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150|回复: 0

坂仔:林语堂生命的源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5 10: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xmnn.cn/dzbk/xmrb/20061128/200611/W020061128367356925221.JPG" OLDSRC="W020061128367356925221.JPG"></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nbsp;&nbsp; ▲童年的林语堂。</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BR><IMG src="http://www.xmnn.cn/dzbk/xmrb/20061128/200611/W020061128367357236312.JPG" OLDSRC="W020061128367357236312.JPG"></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nbsp;&nbsp; ▲成名后的林语堂。</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BR>&nbsp;&nbsp;&nbsp; 张碧升 翻拍 </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BR><IMG src="http://www.xmnn.cn/dzbk/xmrb/20061128/200611/W020061128367357237935.JPG" OLDSRC="W020061128367357237935.JPG"></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nbsp;&nbsp; 本报记者来到林语堂故居。</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BR><IMG src="http://www.xmnn.cn/dzbk/xmrb/20061128/200611/W020061128367357394053.JPG" OLDSRC="W020061128367357394053.JPG"></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nbsp;&nbsp; 教堂里的敲钟人与林语堂同名“和乐”。<BR><BR></P>
<P style="MARGIN: 0px">&nbsp;</P>
<P style="MARGIN: 0px">&nbsp;&nbsp;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林语堂在盛名之际回顾人生之路时曾这样总结道。在他的60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关于个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至少有上万字,而人生其他阶段,在其笔下寥寥无几。<BR>&nbsp;&nbsp;&nbsp; 11月23日,记者行程三小时,走进坂仔,走进这位世界文学巨匠生命的源头。</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BR>&nbsp;<STRONG>&nbsp;&nbsp; 西溪,一路引领</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nbsp;&nbsp; <EM>&nbsp;如今,我们已无法像少年林语堂那样坐着乌篷船,边看月色边听船公讲故事了,西溪的水越来越少了。</EM></P>
<P style="MARGIN: 0px">&nbsp;</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nbsp; “影响于我最深的,一是我的父亲,二是我的二姐,三是漳州的西溪的山水。最深的还是西溪的山水。”<BR>&nbsp;&nbsp;&nbsp; 西溪,上游流经坂仔,是闽南母亲河九龙江的主要支流。<BR>&nbsp;&nbsp;&nbsp; 从厦门至坂仔,历时三个小时的车程。车穿过漳州市区、跨过九龙江上的大桥后,将很快进入平和地界。<BR>&nbsp;&nbsp;&nbsp; 漳州,是林语堂从坂仔走向世界的必经之地。车过漳州,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位叫陈子达的漳州人。他对林语堂的人生道路的影响,用“改变命运”一词来说并不为过。1911年,16岁的林语堂从厦门寻源书院毕业后十分渴望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但需要100块银元才能成行,林语堂的父亲、穷牧师林至诚东奔西走却毫无结果,就是这位陈子达雪中送炭的,陈子达此举是,为了感谢林至诚在其当年穷困潦倒之时送给自己一顶瓜皮帽度寒冬,但却促成了这位坂仔少年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这年的一个晴朗的秋天上午,林语堂从坂仔出发前往上海。不久,林家也搬到了漳州城郊天宝。<BR>&nbsp;&nbsp;&nbsp; 正如我们匆匆而过漳州一样,林语堂也是漳州城的匆匆过客,但漳州城始终惦记着他,早在四五年前,林语堂的坂仔故居还破败不堪时,漳州城就在城郊建起了规模不小的林语堂纪念馆。<BR>&nbsp;&nbsp;&nbsp; 野菊花、小叶桉、绿水竹和狗尾巴草,使进入平和地界后的路程变得生趣盎然。当年的林语堂从坂仔到厦门,一路上可谓舟车劳顿:先坐小船到平和县城所在地小溪,换乘大船到漳州,再从漳州到厦门。一路上花费的时间约需三天。<BR>&nbsp;&nbsp;&nbsp; 在我们想来跋涉困难的旅程,在林语堂的记忆深处却是十分美好的。“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时则有人吹起箫来,箫声随着水上的微波乘风送至”,“宛是一幅绝美绝妙的图画”。<BR>&nbsp;&nbsp;&nbsp; 百年沧海桑田。如今,我们已无法像少年林语堂那样坐着乌篷船,边看月色边听船公讲故事了,西溪的水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公路交通也越来越发达了。但是,西溪,这条在林语堂生命深处奔腾不息的河流,还是在我们向坂仔前行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车窗外,最终把我们带到了他的出生地——坂仔。</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BR>&nbsp;&nbsp;&nbsp; <STRONG>故居,修葺一新</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EM>&nbsp; “童时,我对于荏苒的光阴常起一种流连眷恋的感觉……直迄今日,那些甜美的时光还是活现脑中,依稀如旧的。”</EM></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nbsp; 林语堂故居距离县城15公里,就在西溪岸边。父亲林至诚是坂仔村的牧师,他们一家就住在坂仔礼拜堂里。所以,林语堂故居实际上就是座礼拜堂。<BR>&nbsp;&nbsp;&nbsp; 坂仔旧礼拜堂建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为园林式建筑。园中有大小礼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师楼、圣经楼、执事房等附属建筑,可惜这些建筑大多已经被拆毁。所幸的是,林语堂出生地小阁楼被保留了下来。<BR>&nbsp;&nbsp;&nbsp; 我们见到的林语堂故居刚刚修葺一新,是“同”字形瓦木结构的平房。由小礼拜堂、出生地和阁楼、铭新小学三部分组成。<BR>&nbsp;&nbsp;&nbsp; 林语堂诞生室,十分宁静,仿佛所有的静默都是为了等待那声清晨的啼哭。111年前的一个清晨,就在这间约为6平方米的平房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母亲不识字,父亲连学都没上过,可日后,这位男婴却成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巨匠。<BR>&nbsp;&nbsp;&nbsp; 小阁楼在诞生室里,林语堂10岁之前的每个夜晚都在这里开始美梦,即便今天,它依然盛满林语堂快乐童年的笑声。生性顽皮的他经常从阁楼的窗户爬出,到教堂的屋顶上,然后再沿着柱子滑到院子里。有次被关在了阁楼外,他便从窗子扔石头,喊道:“你们不让我进来,石头替我进来。”二姐被逗乐了,最后放他进去。林语堂对二姐美宫比对父母还亲,可惜,美宫在林语堂到上海读书的第二年不幸患病而逝,就葬在距故居不远的番仔山。<BR>&nbsp;&nbsp;&nbsp; 铭新小学就在教堂的后面,其实就一间教室。那张讲台桌历经百年历史风雨竟然被保存下来了,成为林语堂故居中难得的原物。林语堂6岁入铭新小学,90年前,站在这张讲台桌前的老师就是父亲林至诚,他没上过学,所有的知识都是自学而来的。林牧师幽默成性,他的课堂总是笑声不断,他教学生四书五经,还让学生看林琴南翻译的西洋书,如《茶花女》,他向学生传播大山之外的消息,如飞机试飞成功。他说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德国柏林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他要儿子努力学习,长大出国深造。就是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8岁的林语堂立下了长大当作家的志愿。<BR>&nbsp;&nbsp;&nbsp; 而今,我们站在这张有着百年历史的讲台桌前,睹物思人,不禁要对这位贫穷而伟大的牧师心生谢意和敬意。如果没有林至诚这样一位父亲,林语堂说不定只是坂仔村的一位农夫罢了。</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BR>&nbsp;&nbsp;<STRONG>&nbsp; 青山,深情呼唤</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nbsp; <EM>“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EM></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nbsp; 走出林语堂故居,两座青山赫然入目:屋前是十尖山,屋后是石缺山。这两座青山在林语堂的文字中多次出现,他说“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有次,次女林太乙带他到香港最美的一座山峰前,林语堂却说,除了坂仔的山,不再以别的山峰为高。林语堂走出坂仔的大山深处,走向世界,同时,他又把坂仔的青山化为心中的高地,一生追随。“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这句话不就很好地道出了林语堂的高地人生观的根之所在吗?<BR>&nbsp;&nbsp;&nbsp; 林语堂从未忘记坂仔,坂仔记住他了吗?听说一年以前,有人到坂仔寻访林语堂故居,向当地人打听,当地人反问:“是不是那个香蕉大王?”<BR>&nbsp;&nbsp;&nbsp; 村人以为林语堂就是村子里以种香蕉闻名的那个果农。但现在,我们走进坂仔镇,街上见到的却是写满类似“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字眼的红色标语。陪我们前往坂仔的平和林语堂研究会秘书长黄荣才先生说,前阵子,林语堂故居落成,那消息,满世界都刊载,“我对我们领导说,比我们的柚子节更吸引世界眼球。”<BR>&nbsp;&nbsp;&nbsp; 和黄荣才一样兴奋的应该还有林光福老人吧?早在1994年,他就为抢救林语堂故居奔走呼号,12年后的今天,那座几近坍塌的故居终于修葺一新了。当前往坂仔采访的事情定下时,我们就打定主意,这趟无论如何要去看望这位可敬的老人。而当我们在简陋的农舍里见到他时,大病初愈的老人却还是那么忧心忡忡:“图书馆还没完成!”。<BR>&nbsp;&nbsp;&nbsp; 和林光福一样,苏和乐老人也总是时不时地想念林语堂,“和乐”,这是林语堂的名字,也是苏老人的名字。老苏的父亲和林语堂的父亲是好朋友,老苏的名字就是由林至诚取的,与林语堂同名,是为了纪念两家的友谊。苏和乐比林语堂小21岁,他没有见过林语堂,但见过林语堂的初恋爱人,“就是坂仔村的姑娘,叫桂英。”<BR>&nbsp;&nbsp;&nbsp; 八十多岁的苏和乐是坂仔村的敲钟人,他领我们爬上了教堂的钟楼。坂仔村有个很漂亮的教堂,建于1994年,教堂上的那口大钟却有100年的历史了,是林至诚当牧师时请人从国外带进来的。老人每个礼拜日的早晨都要敲52下,“52下,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为了让远方的人都能听到。”老人解释道。<BR>&nbsp;&nbsp;&nbsp; 在我们走下钟楼之际,钟声突然响起,并在坂仔的青山间久久回荡……这天不是礼拜日。 </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nbsp; <STRONG>背景</STRONG></P>
<P style="MARGIN: 0px"><BR>&nbsp;&nbsp;&nbsp; 坂仔镇人才辈出,是文学巨匠林语堂的诞生地。它地处漳州市平和县东南部,距离县城约有15公里,盛产香蕉。1996年被授予 “中国香蕉之乡”的称号。现有水果面积5.6万亩,其中香蕉面积3.5万亩,是全省最大香蕉生产基地。在革命战争年代,闽南特委机关曾驻设在该镇东坑村,使之成为闽南革命活动中心。近年来,坂仔镇构筑“以蕉兴镇”的发展路子,并着手实施“绿色农民城”的建设规划。是福建综合改革示范镇、科技示范镇、明星镇、文明镇、小康镇。(丁俊灵)</P>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9 18:01 , Processed in 0.05636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