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856|回复: 0

殷少師、唐謚太師比干公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0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干是人祖黃帝之後,殷商帝王之裔.殷末都城朝歌人(1).生於公元前1109年農歷四月初四日(2).他曾參於父王文丁政事、輔佐王兄帝乙、為帝辛少師,有“三代孤忠”之譽(3)。公元前1047年農歷十一月二十六日,因直諫紂王而被紂王剖腹摘心殘害,終年六十三歲(4)。
黃帝五代孫契,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國於商(今商丘附近),賜子姓。契傳十四代到天乙,於公元前1600年伐夏桀而得天下,建立商朝,都東亳(5)。(東亳在商丘附近,早期的西亳在洛陽郾師附近)天乙又稱湯,謚號成湯。湯傳十代到盤庚,遷都於殷(今安陽附近),史稱殷商(6)。盤庚後第八王五代孫武乙、曾一度遷都於沫,到武乙子文丁時,才定都於沫。傳至文丁孫受辛中期,又將沫更名為朝歌。文丁帝生三子:乙、箕、干,乙繼帝位稱帝乙。帝乙生三子:微、仲衍、辛,辛繼帝位,在位三十年。於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牧野大戰”潰敗於姬發,帝辛自焚於朝歌城內“摘星樓上”,殷商滅亡。從湯到辛,經十七代三十王,歷五百五十五年(7)。
比干幼年聰慧、勤學善思。尚年幼時,就能參議父王文丁國事;及長,又以少師高位輔佐帝乙。帝乙临終時,又受托孤重任,匡扶帝辛。比干從政長達四十多年,在減輕農奴賦稅、勞役,鼓勵發展農牧,破除巫師迷信,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擴展疆域等方面,都做出杰出貢獻。
幼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8)。受辛虽是幼子,上有長次二兄,但因一方面其母在生受辛時才成為帝乙“正妃”,另一方面又基於受辛文、武兼備的才干,所以,比干力主受辛繼任帝位。
受辛繼位後,在王室重臣箕子,比干,微子和朝中大臣商容等的輔佐下,頃聽臣議,力主朝政。特別是對受托孤重任的少師比干,更是言聽計從。所以,受辛繼位初期,注意發展農牧業和手工,鑄造等業,並在朝歌西部的太行山深處,認真操練兵馬,使國富兵強(9)。為完成父王帝乙征東夷的大業,受辛將內政委托比干主持,自己親率大軍東征。由於帝辛的軍事才能,取了東征的勝利。接著又命大師率兵征伐東北夷族,直達鴨綠江邊。當時,殷商成為疆域遼闊,威震海內的強國。民諺曰:“紂王江山,鐵桶一般”(10)。可以說,帝辛是中國大統一的奠基人之一。這一切,都是在以比干為核心的文臣武將的支持下完成的。
不幸的是,帝辛在充耳欲聾的歌功頌德聲浪中走向了反面。《史記·殷本紀》記述說:“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已之下”,“好酒淫樂,譬於婦人”,“重型辟,有炮烙之法”(11)。
在這種情況下,比干耐心多次向帝辛講述先王創業艱幸,要為政“行仁愛民”,“修政行德”。向帝辛介紹“太甲避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使“百姓以寧”,國勢复興的往事。希望帝辛能像太甲一樣。洗心易行,保著殷商基業。可悲的是,紂王不但不聽比干勸告,反而變本加利,日甚一日。他一方面大興土木,擴建離宮別館,樓台亭榭,酒池肉林;一方面殺九候,脯鄂候,囚西伯姬昌(12)。他疏賢臣,親小人,任用好利善谀的費中和惡來,極盡倒行逆施之事。出現了“殷人弗親,諸候益疏”,民怨沸騰,眾叛親離的局面。比干見微子逃走了,太師箕子也佯狂为奴。他非常痛切的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比干将生死置之杜外,一連三天犯顏直諫紂王。紂王怒問:“何以自持?”比干說:“修善行仁,以義自持”。紂王憤恨的說:“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諸?” 隨殺比干於“摘星樓”上,並剖腹摘心。現在淇县城內,尚存有摘星樓樓基遺址。後人為懷念忠臣比干,將摘星樓樓基遺址叫做“摘心台”(13)。比干壯烈以死殉國的次年,姬發大舉伐紂,在朝歌南郊牧野決戰中,紂兵潰敗。他逃入朝歌城中,登摘星樓自焚。殷商滅亡。今淇縣城東二十里處淇河西岸有紂王墓,立有歷史學家周谷城題写“紂王之墓”四個大字的墓碑(14)。
比干葬於朝歌南二十五里的王畿之上。經歷代地域變革,現屬衛輝市轄區,在市北十五華里處京廣線東側的比干廟村。歷代開明帝王,從周武王,魏孝文帝,直到清康熙、乾隆,都將比干的“犯顏直諫”看成是“忠君愛國”的典范。所謂“諫臣極則”。他們知道像比干這樣的忠臣,對國家的興亡多麼重要。所以,周武王封比干墓,魏孝文帝首建比干廟。唐太宗追封太師,謚號“忠烈公”(15.)。唐翰林院大學士右拾遺大詩人李白,在他撰写的《少師比干公墓廟碑銘》中評价比干說:“剖心非痛,亡殷為病,公之忠烈,其若是焉”。當公尚存,雖觀兵孟津,仍羈彼西土(指姬發);及公之丧,乃引兵東進。存亡所系,豈不重哉!
歷代將相文人,凡正直愛國者,無不以比干的“忠諫殉國”為榜樣。屈原,伍子胥,岳飛,文天祥等,都對比干十分尊崇。明代嘉靖時,衛輝府同知通政司右參議斐騫,在他撰写的《重修太師殷比干墓碑記》中說:“萬世為臣者,若欲盡忠死節,當以比干為宗師(16)。”
比干殉難時,兒子逃入朝歌西郊的長林山中。(既今淇縣城西太行山余脉),遂改為林姓(17)。周武王克殷後,在朝歌命封比干墓,又在山林中找到林堅,封為大夫,食邑博陵(18)。因此,比干為林姓宗祖,林堅為得姓始祖,朝歌(今淇縣)是林姓宗族發祥紀念他。
三千多年來,林氏一族,迄今蕃衍两千多萬人,播遷國內外(19)。包括朝歌在內的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以及相鄰的山西東部山區,是林氏族人最早的蕃衍生息之地。因周代初期這一地區處於古河水(今黃河)的西河和注入西河的淇水(今淇縣)之西,族史上將在這一地區蕃衍生息的最早林氏族人,稱為“西河林氏”(20)。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林氏族人有林堅,林載,林光,林長,林翊等。以後逐步向齊魯擴展、形成“濟南林氏”。載入史冊的有林回,林類,林放,林皋,林尊等。继而向安徽、江苏播迁,形成“下邳林氏”,最負盛名的有林禮,林穎,林懋等。以林閭為代表的一支林氏族人,經漢中向西南成都一帶發展,形成“成都林氏”東晉以後,隨著林祿進入閩地,在福建沿海地區發展蕃衍,形成以林祿,林披,林蘊等為代表的“閩南林氏”。唐代中晚期,河南固始一些林氏族人隨軍進入福建,使林姓族人在福建成為人數眾多的姓氏(21)。宋元之後,福建林氏族人逐漸向廣東,廣西、海南擴展。到明清之時,林姓族人一方面從沿海的南方地區進入台灣和東南亞地區,並逐步播遷世界各地;一方面也因經商、做官,帶兵征戰,部分族人又遷回到內地各省區。
三千多年來,林氏宗族歷代名人輩出。明世宗在林氏家譜上,題贈御詩一首:“林氏富貴騰中華,三狀四眼五探花;六會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進士二百腰金帶,举人一千帽烏紗;貢監生員難屈指,郡州府縣水推沙。”以“義、烈、忠、孝,詩、禮、友、信”為家範的林氏族人,弘揚比干公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億萬炎黃子孫,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文明進步,將孜孜不倦的做出更大的卓越貢獻。

河南:鶴壁市朝歌林氏宗親會暨林堅學會

會長:裔孫
林凱山
敬撰


一九九四年十月五日初稿
      注    ;          二000年十一月二十日据《夏、商、周年表》修改
(1)殷末紂王都城朝歌,在紂王之前原地名為沫邑,也稱妹鄉。紂王中期因城西有朝歌山而更名明歌。春秋時改名朝歌邑,漢晉時朝歌縣。唐、宋時改名衛縣,元代時因境內的淇水(今淇河)而設置淇洲,明洪武元年降淇洲為淇縣,清代和民國直至今天仍為淇縣。但朝歌地名,迄今仍在群眾口頭流傳。

(2)“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推定的《夏、商、周年表》,殷商始於公元前一六00年,終止於公元前一0四六年。按《史記·周本紀》和比干廟中現存的明代弘治十一年“重修比干廟碑記”記載:“比干死後一年,武王伐紂”推斷,比干應殉難於公元前一0四七年。為了沿襲族人祭祖習慣,不使現存族譜有較大的變動,仍將比干享壽六十三歲,和農歷四月初四是誕辰日,十一月二十六日是殉難日保留下來。如此考慮,比干應誕生於殷帝文丁四年,即公元前一一0九農歷四月初四日(文丁在位前1112年-1102年,帝辛在位前1075-1046年,在位三十年)。
(3)此碑现存于比干庙中。
(4)参看《西河九龙族谱》,《睢阳林氏家谱》。
(5)《夏,商,周年表》推定夏朝为公元前二0七0年到一六00年。
(6)《史記·殷本紀》注释中说,盘庚迁殷到纣王,从未迁都。但这与周武王伐纣,兵進至朝歌,紂王自焚,殷亡的史實不符。古代使用槍刀等兵器作戰,如當時殷朝都城在現今的安陽附近,距朝歌還有約壹佰五十華里,周武王必然進攻殷都,而不會從朝歌,就收兵西去。

(7)新推出《夏、商、周年表》寫明;商代始於公元前一六00年,止於公元前一0四六年,共计五百五拾年。
(8)《史记·殷本纪》
(9)现在淇县城西太行山余脉中,有殷末纣王练兵遗址《纣王殿》,传说纣王在此练兵十二年。
(10)河南地区,尤其是淇县一带留传的民间故事。“殷纣王江山,铁能一般”几乎是家喻户晓。
(11)参看《史记·殷本纪》
(12)参看《史记·殷本纪》
(13)《史记·周本纪》记述说:“纣走,反入登于廘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至商国”,注释《正义》“谓至朝歌”。上下文联起来,显然是说“鹿台在朝歌城中”。但现在鹿台遗址在距县城西十五华里的太行山余脉牛岭中。而今淇县城内,只有“摘星楼”遗址,因此,太史公可能将星摘楼误写为鹿台。司马迁写《史记》一书时,距殷末已一千多年,当时的资料和调查研究条件极差,太史公虽然写书极其认真,但出现少量差错属正常。这样分析,比干剖腹摘心处,也是纣王自焚身亡处。
(14)民间故事传说纣葬于淇河深潭中。现在的纣王墓在淇河西岸,呈长冢形。北去五十余米,有一小冢,传说是旦妃墓。
(15)比干庙中,还有元仁宗碑,明孝宗碑,清乾隆碑等重要文物。

(16)此碑在《比干舆林氏》一书中,被称为“林氏姓原碑”,碑文中有“比坚,比干子也,逃匿林谷,窍姓为林,武王封为河清公”一句叙述。碑文中也没有“甫孕三月,,的说法。
(17)参看《元和姓纂》书中“林”姓一节。包括《元和姓纂》在内的唐宋以来一些姓
氏专著,称王姓中最早最多一支族人和孙姓中的一支族人,也是比干后代。但迄今没有见
到有哪一部王姓家谱或孙姓家谱,记载是比干后代,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18)
博陵在今河北省的古冀州地,又称博陵邑。此后,历史上又在这里设“博陵国”
“博陵郡”。既今河北安平,蠡县一带。

(19)
有说现在林氏人口有七千万,这种说法太夸大了。排在大姓第十六位的林姓若有
七千万,仅前十六姓人口就超过十二亿了。

(20)
国家组建的“中国历史地图”编写组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中有一张殷末周
初地图,图中显示,古河水在朝歌附近分成两条南北流向的支流,称西河和东河。朝歌恰
在西河之西。当时的淇水(今淇河)也在朝歌东边注入西河。

(21)
现在福建的“陶江林氏”,“濂江林氏”,“控鹤林氏”,“福全后安林氏”,
“六桥林氏”都是唐代中、晚期进入福建的林姓族人后代。




林凯山自注于鹤壁,仅供参考



二O 0 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通信地址:河南鹤壁矿务局中学


邮编:458000
宅电:0392—2634825手机;13033886144





来源:http://hi.baidu.com/%C1%D6%BF%AD%C8%FD/blog/item/8bb1ceeb649e2cd4d539c939.html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4 13:45 , Processed in 0.05478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