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荣发 linziyun.blog.hexun.com
第一节源流
一、渊源
林姓出源主要有三处:
(一)林氏出自子姓,是纣王帝辛的叔父比干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载:“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其实,《元和姓纂》所载有误。比干不是“殷太丁之子”,而是太乙的儿子。唐贞观六年(632年)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为《林氏族谱》撰写“林氏源流总序”时,说:“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高辛民之后。……帝长于姬,有圣德,受国于有熊氏。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一曰玄嚣。嚣生蟜极,极生帝誉,为高辛氏,娶有娀氏女,名简狄……孕而生契。及长贤,舜用之并荐于尧为司徒,佐禹治水有功,乃封国于商,赐姓子氏。……主癸(第17世)生天乙(谥曰成汤),伐夏桀而得天位,为殷国。……武乙(第31世)生太丁、太乙。”“太乙生比干(第33世)。”《闽林开族千年谱》也载:林氏系“殷比干之后。比干系太乙之子,帝乙之庶弟,纣之叔父。见纣无道,直谏而死。夫人陈氏有遗腹子三月,惧纣之祸,与婢四人避难于长林石室之中,生子名泉。周武王克纣,表比干墓,徵其后嗣……,令以林为姓,封公爵食邑博陵(今河北省的蠡县,那时属河南管辖)。”所以,大多数林氏都尊林坚为得姓始祖。
(二)另一支林氏则出自姬姓,为周平王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周平王庶子林开生林英,林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周平王建都在洛阳,故这支林氏也出于河南。
(三)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后,命鲜卑族人改用汉姓,于是把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他们也出自河南。
最早的林姓主要在河南安阳一带繁衍,所以它们最早的堂号为“西河”。西河西河即黄河的西面,那时黄河流经安阳县的境域。战国时,河南省安阳是魏国地的属地。当时,比干的后裔林皋赵国任宰相,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因此,林氏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被称为“十德堂”。从林氏得姓始祖算起至第六代,林氏后裔开始徙迁至山东莒县,后又徙迁山东曲阜。那时林氏后裔都还围绕着齐鲁之地播迁繁衍,自至西晋。西晋的动乱,至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逐渐南移。林氏第四十五世祖林礼(字元副)任西晋太子太傅。他率族人跟随西晋政权南移,从山东济南,徙迁至下邳(今江苏省下邳县)梓桐乡。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林礼的儿子林颖为徐州别驾,后迁任黄门侍郎。翌年,愍帝司马邺投降刘曜后,林颖随东晋元帝南渡寓居江左。林颖有两个儿子,长子林懋,授官为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后为下邳太守;次子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惠帝时(290-306年)为安东瑯琊王府参军,镇守下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瑯琊王移镇建邺(今南京市),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永嘉五年,林禄跟随王敦讨伐杜弢有功,升任为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晋怀、愍两帝相继被俘后,林禄因跟随王敦拥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有功,出任合浦太守。东晋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命林禄镇守晋安郡(治所今福州市)。林禄举家迁居晋安(今福建省福州市)。
林禄共有7子(先娶清河张氏生有5子,庶配孔氏生的2子),其后裔在闽繁衍分支较多,有五马林、忠义林、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宋九牧林等等支派,形成了庞大的“闽林晋安世系”。所以,林氏的郡望有西河、南安、河南等。堂号有“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忠孝”、“九牧”等。“九牧堂”来源于闽林始祖林禄的后裔林披。晋安郡太守林禄的庶配孔氏生的两子:次子林暹,为威武将军,居侯官都西里。长子林景(字明徹),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为通直郎。后从征南将军朱宝平南有功,授镇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南平侯。入闽林氏第9世(林景一支)林元次,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任功曹;后入梁,任建安县令。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林既为梨岭长城始祖;其次子林茂,字汝盛,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右丞,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为莆田林氏开基始祖;三子林诜的二个儿子迁居龙溪县,为龙溪始祖。入闽林氏第15世林万宠(林茂一支),字圣功,唐开元八年明经及第,天宝十一年(752年)任饶州剌史,至德三年(758年)迁高平太守。林万宠有3子:长子林韬,生林尊,为阙下林氏始祖。次子林披,天质聪明,喜欢读书,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五岁时就能手抄六经百家子史千余种,又善锺、王书法。唐天宝十一年仅20岁,以明经擢第授建州将乐县令,后任惠州剌史、临汀令、苏州别驾、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他先后娶三位妻子,共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一级的大官,世称九牧林,又称唐九牧。兴化惠邑同邑、夏井江陵、横州、石亭、前街双石坑边、闽县、安溪、仙游长泰分支始祖都出自九牧林。他们的后裔遍及全省各地。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林孔著(字秉序,号鼎峙)随陈政入闽。他以军功任军咨祭酒,并娶陈政的第九女为妻。他的后裔原先在漳州一带繁衍,后逐渐向闽中发展。
唐光启年间(885-888年),又有河南光州固始的林硕德(字邦定,号天复)、林穆(字然佑)、和林延皓(字仁寿)、林仁翰、林延遇、林守虎兄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他们的后裔都留居八闽,播迁闽中各地。入明的林氏大多系郡望西河,源于子姓的林姓。
二、入明与定居
东晋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命林禄镇守晋安郡(治所今福州市)。林禄举家迁居晋安(今福建省福州市)。林禄后裔林放从福清迁居沙阳(沙县)。东晋太宁三年随林禄入闽的有“五马林”(既清河张氏所生的5子)中的第三子林畅。林畅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州、长乐、连江、闽侯、永泰,其中有部份迁居大田梓溪林。
唐开元六年(718年),九牧九房林蔇的后裔林法(发)旺,进士出身,“自福唐(今福建福清)东渎,经汀州、沙县治判给事,于尤溪寻水源直抵梓溪,肇基创业,为梓溪开基始祖。”据梓溪禅林世系排列,林法旺为林蔇的第五世孙。据《大田县志》记载:唐代,林法旺公与陈氏、易氏沿尤溪而上,抵达一梓树成荫地貌奇特风水宝地后,取名梓溪,定居繁衍。林法旺的后裔分衍福建各地:其长子林戴爱官为福州主傅,开基福州后迁居安溪碧石(今白桃)。次子林戴惠有7个儿子;其中除长子林珍谋居大田之外,次子林振梓、第四子林肇福开基永春、福鼎,第三子林朝阳开基大田阳春,第五子林泽溪开基漳平德安、安溪西坪,第六子林常春于宋淳佑十年(1250年)开基安溪柏叶,第七子林兴源开基安溪湖头。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林披以“明经”名义被选拔为将乐县令。他有九个儿子,先后都被提升为州刺史等官职,世称“九牧林家”。将乐林氏多为“九牧林家”后裔。
宋代,九牧林后裔纷纷迁入三明境域。
(一)九牧林长房林苇一支
南宋景炎至祥兴年间(1276-1279年),原居闽侯九牧长房林端的后裔迁居明溪。据明溪城关《西河林氏族谱》载:归阳始祖朝生公,乃九牧长房端州刺史苇公之玄孙。其后裔林积洋于南宋景炎至祥兴年间(1276-1279年)由福州闽侯迁汀州归化(今明溪),再迁建成宁洛洋、器村等地。林积洋有3子;其长子林梁旺又生有4子。林梁旺的次子林美发迁居明溪城郊、龙湖;三子林美贵的后裔迁居永安、沙县等地。
(二)九牧林第二房林藻一支
宋代,有九牧中第二房林藻一支迁居梅列区陈大镇长岭茂村。据长岭茂村林开绚的手抄谱载:《剑沙长岭林氏家谱》烧毁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但据乾隆甲申年恩贡林赡伦撰写的“谱序”说:“吾祖自九牧二房,藻公支裔。……吾祖祖石三兄弟,自宁洋石留乡(今漳平石寮)迁来,……长祖德公居碧溪,次祖石公仍居长岭茂,三祖仁公迁棕楠榈坑。……祖石公三兄弟迁来沙邑二十都(又称善峡团)长岭茂(亦称长老墓),自宋至清数百年矣。”林藻一支林氏至迁入陈大至今已传数十代,蕃衍至400多人。
(三)九牧林第六房林蕴一支。
北宋初年,九牧林第六房林蕴一支的后裔林迪官为总戎,举家迁居尤溪四十五都大泽(今大田县广平)。据林氏《渊源谱》载:入闽林氏第二十二世林元穹生有二子:岳、坤。林岳居莆田,其子林成移居尤溪。传至林迪,官总戎,宋时移居尤溪45都大泽(今大田县广平)。林迪生7子:眺、标、庐、邦、晖、苗、润;其后裔蕃衍至大田、沙县及三元各地:
宋末元初,又有“十万(即林迪)之子庐、孙少二郎,至曾孙宗禹迁居楼峰(现三元区楼源村的自然村)分衍黄砂。”至今已蕃衍近1000人口。(三元《黄砂口林氏家谱》)
三元林氏也是林迪的后裔。据赐进士探花及第御前侍卫罗英笏为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剑沙三元林氏家谱》所写的“谱序”中说:“余友林君三亭,溯其谱系分自九牧蕴公,原其乔居吾沙西三元,则昉自之华一公。”邑庠生林茂(1690~1748年)雍正壬子遗撰“家谱弁言”也说:“禄公从晋元帝渡江仕温陵遂家焉……;唐,披公生九子公牧诸州号称九牧,其六,我祖蕴公数传至华一公,乃迁剑沙三元。”据《剑沙三元林氏家谱》“渊源谱”排序,林华一为闽林第40世,约在明洪武初年移居三元,为三元林氏的开基始祖,蕃衍至今已约有1200多人口。三元白砂林氏与三元林氏同源。林华一生有3子:通八(俗称三元林)、金四、金七(俗称白砂林)。白砂林氏尊金七为开基始祖。据《白砂林氏家谱》载:金七为华一的第三子,死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葬在长安堡(今三明火车站一片)。白砂林氏蕃衍至今约有700人口。后来,白砂林氏有部分后裔迁居三元区莘口、绵竹边、及中村乡的视峡村等地。
南宋末年,林披的第十八世裔孙林菊所,由沙邑移居贡川;宋末元初,林披第二十二世裔孙林奇达,由南剑州(今南平)迁徙贡川定居。三元莘口镇林氏也为林蕴后裔。据三元《莘口林姓家谱》载:莘口镇林氏原居永安洪田常顺,转迁贡川北门后,约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前迁居莘口。莘口林姓蕃衍至今已有200余人。清光绪年间,又有林龙元、林昌元迁居梦溪(今永安罗坊)桥头,至今传8代;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永安罗坊林氏后裔迁居明溪。
(四)九牧林第八房林迈一支
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有九牧林第八房林迈一支迁居三元南坑。据三元《南坑林氏家谱》载:林迈的后裔林苗,“苗公生光武、胜兴、生朝。吾祖胜兴公生绎,绎生宣八,宣八生太十四、太十九,吾太十四公生四子。公与第4子千十七,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迁居凤池,嘉定三年(1210年)居下村,嘉定七年定居南坑。至今已蕃衍400多人口。”林苗的长子林光武的后裔迁居三元区蓬岩。据三元《蓬岩林氏家谱》载:“吾祖出自苗公之长子光武。……至其孙伯一公迁枣树坑,伯二公迁居蓬岩。至今已蕃衍近300人口。伯二的后裔迁居溪口,也已蕃衍约有100余人。”约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林伯二的兄长林伯一迁居沙县。据《沙县城东林氏家谱》载:“吾祖出自迈公,至二十九世有兴权、放公等居麻阳渔溪(疑为江阴渔溪,既现福清渔溪),放公生积公居延平,宋庆历丙戍进士。”林放有4个儿子。其长子林伯一生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列西龙岗林氏家谱》载:“伯一全公长子也,性醇朴,善于治。年十八勃然兴念曰:‘男子处世而欲光前欲后’。不笃志诗书,则留心贸易。遂自渔溪赀往游沙邑。时福建三山之地,人民未服,粮差不输。谯国曹公原系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人,随宋帝南渡入闽,为福建安抚;有男曹政,住址沙阳(今沙县)。见公气宇不凡,日后必能建业宏家,因此女赘公为婿,生子曰丙七。从此家门日盛,产业日隆。乃编览邑内之山川,而构屋于历西之龙谷,以作长久居之计焉。”可见,林伯一原入赘曹政家为婿,居沙县。约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林伯一迁居列西龙岗。据《列西龙岗林氏家谱》载,林伯一卒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享年78岁。他去世后墓葬列西龙岗观音寺后。他有后裔在列西龙岗繁衍已有30代,约近千人。” 第八房的一支,后迁入沙县林墩、夏茂儒元、后垅等地。
宋代,九龙门林氏第三十八世祖林文德中进士,为宁化知县,宋末不回籍,而居宁化为始祖。(漳州南靖林雅《西河九龙族谱》)
北宋时,林翛的第六世孙林注迁居尤溪高士村。据《金山五口林氏族谱》载:唐贞元七年(791年),林氏后裔入闽开基金山五口林氏。该支奉九牧林藻为始祖。林藻的后裔林惠生有6个儿子,其中长子林翛官至大理寺评理,唐会昌二年(842年)因避乱从莆田徙居永泰三伏口埕,并建金山祠宇。林翛的第六世孙林迨谥有5个儿子,因遭兵灾各自散居一方。为继承金山祖德,分别时嘱各支奠基时末字必以“口”为号,后来5个儿子分别立基为北斗口、古迹口、林口、双溪口、暗林口,故称“五口”。其中,次子林注奠基的“古迹口”处于尤溪坂面大龙后;清乾隆五年(1740年),林注后裔从坂面大龙开基高士村,建“西河堂瑞南坊祠堂”,为高士林氏开基始祖。
北宋时,林放的后裔林希元从沙县城关迁居沙县的夏茂,后裔分衍于沙县的儒元、李窠山堂、长阜村黄历、后垅等地。
南宋初,林大三从德化杨梅乡大蛇迁居尤溪廿八都大演(现仁厚村大演自然村)。林大三有10个儿子。其中,林万一居大演;林万二迁居坂面的湖美溪(今青坑村湖美溪)。林万二的后裔林应献湖美溪迁居坂面的陈它洋。林应献的两个儿子:长子林先迁居青坑,转徙来常山崎头山;次子林仕逊迁居常山溪北欧樟,后又转徙大坪村。林万三开基坂面坑口(坑口林氏后裔也有开基蒋坑村),后又转达徙京口。林万十开基坂面的林厝坑(今正山村林厝坑自然村);其子林元六开基翁婆岭(现仁厚村下隔);林元七公迁居云路坑。尤溪城关镇石路村林氏则是由林承伯从德化迁居尤溪八都草头洋,后迁至石路定居。
南宋绍兴十年(1144年),莆田仙游林廿六迁居大田武陵。(大田武陵《林氏族谱》)绍兴二十六年,林朝凤从闽清迁居尤溪连云村,取朱熹文之女淑贞娘为妻,为联合乡林姓始祖。联合林姓有连云、吉木、联西、联东等分支。
南宋庆元元年(1196年),林朗从福建候官迁居尤溪六都白泉。至二十一世孙林四六迁居福廷坑,为福廷坑林氏始祖。福廷坑林氏第四世孙林昺一迁居板面小梧园;林昺二迁居沙县洋溪,又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迁入管前真地;林昺五迁居新阳东宅坑,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又从新阳中心村迁入尤溪管前东上。福廷坑林氏第六世孙林宗二迁居台溪后埔;林宗三迁居仙游大圳。清雍正五年(1727年),林正泰从新阳林尾村迁居管前柳塘。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林学履从福建永泰的洋尾村迁居尤溪汤川十九都竹溪水尾;数年后迁至竹溪(今溪滨竹溪),为溪滨竹溪林姓始祖。溪滨竹溪林氏第四世孙林运迁居尤溪西滨镇华兰;其后裔转迁梅仙镇文潭村、溪尾乡溪尾村。林遇迁居尤溪县汤川乡溪滨村胡椒垅;其后裔迁汤川乡阳星村、白际村、黄林村、溪滨村下厝。第七世孙林孔五公迁居尤溪县朱溪村;林孔八迁居尤溪县洋中镇后楼村;林孔九迁居尤溪县洋中镇丹坑村;林孔十迁居尤溪县西滨镇七斗村。第八世孙林国政迁居尤溪县汤川乡溪滨;林国机迁居尤溪县中仙乡岐尾村。尤溪竹溪水尾林氏一支移居尤溪汤川的玉阶霞坂(即今阳星际下)。梅阳的第十世孙林必兴从阳星(霞坂)迁居洋头下林,为汤川黄林林姓始祖;其后裔分衍于汤川的林山墩、后山、金处洋、丁口等地。梅阳的第十五世孙从阳星(霞坂)迁居白际,为汤川白际林姓始祖。明未清初,林仕昂从尤溪的汤川乡溪滨村竹溪济南堂迁居尤溪城关的新洋村洋中厝。尤溪城关林氏又分衍为永、保、千、秋四房。
南宋时,晋安闽林第二十二世林显荣(字清香),进士出身,宋理宗时(1225-1264年)为瀚林院编修,其祖始居侯官,后迁莆田,又迁居宁化县石壁村林家城。(广东蕉岭《林氏族谱》)
南宋景炎至祥兴年间(1276-1279年),莆田一支林姓经长汀河田迁居建成宁县金溪乡长吉、器村。
南宋末至元至正年间,晋安闽林一支迁居福建长汀,后又迁居宁化石壁。(广东《兴宁县志》)
宋末元初因避乱,原居延平府(今南平市)的一支林姓从延平府南剑州隆臣迁居清流县螺村南山下。又有莆田林富添迁居泰宁大田鱼丰王塍。
元至元六年(1340年),尤溪溪滨胡椒垅林氏第十一世孙林养才从胡椒垅迁至上浆后处(现溪滨下厝),为下厝林姓始祖。元至正二年(1342年),林福五迁居今新阳镇高土村腾坂;明成化年间(1465-1487),尤溪新阳高士林氏第七世孙林仁六从高士迁居玉石下堪;其裔孙林德十移居下保村。明万历八年(1580年),林三迁居中仙乡东华村上沶自然村。
元至正二十年(1357年),林长茂从大田四十五都广平迁居尤溪龙湖村揽底。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长汀河田林融的后裔打死知县郑从吉后举族逃亡,迁居福建上杭、永定、连城和三明境域的宁化、清流、明溪。其中,林炳贵迁居明溪县城西村。
明初,林顒迁居沙县;其第十二世孙林一顺迁居今沙县的南阳大基村,为沙县南阳林氏的开基始祖。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林仪由德化迁居尤溪廿六都狮姑坑。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第三世孙林长生从狮姑坑迁居台溪的东偏(土名古山),为台溪林氏始祖;林长茂开基尤溪廿八都坂面。清乾隆三年(1738年),第五世林沧公(字昆山)移居际坑,为尤溪际坑林姓开基始祖。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闽林始祖林禄的第三十六世孙林得余迁居沙县城关东门;传至第四代,分为天、地、人三房,故有“城东大三祖”之称。后来,地房又设富、贵两系。入闽林氏第四十一世孙林大华从福清渔溪迁居沙县城东;传至第十世、第十一世分别分衍于沙县的高砂端溪、夏茂的下池坑水井后等地。入闽林氏第四十二世孙林伯继生的长子林甲一及次子林甲二从龙池(大田广平)迁居沙县前村;其后裔分衍于沙县的陈山、后溪等地。入闽林氏第四十六世裔孙林尚太、林尚武之子林元畅、林道溪、林谢洋迁居沙县高砂的樟墩。
明景泰元年(1450年),林埜授封尤溪主簿,从南平杜溪里(今炉下镇)迁居尤溪十三都南溪里彩城大地头;林埜第五子林孝与次子林宗英又从大地头迁居洋中龙溪(今龙洋村)上保,。
明弘治八年(1495年),大田县林兜的第五代裔孙林晚迁居尤溪县中仙乡华口村。
明嘉靖二年(1523年),林廷九从大田县四十五都广洋大泽乡岩兜移居尤溪廿四都长灌李林,为下川林氏开基始祖。
明隆庆五年(1571年),林汉荣从漳州漳平县咸化里竹林后迁居尤溪八都甲霞村拱桥头。
明万历六年(1578),林翰华从漳州迁居尤溪梅仙半山村。
明代末期,林海进士出身,任过汀州知府。明朝将亡,他的三个儿子林富、林俊、林停从汀州逃到将乐县北莲花山,以竹、纸业为生。后来,他的子孙繁衍到将乐安仁乡上际村上际、莲花山自然村和元洋村。这支派林氏尊林海为一世祖。
约明末清初,龙岩的林文辉后裔林兴亮迁居沙县的古县村。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闽林始祖林禄的第四十九世孙林大照迁居沙县际口村;传至第五代后裔林长雄的第五子林兆松从际口迁居西山坊。清康熙九年(1670年),林乔木从沙县东门迁到沙县的麦元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永安贡川林氏林腾蛟的四世裔孙林告有迁居三元区楼前;其后裔又迁居福州。四世裔孙林智远和八世裔孙林广生均移居三元区忠山。嘉庆年间(1796-1820年),林乙畴从沙县的南霞迁居沙县的镇头村。清末,林绍见等人从福建的永春达埔迁居沙县的金泉村。同期,林大羲从德化永风里音林口迁居尤溪八都五墩村新路下。
清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十九年(1791~1814年),林元安、林盛蔼等先后从德化县盖德乡林地村迁居尤溪永坑村林兜垅、佳垅头。德化县扬梅乡云溪村的一支林氏迁居尤溪中仙的西华山坪自然村。
清末,福州候官林氏族人到尤溪坂面以捕鱼为生,后落籍于尤溪的园溪包溪口。1992-1993年因修建水东电站,包溪口被库水淹没,园溪村林姓由政府统一安排折迁至水东新村安居。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闽侯等地部分林姓人氏避难迁居将乐县城、古镛镇谿南保(今水南镇)和高唐乡高滩保(今高唐村)、会石村黄坑口自然村。
20世纪60年代中期,莆田、仙游两县的部分林姓移民迁居将乐县万安、大源、崇善、万全等地,他们都是莆田林氏开基祖林茂的后裔。20世纪70年代,外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也有部分林氏至今留居将乐。
三、迁移
宋代时,宁化石壁“九龙门”林氏林文德的其后裔广播闽粤,其中入闽一支,后迁居浙江温州。林文德有9子,其中五郎、八郎后裔迁居福建永定,部分后裔迁徙福建闽侯和广东各地。(漳州南靖林雅《西河九龙族谱》)
南宋末年,宁化石壁的林显荣长子林评事,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任广东东皖教谕,先后任过江西石城县令、广东梅州州同等职,为避乱迁居广东大埔,并在此肇基。其后裔分衍蕉岭、归善、平远以及福建武平、湖广等地。(蕉岭《林氏族谱》)
元末,晋安闽林后裔林文懋由宁化石壁出任广东潮县主簿,立籍海阳(潮州),为林氏入粤始祖之一。其子林均祥迁居江西安远,其裔孙林彦溪自安远迁居(广东省)兴宁龙北霞洞。据说现江西城北老塔下、宁中古塘、宁塘文峦岭、新宁沙林屋及城填西郊等地林氏均来自福建宁化石壁林氏,其始祖为林华兄弟数人。(广东《兴宁县志》)同期,宁化石壁的林向日(字双溪)进士出身,署理程乡县(现广东梅县)儒学。他举家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省)诏安溪东一营村。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林元吉居程乡,次子林元兴居广东饶平,三子林元庆迁居广东揭阳;只有四子林元隆仍居诏安,其后裔迁居台湾省。
元末明初,尤溪汤川的溪滨竹溪林氏第七世孙林孔一迁居福州南门外螺州;林孔二迁居闽清县茶口村、后裔转迁闽候县湖柄村;林孔三迁居闽候县尚格村,后裔转迁闽清县可河村、闽清县南坑村、尤溪县中仙乡竹峰村上溪滨;林孔四迁居永泰南门新安巷,后裔迁居尤溪县中仙乡剑溪村;林孔七迁居永泰县嵩口乡巡口,后裔迁居东洋村、蓬坑村,古田县九龙村;
林孔十的后裔迁居闽清县十二都桥头档;林孔十一迁居福州南门外螺州。
明嘉靖十二(1533年),尤溪洋中后楼的林天养迁居到闽清金沙广坑(今广峰村)。嘉靖二十六年,永安贡川林氏林腾蛟中进士,后在河南任御史,其后裔定居在河南洛阳、汝州等地。
明代,尤溪尤溪十三都南溪里林埜派下的意、志、石、坚、世、传六房迁移南平市泸下镇、福州城南水西、闽清六都等地。
清代时,三元林姓传至“有”字辈有人外迁至福州一带。
第三节分布
林姓为三明市的第三大姓,共有人口15790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9%;主要集中大田、尤溪两县。两县共有林姓人口84992人,占全市林姓总人口的53.83%;其中,又以大田县林姓人口最多,有44565人,占全市林姓人口的28.22%。其它依次为:三明市区21606人,永安市16742人,沙县14350人,清流县5153人,将乐县3970人,明溪县3621人,建宁县2947人,泰宁县2385人,宁化县2136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共有林姓人口21606人,占市区总人口的7.60%;其中,三元区有林姓人口10490人,分布于城关街道2213人,白沙街道2107人,富兴堡街道1259人,荆西街道1766人,岩前镇968人,莘口镇1472人,中村乡679人,城东乡1160人;梅列区有林姓人口11116人,分布于列东街道4328人,列西街道3807人,徐碧街道1291人,陈大镇1156人,洋溪乡534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林姓人口36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4%;其主要分布于明溪城关、城郊、龙湖、胡坊等到地。其分布在城关(含雪峰镇)1425人,瀚仙镇225人,胡坊镇283人,沙溪乡155人,夏阳乡520人,盖洋镇359人,夏坊乡209人,枫溪乡118人。
三、永安市
永安林姓人口有16742人,占永安全市总人口的5.24%,为永安第四大姓。其主要分布在贡川镇的观成、延爽、攀龙、集凤村,罗坊乡的桥头村,上坪乡的大进、合群村,燕西街道的大炼、青松村,青水畲族乡的槐甫、三房、东井村,洪田镇的磉溪、小磉村,西洋镇的下洋村,曹远镇的下墩、埔头、前坪村,安砂镇的苔茹村。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林姓人口515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0%;其主要分布于南山、东山、姚家、陈家段、林坊等村。具体分布为:龙津镇884人,嵩溪镇288人,嵩口镇515人,林畲乡167人,灵地镇75人,沙芜乡185人,田源乡60人,温郊乡416人,余朋乡103人,里田乡12人,李家乡142人,赖坊乡2104人,邓家乡34人,长校镇29人,东华乡139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林姓人口21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2%;其主要分布于城区、城南、济村、湖村、泉上、石壁、淮土、方田、中沙、河龙、水茜、安远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林姓人口44565人,为三明市人姓人口最多的县,占全县总人口的12.17%;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90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58个。具体分布为:城区10444人,屏山乡329人,济阳乡82人,武陵乡5805人,谢洋乡6864人,吴山乡2683人,文江乡1502人,梅山乡1483人,湖美乡2216人,均溪镇1936人,上京镇539人,广平镇2650人,桃源镇706人,太华镇1374人,建设镇2135人,石碑镇5人,奇韬镇760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为三明市林姓人口第二多的县,共有404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66%;具体分布为:城关镇4925人,梅仙镇2729人,台溪乡3355人,管前镇1318人,八字桥乡142人,联合乡2537人,新阳镇5981人,洋中镇2673人,中仙乡3165人,西城镇3679人,溪尾乡292人,汤川乡2496人,坂面乡5669人,西滨镇(含尤溪口)1466人。
八、沙县
林姓为沙县的第四大姓,有143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2%;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4286人,虬江街道1710人,夏茂镇2268人,青州镇1294人,高砂镇796人,高桥镇1000人,富口镇718人,大洛镇1228人,南阳乡239人,南霞乡409人,郑湖乡203人,湖源乡199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古县村,虬江街道的麦元村、金泉村、镇头村、城南社区,夏茂镇的西街、俞邦村瓦窑、李窠村山堂、长阜村黄历、后垅、儒元,青州镇的后洋村、青州村、澄江楼村、洽湖村、涌溪村、朱源村尾村,高砂镇的樟墩主村、小洋西坑娄,高桥镇的杉口村林墩、新桥村,富口镇的岩地村、延溪村、罗溪村、姜后村、富口村、堆积坑、池村村、白溪口村、白溪村,大洛镇的陈山村、前村、山际村、后溪村、官昌村后宅,南阳乡的大基村、大基口村,南霞乡的泮岭村,郑湖乡的城前村样板都是林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林氏在将乐已繁衍1254年,有人口39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6%。将乐林氏居住地有古镛镇张公村当溪自然村、百花社区、龙池社区,水南镇水南村、新兴村、三班村、渡头村、乾滩村,万安镇万安村,大源乡大源村、崇善村,万全乡万全村,高唐镇高唐村、会石村黄坑口自然村,光明乡光明村,余坊乡余坊村,安仁乡元洋村、上际村上际和莲花山自然村,南口乡井垅村,白莲镇铜岭村等。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1334人,高唐镇466人,光明乡233人,漠源乡31人,南口乡193人,白莲镇430人,黄潭镇107人,万全乡116人,万安镇130人,安仁乡389人,大源乡54人,水南镇451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林姓人口238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7%。主要分布在城关、下渠王家坊、大坑等地。具体分布为:杉城镇1173人,朱口镇74人,上青乡15人,新桥乡269人,大田乡184人,下渠乡386人,开善乡105人,梅口乡98人,大龙乡82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林姓人口约有294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2%;其分布在金溪有711人,濉城有648人,均口有481人,溪口有343人,里心有318人,伊家有167人,溪源有144人,黄坊有82人,黄埠有33人,客坊有19人。
第三节谱牒
一、宋以宋以前
尤溪汤川溪滨竹溪《博陵林氏家乘》
尤溪汤川溪滨竹溪《博陵林氏家乘》(竹溪林氏族谱)始修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该谱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30年(1941年)、1981年续修。该谱共分三卷:上卷为咸字,主要内容有:序文、传记、诗图、凡例;中卷为丰字,主要内容为:世系、引言;下卷为预字,主要内容为:世纪、墓考、引。
尤溪汤川阳星《林氏族谱》
尤溪汤川阳星《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第二次编修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由林新主持编修。该谱主要内容有世系、凡例、山界、祠堂、祖居图谱、入闽年代等。
尤溪台溪玉涧《林氏宗谱》
尤溪台溪玉涧《林氏宗谱》始修于南宋庆元元年(1196年),由林德昌主持编修;1984年,由林明炳、林明取主持重修。该谱共102页,约9000字,内容有谱序、名派、字派、房屋分布图、坟图、世系图、契约等。
二、明、清及民国
尤溪中仙剑溪《林氏族谱》
尤溪中仙剑溪《林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第九世孙林景隆编纂并作序。明万历庚寅十八年(1590年),由第十九世孙林其华与第十一世孙林大财主持重修并作序。清咸丰八年(1858年),由第十八世孙林其华和德化县云溪林文辉作序。民国16年(1927),由第二十世孙林古希主持续编。1980年,由第二十二世孙林腾芳主持修编并作序。
永安贡川《林氏族谱》
永安贡川《林氏族谱》首修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第四世裔孙林大俊、林叔缙、林廷璋、林运江以笔记形式修成。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九世孙谨齐、正先、镇州、拔亭四人主持。用木刻印本制成,内有新旧谱序、诰敕、家规、凡例、服制、源流、纪年、世系、世录、世传、祠联、祠记、碑记、寿文、墓誌、坟图、役用、谱跋、祭文等内容,共24卷。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圣文主持续修。1998年秋,由十八世运和、运求、运辉主持重修。
尤溪西滨华兰《林氏宗谱》
尤溪西滨华兰《林氏宗谱》始修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由第十代世孙林凤仪主持编修。该谱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民国35年(1946年)、1984年和1999年重修。
建宁县《林氏族谱》
建宁县《林氏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由林氏后裔第39代孙林麟昌作序;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林德昌主稿,进士何冰作序二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林为梅主稿,林拔先作序三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林崇义作序四修;民国2年(1913年),由林东生作序五修。1996年,由林氏后裔林建邦作序,林文生负责,在伊家乡兰溪村对《林氏族谱》进行了六修。新修《林氏族谱》计6册480页,约15万字。主要记录内容有旧序、山场祖产、祖坟图、列祖画像、仕宦录、列祖赞颂、墓志、各房字派、领谱字号、各房子孙名录等。
尤溪汤川黄林《林氏族谱》
尤溪汤川黄林《林氏族谱》始修于清雍正十年(1731年),由林元慧主持编修。该谱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清咸丰四年(1855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2008年续修;其主要内容有:世系、图考、列祖简介、名人图文简介、谱序等。
尤溪台溪《林氏族谱》
尤溪台溪《林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第十一世裔孙林中桂主持编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第十八世裔孙林立芳主持重修;1987年,由第二十二世裔孙林富炜主持再次重修。该谱共3卷,内容有序文传赞、源流图像、世系考祥等。
三元《剑沙三元林氏家谱》
三元《剑沙三元林氏家谱》首刊纂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但在首刊纂修的《剑沙三元林氏家谱》中载有邑庠生林茂在雍正十年(1732年)遗撰的一篇“家谱弁言”,可见那时已有家谱,只是非正式刊印本而已。首刊纂修的《剑沙三元林氏家谱》制定了林日增后,按“忠厚开基,科名蔚起;衣德绍闻,明伦正纪;仁敬孝慈,礼义廉耻;规柜高曾,诒燕孙子”四言诗为字派。从清乾隆四十二年至民国,《剑沙三元林氏家谱》共有过4次编修。1985年,《剑沙三元林氏家谱》有过一次续修。
尤溪西滨科竹《林氏宗谱》
尤溪西滨科竹《林氏宗谱》始修于清道光元年(1820年),由林埜的第七世孙林邦王主持编修。其后每20年小修,每60年大修,最后一次重修于1987年。
尤溪联合连云《林氏宗谱》
尤溪联合连云《林氏宗谱》前谱始修年代不详,也已失传。现存族谱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本族后裔述俊修编的。该谱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1990年续修。
梅列列西《剑沙龙岗林氏家谱》
梅列列西《剑沙龙岗林氏家谱》具体始修于何年不详。但,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刻的《剑沙龙岗林氏家谱》中已收有乾隆十年(1745年)由林氏后裔林棣撰写的“龙岗林氏手抄续修谱本原序”,其中说:“依伯父秉经所抄旧世系续成图本……。望后之同吾志者,斟酌其间,锓诸梓以永厥传。”
尤溪坂面青坑《林氏族谱》
尤溪坂面青坑林氏有长房和三房、二房谱,共有四册。该谱始修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980年续修。
尤溪坂面下坑《林氏宗谱》
尤溪坂面下坑《林氏宗谱》始修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林良树、林良宛主持编修。该谱于1996年进行续修,内容有:源流、谱序、族规、勒诰、世系图、世传、坟图、年号、祠图等。
尤溪联合联西《林氏族谱始》
尤溪联合联西《林氏族谱始》始修于民国9年(1920年),由陈步安先生修编;1984年,由陈美瑞先生重修。
尤溪城关石路村《林氏族谱》
尤溪城关石路村《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于民国17年(1928年)重修。
三元莘口《林氏家谱》
三元莘口《林氏家谱》始修于民国20年(1931年)。莘口《林氏家谱》续永安洪田常顺林氏,尊九牧林氏第六房林蕴的后裔林渊为近宗始祖。前清例授修职郎即用训导增贡生邓村猷在为其家谱作序中写道:莘口林氏“自清康熙间由永安常顺移居贡川北门,复由贡川迁居莘口,乞今二百余载,历十数传,尚未纂修家谱。”所以,应林氏之邀,“将先年所采录远祖世系,并各房生卒配葬为之搜寻以集成帙。”1998年,莘口《林氏家谱》进行过一次续修,由林氏后裔林忠积、林新禄等组织编写,贡川退休老教师严增淦撰写序。他在序中说:“其家谱自民国20年续侯后,已越60余载失修,派别支分恐其久而无可稽也,乃谋诸族众起而修之。……今书以古装编排,有条不紊,世系世录,亦有所新增,且有文可徵,有献可考俾。”
尤溪汤川溪滨下厝《林氏族谱》
尤溪汤川溪滨下厝《林氏族谱》始修于民国30年(1941年),由福州人氏陈日曦主修;1987年,由黄林村林莺鸣主持续修。
尤溪溪尾《林氏族谱》
尤溪溪尾《林氏族谱》始修于民国35年(1946年),至今共修撰2次。该谱内容有源流、谱序、世系、词赞、祠图等,近万余字。
尤溪西滨双洋《林氏宗谱》
尤溪西滨双洋《林氏宗谱》始修于民国35年(1946年);后于1998年,由林良永主持重修。
尤溪汤川白际《林氏族谱》
尤溪汤川白际《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民国36年(1947年),由林义卿等人续修。该谱共三卷,主要内容有:谱序、林氏源流总序、竹溪、漈水历管山场合据、世系、祖祠等。
尤溪洋中后楼《林氏宗谱》
尤溪洋中后楼《林氏宗谱》清代以前的原件皆已失存。现存族谱为民国36年(1947年)的始修本,内容有:源流世系、谱序、名流题词、诗赋、历代墓址等。该谱于1988年、1998年续修。
大田武陵《林氏族谱》
大田武陵《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绍兴十年(1144年),莆田仙游林廿六迁居大田武陵。
明溪城关《西河林氏族谱》
明溪城关《西河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景炎至祥兴年间(1276-1279年),原居闽侯九牧长房林端的后裔迁居明溪。
梅列陈大《剑沙长岭林氏家谱》
梅列陈大《剑沙长岭林氏家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吾祖自九牧二房,藻公支裔。……吾祖祖石三兄弟,自宁洋石留乡(今漳平石寮)迁来,……长祖德公居碧溪,次祖石公仍居长岭茂,三祖仁公迁棕楠榈坑。……祖石公三兄弟迁来沙邑二十都(又称善峡团)长岭茂(亦称长老墓),自宋至清数百年矣。”《剑沙长岭林氏家谱》烧毁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现存其后裔林开绚的手抄谱。
三元《黄砂口林氏家谱》
三元《黄砂口林氏家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宋末元初,“十万(即林迪)之子庐、孙少二郎,至曾孙宗禹迁居楼峰(现三元区楼源村的自然村)分衍黄砂。”
三元《南坑林氏家谱》
三元《南坑林氏家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林迈的后裔林苗,“苗公生光武、胜兴、生朝。吾祖胜兴公生绎,绎生宣八,宣八生太十四、太十九,吾太十四公生四子。公与第4子千十七,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迁居凤池,嘉定三年(1210年)居下村,嘉定七年定居南坑。至今已蕃衍400多人口。”
三元《蓬岩林氏家谱》
三元《蓬岩林氏家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时,林苗的长子林光武的后裔迁居三元区蓬岩。
《沙县城东林氏家谱》
《沙县城东林氏家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约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林伯二的兄长林伯一迁居沙县。
尤溪城关腾洋村《林氏族谱》
尤溪城关腾洋村《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文革”期间丢失。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尤溪梅仙半山村《林氏族谱》
尤溪梅仙半山村《林氏族谱始》修于1980年。
尤溪梅仙下保村《林氏族谱》
尤溪梅仙下保村《林氏族谱》始修时间不详,而且原谱已在“文革”期间被焚毁。1985年,由林洪治主持在仅有佳淑珍藏的第十四世祖林洪钦手抄本家谱的有限史料的基础上,收集资料,梳理出一本世系较清晰、世传较完整的谱牒。该谱共116页,约10万字,内容有:题词、修谱诗、序承、渊源世系、分布图、人才芳名禄、先祖墓址等。
尤溪城关下村村《林氏族谱》
尤溪城关下村村《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1981年由傅云端重修。
尤溪城关新洋村《林氏族谱》
尤溪城关新洋村《林氏族谱》始修于1981年,由其后裔友过、友壁、文钴、文辉等主持编修。
尤溪城关《林氏族谱》
尤溪城关《林氏族谱》始修于1993年,由城关林氏后裔文仕、建春、元流、元露、元锡、元直等主持重修家谱。该谱有序,源流世系、世传,共一册。
尤溪城关园溪村《林氏族谱》
尤溪城关园溪村《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于1993年由其后裔林学宗鑑古重新修纂。该谱有序,源流世系、世传,共一册。
尤溪中仙华口村《林氏谱牒》
尤溪中仙华口村《林氏谱牒》始修年代不详,原本因二房移居沙县而失传。现族谱修于2006年,由第十五世孙林世杰主持重修;其内容有祠图,题书谱序,先人遗像、诗词,世系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