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607|回复: 0

井头村独特的“井”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8: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间的井


    古井

    前几天,看到了《地理》版有关抗旱的专题,不由地想起老家的井头。它原是厦门市翔安区的一个村名,关于井头的得名,在相关的史料中已经找不到它的由来了。据传原本的古村边有口大井,之所以有个“头”字,是因靠海(头,渡口,渡头的意思,厦门很多靠海的村都带有“头”字,如琼头、陈头、澳头等)。

    一个行政村有水井千口

    井头也许是厦门市村改社区之前,所有行政村中拥有水井数量最多的村庄。虽然还没有统计当时井头村全行政村到底有多少口水井,不过笔者却清楚地记得第五村民小组的具体水井数为101口(家井37口,田井64口),有的甚至一家拥有好几口井,如村民林清、林武生家各有5口。而第五村民小组(自然村)的户口数为80户,户均1口多,若按照户均1口的保守估计,整个行政村约780户(2007年数据),那么水井数量也有近800口了(实际数量可能有千口)。

    二十年来挖井最多

    如此众多的水井并非是历经成百上千年累计下来的,除了村中原有的十几口古井外,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开凿的。一方面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田地后,原本属于集体的水渠因所有权变更,年久失修而断流,继而被农村建设所埋没。为了能够确保自家的田地灌溉,村民不惜投资挖井;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修建新房,并在家中挖井供生活之用,时间集中在1985年至1998年之间,每年十口左右。到了1998年,自来水管线铺进了村内,村民就没有在家中挖井了,而田里的水井一年也才增长几口而已。

    井的风情折射历史记忆

    近20年来,井头所开挖的水井各有不同之处:家中的水井因用于生活饮用,村民都舍得投资,不管是早期的还是后期的,井内都砌砖保护;田里的水井则主要用于抗旱,井内一般不砌砖保护。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挖的水井,都是没有借助任何机械工具,就是一把镐头、一条绳子系个畚箕,两三个人需一个星期才能挖出来,井壁没有防护,有水就好了。90年代后,挖井采用了北方的辘轳,提高了效率,井壁也都砌砖保护了,虽然这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却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进入21世纪后,有了专业的小机井队,这种井采用电动钻头挖掘,速度快,一两天就可以挖一口了,而人工则要一个星期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压井也是值得一提的,记得那时三四个人推着螺旋型的钻片转圈,土就自己翻上来了,一口井就这么被推出来了,当时村里挖了数十口这种井。这种井靠压力提水,较省力,但口径小,容易被泥沙沉积掉,因此寿命短,现在都已没有使用了。
    提水方式也是随着时代不断转变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都是单纯用双手生拉硬拽上来的。近20年来,提水方式开始借助定滑轮。紧接着,小水泵得到普遍推广,几乎进入了广大农家。水泵从井里将水抽上来后直接接入水管,然后喷洒到作物上,这不仅解放了人力,更重要的是节约了水资源。
    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一个村子就挖了成百上千的水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正是井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产状况催生了这一独特的“井”观,形成了一幅特色的乡土风情画。

发表于厦门日报2009年11月13日23版《地理》副刊[url=http://www.xmnn.cn/dzbk/xmrb/20091113/200911/t20091113_1233667.htm]http://www.xmnn.cn/dzbk/xmrb/20091113/200911/t20091113_1233667.htm[/url]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5:14 , Processed in 0.04065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