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488|回复: 0

文献片《太始祖比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5 23: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型电视文献片《中华林氏人文史纲》之太始祖比干(征求意见稿)
(解说词)
撰稿  黄河清

这是一座经过复原后的殷商纣王宫——

3000多年前的殷商末期,公元前1075年的一天,一场关于商王继位的商议正在这里举行。

商朝第16代王帝乙在临终之时,邀他的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由谁来继承王位。按照商朝的继承法,兄终弟及,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当年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微子虽是长子,但是庶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那一年,比干17岁。

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史记》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纣王帝辛在位的前十年,比干作为王叔和顾问大臣,也曾受到帝辛的尊敬和重用。比干也为扶助帝辛立下了卓著功勋。商代是一个多国联盟的王朝,封有36镇诸侯,160个小邦之国。他们均向商朝称臣,一年两次来殷都朝奉进贡。四周蛮夷也皆服帝辛所管。《史记· 殷本记》曾经记载:“诸侯皆服”。比干致力于发展农牧,整顿武备,把帝辛王朝治理得像武丁中兴那样强盛,那样康宁。

其实,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歌舞升平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听听《诗经》里唱的就知道了:“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那时,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北达今天的内蒙,南到长江流域,西抵青海湖,东至渤海辽东半岛。

纣王帝辛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曾经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抬着棺材向纣王投降。帝辛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在扩大疆域的同时,也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了我国的东南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帝辛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然而,史书上记载纣王帝辛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人们忘记他曾经的功劳。

不久,纣王帝辛在王朝安定的朝歌夜舞中,渐渐地有恃无恐,肆无忌惮了,渐渐地不需要比干这位王叔的管束了。《史记·殷本记》云:“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已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愤,诸侯反叛。

比干多次向纣王进言先王创业维艰,为政要行仁爱民,修政行德的道理。介绍先王“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使“百姓以宁”,国势复兴的故事。希望纣王能像太甲帝一样,洗心易行,保住殷商基业。

可悲的是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日甚一日。一方面大兴土木,扩建离宫驿馆,楼台亭榭,酒池肉林;一方面杀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疏贤臣,亲小人,任用好利善谀的费仲和恶来,极尽倒行逆施之事。出现了“殷人弗亲,诸侯益疏”,民怨沸腾,众叛亲离的局面。

不禁如此,纣王还发明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刑法:

炮烙之刑:这是商纣发明的一种酷刑,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火烧热,令罪犯在铜柱上行走,最终因酷热难耐而坠入炭火中烧死;醢:即把人杀死后,再把其尸体放入一个类似舂米用的巨大的舂子里捣成肉酱;脯:本案中鄂侯所受之刑,即把人杀死后,把其尸体晒成肉干;剖心:就是将活人的心挖出来。这些都是极其残忍的刑罚。

    除此之外,见诸史料的还有断手、罚丝、劓殄等。《韩非子·内储说上》就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而在商代甲骨文中,还可见到与墨刑、劓、刖、宫、大辟等相关的记载,它们说明,商代已经有了后世称之为“五刑”的滥觞。

从这段史料中还可看出,由于商代刑罚的种类繁多,监狱已经发展起来。商代末期出现了“狱”字,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狱之确也,取其坚牢之意。狱字从二犬,取完备之意,从言者讼也。”或许那个时候就用狗来看管犯人了。

对于纣王的所作所为,比干坦率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并请求纣王将他的宠妃妲己斩首,全门赐死!之后,又以先王亲民的美德劝说纣王: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将灭商也!

然而,当这位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渐渐为奢华的习性所占据,被声色的熏染所陶醉,当血脉相连的亲情和苦口婆心的劝说渐渐变成了放纵享乐的羁绊,被杀的命运便不可避免的横亘在了比干的面前。

比干也曾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向纣王进谏。箕子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多次,见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便纷纷弃商投周。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屯积到孟津,大小诸侯背叛殷商前去和周会盟的就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于是,惶惶殷商的千年古殿在末代王者昏庸无道的独断专行中迅速丧失了经世累积的官员基础,而来自下层的波涛汹涌的奴隶反抗更洪水一样的冲刷和侵蚀着商王朝纤细如丝的孱弱国脉。夺目光华不再,千年大厦将倾,成为商纣时期迷离凄楚、弥漫天地的政治挽歌。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 比干直谏纣王:“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今天,当我们在太史公的帮助下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世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在殷商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存亡之秋,比干公不避生死、剖心相谏的惨烈事迹,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沉淀为那个没落王朝破蔽旗帜上一滴让人永远敬重的丹心碧血。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僚历史上,忠臣劝谏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人臣者因直谏而遭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节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无疑有比干的“典范”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冒死直谏”的标准,正如后人评价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当历史的滚滚车轮马不停蹄的碾过殷商王朝的朽烂躯壳,一个曾经健壮、曾经辉煌、曾经为我中华民族赢得无限荣光的伟大时代就此作古。当这个国家一切的一切在新王朝的光芒四射中尽化为点点滴滴飞扬的尘土和哀婉的晨露,我们,包括周王朝的广大子民们,依旧能够在苍茫而荒凉的殷都旷野上清晰的望见一位爱国忠臣的铮铮铁骨。仿佛依旧可以听见比干公悲壮泣血的铿锵之言。那是一腔忠心报国的赤诚热血对于无道暴君残民误国声嘶力竭的声讨,那是一位忠于故国又心系苍生的忠诚壮士对于大厦倾颓、狂澜既倒却回天乏力的无奈悲歌之啼血吟唱。



这里是位于淇县县城(古都朝歌)中心位置的摘心台——比干的殉难地。摘心台原名摘星台,是一个夯筑土建筑。据《淇县志》载,摘星台为纣王所建,意谓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喻台之高。自纣王在此摘比干心后,人们为纪念比干,将此台更名为“摘心台”。它周边的建筑“忠烈坊”、“心星阁”、“三仁祠”等都是为了纪念箕子、微子及林姓太始祖比干而建。“忠烈坊”三字古朴苍劲,中间石柱上铭刻着悲壮的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



出淇县城东南,25公里处,便到了闻名天下的比干庙——

自周武王始,唐太宗、魏孝文帝、周宣帝、元仁宗、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怀着对诤臣的敬仰前来拜谒比干公,而名臣学仕也就数不胜数了。历史学家范文澜把比干公和夏朝的关龙逢、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及唐朝的魏徵,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在民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华夏大地以及海外,总有众多的社团举行或大或小的祭拜活动。规模不等的比干纪念会、研究会和林氏宗祠更是不胜枚举。比干公庙因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历代尊崇和特殊的碑碣而号称“天下第一庙”。

比干庙内碑碣林立,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剑刻碑到清朝乾隆亲书御碑,共64通,几乎含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

  孔子剑刻"殷比干莫"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孔子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北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传为南北朝著名书法家崔浩书。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作》,笔韵严整雍容,华丽端庄,有帝王之风。碑廊左侧第四通石碑,为清朝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四个大字,端庄得体,气势磅礴。

《重修殷太师祠堂墓碑记》如此写道: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沈冒之乱德,伤商祚之沦丧,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夫纣不听其言则亦已矣,而必欲杀其身;知其为圣人矣,而复欲观其心。……此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然纣以十一年杀比干,武王即以十三年封其墓。……而比干之庙貌如生,高冢郁嵯峨也。夷考铜盘有铭,魏文有文,唐使高丽有祀。洒扫有田,有户。由宋迨元,修葺有加,虽与穹壤俱敝,可也。且商之孙子,其丽不亿。祭器抱周,宋毫仅封。汹汹不靖之徒,今举何在!

跨入比干庙二门,两旁碑廊石碑林立,或偃卧于地,或镶嵌于墙。浏览铭文,真、草、隶、篆具有。大都出于历代帝王将相官吏和著名诗人学士的手笔。最著名的是“太和碑”,碑头和碑身用一块巨石雕成,碑头上雕刻着6条舞须弄爪的神龙。碑高1丈3尺,宽3尺5寸,厚1尺3寸。驮碑的石龟有9尺长,气势轩昂,铭载着唐太宗追封比干为“太师”的诏文,以及“祭比干文”,碑后的题款,铭刻着唐太宗许多名臣贤相到比干庙祭吊的名号。

  “七窍淋漓日,独夫拒谏时,”(明代何士琦《咏比干》)

  “七窍从来理渺茫,独夫何乃事癫狂 。”(明代陈洪镆《比干诗四首》)

  “三仁一体公尤烈,七窍浑身胆最扬。”(明代余干贞《悼比干诗》)

  “独智拒忠谏,元老甘剖心,窍随白刃见,赤色凝坚金。入火不受焦,入水不伏沉。九泉埋不得,化作丹凤吟。夜宿汤陵树,朝鸣扶桑林。”(清代李元《颂比干》)

  “七窍心同日月皎”(《吊殷太师》)

  “独夫台上醉红裙,七窍丹心岂忍闻。”(元代欧阳玄《谒殷太师坟》)

  在比干庙的现存碑记中,有一句话最能打动人心,即“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见斐骞《重修殷太师祠堂墓碑记》)

  在比干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心报国、冒死劝谏、坚贞刚烈、不计个人名利的积极入世精神,与淡泊名利、避祸归隐,啸俱山林的出世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干的个人魅力不但为普通的人民群众所景仰,而且也受到了历代的封建官吏乃至最高统治者的敬重,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奇观。

中国传统的碑文写作在结构上,前叙述和议论,后用四言体诗抒情点缀。追求笔调的严整凝重、不枝不蔓,中规中矩,少有鲜活之作。但比干庙的碑文多出自名家之手,自有非凡之笔。如李白的《殷太师比干碑》中有句:“存其身,存其宗,亦仁矣;存其名,存其祀,亦仁矣,若进者死,退者生,狂狷之士,将奔走之;褒死者,贬生者,宴安之人,将宽力焉,”笔力雄健,有千钧之势。

此外,历代的名人墨客莅临此地,挥洒才情,寄托情思,精品不断,最著名的如孟郊的《吊比干墓诗》:“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乾坤既一断,贤愚无二门。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已源。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棍。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文。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其中“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已源”句简直就是民间俗语“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翻版,讽刺了尘世的不公,表达了诗人的愤怒和怨叹。用“饿虎”不食子”与“人”没有“骨肉”之情做比,比干是纣王的亲叔叔,但竟被剖心而死,统治者竟不如“饿虎”!后一句“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写出了自己对统治者宣扬的“君臣之道”的怀疑,这正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据说,有位县令见到孔子的剑刻书“殷比干莫”的第四字为“莫”,认为是错字,所以就自作主张地为其添上“土”而成“墓”。不料,天降大风,风过“土”消,依然为“莫”。原来圣人意在比干永立大地之中,自是大地的精魄,无需赘“土”。

比干庙的东配殿里,供奉着比干的3位后代,

中间一位自然是林坚,他拢袖正襟端坐,头戴蝉冠,一副古代公爵的威仪。

右边是林放公,雍容华贵,温文尔雅。他是比干公的24代孙,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河南光州林姓的祖先,北林的始祖。

  左边是林禄公,是比干公的56世孙,晋朝人,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莆田林氏后来成了最大的林姓分支,由于地理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林姓都是这一支。所以称林禄公是南林的始祖。

比干庙的西配殿里供奉的是妈祖像,她就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代和台湾地区普遍供奉的妈祖神婆。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是南林始祖林禄公的第22世孙女,比干的第78代孙女。她的本名叫林默娘。她十几岁时就开始在海上帮助渔民和商船,解救落水的渔民和船员,在当地很有威望。默娘28岁那年的九月初九,她在海上营救遇险的渔民,不幸被龙卷风卷走,羽化升天,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寺庙,尊其为海神。后来人们称她为妈祖、天妃、天后,是中国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女神。如今在我国沿海一带,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妈祖以保平安。历代皇帝对妈祖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圣母。于是,妈祖贤德之名由海峡两岸传到整个江南,继而传到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地区。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马祖庙、宫4000多座,妈祖信众达2亿多人。仅台湾岛内就有800多座妈祖宫庙,1600多万信众。占岛内人口的80%。我国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代信奉着妈祖——海上女神。1900年,梁启超陪同孙中山先生朝拜妈祖天后宫时曾写下一副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在空旷的天宇下,便是比干丞相高大的墓冢了,冢的右前方有一小径,盘旋可达墓顶。墓顶是一块平地,野菜青青,覆盖着20多亩大的墓冢。

中华文明史,悠悠上下五千年,帝王列列,权贵如毛。可有多少坟莹能为后人所瞻仰?能有几多祠庙被今人所缅怀?三千余年漫过,桑海沧田一再,公之墓庙依然魏立天地间,一直为后人所呵护与祭祀!

墓冢直径20米,高20余米,为一座高大的土丘,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墓地呈圆形,像心形,寓丹心呈现宇宙之意。四周砌青石,墓顶隆起,静卧于郁郁青松之中,沐浴着日月光辉之挥洒。

“无心之柏”。墓地周围新栽的柏树,长到一定的时候,慢慢地会干了树尖,变成平柏。象征着比干为国忠贞,耗尽了心血。为比干庙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无心之菜”。这是比干庙最有名的传说。据说比干被剖心后并没有死,他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出朝歌而南行。他知道到了心地(新乡),就会长出心来而新生。当他到了牧野荒郊,遇到千年狐狸精妲己变成的老妇人在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能活吗?”老妇人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不能活。”比干长叹一声,口吐鲜血而亡。现在,墓顶依然生长有没心菜,三个叶,没有心,人们认为是比干的七窍丹心所化。

我国的民间传说中,关于财神的传说是很多的,一般的财神庙中供奉的文财神比干。他文官打扮,是头戴宰相帽,手持如意,足蹬元宝的财神。后代将比干奉为财神,当是因他心地纯正,率直无私。而民间将一些历史人物奉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明,多数出于对他的怀念和崇敬。

    比干成为财神,民间流传着这种说法: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作买卖者,都没有“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把比干这位老幼都无欺的君子立为财神,人人敬服。还有一说比干死后,精魂不散,灵魄不泯,英气直上天庭,玉帝褒其忠良正直,封为文财神,掌管天下财库,享受人间香火。

还有另一个传说:姜子牙奉元始天尊符命,封比干为文曲星君,掌人间禄马财源、福德兴庆之事。不难想象,这正是因他心地纯正、率直无私所证的善果。再者“财帛无心,有德斯昌”,所以比干便成为人们尊奉的文财神。

    比干公为文财神正尊在北宋时期已有出现。山西省平遥县的财神庙建于北宋年间,建筑规模宏大,庙中供奉三尊财神爷。居中的是财神正尊、文财神比干,居左、右两边分别是武财神赵公明与关羽。历史上的山西平遥古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有着“富甲天下”的鼎鼎大名。关于财神正尊为文财神比干的依据,目前已无从稽考,但以其为商业名埠,人才济济的名气,相信其信奉的财神正尊,必定为正统传承无疑。

    台湾嘉义的文财神庙,始建于明末。由于神灵应验,信仰者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工商业界巨子也频频前往敬奉膜拜,香火旺盛,其分灵副驾数百处。

    虽然,比干为财神正尊仍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财神的信仰与日俱增。人们对于文财神比干的认识、敬奉逐渐普遍,敬奉文财神将给您带来发财的好运!

财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顾,便可财源广进,日进斗金。人人都希望自己富裕。以至于兴起了一种财富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财神,将财神供在庙中,将财神像请入家中,正是人们求财思想的体现,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财源广进。

    《尚书·洪范》谈到五福时把“富”排列在第二位,富了自然是有财,所以年画中文财神画像常题有“增福财神”字样,有的文财神手持“天官赐福”的诏书,很像是天官,但天官与文财神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文财神面目严肃,脸庞清癯,较为平静,不像天官那样神态慈祥,满面笑容,民间俗称文财神之一为比干,财神殿中供奉比干的形象就是天官的打扮。



这里是林氏始祖林坚的避难地。

山路崎岖,山风凛冽,山崖嶙峋……

遥想当年,——3000多年前那个弥漫着血雨腥风的冬日,当比干公惨遭杀害,纣王派兵欲将这门血脉满门抄斩的危机时刻,比干夫人是怎样地携带着幼子历尽艰难,躲避在这荒凉而幽暗的山洞里的情形时,我们不禁潸然泪下……

据文献记载:当比干罹难时,其子随其母逃之淇河以西的长林里。后来,武王灭纣,赐姓为“林”,赐名为“坚”,封为“河清公”,也称西河郡(今河北省安平一带)。因此,中华林姓大都冠以“西河”字样。

《路史》记载:“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春秋战国时代,林姓的子孙们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浙江等地。之后,在闽粤地区得以发展壮大,并远播至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林氏家族可谓根深叶茂,花繁五洲,成为中华姓氏中的一支辉煌的群族。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的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沧海桑田。比干这支林姓血脉繁衍三千余年,在全球已形成七千万人的浩浩家族。自周朝到清朝,位列精英的名人已数以千计。

(现场采访有关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各林氏宗亲会会长、林氏著名人士、社会各界著名人士,请他们发表对比干精神,林氏迁徙、林氏精英人物的评论。)

林氏家族自比干以来,出现过许多彪炳史册的爱国主义者。仅在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中,就有“苟论天下生死以,不已祸福趋避之”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在众多的爱国主义历史人物中,南方多于北方,客家多于本土,其原因除了南方林氏家族人口聚集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体会到了“出国才知爱国,离家方知想家”这个朴素的道理。南方林氏和客家林氏,至今许多家里仍挂着比干像,仍带着家族谱,这种对太始祖敬仰和纪念的做法,形成了林氏家族一条源远流长的家规,使得比干公的精神深入到一代又一代子孙的心里,形成了以比干公为榜样,忠贞爱国的林氏家风。
    除了历史及社会名人之外,商界精英更是数不胜数,各地的宗亲会,都是当地创业的精英人物。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富。林迁———马来西亚乌矿大王。林德甫———文莱富商。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林思齐———加拿大富商、慈善家。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毋庸质疑,林氏是我国在世界上华侨界最多的一支姓氏之一。按照社会学家的观点,林氏敢于迁徙的精神,一是在太始祖比干身上继承了不与倒行逆施者同流合污,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坚强品格;二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经商和从工的意识和本能,从民族的脉络中形成了具有工商素质,敢于迁徙,不惧艰辛,敢于创业的精神内涵。此外,重视教育氏林氏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曾有“无林不开考”的典籍。仅历史上湖北、河南两地,林氏考取举人以上的人数九高于当地平均基数的1.3倍。这种重视教育的家风家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经商从工需求教育的产物,至今林氏家族仍保持着尊典祖师、慎修家谱的优良传统。我们从当下流行的一本叫做《林氏家风》的书中,就得到了最详尽的诠释和最深刻的震撼!

比干,林氏宗亲的太始祖;林姓,炎黄子孙的大家族。我们在走进比干的同时,走进这支血脉、这个家族精英们。让我们在走近他们的过程中,激扬出每一个中国人对民族文化、历史的骄傲……在一群群鲜活的人物、一个个迥异不同的人性姿态、一段段发人深思的生命历程中穿梭,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无愧为时代真正的明星。他们虽然成就非凡,然而他们的心路历程却如此的相似。人世沉浮中,世事变迁下,信念与豪情支撑着命运的晴空,他们不仅塑造着自己的品格,他们同时也影响着所处时代的风向。走进林氏精英,让我们有了一次与高尚灵魂对话的机会,获得了一次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空间。我们将带着对人性的关怀、带着对生命的思索,走近一个个生活在现实中、敢于梦想和渴望变为现实的林氏精英们。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人文情怀,触动了我们内心的共鸣;他们的人性光辉、他们的细腻情感,足以让我们动容、动情,与林氏精英相约的过程就是与一颗颗伟大灵魂交流的过程。

比干公,作为一个家族的太始祖,在你殉难之后的三千多年里,与你血脉相承的七千多万你的后裔们,依然能够在你每年的诞辰之日祭祀你、缅怀你,是你和你这个家族的自豪和骄傲;比干公,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忠臣,在你殉难后的三千多年里,华夏大地以及全球的炎黄子孙依然能够永远地怀念你,敬仰你,是你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所以,比干公,您的英灵不死!所以,比干公,您的精神永存!

3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崇敬、虔诚的心情凭吊比干公——这位彪炳千秋的亘古忠臣,然而,对于与这位亘古忠臣一脉相传的七千多万子孙、他们中那些依然可以大书特书的包括“神母妈祖”在内的林氏精英们,或许,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片长:66分钟)



参考文献:

————————――————————————————————―――——————





《史记●殷本纪》

《论语●子张篇》

《论语●微子》

《史记●宋微子世家》

《桃花圣解庵日记》

《桀纣事多失实论》

《诗经》

《尚书》

《左传》

《韩非子》

《说文解字》

《全唐诗》





《皇帝吊殷比干墓文》

《过殷太师墓有作》

《谒殷太师庙》

《赠殷太师比干诏并祭文》

《重书李翰拜比干庙》

《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简编》

《路史》

《姓篆》

《西河九龙族谱》


转自http://hq0209.blog.sohu.com/20482404.html非常感谢背坡人!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6 16:18 , Processed in 0.053875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