氏祭祖之外,特别是过往生员赴考住宿之用,也具有了会馆的功能。正殿两侧十多间厢房,可供各县林氏考生均免费住宿读书。庙中也高挂着多块明清林姓状元、探花的牌匾,是漳州历代崇文重教的的一个窗口。
林氏大宗祠占地852平方米,,建筑面积226平方米,总体原为三进带东西两庑式的平面布局,现仅存中进四方殿和东厢与主体相连的回廊。大殿坐北向南偏西5度,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作重檐歇山顶,,梁架系彻上明造作法,草架为穿斗式结构。进深第二、三间明袱的明次间均设有内檐斗拱,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法式;进深第五间施抬梁式五架梁。明间置平身科四攒,次间置两攒,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下昂、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法式。井口天花,.梁枋构件皆绘有苏式彩绘,草架脊檩绘龙凤图彩画.殿内花岗岩圆柱承重,浮雕鼓形柱础,.殿身两山升起,正脊堵镂花砖,脊头塑香草龙纹,屋面覆筒板瓦,举折曲线柔和。东厢回廊现仅残存一间。林氏宗祠体量宏大,采用重檐歇山顶,规格与漳州文庙一样,是庙也是宗祠,这种现象比较罕见。
漳州林氏宗祠是漳州七县林姓共有的大宗祠,漳州林氏在各姓氏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历史上是漳州的旺族。漳州林氏族人在历代迁居台湾者甚多,据台湾百大姓源流考据,“明清两代,林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州为最众。”其中,开发台湾的两大林氏雾峰林家和板桥林家都来自漳州,以漳州比干庙为共同的祖祠,是漳台林姓血脉相连的见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浦南溪园林氏宗祠

浦南林姓为陈政的女婿林孔著的派下,唐总章年间随陈政从河南固始入闽,林孔著的四世孙林承美于晚唐移居溪园。
祠堂建于明崇祯元年,清乾隆年间重修,称崇本堂,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溪园村边,面临九龙江。崇本堂占地490平方米,由门厅,天井,两廊和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二进悬山顶燕尾脊建筑。前殿为仪门做法,明间内凹,开三门,采用石斗举挑,两侧青石条形方窗。正堂前进为青石瓜棱础,六方石柱,内金柱为素面石柱,上有镌刻楹联多对,并有题联金柱多对。庑廊青石方形束腰石础,方形石柱。前进卷棚式,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坐斗有狮象斗和瓜斗,其它方斗为梅花斗;门厅梁架、正堂梁架间制安透雕花板,门厅前廊各设一组垂莲斗拱;襻间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拱为透雕龙头拱,坐斗下加透雕花草纹替木,门厅架九檩,正堂明间架十三檩,梁架举折较高,屋面曲线柔和,覆筒板瓦。
祠正堂明间后进置祖宗神龛,细木精雕,八扇镂空龛门,上悬“崇本堂“匾,两边石柱刻”拜祭酒以建军谋折冲御侮韬略已见有象,由河南而宅溪北择地开基奕叶直仍无疆“点明了家族的源流。宗祠内还保存明代崇祯石碑一方。现存建筑清代建筑风格。墙体中嵌有明崇祯元年建,乾隆间修的纪年碑一方,咸丰十一年族中警示碑一方。
民国期间林氏遇乱,多有迁台湾避难者,后在台湾定居并繁衍。近年来溪园村迁台的林氏后裔多次率团回来谒祖,并捐资兴建小学、修路等一系列公益事业活动,亦出资重修了林氏宗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长泰林氏崇礼堂

林氏崇礼堂位于长泰县兴泰开发区积山村塘边社。当地社林氏是闽林九牧衍派,福唐刺史“林蔇”后裔,林勤劳三兄弟由仙游竹塔入泰,宋末“林愨斋”住塘边衍传,子孙分衍闽南各地。崇礼堂始建于明万历间,重建于清康熙,1994年再次重修,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占地面积780平方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面阔三间,门厅深二间,正面内收作凹窝式,第一进作为前廊,六方形石步柱,青石六方古镜柱础,明间,次间各开有大门,正中大门边置青石鼓浮雕双龙戏珠纹门鼓,两侧门边置方形青石门墩,石浮雕花草图案柜台脚,素面墙堵,抬梁式木结构,门前的檐柱有三组木透雕倒吊莲花柱,梁架嵌有木雕卧狮坐斗庑廊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柱为方形石柱;卷棚顶。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步柱为白石八角柱、八角束腰杂宝古镜柱础。十一檩三架梁,前轩作卷硼式,瓜形或团花形坐斗,后堂看架作一斗三阈五弯枋,明间后进公妈龛作六扇木栅门。堂前门上悬挂有“林氏家庙”匾,堂内有悬挂有“崇礼堂”、“父子登科”、“进士”、“兄妹博士”等匾。堂内的石柱阴刻有多副楷书柱联:“麻承十德自泉莆仙游以入万古衣冠照日月,派衍九龙由晋唐宋明而至千年俎豆镇乾坤。”祠堂中又保存有宋代林氏开基始祖的“宋始祖悫斋林公墓”碑,为清代重立。
塘边林姓后裔分布于台湾、广东等地。历史上多有联系。1994年崇礼堂后裔台胞林汝南捐资重修了崇礼堂、并进行族谱整理、祖墓维修、及修葺龙仙宫等费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盘龙林氏龙山堂

漳浦县盘龙林氏龙山堂、南宋末,晋安林禄的三十一世孙林和义迁到漳浦,生子林大用,定居于深土路下,林大用生七子:子享、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德、子渊,逢元末战乱,七子分散,其中第五子分居于漳浦县西部的车田,现称石榴镇攀龙村。明万历九年(1581年),攀龙林姓建造了祠堂,称龙山堂,经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2003-04年由台湾宗亲再次重修。
林氏家庙位于攀龙村东侧,坐向朝东,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土木结构,外墙夯筑,祠面宽12米,深25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大门素面石堵,浮雕龙纹柜台脚,上部灰面墨画,团菊门簪,门两边青石方形门墩,祠门对联为“鸯树芳传根深蒂固,瓶池水满源远流长”,门厅九檩三架梁,狮形托斗,原来均作圆木柱,2004年重修后全部改为青石磨光圆柱带柱础。天井墁板石;正堂十三檩加前后廊,前轩作卷棚式,方形浮雕卷叶纹垫斗,镂花卷草纹通随,螺旋纹肥束,前轩趄瓜筒,浑圆如球,步通无通随。悬山顶,门厅屋面作三山顶,明间正脊、垂脊做剪瓷雕龙凤团花和戏剧人物。堂前设大埕,立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及2004年重修碑记。
攀龙林氏子孙主要分衍于胜利,温斗、六鳌、南靖,以及广东饶平,且有大量子孙在清乾隆嘉庆间入台,其中有十二世林成祖于乾隆年间渡台,入垦台中大甲、彰化,开拓农田数万亩,先后开凿大甲圳、大安圳、永丰圳、暗坑圳,引水灌田万余亩,年收租谷十多万石。后裔众多,为台北望族,其业绩载入台湾通史,又有林壮于乾隆中叶渡台,入垦台中大甲;林大鹏孙林正直于嘉庆年间入垦台北,后裔繁盛;林积慎嘉庆年间渡台,入垦宜兰,他们对开发台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台湾有攀龙林氏裔孙二万多人,主要散居于台湾的台北、台中、彰化、苗栗等。台湾政要林丰正亦出自派下,近年来曾二次前来谒祖并出资重修。并亲笔题写的“源远流长”匾。目前去台林氏后裔已有二十多批、二千多人次陆续回到攀龙村寻根谒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漳浦港头林氏黛峰家庙、

黛峰家庙为漳浦佛昙港头林姓的宗祠。港头林姓的祖上林泉,于元至正间从漳州东门外迁到佛昙,在黛峰山下开基,当地原为刁姓为主的聚居地,在村中建有一座四层方形内通廓式土楼,后来刁姓没落直到全部外迁,林姓逐渐衍为大族,与鸿儒江西岸的势力强大的杨姓分庭抗礼。明代中期以后,黛峰林姓兴盛起来,先后出现了成化间黄州知府林表,嘉靖进士长沙知府林敬,嘉靖进士荆州知府、山东副使林绍等三个名人,遂于明万历间,建造了黛峰家庙。又感于明清之际沿海地区倭患猖獗,便利用村后黛峰的自然山石地形地貌,构建了一座山寨,设二个城门,寨中辟有山洞石室,与刁姓遗留下来的土楼等,供族人逢海寇山贼骚扰时可藏身防卫。
黛峰家庙座东北朝西南,建于明万历间,占在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5平方米,且建筑宽15.8米,深25,6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面宽三间,台梁木结构,用瓜形坐斗的梅花形方斗。门厅三架梁,九檩带前后廊,正堂三架梁,十三檩来前后廊。前廊卷棚式,左右厢亦作卷棚式,正门作凹窝式,“斜阶倒吊莲”花岗石墙斗,青石旋纹浮雕宝相花门鼓,圆石柱,青石鼓形柱础,正堂作六角形石柱,青石瓶式柱础,正堂前轩两侧开龙虎门。家庙屋面为悬山顶,前进屋面作三山顶,燕尾脊,剪瓷雕双龙脊饰。门厅左墙边立有门厅内有明万历间山东布政左参议王春津撰立的“黛峰林氏世祖祭田碑”,碑高230厘米,宽100厘米。正堂上悬有“黛峰家庙”,“文魁”,“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等匾。整座建筑保存较好,2004年,黛峰家庙和港头寨作为一个单位,公布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之交当地不少人追随郑成功入台,其中也有不少林姓者,其定居于台湾者甚多,近年亦多有回乡寻根谒祖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漳浦深土林氏祠堂

路下,位于漳浦县深土镇路下村,亦名鹭厦。林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间,清初重修,近年未作维修,祠面阔13米,以二层砖埕,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面阔三间。大门明间设中门和边门,青石方形束腰柱础,浮雕麒麟墙斗,石素面裙堵,内外廊用方、圆石柱承重,三层斜阶,两座旋纹浮雕宝相牡丹青石门鼓,四组莲花吊筒,圆光透雕,束随浮雕或透雕,卧狮坐斗,门厅十架檩,卷棚式,步口作暗厝,深二间;正堂十一檩加前廊,第二进次间以墙体承重,明间加后廊,以安放公妈龛。正堂第一进两侧开龙虎门,券顶石门框,万字纹门臼,喜(鹊)乐(鹿)图案。大门砖埕边有明代古井。井栏系旗杆夹板石改建。
“路下林”为闽南林姓的一大派系的发祥地,始祖林和义为宋代人,是东晋晋安郡王林禄第十八代孙林昌(唐漳浦县令)的第四代孙,其子林大用于元代开基路下,其子孙现分衍9万多人,主要传裔于附近的东庵、陂东、庵下吴、山尾,称“东五社”18个自然村;下林、林前、石古黄、张厝、下吴等“西五社”,霞美、上洞、旧镇桥头、赤土下宫、石榴的盘龙等,并于元末分传于平和县五寨埔坪,安厚龙峰,东山县的康美等地,均繁衍成著名的林姓聚居地。路下林姓第三代于清初迁台湾,之后也有多次入台,而更多的则从分衍地传入台湾,其中有著名的开台人物林成祖。渡台的路下林姓后裔主要定居于台湾彰化、台中、台北等地,平和埔坪渡台的雾峰林家,现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均出自该派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东山康美林氏家庙

东山县康美村林氏,属漳浦深土路下林派下,自路下迁霞美,再于元未明初自霞美迁到东山康美村,分德宣、德和、德庆三房,又分衍到全县以及云霄等地,多数建有祠堂家庙。
康美林姓家庙位于康美土堡中,土堡或相传称“木杨城”,是郑成功部将万礼所建的抗清复明基地。根据记载,林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9年(1376)。明万历44年(1616)由八世林日瑞(万历年间进士,敕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谥“忠简”)重修。此后几经兴废,至1958年遭遇火灾,家庙屋顶坍塌。1991年该村旅台同胞林木树、林福池先生的倡导重修家庙,在广大村民和台湾宗亲的大力支持下,依家庙原样重修,恢复了家庙昔日的面貌。1985年6月10日公布为东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家庙占地2224,建筑面积244平方米,东北向,为土木结构,由庙前埕、旗杆座、门厅、左右两廊、天井、正堂组成,面阔三间。祠正面作凹窝式,明间内收,开中门,两侧开小门通左右次间,次间正面做水车堵,灰雕戏剧人物。石门竖,方石柱,束腰石础,一对青石放旋纹门鼓。素面石堵,上为灰雕开光纹墙面。抬梁式木结构,九檩三架梁,三组瓜形坐斗,雀替,束随镂花较为清瘦,花岗石质方形檐柱和廊柱,束腰柱础。正堂六方形前檐柱,圆梭形金柱配青石鼓形柱础,十五檩加前后廊,台梁式结构,前轩卷棚式,卧狮坐斗,正堂瓜形坐斗,鱼形雀替。方形或八角形叠斗,木结构上全部施以金彩。悬山顶,门厅屋面作三山顶,铺橙色琉璃半圆瓦。屋脊叠剪瓷雕龙凤花卉人物,极尽繁缛。
厅正堂明间置祖公龛,供奉始祖至五世祖灵牌,图案繁复,均鎏金沐彩,富丽堂皇。龛上悬“百世瞻依”匾,左右又有“两世乡贤”,“三世尚书”,“父子文魁”,“岭南方伯”,“陇西中丞”、等匾。正堂左右悬联:“康山接三台气势春容巩奠千年国族,美水朝九曲机神活泼滋育百代人文”、“前龙潭后羊角精英特结行看千百世子孙蛰出无穷,右凤髻左虎婆灵秀独钟长卜亿万年甲第蝉联勿替”。“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郡远更绵”等。
康美林氏六百多年以来,除了分衍到附近的乡社外,还远涉澎湖、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其中最早的是“明万历年间,八世林角、林睿、林抱等往台湾”。清顺治18年(1661),十世祖林凤(又名:凤鸣、凤明)随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在那里屯垦拓建了“林凤营”,为当地的开山始祖。清乾隆年间,康美林加安父子外渡南洋,开创康美人出洋之先河。单从民国期间起至解放前夕,康美去台人员就有153人。林氏家庙正门门槛地面就有二十块“认祖砖”,暗藏标记,作为远徙他乡裔孙认祖的证据。家庙外左边有一口水井称“祖妈井”,提醒子孙饮水思源之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林氏旅台旅外宗亲频繁回乡祭祖。如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台湾康美宗亲三次组团回来祭祖,其中有澎湖参议员林素妹女士,嘉义市林丽锋一行,彰化县林树、林清豪一行三十人等,两岸交流频繁。康美林氏亦为此专门设置了四方台湾宗亲认祖纪念匾,悬挂于家庙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平和五寨林氏家庙

林氏大宗位于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992年重修,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29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由门楼前厅、两侧走廊和正堂组成。门楼前有大坪和戏台。门楼和正堂均为面阔3间加左右耳房,悬山顶,木构梁架。门楼进深1间,草架,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对单步梁用三柱。两侧走廊为七檩卷棚式。正堂进深十七檩。明间梁架为悬山顶抬梁式,五梁架对前后三步梁前带二步廊用三柱,其檐柱、金柱、老檐柱均为八角菱形石柱。梁枋和瓜拱上残存众多精美的彩绘图画,梁架木雕精细。正堂和门楼前厅挂有同治二年“四代一品”、同治三年“太子少保”、雍正年间“文魁”等众多牌匾。前厅门窗以镂空图案组成。门楼两侧各有一只青石抱鼓,塑有人物浮雕。戏台左侧竖有两夹旗杆石。五寨林氏家庙1985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寨林氏始祖林子慕于元末自漳浦鹭下迁居五寨埔坪村。清代中期已成为五寨旺族。有乾隆举人林长蕃;乾隆进士、抚威将军林永遇等。
传裔孙十四世林石,于乾隆十九年渡台,居台中大里村。至今在台已传十一代,人口众多,成为全台有名的雾峰林家。在台湾建培远堂一座。十八世林文察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其子林朝栋光绪十年(1884)于基隆大败法军,以战功钦加二品衔,后为抚垦局长。林朝栋第三子林祖密迁居厦门鼓浪屿。追随孙中山,任闽南军司令,陆军少将。大元帅府参军兼侍从武官,大本营参议等。
近年来,台湾雾峰林家后代又曾多次到五寨祭祖省亲。其中有林祖密第六子林正利,台中林氏董事会会长林钦浓等,往来频繁,并捐修了林氏大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平和安厚林氏家庙

安厚林氏家庙位于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与美峰村之间的中心地段,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清代及民国多次重修。1999年由迁台裔孙林旺松出资重修,维修按旧址的平面格局,基本保存了清代石构件。
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计382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家庙作四方形“四点金”格局,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主体面阔三间,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进深一间,主堂进深三间;中部为水泥面天井,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内外墙面抹灰,绘于壁画。前厅前廊甬道条石铺地,宗祠室内铺设红砖。前厅前廊隔墙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次间墙裙下置波纹剔雕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制安四扇木件彩绘隔扇窗,门前有门墩一对。前厅、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主堂金柱下置石柱础,雕工精细,为素面瓜楞形束腰圆柱础。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扁束拱,坐斗为瓜斗,拱斗为方斗。前厅五檩两架梁,主堂架九檩,进深第二间两架梁;过水廊房七架檩;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人物、花草纹、香草龙纹花板和雀替装饰较为繁缛。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正堂上悬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和1986年及2000年的“长发其祥”、“进士”、“博士”等多方匾额。
龙峰头林氏裔孙尤其以迁居台湾最多。明清时期,林氏裔孙便陆续向外寻求发展,不少人定居于东南亚各国,更有不少人移居台湾,在台湾垦荒辟土,林氏族谱有详细的记载:明嘉靖丙午年开始,第六世林君仕,七世元奎、完奎、芳春兄弟,第八世林五等,就不断入台定居,早期入台者主要居住在台湾淡水。十二世到十五世,则主要定居于宜兰的甲子兰。并由此而分衍台湾各地,建立了无数血缘聚落,成为台湾宜兰、南投、淡水、鸡笼、等地的林氏始祖,并以家乡祖祠模样建起了林氏祖祠。兼之二、三、四房迁台裔孙二百余人,总数五百人左右。现已繁衍了18000多人。人口甚至比祖地为多。近二十年来,其后裔林义杰、林树生、林旺松,曾二十多次回家乡寻根谒祖,来往不绝。此外,龙峰头林氏裔孙,原藉台湾宜兰,八十年代初回到大陆的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也多次回到龙峰头拜谒祖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南靖林氏聚斯堂

聚斯堂为南靖县和溪镇林中村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二次重修。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斯堂占地面积546平方米,建筑面积292.49平方米,坐南向北偏西。祠堂前为泮池、照壁,主建筑以门厅和正堂组成,带东西两厢房。面阔五间,前厅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护厝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山墙系三合土夯筑内墙均作仿青砖纹;室内除天井铺墁条石外,余皆为三合土地面;祠堂金柱青石浮雕鼓形开光纹柱础,花岗岩石柱,上墩接木童柱;主堂明次间均设有四梁架,为抬梁混合式;前厅两架梁,正堂三架梁,步通仅施彩画而不用圆光,卧狮和团花坐斗,梁架间装饰各种花板。屋面覆板瓦,前厅为明次间燕尾脊上下脊,主堂和护厝正脊同为燕尾脊。木构面层保留有清后期的梁架彩画,内容丰富,色彩仍不失艳丽。一些部位的装饰构件细腻独特,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正堂明间悬“聚斯堂”匾,肯间侧面悬“祖德贻庥”匾。主堂次间梁架上分别悬南投北投埔林氏家庙理事会赠匾“祖蔭闽台”匾,台湾南投县埔里镇与厦门林氏宗亲题匾“慎终追远”匾,台北市林氏宗亲会理事长题匾“源远流长”等。聚斯堂最近的一次维修为1991年,于廊道中立“重修林氏宗祠碑记”碑以记其事。
林中村的林姓开基祖林长清,系三十五郎之孙,元至正间由龙岩适中象山社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六代。清初,其第十三、十四、十五代裔孙,相继东渡台湾垦殖。当年林姓渡台祖自布袋登陆,开始暂住嘉义梅仔坑,后徏居月眉厝后,渐分到八分仔、北投埔、头前厝等地拓垦,发展成当地的望族,尤以南投县过早屯月眉厝最著名,均在台湾的聚居地建立了与祖地相似的宗祠庙宇,如林氏家庙大宗祠、龙德庙、碧山岩、万宁宫等,并以碑记详尽记载了涉台渊源关系。1995年台湾林氏宗亲开始回乡谒祖,此后每年均组团到和溪林中林氏宗祠祭拜。两岸林氏宗亲来往密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芗城宫保第

宫保第位于漳州市区人委巷。为光绪皇帝赐祀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林朝栋父子的专祠。
林文察(1828-1864年),字密卿,又字子明,台湾彰化县阿罩雾庄人。祖籍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的父亲林定邦,是阿罩雾庄的甲首。道光末年,彰化阿罩雾邻庄草湖庄人林和尚,聚集一伙狂徒绑架了阿罩雾庄林定邦族人林连招,索取重金赎人。林定邦请人交涉未果,便带了二子林文明到林和尚处与其论理,但终于发生争斗,林定邦被杀,林文明受伤被执。后来在父老的调解之下,林和尚才放了林文明,归还林定邦的尸体。当时林文察才19岁,他告到彰化县,望官府主持公道,但知县因受贿不理。结果林文察自己设法抓到了林和尚,押到其父墓前将仇人剖心祭墓,然后到县衙自首。
咸丰四年(1854年)台湾发生小刀会起义,台湾北路协副将曾玉明闻林文察之名,将其释放出狱,命他募集乡勇,出征小刀会,在平定小刀会战争中,林文察立了功,同时他还捐助了军费,被任命为游击,调住福建补用。咸丰九年(1859年),闽浙总督王懿德命林文察率台勇,先后会剿建阳,建宁、汀州之乱,以功擢参将。这时林文察又捐了一批军费,即被提升为副将。又奉命援助浙江清军,击败太平军。旋因太平军攻陷汀州、连城,奉命回闽,攻克汀州,晋升为总兵。又平沙县之乱,入援浙江,解衢州之围,进军龙泉,收复处州,攻克松阳,以连战连捷,诏加提督衔;调任福宁镇总兵。同治二年任福建陆路提督。但不久,台湾局势震荡,林文察又奉旨渡台平乱。台湾战乱未平,林文察驻军于家乡阿罩雾,逢闽浙总督左宗棠以福建军务危急,令林文察内渡驰援。同治三年十一月,林文察率军到漳州,驻扎洋州地、万松关,其500台勇和其它清军几千人被太平军后期骁将侍王李世贤部包围,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而全军覆没,林文察阵亡。

左宗棠与徐宗幹先后上书为林文察请功,钦赐祭葬,追赠太子少保,光绪皇帝并赐祀林文察、子林朝栋在漳州和台湾两地建专祠,曰“宫保第”。并建衣冠冢在台中县雾峰乡的万斗六公路东边山上。
之后,林文察之孙林祖密(1878-1925)。曾捐资数十万银元军饷支持孙中山革命,民国初任陆军少将闽南军司令。
漳州宫保第建于光绪元年,原为二进硬山顶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二进,现仅余一进和天井廊房部分建筑,二进建筑墙基和地面仍有所保留,平面布局可辨。现存建筑面阔三间,建筑面积211.63平方米。原建筑为二进带东西厢硬山顶燕尾脊式,现仅存一进和天井廊房部份建筑。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内凹,明间和次间墙裙均为素面石质构件,大门前一对青石抱鼓石,现仅存础座。一进前廊梁架均为石构架,室内金柱为素面石柱。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坐斗有狮象斗和瓜斗,其它方斗为梅花斗;前殿梁架、主殿梁架间制安透雕花板,做法较为朴素;前殿明间前廊各设一组垂莲斗拱;内檐襻间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拱为剔雕香草龙纹弯拱,坐斗下加透雕花草纹替木。建筑举折曲线柔和,屋面覆板瓦;正脊堵内剪粘脊饰,现仍有保存。天井两侧廊房同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设卷棚顶,糟朽较为严重。
宫保第是台湾雾峰林家在大陆的重要祖祠之一,其建筑见证了雾峰林氏一门三代忠烈的悲壮历史。1988年,宫保第公布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漳州林氏宗祠--龙海林氏义庄

林氏义庄,全称为永泽堂林氏义庄,位于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中。是清中后期闽南著名的慈善机构。创建人林平侯,字安邦,号石潭,福建省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吉上社人(今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随父林立寅渡台兴办实业,后来发展成为台湾的五大财团之一。林平侯并因有功而被清廷启用,历任浔州通判,桂林同知,南宁、柳州知府等,后引病归台。“平侯既富,仿范仲淹义庄之法,置良田数百甲为教养费”(摘自《台湾通史》卷三十三列传五),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平侯回到故里龙溪过井社,用二年时间建成义庄,称“永泽堂林氏义庄”。道光元年(1821年)义庄开始办理赡赈业务,救济宗亲。之后,先后经儿子林国华、孙子林维源、曾孙林尔嘉(字菽臧,号尊生,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创建人)、四代相传办理义庄。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交通阻隔,义庄被迫停止赡赈。义庄施善历经116年的时间。
林氏义庄南北长114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10260平方米,建筑面积3730平方米。建筑形式具有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住宅风格。整体布局根据占地面积灵活处理,主体建筑三幢二进大厝,前后错落排列,其中主座永泽堂左右厢房,左右次座则则分别设左厢或右厢。庄园坐西北向东南,中轴线自东南而西北依次为鱼塘、栏杆、埕院、三幢大厝、花园、围墙,围墙内墁石板铺地或红砖铺地。主座永泽堂正面作须弥座式柜台脚,素面堵石,腰堵以上为灰地青砖纹,厢房则用龟纹或卍安字纹,厢房条石接红砖砌筑,单檐硬山顶,屋脊舒展,作燕尾脊,中脊饰剪瓷团花或龙凤纹,厢房灰雕水车堵。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结构,卧狮坐斗,趄瓜筒,肥束配圆雕或透雕束随,浮雕通随。正堂悬“永泽堂”匾,置木构神龛,雕刻精美。
永泽堂西侧走廊墙上镶嵌一排乌石碑刻《林氏义庄记》,上下二层共十块:宽3米,高1米。碑刻记载林氏义庄由来,施赈办法及经理人员配备等规章制度。是清代书法家虞世余手撰。
台湾省台北市板桥“林家花园”是我国著名的园林之一,1986年被台湾省列为“二级文物古迹保护”。该园系林平侯之子林国华于咸丰初年从大科坎举家迁至板桥所筑,与林氏义庄同属一族。现有林氏义庄建筑的保存,反映了血浓于水,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是闽台关系史上值得颂扬的古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台湾林氏宗族寻根祭祖的重要祖居地。林氏义庄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1 18:36 , Processed in 0.13449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