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681|回复: 0

泉州历代文武状元全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8 14: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泉州历代文武状元全传(13名)
(1) 徐  晦
徐仓状元   八闽第一
位至宗伯   老寓沂南
徐晦(760-838)字大章晚号兴胜,福建晋江湾海徐状元巷人。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寿七十有八。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三人。考官:中书舍人权德舆。试题《风动万年枝诗》等。
徐晦考试及授官均得杨凭举荐。状元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科和直言极谏科,官授栎阳尉。后杨凭获罪,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亲友怕受牵连,无人敢送。宰相权德舆原来与杨凭交情最深,亦躲之不送,知徐晦亲送杨凭便道:"今日送杨凭,定受连累!"徐答:"我一向深受杨公眷宠,杨公被贬,我岂能无言而别?"权德舆感慨万分。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杨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徐晦后来任殿中侍御史、尚书郎、晋州刺史、又入朝拜中书舍人。宝历元年(825)又出任福建观察使,第二年又回朝任工部侍郎,大和四年(830)拜兵部侍郎,次年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晚年因嗜酒过度而失明,于礼部尚书职辞官,唐朝状元徐晦登进士前居晋江徐公店(今池店徐仓)登进士后移居晋江湾海徐状元巷,耄年迁山东沂南,开成三年(838)三月卒。配唐进士金华令黄昌朝妹,封黄夫人,为莆阳世家望族闺女子三长徐潘晋江徐晦,次子徐湖迁莆田徐厝,季子徐江随父徐晦徙居山东沂南徐公店。追赠兵部尚书。
徐晦性情耿直,知恩图报,居官清严,为众人称。
据欧阳行周文集十卷载【徐十八晦落第】一诗中:
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
汲汲有所为,驱驱无本情。懿哉苍梧凤,终见排云征。主欧阳詹称徐晦为里人,并勉励徐晦“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而晋江池店徐仓是泉州徐氏最早的发祥地。
(2)陈  逖
温陵科第  第一状元
皂荚虽灵  全靠才学
陈逖(890-952年)字田远,号易斋。五代泉州晋江渎头陈洋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九月二十五日,少好学敏慧善属文,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高中状元。是年共取士12人。廷试的那一天,他胸有成竹,执笔直书,一气呵成,无一败笔。据《泉州府志》载:古时泉州府文庙庄严而神圣,每当泉州士子及第就生一荚,郡民觉得极其应验,都认为是神灵所赐。又《晋江县志》载: 泉州文宣王庙庭有株皂荚树,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该科有多少泉州人中进士。晋江生员陈逖中状元这一年,泉州府文庙庭皂树结了一荚半,黄仁颖中应试明经第,但进士试落第。到了后唐天成二年(927),晋江生员潘湖翁黄仁颖再度赴试,才得中状元。那半荚皂便成了全荚。这固然是个传说,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却表明五代时泉州府学与取士的内在联系。其实,那时庙内并不办学,只是祭祀孔子而已。中国历史上的五代,是个政治黑暗,朝廷更叠,兵荒马乱的年代。陈逖在如此形势下,高中状元,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自幼聪慧,进退知礼,风度翩翩,入京应试,对答如流。从此,他在中国进入五代这艘朝纲混乱、社会动荡的历史之舟上,开始步入仕途。陈逖为人深沉又雄才大略,能日夜操劳尽心为后梁效力,为当朝丞相敬翔所荐辟。末帝下诏,到后梁京都开封待候授职。初授编撰时,后梁国土尽为晋国所侵占,先是侵占河北,不久又占山东。据史书载:陈逖曾向后梁末帝上奏指出:国家连年丧失兵力士气未振,陛下深居殿阁之中,何以建家立业 。但终未被后梁末帝朱友贞所采纳。他非常苦恼,屡向当朝宰相敬翔提出辞去编撰之职,未能获准。后历礼部员外郎、郎中、翰林承旨。后来,陈逖又随从安元信救上党,攻破夹寨,收复潞州,以功授校检司空。因受奸臣赵岩排挤,被贬为雷州推官。他虽身居高官,仍然经常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据传,他的家乡渎头连续多年遭受水灾,五谷颗粒无收,他便将自已有限的月俸资助给陈洋中最贫困的农民,让他们度过难关,重建家园。可是,后梁末帝却信任奸臣赵岩操弄朝政,陈逖深感忧虑,后梁王朝国势也日见衰弱。后梁龙德二年(922)十二月,陈逖抱憾称病返回家乡隐居。宋太祖广顺二年(952)十一月十四日卒于家,赐谥号为“文端 。著有《田远诗话》五卷。
(3)黄仁颖
才智俱佳  不二争一
内阁学士  文德双馨
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号潘湖翁。五代泉州晋江潘湖人,滔庶孙,其父珦字玉卿官大理评事,二夫人欧阳氏出,仁愿弟。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喜好学,善诗文自负薪。少年时代的黄仁颖还不失为潘湖的一名农家子弟的俭朴,他自耕自作,每逢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站在甲第亭中攻读诗书。后梁贞明三年(917)春闱,赴京城成都应试,考取明经学究及第,然贞明四年(918)进士科落第,深以为耻,复归潘湖家中益研群书。累十载寒窗,至同光三年(925)春中会元,泉州府文庙皂荚树旧生半荚复生全荚。黄仁颖赴后唐京都后,知贡举礼部左侍郎裴皋,见黄仁颖胸怀大志,便勉励他再度应试,果然,不负裴侍郎所望,终于在后唐同光三年(925)获会试第一人、明宗天成二年(927)高中丁亥科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始授职。初授编撰、校书郎。这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天下动荡,中原战火不息的时代。明宗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登上帝位,识状元黄仁颖甚为知名,在当朝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唐主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而枢密使安重又识字不多,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置端明殿学士,明宗很赏识状元黄仁颖的文才与为人;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一生奉信欧阳詹的文章与德业,为朝臣们所敬重。先后历明宗迪功郎、四门学正、中书舍人、端明殿掌院学士职,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长兴四年(933)唐主明宗病殁。翌年,闵帝李从厚即位,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进攻京城洛阳,企图夺取帝位,朝政由宰相冯道与赵凤主共同主持。黄仁颖在官十年,奉民以行,爱民如子,一腔报国之志,然遭奸相安重的排挤,后被贬为中书舍人;又历未帝李从轲、石敬瑭二朝,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其后日见朝政无所建言,于后唐清泰四年(937)十二月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南唐开宝三年(962)十一月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李煜帝赏其才,特赐状元黄仁颖谥号为“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著有《黄状元文集》五卷。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第4页。即 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宋重和元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 、文章德业双馨的状元黄仁颖,继承和发扬欧阳詹的爱国爱乡精神,特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
(4)王  曾
连捷三元  品学兼优
直言为国  旌贤盖世
王曾(978-1038)字孝先,宋泉州晋江旌贤乡(今池店清蒙王厝)人。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为王审圭之裔孙,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后随父兄迁居于山东省青州县益都,少力学,他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闲时平居,寡言少语,拜同里张震为师。他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他在《有教无类赋》解元试一诗写道:神龙异慕,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乡试,会试、廷试皆第一,连夺三元,成为北宋第27名状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泉州人骄傲和自豪。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监丞,便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圭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以监丞升山东济宁州通判;因政绩突出而得到皇上的赏识,被擢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判官。当时,宋朝与辽和议,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询问王曾可否?王曾通晓司礼,毫无迟疑地说:“称他们国号就足够了 ,受到皇上的赞许,维护了宋国的尊严。宋真宗曾经几次召王曾问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颇有见地,受到朝臣们较高的评价和敬重。宋朝景泰年间,王曾升为右正言,奉诏负责制诰,起草诏令,同时兼任史馆修撰。累迁至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使,通使银台司、右谏议大夫等职。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正月,升任参知政事即副相。当时,真宗在王钦若、丁谓的怂恿下,恣意封禅,制造天书。王曾力谏“封禅之举劳民伤财,但未被采纳。翌年,王曾因与贺皇后为家住宅之事发生争执,被免去参知政事即副相之职。真宗病重后,王曾主张由皇后听政。这时,奸相王钦若结党营私,排斥异已,王曾被视为眼中钉,被除为礼部侍郎。天禧元年(1017)王钦若、丁谓不时奏罢王曾,让他出知应天府。不久,王曾调往天雄军,旋即复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即位后,章献刘太后听政,宋乾兴元年(1022)七月拜王曾为宰相,朝廷倚以为重,王钦若、丁谓终于败在王曾的手下。位居参知政事的王曾办事果敢,为人端厚,正直大臣都很信赖他。刘太后见状,遂擢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不久,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玉照应官使。但后因几件事不肯与刘太后通融,惹得刘太后很不高兴。当初是他坚持刘太后只能摄政,不能专权,刘太后因此对王曾极为不满。宋天圣七年(1029)六月宋真宗兴建的玉清昭应宫,因遭雷击起火,被化为灰烬。刘太后借故罢了王曾的相职,让他出任青州知州,天雄军、河南府地方官,颇有政绩,百姓为他画像立祠。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寿终正寝,仁宗亲政,王曾才被召回朝廷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判河南府。景佑二年(1035)王曾再次拜相,任命他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封为沂国公。其时王曾为相,进退人士都不让外人知道。名相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已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后因与专权的宰相吕夷之间屡起纷争,宋景佑四年四月两人同时被罢相。其后。王曾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郓州通判。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王曾去世,时年六十一岁,赐谥号为 文正”。宋仁宗还亲自为书写碑文,称为旌贤之碑;其安葬之地晋江廿九都太和山之乡称为“旌贤乡 (一说“清蒙”取其“旌贤”的谐音)。其妻李氏是名相李沅的女儿。王曾无子,其弟王皋之子王绎,出继王曾为嗣。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清乾隆间,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宋郡韩国华、子魏国公韩琦,赠仆射王易子沂国公曾,朱文公熹。
[tr](5)梁克家
一代名相  举贤兴国
风度竣整  儒雅文靖
梁克家(1127—1187年),字叔子,宋泉州晋江蚶江(今属石狮)人,生于宋建炎元年。自幼聪敏过人,博闻强记,过目成诵,胸怀大志。未第时游学广东。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回福建参加乡试,夺得解元。绍兴三十年(1160)廷试状元及第,授平江签判。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安徽当涂西北为虞允文率领的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与南守朝廷议和,金兵北撤,朝臣大都认为宋师可以乘机进取。梁克家上书兵部侍郎陈俊卿说:敌方虽然潜逃,但我方兵力不足,不量力而冒然进攻,将会后悔不及。于隆兴元年(1163年)陈俊卿荐他回临安,任秘书省正字,旋迁著作佐郎。当时天灾时见,梁克家上书孝宗,请广开言路,并陈六事:正心术,立纪纲,救风俗,谨威柄,定庙算,结人心。他建议选将领,练士兵,充实财赋。得到孝宗嘉纳,累迁至中书舍人。乾道初,梁克家奉命出使金国,金人宴请他时,席间投射助兴,他连投数十射皆命中,金人叹服,对他备尽礼待。不久,金国派使者来贺庆会节,他整肃朝仪,规定金使由南门入朝,随从人等不许走近殿门,尊崇朝廷的体制。孝宗甚为嘉许,诏令今后使者朝见均照此办理。不久,迁给事中。在任言官的三年中,遇到他认为不可行的事,一定向孝宗陈奏,直言不讳。他曾建议孝宗允许臣下畅所欲言,不因有些不切实际而堵塞言路。孝宗采纳他的意见,随即要他条陈风俗的弊病,他列出欺罔、苟且、循默、奔竞四点,孝宗大为赞赏,亲写诏书奖谕。乾道五年(1169年)拜端明殿学士,乾道六年任参知政事,乾道七年兼知枢密院事。金人自议和之后,不断派人前来索还战俘,挑衅生事,他请筑楚州城,城外环列舟师,金人见宋有备,不敢轻动。皇太子初立,他推荐王十朋、陈良翰等为詹事,中外都认为他举荐得人。当时虞允文任枢密院使兼参知政事,与梁克家同在枢府。虞力主收复国土。梁克家也志在恢复,但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南宋的国力还不够强大,轻举妄动是危险的事,因此与允文意见不合,上疏求辞去相位。孝宗问他:“兵终不可用吗?”他答道: 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成事? 孝宗考虑了一个晚上,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第二天便对他温谕慰留。乾道八年,诏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拜梁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虞允文罢相,便由梁克家独掌朝政,他一本至公,对于权贵也不稍假通融。张说自閤门除签书枢密院事时,台谏官交章弹劾,触怒克家上书求去,得孝宗准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建宁府。陛辞时,孝宗征求治国意见,他劝孝宗无求奇功。淳熙五年(1178),梁克家丧母,回乡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自改动堂部授任的官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淳熙七年,起知福州,治绩斐然。淳熙八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复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进封郑国公。他撰写的《三山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志书。全书采撷丰富,体例详备,精简古雅,文笔流畅。《四库全书总目》评:“仅录掌故,而不在于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因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规绳之。 淳熙十四年(1187)病故,享年六十一岁。赠少师,谥文靖,赐祭葬于梁相山草邦湖水库南。所著有《中兴会要》、《梁文靖集》等。 梁克家风度峻整,为文浑厚,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闻名于世。一宅在相公巷,弟梁克明,子梁亿。
(6)曾从龙
议政爱民  献策兴国
嫉恶如仇  正本清源
曾从龙(1175—1236),字君锡,原名一龙,别号云帽居士。宋泉州西街曾井铺人,宋淳熙二年(年)生,今状元井尚存。庆元初,从龙任晋江县学教谕。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曾从龙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从孙。到了曾从龙这一代,家世虽不如以前显赫,但泉州曾家历朝状元也仅曾从龙一人。因一龙的名字有碍圣讳,宁宗想起《易经》中有句“云从龙,风从虎”的话,便将他的名字改赐“从龙”,寓从皇上创立帝业之意。从龙年龄与宁宗相当,因他学博才高,深沉刚毅,宁宗很喜欢他。在《御笔改名敕》中称赞他:“有经纬之文章,乃天下之贤才;具经纶之谋略,作上国之贵宾”。授他签书奉阁军节度判官,不久升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中书舍人兼太子右谕德。曾从龙奉旨出使金国返京后,上疏宁宗,对南宋州郡官员迁除太快的弊端提出改革建议。希望朝廷能 明诏二三大臣,郡守有阙,即时进拟。其有求避惮行者,悉杜绝其请;其缴劾弹柱者,疾速行之 。
开禧年间,曾从龙请求到地方做官,以求亲身体验民情。宁宗便任命他出知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在任时,整顿吏治,对境内行劫之徒,严加制裁,匡正法纪 。嘉定元年(1208年),因治郡有方被召回京城,复起居舍人兼中书。因他论驳剀切,训辞典丽;而受命代理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太子右谕德。不久,又以太子谕德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给事中、直学士院,代理刑部尚书。同年十二月,他作为南宋特使出访金国,不卑不亢,维护南宋王朝的尊严。返京后擢升刑部尚书。嘉定六年秋,阴雨不绝,百姓生计困难。曾从龙在宁宗召对时,请求释放囚徒,并提出“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的建议。第二年,曾从龙任礼部尚书,主持贡举。他上疏宁宗,对当时科举弊病提出改革之策。宁宗接受建议,将曾文龙的疏章传示中外。嘉定八年,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太子宾客。嘉定十二年三月,曾从龙改任参知政事。权相史弥远的亲信胡榘为人巧言诌媚,排沮正论,曾从龙上疏陈列他的罪状。胡榘忌恨,唆使党羽弹劾曾从龙。曾从龙因此被降职提举洞霄宫,不久起知建宁府,适逢母亲病逝,停官回家守制,重修城西铁炉庙。宝庆初,曾从龙守孝服满后出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南境内的侗民因不堪压迫,反抗官府。曾从龙采取安抚政策,威惠并行,使侗民心服。同时,整顿社会秩序,平抑粮价防备灾荒,兴学养士启迪民智。不久,改知江西省南昌府,再请奉守祠观,提举洞霄宫。后改浙江省天台县提举兼侍读,奉朝请。端平元年(1234年),理宗授曾从龙资政殿大学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不久,又援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兼江淮宣抚使。此时,蒙古已灭金国,依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的协议,蒙古应将河南归还南宋。但蒙古拒不归还。六月,理宗下诏出师收复三京。曾从龙与朝中一些大臣认为,蒙古势力强大,南宋国力不足,仓忙出兵,将导致轻进易退 。未被理宗接受。结果,三京之役终归失败。此后,理宗重用曾从龙,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端平二年冬,蒙古军图窥南宋的襄淮地区,警报纷至沓来。曾从龙临危受命,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他在察看实地情况之后,上疏朝廷,认为边面辽远,声援不接 ,要求同时设立江淮、荆襄二督府。理宗接受建议,诏令曾从龙专管江淮地区,而将荆襄地带划归魏了翁管辖。后史弥远以“边用不给 为由,极力反对,致使理宗收回成命,召曾从龙回京,由魏了翁并领二督府。因曾从龙为抗元复国的报国之志不能实现,而忧悒成疾,于宋端平三年正月十五日逝世。赠少师,封清源郡公,祀泉州州学乡贤祠。遗作有《曾少师诗文集》。
(7)庄际昌
知书达理  为官清明
兴建公益  引掖后生
庄际昌(1577—1629),字景说,号羹若,初名梦岳,应试时改际昌,学籍永春,乡籍晋江青阳,其庄府状元衙尚存。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其先祖庄夏祖籍永春举家迁泉州城,至际昌始回籍,参与永春童子试,为知县陈龙所拔取。万历四十三年,由永春县学推选参加乡试,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是整个明代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但因制策“醪”字偶误为“胶”字,数目字误写,卷面稍有刮补,被人指摘,遂不受职而请假归里。天启元年(1621年),补授翰林院修撰,参加编修国史。天启三年,任经筵展书,直起居注,编辑六曹章奏,《光宗实录》编成0后,赐白金和文绮,加俸一级。又奉派出使册封赵藩王,藩王赠以珍宝,际昌辞谢说:王臣公开宠赂,国法如何维护?且贪污成风,我有何面见乡民?!天启五年,际昌任会试考官。考试之日,题目尚未发下,主考令人传呼帘官。际昌坚持不可,认为内外防范,此乃防一溃,否则众制尽溃。时宦官魏忠贤操纵朝政,主持考试的官员,多数是魏忠贤的私党,际昌据理力争,无所顾忌。后撰写诰敕,两次拒绝忠贤私请,忠贤怀恨在心。天启六年,会修《三朝要典》,忠贤横加干预,际昌说:是何故要以国典为刑书呢?!后被罢职。返籍归乡,为家乡兴利除弊。这一年冬天,海疆不宁,他约定乡邻,编队守望,保卫乡里;又捐资修筑晋江溜石陡门,扩大规模三分之二,内蓄溪流,外捍海潮冲啮,42乡田地得以浇灌。明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伏诛,际昌被起用为右谕德。赴任途中,又被提升为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至京后,赐镪楮珍膳,授记注。在职期间,秉笔记言,坚持正道。每日黎明入朝,夜二更方罢,劳累而不顾休息。际昌文思敏捷,为文立就,字劲遒,不喜摹帖。曾登武夷,历山岭,游桂林,所到之处,皆有吟咏题刻。平生喜引掖后进,文章有可取者,必加赞扬,使其成名。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崇祯二年病逝官邸。运灵灵柩回家乡晋江,葬于青阳山左麓,赠詹事府詹事。生前自题说:羹元真息”并题小联“昔年忙半仙,四大本归虚”,其裔在府文庙西侧营建庄羹若状元祠(今尚存)。在晋江青阳宫下庄氏祠堂对面曾建有庄际昌状元衙。
(8)庄有恭
副相苍生  宦海无涯
治理水患  造福于民
庄有恭(1713~1767)字可容,号滋圃,清泉州清源铺(今鲤城北峰)佐才里人,后徙居广东番禺。少时天资敏捷,一目数行,过便成诵。有一次乡中私塾先生出“独角兽”,试以对。许多人对“大花猫”、“大老虎”等,先生均不满意。轮到他时,“以比目鱼 对之,得到先生的赞许。日后先生十分器重这位门生。良师的指点他学业大进,乾隆四年(1739)状元及第。初授编撰,后入值上书房,任侍经筵官,迁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十六年出任江苏巡抚。乾隆十九年(1808),御史杨开鼎奏劾江南污吏,朝廷敕令庄有恭稽查其实,庄有恭严惩污吏,赏罚分明复奏一清,然而有些官吏害怕了,纷纷带上许多财礼向庄有恭求情,都被他一概拒绝,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请大修三江水利,工书出入颜赵在江苏、浙江巡抚任上殚精竭虑,治理水患,为民造福,却是值得褒扬和纪念的。乾隆二十二年因未经奏闻,擅自批准死罪犯人收赎,革职发配军台效力。乾隆二十四年(1759)赦罪起用,任浙江巡抚,时宁海塘埧,年久失修,海潮冲垮堤埧,民屋倒塌,良田受淹。庄有恭让任后,着手筑建和拓宽塘埧,此后乡民安居乐业,不再苦于水患。因政绩显著,得到乾隆皇帝嘉奖。乾隆二十七年调任江苏巡抚,又疏通太湖出水处及吴淞江、娄江、东江,减少了上游没淹之患,为当地水利建设作出贡献。乾隆皇帝故意考庄有恭一下,问庄有恭说:上下轻重缓急是什么意思?庄有恭略有所思地答道: 君为上,臣为下,官为轻,社稷重,享乐缓,河务急。乾隆三十年(1819),乾隆皇帝召庄有恭入京,升授协办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次年因包庇贪赃的下属官员,乾隆皇帝大怒,遂将庄有恭革职查办,其后念他治水有功,士民德之,给他赦免。后念其在浙江、江苏任巡抚时,不久起补福建巡抚。庄有恭仕途多舛,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几经折腾庄有恭身体每况愈下,于乾隆三十二年(1821)卒于福州。享年55岁。
[table=98%][tr](9)吴  鲁
末代状元  兴教育才
心系国运  忧国忧民
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登拔萃科,入国子监。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军机章京;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授翰林编修,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修复翠螺书院,他捐俸5千金倡导,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力求上进,任吉林提学使时,又捐俸5千金措办提督学政公署(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第一任提学使),继又捐资1.6千金改建文庙。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 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应分者分之。吴鲁主张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 兼修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即使聪明特出,卓越寻常,学成之后,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数职。为了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提出建议: 一在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在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在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在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凡此四端,皆宜统归督抚经理,方能确著成效。 他督学吉林时,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以促进教育改革。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推行。在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吴鲁认为对这些留学东洋的莘莘学子,要加以重用。他建议在经 考试及格,当轴者破格用之,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或分发各省学堂以为人师,或入官诏糈出其所学以襄理新政 。吴鲁因兴学育才卓著成效,而诰封为资政大夫。吴鲁关心国家命运。当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时,他在《请迅调战将以临前敌书》提出: 请旨迅调战将,以分贼势。在《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论》中指出:治术与学术异,治术贵因时变通。 强调要以史为鉴,因时变通,进行革故鼎新。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国联军入侵京津时,吴鲁大声疾呼,要激发民众的爱国锐气,加强水陆联防。他在《请饬沿海水师互相联络以振全局疏》中指出: 宜以北洋为提纲,以南洋为关键;以陆军扼守其要区,以水师会哨其海口。可惜未能被采纳。但因此被主战派推荐为总军务 。他倡议办理民团,对义和团及其活动持有独特的见解。在《请饬统兵王大臣部勒义和团勇与官兵长短时间》中他说:窃惟今日之义和团勇,善用之可以壮军威,建议勒以部伍,分地驻扎,与官兵长短相间,协同作战,则可收实效。当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统兵马玉昆退守北仓,在北京东、南两面开挖工事,并为此上书军务处给予嘉奖。吴鲁在《代军务处大臣复马玉昆书》中对此加以驳斥,进而提出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如今之计,宜合各军,联络一气,申明纪律,分路誓师,同时进取,以南路辛酉等包抄其后,以西路升元等横击其腰,北路则贵军力遏其衡,克服津郡,保卫畿疆,此上策也。庚子之乱,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忧愤,作《百哀诗》。《百哀诗》分上下两卷,集中反映八国联军攻掠津京,慈禧太后挟帝出奔,人民备受凌虐的悲惨情况;同时有力鞭挞那些丧师失地、媚外辱国的奸佞之徒。吴鲁对于腐败的清廷在民穷财尽、国家将亡之际,犹不思悔改振作,深感悲愤。于宣统三年(1911年)闰六月,辞职返乡。民国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吴鲁著有《蒙学初编》、《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教育宗旨》、《杂著》、《国恤恭纪》、《文集》、《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使雍皖学滇学西征东游诸日记》、《正气研斋类稿》、《正气研斋遗诗》、《百哀诗》、《纸谈》等,其中后四部著作曾刊印行世。
(10)杨  友(武)
武士儒将  杨家铁枪
忠贞报国  驰骋沙场
杨友(1077-1127),字叔端,宋泉州晋江杨厝人。北宋熙宁十年(1077)五月生,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武科及第状元,同年江苏苏州吴县莫俦获文状元。杨友得武魁状元后,出任钦州知府。先是与金国“交叉越界”纠争,此事被杨友平息后,受到徽宗的极力赞赏。后来为解决钦州百姓盐源紧短问题,不得不与前钦州守争盐利 。对方策谋举兵强行霸占。杨友认为宋国人不应自相残杀。于是,杨友便派遣特使与前守握手疏通言好。并设宴于钦州天涯亭,款待前来交往的特使。杨友是一个略通文采的儒将,于是,在欢庆和好之际,便赋诗畅咏。杨友不断步韵吟诗,交使赋诗,杨友步韵吟道:“可怜鳞细闲惊跃,误把新蝉作钓钩”。交使叹诵谋遂寝,稍语及地界,人称“杨铁枪”。不久,杨友出为广东廉州知州。他将当年薜令之(福建历史上进士第一人)出知廉州故事讲给前钦州守听。他指出:贡珠令民采,取多溺死者 。即黄金宝矿让百姓去开采,取多了总有一天会被挖空的,百姓最终也会被珠海所溺死”。同时强调为官要象薜令之那样清廉一辈子。杨友以当地盐同其他州开展交流贸易,把充贡所得,献给平民百姓,以恩泽后人。遂诏令杨友旌表敬念先贤薜令之之寸心。杨友以自已的月薪抚养一兄一子,正当宋朝徽宗沉醉于享受天伦之乐时,金兵开始大举入侵中原。宣和七年(1125),金朝借口宋朝招纳金朝叛将,并迅速侵占了燕京等地。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经太原,一路从燕京南下,直扑汴京。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攻克了汴京(今河南开封),杨友以宋宫保侍卫的身份,陪同潘良贵、郭孝友等北宋大臣奉使于金国,当太上皇的徽宗赵佶和当朝的天子赵桓都成了阶下囚。金兵统帅宗翰久闻武状元杨友的大名,千方百计以高官厚禄劝诱杨友投降,杨友十分气愤,破口大骂金人,受到金人毒打,但他一身正气,毫不屈服。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班师北撤,押杨友与徽钦二帝及其皇室朝廷内臣三千余人,因杨友至死不屈于金人,最后自行绝食至寿终正寝,享年50岁。谥“武襄”。
(11)林宗臣(武)
挤身武林  忠心荐国
直言弊政  朱熹赏识
林宗臣(1133~1189)字景何,宋泉州晋江林厝人,出生于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幼开始习武,将来报效国家。南宋乾道八年(1172)武试时,骑射、策皆第一,即武科状元。初授襄阳(今湖北)帅府机宜官,后擢阁门宣赞舍人。林宗臣为人忠勤正直,朝廷论对时,他言辞激烈,指出泉州、漳州、汀州的三州经界存在着不行的弊政,他愤激深切,敢于直指朝中奸臣,得到理学家朱熹的称赞。林宗臣出知广西钦州时,即对边防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几经论证,上奏朝廷,为宋廷加强边备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淳熙九年(1182)任军器副监,协助黄定监制兵器,以供军用。宋淳熙十四年(1172)高宗病死,林宗臣力陈抗金方略,并陪同陈亮视察江淮前线的要寨,深入研究分析金国现状,上奏孝宗,指出金国内部矛盾激烈,政局不稳,朝廷应积极备战,准备北伐。但他的主张却遭到主和派的反对,无法施展抱负,最后卒于任上,终年56岁。较巧合的是,宋代有两个林宗臣,且均载于《八闽通志》一书;一个是武状元,另一个是孝宗乾道二年文进士,字实夫,籍贯漳州龙溪曾官任主簿,其事迹载于《道南源委》卷二之中。
(12)庄安世(武)
明末武将  壮志难酬
内忧外患  一门忠孝
庄安世(1574-1644年)字可平号念德,宋泉州晋江青阳人,民生。自幼好武艺,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名,前所舍。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中武状元,神宗命大理寺卿郑继之,知武举。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林尧俞,泉州大房人史继偕任武举考试官,庄安世没有可承袭的官爵,以一介民生获得中武状元,实属不易,与庄安世文状元黄士俊广东顺德人,同年中状元,其时杨镐指挥的四路明军被后金击败使朝野一片震惊,庄安世挺身而出,被神宗命为北方守备,在通州协助徐光启练兵。熹宗即位,庄安世壮志难酬,曾称病解甲归乡。思宗即位,庄安世被召入京,任武英殿侍讲筵官、兵部主侍卫、锦衣卫侍领。几年后,后金兵再次攻入明境,深入腹地,京城森严,朝廷召庄安世带兵入援,但杨嗣昌却主张与后金言和,而养精蓄锐埋伏于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农民军也乘机攻入河南,占领洛阳。不但使剿灭后金报国之志成为泡影,而且兵饷日增、民怨沸腾。加上孔有德、李九成等叛军一路烧杀,崇祯帝处于内外交困,调集庄安世等人马围剿,但依然久攻不下。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顺军 兵临北京城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十九日崇祯帝以无颜见先帝之憾,自殁于煤山一棵大树上。而状元庄安世身先士卒,冲向城中。他负伤拼搏,也在这烟火纷飞、刀光剑影的夹战中,为国尽忠,阵亡于京郊沙场。事后,南明唐王朱聿键悉闻庄安世去逝,特赐“一门忠孝匾以旌其忠贞报国之志,至今泉州庄氏祠堂门前大仍悬挂“一门忠孝”匾。
(13)黄培松(武)

末代武魁  误步腥云

悔过自新  培威将军

黄培松(1855-1925),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清咸丰五年(1855年)出生于南安仁宅乡后坑垄村(今属洪梅乡)。少时习文,应泉州府试,屡试不中。因身体魁梧,膂力过人,便弃文习武,拜晋江罗溪(今属鲤城)武举人黄纪堂为师。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举,培松获乡试第二名;光绪六年庚辰科武科会试,获第一名;殿试钦点状元及第。相传黄培松殿试时,使用兵器是大刀,舞弄中突然失手,大刀几乎着地时,他灵机一动,用脚踢起,继续飞舞。事后,考试官召问此法,他回答魁星踢斗 。考试官认为其武艺有独创,状元便为他所得。黄培松初授一等侍卫。不久,出任广东参政、游击,旋升琼州总兵,记名提督。以军功赏“卓卓勇巴图鲁头品顶戴”。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国同盟会根据孙中山主持制定的计划,由黄兴率领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进攻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调集大批清军前来镇压。

革命党人与清兵展开鏖战,因力量悬殊,牺牲和被俘100余人。被俘的革命党人受审时,培松以协督职务参与审判,并受命为监斩官。培松会审革命烈士,引起泉州革命党人的愤慨。武昌起义后,泉州革命党人发动群众将泉州开元寺前为培松中状元树立的状元牌坊拆毁。民国2年(1913年),培松为福建护军使,驻福州。民国4年,厦门革命党人组织反袁起义失败,培松任福建漳泉总司令,驻厦,加强镇压革命党人,并与厦门豪绅、商会总理黄世金勾结,破坏革命,时称“二黄”。革命党人为密除“二黄”,遂派杨子熙行刺黄世金,又派庄汉民利用黄培松来泉之机,途中拦截,但均未成功。民国5年6月,北洋军阀执政,萨镇冰为福建清乡督办,举培松为会办。培松目睹革命党人为国捐躯的壮举、清政府的腐败、袁世凯的卖国、南北军阀的混战,对时局的认识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滥施刑杀。国民政府为此赠以培威将军。民国11年,培松解甲,隐居厦门,倡建厦门江厦祠。民国14年,病卒于福州。子二,长子黄孟奎,曾任福建省教育厅长,次子黄曼士迁居新加坡,在侨界颇有影响。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19 01:39 , Processed in 0.05667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