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542|回复: 2

百年沧桑话林家 (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9 14: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盛发   文/供图
  四
  《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对台湾而言,不亚于一场海啸和地震;对“雾峰林家”而言,更是一场灾难。特别是林朝栋的保台护家大业。可喜的是,其未竟事业后继有人。林资铿,林朝栋之子,子承父业,不负众望,继续高举“有国才有台,爱台先爱国”和实业建设的大旗,驰骋在海峡两岸,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努力奋斗。
  林资铿(1878-1925年),字季商,号祖密。自幼秉承祖父辈崇文习武之特质,深怀阳刚奋武之气概,少年即涉足军旅,跟随父亲平定生番骚乱及抗法,目睹耳濡父辈浴血奋战的卫国战绩,培养了强烈爱国爱乡的情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他十八岁时随父奉旨内渡大陆,不久遵奉父命回台经营雾峰产业,而且更在此后的一连串起义事件中,如罗福星起义(苗栗事件)、张火炉起义(大甲、大湖事件)、余清芳领导的噍吧年(也称噍叭年)起义等,全都给予不同程度的秘密资助。1904年,他乘为父奔丧之机,举家从台湾迁居鼓浪屿,并毅然宣布退出日本籍,成为日据时代恢复中国国籍的第一个台湾人。此前,日本侵略者屡以高官厚禄相诱,遭拒。恼羞成怒的侵略者因此没收了林家在台山林二万多甲。林家在台五百多处樟脑作坊、糖铺悉数荒废。面对巨大财产的损失,林祖密一点也不后悔,其“爱国甚爱家”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林祖密是个实业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漳州地区水灾严重,他慷慨解囊,捐资5万银元购粮赈民,当时漳州人民众口皆碑盛赞祖密功德;民国二年,他先是在南靖县径口置田900多亩,开办垦牧公司;接着耗资6万元,创办郭坑后港林场;继又聘地矿师赴龙岩、漳平探测煤矿,并投资7万元开办漳平梅花坑煤矿;为繁荣经济和便利煤炭外运,他组建了华丰疏河公司,疏浚北溪河道;铺设程溪至漳州的轻便铁路,前后历时两年,耗资20万元。此举对促进漳州、北溪水陆交通便利,贡献极大。
  林祖密又是个革命家。1915年,他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次年,收编闽南靖国、护法两派队伍,并捐数十万银元为军饷,建立一支革命军,参加讨袁护法战争。1918年,林祖密被孙中山委任为陆军闽南军司令。鉴于当时闽南军界缺乏军事骨干,他在漳州创办“随营学校”(军校),创办时间比黄埔军校还早5年。
  1919年,林祖密任粤军第二预备队司令,后任汕头警备司令。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后又任大本营参议。1922年,被福建省省长林森委为省水利局长,后因军阀孙传芳入闽而去职。
  1925年8月,林祖密被北洋军阀李厚基的部下张毅杀害于店仔圩(今华安县新圩镇,已为虚墟),年仅四十七岁。
  林祖密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1940年,国民党当局追念林祖密的突出贡献,明令抚恤,并以其事迹宣付党史。1965年,中国国民党追怀义烈,特颁“忠烈永式”匾额,以示旌扬,现匾额悬挂在“雾峰林家”宫保第。
  五
  岁月如梭,沧海横流。“雾峰林家”一路走来,镇静从容,秉持固有本色,继往开来,后代子孙承袭了祖父辈的武德遗风和爱国爱乡的精神,奋战在时代最前线。林正亨——林祖密之子以自己年轻的生命、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动人篇章。
  林正亨,从小在林公馆(厦门宫保第)内长大,自幼受到父亲的革命思想熏陶。在日军大举侵占东北和华北大片土地之后,他毅然丢掉画笔从戎,报考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并在抗战爆发后不久投入抗战。随后,转战湖南、广西等战场。在赴广西作战前夕,林正亨拍了一张戎装照片,并在照片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戎装难掩书生面,铁石岂如壮士心,从此北骋南驰戴日月,衣霜雪。笑斫倭奴头当球,饥餐倭奴肉与血,国土未复时,困杀身心不歇!”体现了其坚强杀敌之心。
  1944年,林正亨主动请战参加了第二支赴缅作战的远征军,英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因此而身负16处重伤。在美国医生的抢救下,虽然命是保住了,但他的两只手都伤了筋,再也握不住拳,成了残废人。抗战胜利后,林正亨用那只勉强可以执笔的右手,给母亲写下一封家书:“……在这神圣的战争中,我可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应该为家族的光荣来欢笑,你并没为林家白白地教养了我,我现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荣的人物。”其忠贞报国之心跃然纸上。
  抗战胜利后,林正亨由大陆回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林正亨具有强烈的台湾乡土意识,在1950年国民党实行的“白色恐怖”时期,他虽是现职中校,可是很同情事变的受难者。在“二·二八”武装斗争中,与林献堂一同和国民党军队周旋谈判,使斗争最激烈的台中地区得以减少伤亡及各种损失。“二·二八”事发后,即申请退职。但却也因此事件而受牢狱之苦,并惨遭枪毙,成为刑死马町场的第一个台湾人。
  综观“雾峰林家”,武风浓厚,尤其下厝为甚。自林文察、子林朝栋、孙林祖密,到曾孙林正熊、林正传、林正亨、林正元等,从清代至战后,数代均从军。可以说,雾峰林氏的历史是一部用鲜血和忠贞写成的,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页辉煌篇章。难怪在日据时期,日本人对此会有“‘雾峰林家’门阀冠绝全台”之称。
  文风鼎盛的
  “雾峰林家”(顶厝)
  “雾峰林家”自乾隆至光绪初年,无论是下厝、还是顶厝,整体上是以阳刚尚武、勇猛剽悍的草莽形象出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雾峰林氏家族的本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以林文钦中举为拐点。即从林文钦起,“雾峰林家”一改先前尚武、草莽之家风,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家族气质也渐由武质士绅转变为文质士绅,尤以顶厝为盛。后裔中林朝宗、林朝崧、林朝璇等纷纷中秀才;林资修、林资铿等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都与其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前面提到的“雾峰林家”下厝主要是以武功扬名立业;而顶厝,在很长时期也跟下厝一样是靠着尚武好勇打拼过来的。林定邦的兄弟林奠国,“雾峰林家”顶厝始祖,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代表。
  林奠国,字景山,林文察之叔,以勇武称。据《台湾记忆》载,“庄人皆习武,手把耒耜,腰插刀枪,以相角逐,奠国则能御之”,可见,林奠国武技、勇力非凡过人。另据《台湾通史》载,清同治元年,戴潮春之乱开始,淡水同知秋日觐见林家势大,便请林奠国率乡勇前去会合。没想到,秋日觐部下林日成叛变,杀秋日觐投效戴潮春,于是林奠国被迫退守阿罩雾庄。但是庄内乡勇多已随林文察内渡转战闽浙,林家势单力薄,再加上林日成猛烈攻击,情况相当危急。正在此时,东势角庄罗冠英率军来援,起初众人因东势援军多为客家人,害怕会发生闽、粤械斗,形成内乱,幸好林奠国之子林文凤晓以大义,使二族人携手合作,共退大敌。不久林文察率军返台剿乱,叔侄二人更是同力杀敌,林奠国也因功被授知府,赏戴花翎。
  同治三年,林文察奉调内渡,林奠国也随军前行。据《台湾通史》描述,林文察及其叔林奠国所率清兵台勇在漳州遭遇太平军围困,“竭力奋斗,所部多死伤”,眼看情势危急,为避免叔侄同死一役,乃令其叔突围。林奠国原本不从,但终接受命令撤军,回到福州。林奠国请求总督庆瑞发饷九千两,作为台湾子弟兵的遣散费,总督不但不许,而且还索贿两万两(一说五万两),并以临阵脱逃,弃主将于不顾之名,将其收押监禁。为此,林文凤请父亲答应总督之所求,早日还乡。但是林奠国说:“吾为国家效命,率子弟,赴疆场,糜财固不足惜,而彼反以功为罪,此胡可者?自吾与乡里五百人而西,今所部多没,吾则独归,又何面目以见父老乎?”于是,将家中之事交代林文凤,并命其抚恤乡勇各家,然后自己留在福州,以备调查审讯,过十七年而亡,清廷诰授朝议大夫,追赠奉政大夫。林奠国有三子,文凤、文典、文钦,其中以文钦为能,他是将“雾峰林家”由武功转为文人书香世家的关键人物。
  万松关左宗棠题写的碑刻。
  林祖密像。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福建闽台“陆提军门林赏六钱”银质赏牌(陆提军门林——林文察)。

闽南日报2009.10.28
发表于 2009-10-29 18: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雾峰林家的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啊.这可能是一个污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2: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一枪干倒 那也不能说是污点,因为在那个时代各为其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要见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5 02:35 , Processed in 0.05843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