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125|回复: 2

埔头林氏:一族出了二十名武举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7 18: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埔头林氏:一族出了二十名武举人
  林春庆留下的生本堂
  义勇石
  埔头一位老人正在整理林氏族谱
  林春庆的墓碑雕刻着蟠龙,他被诰封武功将军
  目前藏于永春白鹤拳史馆的108斤关公刀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历史上,泉州曾经出过4名武状元:北宋时期的杨友(晋江人,1077-1127)、南宋时期的林宗臣(晋江人,1133~1189)、明代的庄安世(鲤城人,1574-1644年)和清朝的黄培松(南安人,1855-1925)。此外,宋以来,泉州就涌现武进士(含宋武举)达188人,其中宋朝(武举)52人、明朝59人、清朝77人。泉南武术盛行可见一斑。
  而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仅林氏一族,在清朝就出现20个武举人,其中有2名考中武进士,在泉州的武术史上写上精彩的一笔——
  ■延伸阅读
  清代武举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1)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2)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3)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4)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
  ●平均11年就出现一个武举人
  埔头林氏可以说是古代永春尚武之风的一个缩影。
  据《永春县志》记载,永春在清代共出过武举人146名,翻开永春五里街镇埔头林氏家谱,“武生”、“武举”、“武进士”……这样的字眼不时地跳出来。在清代武举制度下,埔头林氏出过武举人20名,其中2人考中武进士。平均11.2年出一个武举,可见这个家族“武功”卓著。
  至今,永春流传的“叔侄进士”、“十二世书香”、“一门八举人”、“兄弟同科同榜分中文武举人第五名”诸多轶事,均出自埔头林氏。
  埔头林氏族谱记载,清代埔头林氏第一位武举人是清康熙癸卯科(1663年)武解元林升璘。林升璘是埔头林氏第十世,据其族谱记载,“公(林升璘)读书聪颖,过目成诵,甫闻则解。旁及天文地理,太乙六壬战阵诸书靡不谙晓。数奇弗遇遂弃举子业,习孙吴家言……遂冠八闽榜首……”其意为林升璘原本是个文化人,天文地理多有探究,遗憾的是应试科举都没考中,于是弃文从武,在武考乡试中考了第一名,成为武解元。
  与林升璘同科考中武举的族人还有林茗雅,此科林茗雅考中举人第三十五名。
  从此以后,埔头林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武举人。到光绪戊子年(1888年),林氏家族十九世林培元考中武举,成为埔头林氏最后一名武举。
  ●兄弟同科同榜分别中举
  埔头林氏武举人出现频率如此高,产生了许多令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佳话传奇。
  据林氏族谱记载,十五世林为楫,乾隆癸卯科由拔贡中举人(文)第五名。林为邦乾隆癸卯科由拔贡中武举人第五名。这对兄弟同科、同榜分别中文、武举人第五名。
  “一代五举人,四武一个文。”永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它指的就是埔头林氏第十五世五位堂兄弟先后中举一事。林为邦的弟弟林为高,嘉庆甲子科中武举第二名。此后为邦的堂弟佩经、春光也先后考中武举。堂兄弟五人,先后考中文举人和武举人,作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与兄弟同科中举一样,“叔侄两进士”,同样为当地人津津乐道。这对叔侄就是埔头林氏第十八世林克彰和其侄儿第十九世林国瑞,叔侄两人相差6年,先后考中武进士。
  林克彰,字诒贤,同治九年(1870年)乡试中武举人第廿七名,同治十三年(1874年)会试中武进士第一百一十五名,殿试中三甲第一百零二名,钦点守备,以军功赏蓝翎,诰封武德骑尉;国瑞是武监生,光绪五年(1879年)乡试中武举人第三名,光绪六年(1880年)会试中武进士第六十六名,殿试钦点营用守备,署理陆路提标、前营守备,授汀州左营守备。
  叔侄接连考中武进士,这对他们家族来说,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据其后人介绍,当时他们家中极其繁盛,单香炉就高1.3米;烛台为三层莲花,座高1.1米,承烛的底座直径20厘米;州府及皇帝诰封的木制鎏金牌匾就有30多块。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这些鎏金牌匾大部分散失。
  ●猛将单手能舞126斤大刀
  叔侄两人先后考中武进士,其实并非偶然。这话还要从林克彰的父亲林春庆说起。
  林春庆,谱名章木苔,字赠孝,号佩玉。林春庆没有经过科举考试,根据族谱记载,他膂力过人。据说当年林春庆练武用的关公刀,重达126斤,他单手就可以舞起关公刀,更厉害的是,他可以用刀身托着重二百斤的义勇石,骑着马跑几个来回。
  遗憾的是,林春庆的关公刀在上世纪“大跃进”时,被投入熔炉“炼钢”,永春白鹤拳史馆成立时,特意仿照林庆春的兵器,铸造了一把重108斤的关公刀展出。宝刀虽然不在,其故居生本堂内,至今还保留着一方重200斤的古旧义勇石。
  林春庆于咸丰年间“上游从戎有功,蒙庆制军请叙,准以军功守备用”,后来得授武德骑尉,诰封武功将军。其妻室薛氏、陈氏,均得诰赠二品太夫人。
  林春庆有四个儿子,克彰是老三。长子名叫克英,是永春州武生,在宗族纷斗中被殴伤而死,诰赠武德骑尉;次子克明,是州庠生,遵例报捐中书科中书,赐封通奉大夫;四子克中,从小习武,是童子试的冠军,青年时随父从军,立下军功,以都司的级别补用,赏戴花翎,游击衔加二级,恩封二品。克英之子国瑞光绪六年(1880年)会试中武进士第六十六名,克明长子培元,光绪十四年(1888年)乡试中武举人第四十名。
  林春庆祖孙三代,或军旅,或科考,荣获许多功名,且大多是“武”功,名望显赫一时。
  ●生本堂:小村落里的大宅院
  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十组,有一幢红墙黑瓦、背靠青山、农田环绕的闽南古大厝,这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生本堂。因六年间叔侄两人先后高中武进士,所以时人又称之为“进士第”。古代有功名的人的宅邸方可树立旗杆,生本堂在院子前树起两根大旗,故此,又被当地人称为“旗杆厝”。
  白驹过隙,如今生本堂如同上了年纪的老人,独自窝在田间地头,这里早已没有往日的车水马龙。低矮的围墙内,半月池浮萍挤满水面,枯柴、木箱占据门庭。
  林春庆苦心经营并引以为豪的生本堂,近年来多次失窃,大门两侧及后落多扇雕工精美的木雕窗均已被盗。如今,林氏后人用铁丝网将大门两侧的窗户密密钉住,“不好看,但安心”。
  生本堂有前、中、后三进落,其中,前落与中落先建,后落是林克彰考中武进士后再建,因此,整座大厝于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后落的精美程度远胜前两落。
  生本堂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雕梁画栋、金漆描窗。走进生本堂,在烟尘、蛛网间依稀可见往昔的辉煌。在后落大厅左侧柱子被时间“漂白”的红纸对联上,还可以看到“佩玉老兄台大人新增华厦志庆”字样。
  生本堂以其世受恩荣,所获赐、获赠、所作的牌匾甚多。据现居生本堂的林成礼介绍,堂内原藏有木制鎏金牌匾三十六块,因种种原因多有散失,现存者仅三分之一。根据族谱记载,林春庆建生本堂后,“翁、唐、张各州宪赠匾嘉奖”,翁、唐、张分指同治、光绪年间任永春知州的翁学本、唐宝鉴、张庆钧,其所赠牌匾现在都找不到了。
  百余年后的今天,林氏后裔没有固守日渐消逝的繁华,他们陆续走出生本堂,另立门户。
  □本报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林联勇 颜尧民 施由森 文/图

泉州晚报海外版2010.5.17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6: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埔头林氏一族出了二十名武举人”●追踪
林宝山:民国打擂冠军 建“大刀队”抗日
  林宝山的孙子展示林宝山赴南京“国考”夺冠,主考官亲笔题词“英勇绝伦”的牌匾。
  1928年农历七月二十,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邀集著名拳术家赴京参试。
  消息传来,当时的永春国民政府县长吕角剑与驻军师长高特联,当即联名邀请全县武术行家在永春县西校场进行表演,从中选派考员九人参加比赛。此次国考永春参赛人数占福建参赛人数的一半。比赛中,永春拳师全部荣获嘉奖。其中埔头人林宝山参加擂台赛击败对手,荣获金牌嘉奖,被中央国术馆任命为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首任馆长,负责筹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相关事项。后在当时县政府的支持下,择址五里街“翁公祠”为馆址,创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林宝山出任首任馆长,其他赴考人员为教员,系统地传授永春白鹤拳。
  1929年10月,应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之邀,永春武术界人士组成以潘世晃为主任,潘世讽、林宝山等二十人为团员的“闽南国术团”,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这是中国民间武术团体的第一次出访。后来,应广大侨胞的要求,闽南国术团留下林宝山、潘孝德等部分拳师,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设立国术馆传授永春白鹤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宝山先生毅然回国,与师弟陈桂芳组织起“抗敌大刀后援队”,林宝山任队长,陈桂芳任副队长。所有受训队员全部参军,开赴前线杀敌。
  林宝山不仅是白鹤拳名家,还有一手治疗烧、烫伤和跌打损伤的绝活。其二子林光照今年76岁,据他介绍,他小时候跟随父亲上街卖药,父亲很受欢迎。他们家至今还保留着治疗火烧、烫伤的特效药“保命油”,专门用于化脓吸脓的青草膏和治疗跌打损伤的黑膏药。
  □陈明华 林联勇 颜尧民 施由森 文/图

泉州晚报海外版2010.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6: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埔头林氏一族出了二十名武举人”●追踪
林俊:洪秀全封他“烈王”“三千岁”
  林俊起义后,清政府从迷信角度不允许其老宅重修大厅。至今,林俊的祖宅都没有大厅。
  永春埔头林氏并不是所有的武生都积极报考科举,效力清廷。十七世林俊(1827-1857年)就是这个家族中的“另类”。他不但没有效忠朝廷,还参与掀起了福建历史上最大规模、坚持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并曾被洪秀全封为“烈王”、“三千岁”。
  林俊的父亲林捷云是道光年间的武举人。林俊秉承家学,从小善骑射,精通永春白鹤拳。好打抱不平,以豪侠闻名。至今,永春乡里流传着许多林俊惩恶助弱的传奇故事。
  咸丰二年(1852年),林俊到福州赶考,遇见一位前来游说各地豪杰起兵响应的太平军人士,当即表示:“誓与洪君(秀全)一致进行。”从此,他一面联络会党,一面以调解械斗、教永春拳、学南曲等为名,在永春、南安、德化一带结交朋友,形成秘密的反清组织。
  1853年,永春发生严重的饥荒。五月,林俊的“红钱会”联合陈湖的“黑钱会”率领两三千人及大量灾民,在永春金峰山揭竿而起,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军,并攻克德化县城和永春州城,义军所至,开仓济贫。后来,永、德二城受清兵围剿,得而复失,陈湖战死。
  当年,林俊在其他义军的帮助下,不仅重占永春德化,还攻下大田县城、仙游县城,在仙游建立了第一个义军政权。此后两三年间,林俊带领的义军转战莆田、惠安、南安、永春、晋江等地,还开赴闽北开辟新战场。
  林俊的军队声势越来越大,闽浙总督左宗棠急派亲信兵备道朱明亮率“湘勇”入永春“剿办”。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太平天国杨辅清的军队进入闽北,林俊在晋江、南安交界一带积极准备,不仅率领五六千人攻打南安县城和泉州府城,还挥师北上,希望第二次与太平军主力会合。四月下旬,他们取道永春、德化、大田,行军到大田的时候,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当年7月21日,林俊行军经过顺昌县仁寿乡仁寿桥时,被埋伏在那里的地主团练武装的团丁开枪击中,坠入河中身亡。
  林俊的“红钱会”、陈湖的“黑钱会”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坚持十二年之后,于同治四年(1865年)才被镇压下去。林俊一家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他的父亲被清政府抓去砍头,他的子孙也几乎被清政府杀光。
  林俊起义失败后,其部将一部分被清军残杀,一部分留在当地,另有一部分逃往广东或下南洋,同时将永春拳传入广东。
  □陈明华 林联勇 颜尧民 施由森 文/图

泉州晚报海外版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20 21:50 , Processed in 0.09295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