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139|回复: 1

爱国梦碎,菽庄园主何其壮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2 13: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12月21日·厦门商报· 第A11版 · 台商周刊·五缘
  林尔嘉随父从台湾渡海来厦,留下一座“菽庄花园”后,又选择回到阔别50年的台湾。有人说他富有正义感、擅做实业,也有人评价他会享乐、常思乡。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对林家父子的爱国精神有新的阐述。
  商报记者 | 陈凌
  
  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岛及周边岛屿割让给日本。台湾富商林维源不愿作清朝弃民,携子林尔嘉从台湾渡海到厦门。8年后,生长在商绅家庭的林尔嘉仿造台北板桥别墅,在鼓浪屿修建“菽庄花园”。之后,他经常邀约文人墨客吟对,结成菽庄吟社。1945年,日本投降,林尔嘉也就回台定居。
  在大陆的50年间,林尔嘉被认为是闽台两地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他拒绝加入日本国籍,投资铁路、安装电话。但他造园始终被认为是思念家乡、怀念故土;结社缘于追求高雅的文化享受,乐在其中。
  “事实上,林家父子的一生远非世人想像的那么简单”,近日,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何丙仲在研究中发现,站在中国历史转型期来看,林家父子都先后选择捐官报国,已然在爱国梦想中没了自己,何谈思乡、享乐!林家父子的一生,应该是历史的悲剧。
  何丙仲说:“试问至今,谁能像他们这样两代人活得如此悲壮?”

  捐官为救国,意非“红顶商人”
  “我是将林氏父子,放在中国历史转型期来研究的。”何丙仲认为,关注历史人物思想,绝非简单就他的行为论事。
  据何丙仲介绍,林尔嘉是漳州龙海人。就在乾隆年间,林家先祖移民台湾,从事拓荒垦殖业并兼营工商业、航运业。林尔嘉父亲林维源继承祖业,事业有成。林家名列台湾首富,在台北板桥建造的“林家花园”富丽堂皇,名闻遐迩。
  “1840年,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许多有识之士都想振兴中华,清政府洋务派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把救国的良方押在军事和先进技术上而非体制上,认为技术文明落后,所以挨打。由于台湾曾是清政府作为改良维新的实验区,此举得到深受儒家爱国思想影响的林维源的积极拥护。”
  此时,正是板桥林家最兴旺时。“林维源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他赶紧买官。做什么呢?一般学者认为,他要做个‘红顶商人’,从地主经济往官僚经济方向发展。但我觉得并非他一味想当官,只是他知道在当时光拥有实业还不行,一定要走‘官商一体’进入主流社会才能实现报国梦想。这,正是他最可贵精神!”
  何丙仲从《台湾史》研究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彼时,也正是考验爱国人士紧要关头。“民族英雄刘永福赴台抗日,与他站在一起抗日的还有徐骧、吴彭年等人。清政府决意弃台,谁来支持抗日?正是林维源这批爱国人士倾家荡产来支持义军,想要挽回‘大势’。”
  无奈,义军不敌,抗日弹药最终消耗殆尽,“1895年,57岁的林维源正值英年,却不屑作‘大日本’的‘臣民’,毅然率眷属内渡,足见赤心。这是林家第一场悲剧。我想,他一定很伤心,是含着英雄泪离开台湾的。”

  政坛断善恶,一片赤诚丹心
  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帝国主义者觊觎中国之心甚嚣尘上。林维源来厦门不到10年后,最终病逝于鼓浪屿。
  林尔嘉居长,离开台湾只有21岁,但常与知己谈论救国救民之道。何丙仲说,“林尔嘉开始不太热衷科举仕途,但受父亲影响,他要延续林家爱国梦。产业在台湾,必须千方百计跟日本人斡旋,又要报效国家,林尔嘉走的道路和父亲一样———捐官。”
  1905年,林尔嘉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商务总会总理。为使国家富强以抗外侮,他提出许多改革经济的积极建议。他致力于兴办厦门电话、电灯公司等实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任福建铁路总理时,敦请他襄助,林尔嘉成为铁路公司大股东之一。
  光绪末年,清政府一度计划整建海陆军,林尔嘉出于爱国热忱,捐献巨款,被晋升为侍郎。不料这笔捐款却被挪用修复遭八国联军破坏的颐和园。他的爱国夙愿成为泡影,愤而辞职归里。
  辛亥武昌起义,结束了清朝的统治。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遴选林尔嘉为参议院候补议员。1915年,他膺任厦门市政会长。“他还是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第二任华人董事长。但是很快,他发现权力掌控在外国人手里,于是开一次会后就不再参加,把精力放在市政会上,为公务心力交瘁。”
  处在林尔嘉位置上,何丙仲分析说,“从他在政坛风云变幻中择善弃恶可以看出,林尔嘉官瘾淡薄,不从利字出发,一心只想报国。甚至,他还将子侄送到国外读书,以期传承这一片衷心。”

  建园释放压力,忧国情怀溢言表
  林家虽富,但落脚厦门,最初也只是租房居住,后来才在鼓浪屿买地、建房。
  时局混乱,但林尔嘉在1913年选址鼓浪屿兴建“菽庄花园”,难道真的就是为着优游林下,或者仅仅是思念海峡彼岸的故园?何丙仲认为,非也。
  林尔嘉对花园的结构布局精心设计,力求再现台北板桥别墅的风貌,又具江南园林的韵致。他利用一块不到10亩的坡地,巧妙地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纳入花园的怀抱。花园内设置眉寿堂、四十四桥、十二洞天、观潮楼等10景,自成一格。每逢中秋佳节,“菽庄花园”也是高朋满座,尽是鸿儒硕学,放歌吟咏。
  尽管如此,对诗词深有研究的何丙仲坚信,“这些只是林尔嘉在报国压力重重之下,所做出的休闲调节。毕竟,沿洋务运动遗绪,他的报国之道是有局限性的。何况,国耻当前,林尔嘉壮志难申,心中一定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块垒。”
  何丙仲举例,“建园不久,左邻山上的税务司夏礼威不允许花园建桥,此事闹到法庭。林尔嘉坚持不到洋人掌控的‘会审公堂’,而要到思明法院过堂,还指出夏礼威是中国雇员,只能上中国人的法院,其胆识果然非凡。”
  “事无大小,一心在国,像林尔嘉这样的人,怎会有心情吟风弄月?”菽庄吟社属文人结社,据估计,当时文人可能多达上千位。但何丙仲以为,“从作品的文学水平和思想境界来看,较一般,所存不多,也没有将民生疾苦放在诗中,还是多有旧文人习气。林尔嘉应当不会和他们更深层次的交流,观其一生作为,可见吟花弄月并不是他的本意,无非是他思想苦闷时的排遣而已。”
  1937年7月,抗战爆发,之后厦门告急,林尔嘉未雨绸缪,离开鼓浪屿隐居上海,闭门谢客,以免招惹失节之耻。他在诗中提到“客中莫问家何在,海外徒闻战未休”,伤时忧国,情溢言表。“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林尔嘉选择回台。之后,整个林氏家族后辈,没有再重走林维源父子的路。”S9C21017
发表于 2009-12-22 16: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浪屿如今已经变成安徽省鼓浪屿特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3-29 03:27 , Processed in 0.05368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