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863|回复: 10

唐末“闽中之全材”林嵩与《太姥山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1 20: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末“闽中之全材”林嵩与《太姥山记》
要说这个古人的故事,也许得从一篇美文说起。只有捧着这篇美文的时候,才令人有了超越时空的想象。这篇文章,与风光旖旎的太姥山有关,取名《太姥山记》他的作者是有“闽中之全材”之称的林嵩,于1100多年前,将这篇美文传与后世的。值得一提的是,据考证这是最早记述太姥山的文献之一。如今太姥山旅游日渐火爆,有更多的外来游客前往旅游,这一最早记录着太姥风光的文献更显得弥足珍贵。
-----------------------------------------------------------------
《太姥山记》记载“三十六名山之首”的最早文献
“海上仙都”太姥山,一个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五月黄金周,太姥山再次以她的隽秀,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这春光明媚的5月里,记者第三次“登临”太姥山之巅。太姥山的秀美依然,与前两次相比,不同的是,记者跨越1100多年的时空,手捧历经千年不衰的《太姥山记》,跟随着作者———有唐末“闽中之全材”的林氏先祖林嵩“神游太姥”。
在游览之前,就知晓太姥山在汉代就有“36名山之首”的盛名,东方朔曾在山上的石壁上题写的“天下第一山”。更为引人的是太姥山上的54峰、24洞、10岩9泉、3溪2瀑。山上还有360处伴着各种民间传说的象形景石,更为生动美丽。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唐宋时,太姥山的佛刹十分兴盛,山间有36座寺庙。如今有的已毁,只能从一些古书中,得知它们曾存在过,且盛极一时,如《太姥山记》中提到的建于唐朝的国兴寺,在宋朝已被毁,民国年间重修。国兴寺现在大雄宝殿、太姥殿、僧舍等建筑,还有尚存的石柱360根,让人能领略当年国兴寺的规模。不仅与此,《太姥山记》中提到的玉湖庵,相传是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草堂遗址,又有传说朱熹曾在庵附近的璇璣洞(今璇玑洞)注疏《中庸》。
除此,太姥山上,还有一些文物古迹被历代的文人墨客所称道,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文人墨客前往游览。相传,太姥山上的“一片瓦寺”就是由唐朝人建造的,寺下还有唐玄宗题的“尧封太姥舍利塔”;在此后世成名的古迹山麓冷城,则是宋大学者郑樵讲学处,也是明朝的抗倭古战场。在太姥山上,不但能领略历史留下的遗迹,四处可见奇石、异洞、隐泉,让游者宛若置身“影音”世界之中。移步换景的山石,令人遐思万千、赞叹不已。
伴着美丽的传说,“夫妻峰”的奇幻造型已赫然眼前。“夫妻峰”,酷似一对亲密无间的爱侣相依相畏,拾级而上,行至山间,再回头望“夫妻峰”,已是另一种美妙画面,奇幻的石型形又似孝子背母。移步换景带来妙趣无穷的心理感受,想必也是古代文人们寄情山水的乐趣所在。<BR>在林氏族谱中了解到祖先林嵩在登第之前,筑草堂于山间苦学那段时日的学闲时,就以到秀美的山间游览为趣,而杨家溪和太姥山,是他玩的比较多的地方。据说,太姥山上“九鲤朝天”奇石旷景,是他较为喜爱的景致之一。九块浑然天成的巨石,形似九尾朝天而跃的鲤鱼,在跃向天空的那一刻定格了,口中倾吐出的水沫,散落在幽幽山谷之中,幻景成为浓雾,瞬间又化作轻云,缠绕于鱼身之间,的确是美景。而祖先笔下的“一线天”,更令人身临其境。“一线天”,由两道石壁夹成的一条半里委巷,洞狭长而冷峭,只能容一人经过,身在洞中时,抬头望天,只见两面冷石之上,漏了一线天光,真是妙趣横生。更俱妙韵的是太姥山上永不停息的音律,有的如木琴轻奏,有的如珠落玉盘。这些音效源自太姥山上的奇洞、奇谷、奇潭。太姥山上有滴水洞,终年泉水叮咚,有三声应、七声应等回音谷,神秘莫测。祖先林嵩曾被山间“白龙潭”所吸引,据称这个潭中藏龙,每到雷轰电掣的时候,潭中就会传来鼓声,在天旱的时候祈雨也会实现。<BR>一路风光一路景,行至摩霄峰下摩霄庵(今名白云寺),只见右边石壁上镌刻的“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相传这是汉代东方朔所题。在摩尼宫的后面,有块石头上印有两个长二尺的巨人脚印,这就到了太姥山的巅峰了。太姥之顶极目东海,放眼海天一色,大小岛屿尽收眼底。东可望茫茫海天,北可望南雁荡山,南可望台、澎诸岛,西可望青山叠翠。人立于云雾变幻缭绕的峰顶,飘飘欲仙。
祖先林嵩廖廖数笔,就把读者带上了太姥山的顶峰。难怪后世之人,把此文传为撰写太姥山游记的佳作。据相关专业人员考证,这也是目前为止,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叙太姥山的文献之一。在另一份史料中有载,林嵩的《太姥山记》,是他于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黄巢攻入长安,他弃官回到故乡后,怡情于山水间而作的。
“这也是研究福建摩尼教的重要文献之一。”对林嵩颇有研究的翁怀灿说,林嵩的《太姥山记》虽是一篇游记,却有着深远的宗教意义,并被收入《霞浦县志·艺文志》,被后世所流传。在游记中,林嵩提到太姥山上,有一个宫叫做“摩尼宫”,为此,后世有个德国的学者廉明博士,特地赶往霞浦县和太姥山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根据林嵩游记中提供的信息,回德国撰写了有关摩尼教的研究论文。
《龙首赋》佳作成就长溪第一进士
《太姥山记》是林嵩至今传世的佳作之一,其早期值得称道的作品,要数助他一举考取进士的赋文。据林氏家谱记载,林嵩自幼聪颖、胸有大志,曾在灵山(福鼎境内)筑草堂苦读。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历尽艰险到长安应试,以一篇《龙首赋》,考中了进士,那一年,他27岁。
随着时代的变更,后人已经无法寻得这首赋,只能在林氏族谱中依稀的得知,这条使他及第的赋文以《王者之道如龙首赋》为题,在文中纵论“王者之道”,同时也道出了林嵩的高远抱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篇文章,使他成为继“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之后,闽东最负盛名的及第者,也是霞浦县的进士第一人。从此,他的才华被世人所通晓。第二年,嗣经河南尹兼福建道观察使李晦对他进行审核,不禁大为赞赏其品学,称他为“禀山川之秀气,闽中之全材”。他的才华随着他的声名远扬而远播。唐乾符五年(878年),唐僖宗准许改赤岸为“劝儒”,林嵩故里为“擢秀”,并且令林嵩所属的长溪县(今霞浦县)县府,免去林家的“征徭”,并且令他的子孙都享受他的恩泽,在他房子外竖立华表,建亭立碑,还授予林嵩秘书省正字的官职。长溪县令随后派员,组织工匠在林嵩房子的东边,竖华表、建碑亭,在房子的西边两百步建造了一个亭,取名为“桂枝亭”。“桂枝亭,是以登科如月中折桂为喻。”对林嵩颇有研究的汤鸣统说,在碑首上刻着林嵩的业绩,还配了元和进士郑纬所写的“桂枝亭碑铭”及数方空白碑石,留待后中进士者的题名。“自林嵩之后,赤岸确是人才辈出。”霞浦县方志办主任陈雪玲翻出历代进士榜,屈指一算,单宋朝在赤岸继林嵩之后,就有18名进士,其中最为显赫的官至司卿。
《毛诗》博士两次辞官归隐田园
“林嵩虽官至金州刺史,但他的名望,多在学问上,用‘毛诗博士’称呼他更合适。”翁怀灿说,林氏族谱中有载,有“闽中之全材”称号的林嵩,不但当过练巡检官,掌管过军队财权,最后官至金州刺史,独揽一方军政大权。林嵩喜好舞文弄墨、自娱自乐,及第后他曾两次辞官归乡,过着诗文相伴、闲云野鹤的生活,而且都颇有建树。第一次于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黄巢攻入长安,林嵩弃官归乡,流芳后世的《太姥山记》就是在归乡游玩之后写就的。后林嵩被举荐任团练巡检官等职时,听说著名诗人周朴在黄巢起义军进驻福州时被杀,于是利用空余时间,四处寻找周朴的诗歌稿,最终寻得百余首,结成两卷,林嵩还特为其写序,还请与周朴生前熟悉的人写卷首。因此,周朴被列入《唐才子传》流传后世。
“林嵩后来被召为‘毛诗博士’,专门到宫廷里讲授《诗经》。”汤鸣统说,相传《毛诗》为西汉时毛亨、毛苌所传的《诗经》,林嵩曾隐居潜心钻研,对此十分专业。他的才华为当时的文人学者所仰慕,与当时才华和名望出众的公乘意(咸通进士)齐名。当时,唐朝已近晚期,政局江河日下,军阀割据,内忧外患。看着民不聊生,而又无力扭转局面的林嵩厌倦了官场生涯。他再次职官,回乡安度晚年,居于岱村(在今霞浦县水门乡境内)和梨溪畔(今霞浦县牙城镇杨家溪风景区内)。《赠天台王处士》便是他告老还乡时所写的诗歌,道出他闭门不问政事、归隐田园的心境和志趣。林嵩工于诗赋,文辞华丽,他作的《华清宫》、《蓬莱山》、《九成宫避暑》等赋,在当时都十分出众,可惜的是,这些美文如今已无处寻踪。林嵩著有诗、赋集各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和《全唐诗》、《全唐文》都收录有他的文章,他的事迹后来被列入《唐才子传》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20: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姥山记 [唐 林嵩]

■太姥山记
山旧无寺,祥符间,僧师侍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游太姥者,东南入自金峰庵,东入自石龙庵,即叠石庵。又山外小径自北折而东,亦入自石龙庵。西入自兴德寺,西有塔。北入自玉湖庵,庵之东为圆潭庵、国兴寺。东有岩洞,奇石万状,曰“玉笋牙签”,曰“九鲤朝天”,曰“石楼”。楼下有隐泉,曰“观音洞”,曰“仙童玉女”,曰“半云洞”,曰“一线天”,石壁夹一小径如委巷,石罅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蹑登而上,路中曰“牛背石”,石下曰“万丈崖”,崖上为望仙桥,桥西曰“白龙潭”,有龙伏焉,雷轰电掣之时,音如鼓声,天旱祷雨辄应。潭之西曰“曝龙石”,峰上曰“白云寺”,又上曰“摩尼宫”。宫后“顶天石”,石有巨人迹二,长可二尺,此“摩霄顶”,太姥山巅也。山高风寒,夏月犹挟纩,山木无过四尺者,否皆皲瘃。秋霁望远,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
———摘自民国版《霞浦县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20: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赠天台王处士

赠天台王处士 [唐  林嵩]
深隐天台不记秋,琴台长别一何愁。
萦烟岩外云初起,新月潭心钓未收。
映宇异花丛发好,穿松弧鹤一声幽。
赤城不掩高宗梦,宁久悬冠枕瀑流。
———摘自《全唐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20: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风而行在2006-10-12的发言:

随风而行在2006-10-12的发言:“自林嵩之后,赤岸确是人才辈出。”霞浦县方志办主任陈雪玲翻出历代进士榜,屈指一算,单宋朝在赤岸继林嵩之后,就有18名进士,其中最为显赫的官至司卿。、、、、、、
古代的“赤岸乡”唐末奉旨更名为“劝儒乡”,下辖5个“里”。清乾隆4年将“劝儒乡”划出其中4个“里”设立“福鼎县”。所以说:赤岸18进士,其中绝大多数是今福鼎境内人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2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姥山——林嵩首次撰写游记

太姥山——林嵩首次撰写游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2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上仙都”太姥山

“海上仙都”太姥山
      太姥山位于闽浙交界的福鼎市境内,距市区45公里,雄峙于东海之滨、晴川湾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气势恢宏、景致独特,素有“海上仙都”之称。高山兀立在海滨,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更何况山中还有奇石与怪洞?
      太姥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由地下岩浆上升后侵入地表而形成的一座花岗岩“空心的石头山”。山上奇岩怪石、幽洞深壑构成54峰、24洞、10岩、9泉、3溪、2瀑、1谷和360余处石景,以雾多、峰险、石奇、洞异四绝闻名遐迩。座座奇峰与块块怪石以及纵横交错的洞窟等,无不各具形态。太姥山共有肖人肖物的岩石达360景。肖人的有:夫妻岩、二佛谈经、二仙对奕、弥勒坦腹、沙弥拜月、罗汉岩、八戒石等;肖物的有:九鲤朝天、仙人锯板、金龟爬壁、玉猴照镜、金猫扑鼠、玉兔听潮、歪嘴蛤蟆、金鸡报晓、一片瓦、牛背石等;有的具有神话色彩,如:太姥升天石、云标石、飞来石、望仙桥等,古人曾赞:“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
      在太姥山花岗岩峰林内部还发育了一系列大型走廊式裂隙岩洞,这些洞纵横交错、曲折幽深,经普查有各种各样的洞100多个。若想遍历诸洞,需时28天,有的洞一进一出需一天时间。这些洞各具特色,有的往下延伸,直通海面,叫通海洞;有的向上攀登,可达“九鲤朝天”石顶,称通天洞;有的终年滴水,曰滴水洞。有的乱石垒迭,洞顶崛岩高低,游人进入需躬腰折背而过,名为三折腰;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测,称之神仙洞;有的洞中可观日、有的可望海、有的存丹井、有的有龙潭,小的只容几人休息,大的可容千百余人,甚至可建楼、台、亭、阁,有的几条小涧汇流于洞中,流水潺潺,泉水叮咚。
      而在诸洞中最神奇的,首推一线天、七星洞、将军十八洞。一线天,是名符其实的一线之天,洞长60公尺,高37公尺,路陡且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妙趣天成;七星洞岩石陡峭,天开一线,上嵌七颗岩石,宛如星星,奇妙无比;将军十八洞是十八个洞组成的洞群,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洞中可望海、观天,洞内怪石玲珑,古藤缠绕,夏日从此登游,极为凉爽舒适。
      在太姥山,有的洞穴由于磁场及空气负离子的关系,还具有神奇的理疗作用。“文化革命”期间,曾有一位受迫害已有瘫痪症状的老干部隐居山洞中,但数年后身体却不治而愈,令人叹为奇事。难怪如今有人设想在山中开发洞穴餐厅、洞穴宾馆、洞穴卡拉OK及洞穴理疗中心,充分开发山中的洞穴资源。
      其实,太姥山在唐宋时就十分兴盛,历史悠久,古寺众多,留下不少历代文人墨客的遗迹。比较重要的人物有南宋理学家朱熹、史学家郑樵、唐朝刺史林嵩、太子太傅薛令之、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黎鹏举、程伯简、鸦片战争中以身殉国的镇海总兵张朝发、民国初年海军上将萨镇冰等人。玉湖庵、璇玑洞为朱熹隐居、著书之处,宋摩崖石刻至今犹存;还有唐宋明清石刻几十处;山下冷城为郑樵讲学处,也是宋进士湖南提刑杨楫的家乡,山下的秦屿镇乃明代抗倭古战场之一。
      太姥山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处寺院,其中以国兴、白云、一片瓦、香山、瑞云、灵峰、芭蕉、天王等寺为最大。今国兴寺的遗址上尚存唐大型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宝塔和石池,还有许多刻有动物、花卉的石雕,此寺系闽中都督辛子言绘制太姥名胜图,呈奏明皇李隆基,准奏后于唐代乾符四年兴建的。一片瓦寺的太姥娘娘石塔,系建于唐,其碑文题刻:“尧封太姥娘娘舍利塔”九字,为唐玄宗赐题。白云寺的慧明塔,建于明永乐十五年,高僧慧明和尚葬此。白云寺后的摩霄峰顶,有石室称摩尼宫,仅丈许,旁有古井。波斯人摩尼创立摩尼教,唐宋年间传入中国,此处很可能是摩尼教遗址。素称“太姥第一寺”的瑞云寺,创建于后晋石敬塘天福元年,距今近千载,至今仍具相当规模。  
      “云横断壁千层险”是太姥奇峰的真实写照,也是太姥山的魅力所在。太姥山54座山峰集中于海拔500至900多米之间,峰峦交错、嶙峋峻峭,形成狭谷、峭壁、深渊,峰迥路转、曲径通幽,有张有弛、另有情趣。太姥山最高处的覆鼎峰高917米,从海上看,透空轮廓雄浑险峻,如一巨大屏风拔地而起,气势壮阔。游人登高沧海亭远眺,海天一色,翡翠般的大小岛屿镶嵌于万顷碧波之间,景色十分迷人。每当东方欲晓或金马西坠之际,红日出东海,明月挂长空,别有一番意境。若遇雨后初晴,茫茫雾海,弥漫四合,风吹云走,犹如群峰穿行,游人置身其间有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2 16: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诸宗亲提供我林姓先贤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19: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2 21: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祖先就是从长溪赤岸的桂枝亭迁过来的,我一直在找桂枝亭,原来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4 19: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唐乾符五年(878年),唐僖宗准许改赤岸为“劝儒”,林嵩故里为“擢秀”,并且令林嵩所属的长溪县(今霞浦县)县府,免去林家的“征徭”,并且令他的子孙都享受他的恩泽,在他房子外竖立华表,建亭立碑,还授予林嵩秘书省正字的官职。长溪县令随后派员,组织工匠在林嵩房子的东边,竖华表、建碑亭,在房子的西边两百步建造了一个亭,取名为“桂枝亭”。“桂枝亭,是以登科如月中折桂为喻。”对林嵩颇有研究的汤鸣统说,在碑首上刻着林嵩的业绩,还配了元和进士郑纬所写的“桂枝亭碑铭”及数方空白碑石,留待后中进士者的题名。“自林嵩之后,赤岸确是人才辈出。”霞浦县方志办主任陈雪玲翻出历代进士榜,屈指一算,单宋朝在赤岸继林嵩之后,就有18名进士,其中最为显赫的官至司卿。


恭喜恭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1 16: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嵩《太姥山记》校勘

林嵩《太姥山记》校勘

□谢学钦
林嵩,唐末诗人。字降臣(见《新唐书》),一作降神(见《福宁府志》)。长溪赤岸(今属霞浦县)人。唐代以诗赋取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他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的《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等篇章,登进士。第二年返乡省亲,观察使李晦奏改他的故乡为“劝儒”,故里为“擢秀”,僖宗准许表彰他。召除秘书省正字。黄巢占领长安(881年1月)后,林嵩东归。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二月,地方割据势力,福州团练副使陈岩逐走福建观察使郑镒,并自己代替了他。此时,林嵩被陈岩辟为团练巡检官,不久又转为度支使(即管理银库、段疋库、颜料库的官员)。后迁国子监毛诗博士,官至金州刺使。唐金州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以东、旬阳以西的汉水流域,治所在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生卒年不详。有诗一卷、赋一卷,以及《太姥山记》、《〈周扑诗集〉序》等作品传世。
《太姥山记》现有地碑,相传是僧师待勒石。明谢肇淛《大姥山志》,以及清乾隆本《福宁府志》、嘉庆本《福鼎县志》和民国本《霞浦县志》,皆有收录,只340多字,相互间出入不大。然而,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二《地理》“大姥山”条却说:“山有新月、天冠……凡二十二峰,最号秀拔。宋林嵩记:‘山旧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如此。’州志所列峰名多与此不同,恐当以嵩之记为正。”据此,不但“太姥山”又称“大姥山”,而且原本的《大姥山记》还有林陶给“最号秀拔”的“二十二峰”所起的名称。
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方域志》“太姥山”条,不但有相同说法,而且还说“近闽人谢肇淛,复增金峰、锦屏、钵盂、三台、叠石、曝龙、三枝、三灵、和尚九峰”,连同《八闽通志》中已经出现的摩霄、仙掌、石虎、悬钟、石笋、天柱、拨云、卓笔、□子(按:《闽书》及《福宁府志》均作“童子”)、莲花、石鸦、飞仙、棋盘、隐真等十四峰,总计“为四十五”奇。细细对比,你会发现,其中“三灵峰”重出,故《福鼎县志·名胜》误认为只有“四十有四”。为什么会有两个“三灵”呢?可能因为南宋《舆地纪胜》中有“一灵峰:在长溪县太姥山,乃三十六峰之一。有名山院。昔闽王将郊天,乃封此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等记载。《八闽通志》认为:“考之《三山志》,有云:‘伪闽将郊天,乃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三山志》修于宋时,去伪闽未久,必有所据。”因此,为了倒脏水,连孩子也倒掉了。谢肇淛相信《舆地纪胜》的说法,便认为三十六峰中的“三灵”系“一灵”之误,故他又“复增”“三灵”一峰。
那么,《八闽通志》为何又称林嵩为“宋”时人呢?《三山志》也说:“国兴院,宋大中祥符四年置。”这当然与《大姥山记》中有“祥符间”始筑等记载有关。按,《新唐书·艺文志》收有《林降臣赋》一卷。由此可证,“祥符间”应为“乾符间”。
《大姥山记》开篇即说:“山旧无寺。乾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这个“寺”,指的是“国兴寺”。然而,后文又冒出一个“白云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考《福宁府志》卷三十五《寺观》“摩霄庵”条:“一名白云寺,在太姥山之巅。明万历志叙:白云庵。而太姥志误作飞龙庵。”据此,“白云寺”当为“白云庵”。

现将校勘后的林嵩《太姥山记》整理於下(黑体字为增改部分):

大姥山记
山旧无寺。乾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如此:新月、天冠、神羊、球头、宝旌、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简、呈珠、团玉、碧锷、怪石、一灵、抗天、捧玉、摘星、飞盖、灵龟、龙角、天圭。
游大姥者,东南入自金峰庵;东入自石龙庵(即叠石庵);又山外小径,自北折而东,亦入自石龙庵;西入自国兴寺,寺西有塔;北入自玉湖庵,庵之东为圆潭庵。国兴寺东有岩洞,奇石万状:曰玉笋牙签,曰九鲤朝天,曰石楼(楼下有隐泉),曰观音洞,曰仙童玉女,曰半云洞,曰一线天——石壁夹一小径如委巷,石罅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蹑登而上,路中曰牛背石,石下曰万丈崖,崖直为望仙桥。桥西曰白龙潭,有龙伏焉。雷轰电掣之时,洞中如鼓声,天旱祷雨辄应。潭之西曰曝龙石。峰上曰白云庵。又上曰摩尼宫。室后有顶天石,石有巨人迹二,长可二尺。此摩霄顶,大姥山巅也。山高风寒,夏月犹挟纩。山木无过四尺者,否皆皲?。秋霁望远,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

也许有人会说,此文紧接“又上曰摩尼宫”一句是“室后”两字,这在逻辑上有点不通,“室后”应为“宫后”,而且《霞浦县志》也是这样改的。我有同感,但又不想改。理由很简单:这只是猜测。如果允许猜测,我还想说:太姥山的摩尼宫方广只有一丈多,无法进行宗教聚会,最多只能供一尊古佛,或在室外搞些“朝拜日,夕拜月”的活动。因此,如其称“宫”,不如称“室”。既然如此,那么,正确的改法恐怕是:“又上曰摩尼室,室后有顶天石”。我甚至认为,位于摩尼室左侧的“白云庵”,才是当年摩尼教信徒进行宗教聚会及隐居的地方。首先,摩尼教宣称宇宙间有光明之神(即善神),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而庵名“白云”正暗合“清净光明”之意。据史载,唐代宗大历六年(771),荆、洪、扬、越等州奉诏建摩尼寺,就均称为大云光明寺。其次,宋以前所谓“庵”,并不是后来人所说的尼姑庵,而是指隐世修行者所居的圆状茅屋(参见北宋释道诚辑《释氏要览》卷上《居处》)。这种草庵也是民间摩尼教惯用的屋宇。譬如,《闽书·方域志》载:“泉州府晋江县华表山,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这些当然都是题外的话。到此打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2-27 08:38 , Processed in 0.047513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