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621|回复: 0

百年沧桑话林家 (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15: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年沧桑话林家 (四)
  林盛发   文/供图
  二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林奠国之后,林文钦的表现十分出色,他不但开启了“雾峰林家”的文儒之风,而且影响了此后整个雾峰林氏家族的发展走向。可以说,“雾峰林家”自林文钦开始,其子孙以文风为重,与林文察以武功立命的血脉,各成一派,进而构成后来“雾峰林家”崇文尚武的家族特色。
  林文钦,字允卿,林奠国第三子,林献堂之父,性情温和,喜欢读书,不仅继承了林家遗风,垦种习武,而且兼有经世致用之抱负。法军进犯台湾时,“雾峰林家”基于保台卫家之所需,加上当时家族形势发展之必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安排林文钦、林朝栋分别加入南北两支抗法保台的清军队伍(一支由台湾兵备道刘璈率领在台南,一支由福建巡抚刘铭传率领在台北)。林文钦集佃兵五百,自备粮草器械,往台南支持刘璈抗法斗争。后调至通霄(义营),并捐巨款助军。事平,以功驻铨郎中,分发兵部武库司候用。
  中法战后,“二刘交恶”,刘璈失职,林文钦因之受到株连,以“不能成文”、“空勇、侵饷”,且“不肯认咎”为名,革去同知职衔,并勒令偿还饷银一万六千余两。经此沉重打击,原本好文的林文钦,不得不抛弃林家固有的尚武传统,进而走以科举入仕之路。
  光绪十二年(1886年)5月1日,林文钦在林朝栋的协助下,逐渐改善与刘铭传的关系,并经刘铭传奏准“开复文生衣顶”,取得应考资格,其后又获注诠“兵部郎中”。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进一步以台湾府附生资格考上了举人。这对当时草莽性格仍重的“雾峰林家”而言是一大转变,自此开启了林家顶厝的文人性格。
  如今在“雾峰林家”花园景薰楼堂屋前面,中央还悬挂着林文钦考中举人所设立的“文魁”匾额。左上方写着“顶带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部堂兼代办,监临兼理船政福建巡抚军谭锺麟代办监临日沟起居注官詹事府司经洗马提督福建全省学政王锡审”,右下角写着“光绪癸巳恩科乡试中式第七十九名举人林文钦立”。该匾额见证了世代武将出身夺得荣耀的林家,成功转型为名副其实“文武双全世家”的历史事实。
  自从中举之后,林文钦知书达理,热心乡里,尤好义举,展露无遗。在积德行善方面,他曾为穷乡僻壤铺桥造路,捐粮赠金给穷困之人,不惜重金救济灾民,花重财化解乡间械斗等等。如在靠近乌日的大肚溪设立免费渡口,为往来旅人服务近五十年;每年捐献三百石稻米,赞助彰化女婴收容所;常免费供应病患药物,赠送穷人义米、死者棺木; 1888年林文钦奉生母罗氏命,筹银一千两,赈济豫灾,清廷为此准罗氏获二品封典,并赐予“乐善好施”牌匾。1889年散数千金化解泉州数十年的分类械斗,被尊称为“万安舍”。以上种种,充分体现他“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仁心善行精神、平易近人的处事风范。
  在参与公共事务上,林文钦致力有为。光绪二十年(1885年)他与林朝栋(其侄)合垦山野,绵延数十里,称之“林合”,范围东入番界,西至旧垦之地,北到大甲溪,南至集集大山,几乎包括了现今台湾中部,于是家产大增,富甲一方。光绪十四年(1888年),协助刘铭传清赋有功,而加道衔。甲午战后,林文钦与林朝选等人,招募乡勇千人,自备饷糈,成立台湾“中部保防局”,令族弟文荣统领,驻彰化抗日。日人据台,他从此深居简出,不理世事。而此时,林家下厝林朝栋与林祖密(上文对此有专述)在作短暂的激烈抵抗之后,因不愿受日人统治,相继迁离台湾,家族重心遂转至林文钦顶厝一脉身上。
  另外,他大力营建“雾峰林家”顶厝宅第,还特地在宅第后的九九峰山麓下,重金兴建一优美江南式花园——“莱园”。“莱园”取意于老莱子孝亲的故事,供母亲罗太夫人颐养天年。这也是现在林家留下供后人怀念的景点及文风。因经营樟脑业及糖业,他往返香港、台湾,1900年,病卒香港,享年四十六岁。
  三
  清末,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人,“雾峰林家”转而以政经为舞台发挥其统领能力,在日人统治的夹缝中求生存,争取台湾人的地位。其中以林献堂顺势应时勇敢地站在时代前沿最为突出。
  林献堂(1881-1956年),名朝琛,号灌园,林文钦的长子,“阿罩雾三少爷”(因他在顶厝五堂兄弟中,年纪排行老三之故),被称为“台湾议会之父”,成为与同时代退据大陆的林朝栋之后在台引导雾峰林氏家族发展的领航人。他虽生于富裕之家,一生却颇多折难,十五岁即带领家族四十余人避割让乱事于泉州。二十岁,父亲客死香港,遂承继经营家业,从事樟脑制造,兼及糖业,并受命为雾峰区长,奠定了他在林家的领导地位。
  他一生积极倡导台湾民族运动,以汉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屐,坚持汉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事对于日本大和民族的抗争,是位有道德勇气与使命感的民族运动先驱。他父亲林文钦好学、温和、慈善的性格,尤其是家族忠贞不屈的传统基因,对林献堂影响颇深,促使他长期投身于台湾民族运动。
  1907年,林献堂邂逅梁启超于东京奈良,以“台湾该当如何”相询,梁启超认为:“中国三十年内绝无能力救援你们,你们何不仿效爱尔兰人之抗英?在初期,爱尔兰人如暴动,小则以警察,大则以军队,终被压杀,无一幸存。最后乃变计,勾结英朝野,渐得放松压力,继而获得参政权,也就得与英人分庭抗礼了。”意即:以爱尔兰独立模式,以议会路线进行台湾的民族运动。也即在当前形势下,台胞不可轻举妄动作无谓的牺牲,宜仿效爱尔兰对付英国的手段,以厚结日本中央政要,牵制台湾总督府的统治,使其不致过分压制台湾人。这番谈话成为日后林献堂从事民族运动采取温和路线即非暴力运动的原则。
  1913年林献堂请堂兄林纪堂、林列堂赞助,并联络中部绅士辜显荣、吴德功、蔡莲舫,以及北部的林熊征等共襄义举向总督府请愿,争取创设台中中学,即现今台中一中,1915年5月正式开校。开设该校,以台湾人的资源教育台湾人民,于当时日本急于矮化台湾人的状况下,提供一个以台湾为主的教育管道。台中中学的成立,是结合全岛绅士富豪为台湾人争取教育权,带有民族运动色彩,是为民族运动先声。
  1914年12月20日,林献堂与日本退休政要板垣退助在台北成立“台湾同化会”,企图假文化之名,行争取民族平等待遇之实。总督府知道该组织的动机后,乃发动官民合作攻击板垣退助。1915年1月26日,日本政府以“妨害公安”之名下令解散该会。梁启超建议的联合策略,并未奏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兴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自决的呼声高涨。在这波潮流下,为争取台湾民众的权利,设置议会乃成为重要手段。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在林献堂的领导下,自1921年至1934年的14年间,共向日本帝国议会提出15次请愿。1927年之后民族运动阵线分裂,加上内外环境变化激烈,1934年请愿运动遂告中止。
  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是藉由台湾文化协会的活动推广至全岛。“台湾文化协会”成立于1921年10月17日,虽由蒋渭水创立,但得到林献堂的大力支持,故由他担任总理之职。“台湾文体协会”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政治组织,该组织拥有会员1032人,网罗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当时台湾的青年才俊,成为当时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主干。自1923年至1927年止,他积极参与文协的活动,如在各地设读报社,举办讲习会,对民众进行思想的启蒙,1924年起连续在“莱园”举办夏季学校,启发青年之民族精神,文协在各地举办的文化演讲会更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工作。
  此外,他并先后创办《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等报刊,推动台湾民族运动。1927年又与蒋渭水等共组台湾民众党,后环游欧美各国。1929年任《台湾新民报》首任会长,在祖国新文化运动感召下,联合台湾进步爱国文化人士,推动“台湾新文学”运动,唤起台胞的近代民族意识。经济上,代表地主绅士利益,但积极支持发展民族企业,曾创立大东信托株式会社,自任社长,与日本殖民资本很少联系,为民族资本代表。他主张在殖民体制内合法抗争,争取自治权,常被日本殖民者利用笼络。日本殖民者曾任命他为“贵族院议员”,并授予“恩赐勋三等”,借此安抚台湾绅民,对其自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张加以压制,以维护殖民统治。
  1935年台湾的政治社会运动终告沉寂。1940年代台湾进入皇民化时期,日本为使台人日本化与日本同心协力投入战争,故积极拉拢政治运动领袖,先后敦请林献堂担任总督府评议员、大屯郡事务长、贵族院敕选议员。
  1946年,林献堂应丘念台之邀参加“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南京参拜中山陵,与蒋介石会面,之后转赴西安祭拜黄陵。回台湾后历任彰化银行董事长、省政府委员、台湾省通志馆馆长等职位。台湾光复后,发生惊动台湾各界的“二二八事件”,林献堂亦受到影响。林献堂被列入指为“台省汉奸”的黑名单,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狱之灾。
  1949年9月,林献堂以养病为由黯然离开台湾,寓居日本,婉拒蒋介石当局的返台规劝。1956年,思乡难归的林献堂,留下了“异国江山堪小住,故国花草有谁怜”的伤感诗句,病逝东京,享年七十六岁。他著有旧诗集《海上唱和集》、《东游吟草》、新诗250首、散文《环球游记》等。自此,“雾峰林家”高潮迭起的家族史逐渐衰落。
  马英九在雾峰林家的题字。
  台湾军民痛击日本侵略军。


闽南日报2009年11月4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0:29 , Processed in 0.03834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