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三十四代孙,殷末帝辛少师比干公之子坚,子姓,殷都朝歌人(2)。公元前1060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3),诞生于朝歌少师相府(4)。公元前1047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 比干因犯颜忠谏激怒纣王,被纣王剖腹摘心残害,为国殉难(5)。年仅十四岁的儿子坚,逃难于朝歌郊野长林山避难,遂改姓林(6)。周武王灭纣后,封比干墓(7),又找回逃难的林坚,封为大夫,食邑博陵二千户(8)。博陵在古冀州地(9),即今河北省安平、蠡县一带(10)。 坚公继承了父亲勤政爱民的品德、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对发展农牧,手工业方面,尽心竭力。并尽量减轻农奴劳役,租赋负担,使国人安居乐业,深受农奴拥戴(11)。
坚公夫人姜氏,生二子,长名载,次名磋(12)。坚公逝世于公元前995年农历十月十日,享寿六十五岁(13)。坚公和姜氏
夫人墓在古朝歌城外(14)。因比干公和坚公墓都在朝歌郊野(15)
,而封地远在冀州博陵,所以后代子孙常往反于两地之间。
殷末到周代春秋林放(16)之前的十几代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以及相邻的山西东部地区蕃衍生息(17)。因这一地区当时恰在古河水(今黄河)西河和注人河水的淇水(今淇河)之西(18),所以,早期这一地区的林氏族人,族史上称“西河林氏”。堂号“西河堂”。堂联为:西山瑞满三仁著绩,河水祥钟双桂流芳。殷末周初至今三千多年,林氏族人蕃衍逾2千万,分布遍及国内外(19)。历代林氏族人分支甚多,又衍生出许多分堂号(20)。但“西河堂”是国内外族人公认的总堂号。
河南:鹤壁市朝歌林氏宗亲会暨林坚学会
1,在古今林氏家谱中,介绍宗祖比干公的资料很多。但是介绍得姓始祖林坚公的资料几乎没有。因此,在林氏族人中,造成知道宗祖比千公的族人很多,知道得姓始祖林坚公的族人却极少。甚至不仅在海外林姓族人中,就是在国内林姓族人中,出现后裔子孙和始祖同用一个名字的现象。
近几年,海内外林氏宗亲,多次约我写“得姓始祖林坚公传”.由于在典籍和古谱中查不到写传记的足够资料,迟迟无法动笔。原籍大陆,后移居台湾,现定居加拿大的林宗华宗长,为约我写传曾愿出资对坚公生平事绩进行一次调查。当时曾计划:①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进行一次深入民间的考查访问;②对现存史籍,古谱作一次细致的查阅;③在上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筛选,归纳,总结,写出坚公生平事绩初稿;④邀请海内外族史专家进行研讨,统一意见,写出《林坚公传略》。初步估计组织十人参加工作,时间定为两年,估计经费四到五万美金。当时我和宗华宗长双方都分别约请十多人对设想进行分析评估,不约而同的分别得出相近的结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而计划未能实施。
看到前人给远古先贤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画像,塑像,看到现代人在黄河岸边的邙山上给炎、黄二帝,大禹塑制的巨大塑像,使我受到了启发。 既然这些完全凭想像的画像和塑像,可以被人们接受,我为什么不能给始祖坚公写传?就像族谱中出现的比千公,坚公画像一样。我仔细考虑了写传的原则:①根据现有极少资料进行罗辑推理;②按人们公认的常理加以演绎;③根据对始祖的尊崇和敬意,加以理想化的描述;④基于方便族人祭祀始祖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根据这些原则写出的《林氏得姓始祖坚公传略》,林氏族人看后,能对始祖坚公生平事绩,品德情操,有一个轮廓清晰的认识,达到慎终追远,尊宗敬祖的目的。同时,也使更多的族人对始祖林坚公有个轮廊的了解,避免后代子孙再用始祖坚公之名命名。
(2)汉代司马迁著《史记》中卷一“五帝本纪”和“殷本纪”称:人祖黄帝五世孙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封国于商(今河南商丘附近,称东亳。西亳在洛阳偃师附近), 国号商, 赐子姓。契传十四世到成汤,得天下而建立商朝。汤传十五世到文丁(又称太丁,黄帝三十二世。),生三子:乙、箕、干。乙继帝位,称帝乙,次子封国于箕而称箕子,官太师。干封国于比而称比干,官少师。帝乙生三子:启,仲衍,辛,辛继帝位,后眨称纣。箕子在殷亡后,率子女和部分族人及一些殷朝的支持者东渡朝鲜,在朝鲜蕃衍生息.并建立古朝鲜国。比干子名坚,是黄帝三十四代裔孙。
自天乙(成汤)击败夏桀建立商朝之后,国都经历了多次迁移。直到盘庚帝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附近),国都才稳定下来,并延续了五世九帝王。到武乙在位末年,因殷地水患危及都城,又迁都距殷地很近的沫邑(纣王中期更名朝歌)。此后殷末文丁,帝乙、 帝辛将沫邑作为都城。所以说林坚公是“殷都朝歌人”。
(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经几年的考查论证,推定出“夏商周年表”,并经国家验收,于2000年11月9日由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播出,10日由报纸公布。年表中商代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殷代最后三帝王,又丁从公前1112年到公元前1102年,在位11年;帝乙从公元前1101年到公元前1076年,在位26年:帝辛(纣)从、公元前1075年到公元前1046年,在位30年。周武王伐纣克商的“牧野之战”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东观兵,至盟津”。《集解》徐广日:“谯周云史记武王十一年东观兵,十三年克纣”。比干庙中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9年)“重修比干庙碑记:”中称:“比干死后一年,武王代纣。”据此推断,比干殉难于公元前1047年初。(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按比干殉难时子坚个四岁计算,坚公应诞生于公元前1贴0年,诞生日选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正是早春林木萌发之季,寓有子孙繁兴之意,也便于参加比干公诞辰纪念活动。
(4)比干殉难时儿子坚十四岁,当然应诞生在比干在朝歌的少师宅第。
(5)比干殉难亍公元前1047年初,注②已说明。为什么具体月日是十一月二十六日?清代嘉庆四年(公元1800年),嘉平族人林登龙撰“比干公后传”,附印子《阳林氏家谱》。文中称; “(先公)卒子帝辛戊寅之三十二祀,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寿六十三岁”。而农历四月初四,作为比干诞辰纪念臼,这只是作为族人纪念祖先的统一的, 具体的月日,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实际诞生月日已难于考知。
(6)唐元和七年(公元S1Z年),大常博上。族人林宝,奉皇帝之命,
撰编《元和姓纂》一书,供皇帝封赐官员时查证族史。林宝以“案捃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的极其认真的态度,编撰了这部影响至今的姓氏专著。
林宝在林姓一节中写道;“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
之山,遂姓林氏。”既然比干殉难时,儿子坚已能独自逃难,因此年纪至少十四五岁。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中书令温彦博应林氏族人之托,撰写了“林氏源流总序”文,文中说比干死时,正妃夫人陈氏“甫孕三月”。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尚书礼部员外郎,族人林蕴撰写“林氏宗谱原序”一文,文中也说:“(比干死时)丈。、陈氏娠方三月、逃于长林山石室中生男泉。”《闽林开族千年谱》一书,不仅选登了这两篇谱序,辽载入了一篇借林宝之名伪撰的—篇“元和姓纂净”,也称有“甫孕三月”之事。所以我本人一开始也中其害,为“甫孕三月”之说做了宣传。但后来看到了《元和姓纂净一书,才认清真伪,并予以校正,研究族史,发现不合情理的错误时,应予纠正。
比干庙中现存一方古碑,何人立石于何年已无法辩认。但碑上“三代孤忠”四个大字清晰可见。所说三代,指比干父文、兄帝乙,侄帝辛三代的忠臣。 新的《夏商周年表》推定,文丁在位11年,帝乙在位26年,帝辛在位30年。三王合计在位67年。据此推断,比干殉难时,年纪不会少于63岁。试想,如此高寿的古代老人,怎能会和他的“正妃夫人”留下“甫孕三月”的后代?林宝既然是“诸家图牒、无不参详”,他在写林姓…节时, “参详”温彦博和林蕴的“谱序”是情理中的事。但林宝否定了“甫孕三月”之说。林宝之后,历代姓氏专著也采用林宝之说。由于历史土印刷困难,姓氏专著印数有限,—般群众难于见到。而温彦博和林蕴谱序,以及伪撰的“元和姓纂序”,刊印子林氏家谱,族人互相传抄,遗害至今。如不去除错的或严加批驳;而是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势必混淆视听,遗害后人。
(7)《史记·殷本纪》: “释篓子之囚,封比于之墓,表商容之间。”
(8)《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胜利后,不仅大封宗室至亲和功臣,对古贤君神农,黄帝,舜,禹等后代都有封地。甚至纣子禄父也封于朝歌以继殷祀。所以,对比干的。儿子林坚, “封为大夫(有说封博陵公),食邑二千户”也在情理之中。 但“命为三监”是错误的。武王虽然“命纣子绿父居朝歌以继殷祀”,但对禄父并不放心, 派他的三个弟弟串兵屯驻于朝歌南,北.东三方,监视绿父,史称“三监监殷”。 “三监”是周人监督殷人。因而对林坚不可能“命为三监”。
(9)冀州,属九州之一,后衍变为十二州。《史记》中“夏本纪”一文中有:“禹行自冀州始。”古朝歌和“西河”之地,皆在冀州地域中。
(10)古代林氏族谱中所说的博陵,也称博陵邑。后来历史上又在古博陵地设置博陵国,博陵郡筹建制,即今河北省安平,蠡县一带。此地古代属冀州地。
(11)老百姓一般的心态是希望当官的能清正廉洁,以民为本。 林氏族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得姓始祖是一位“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深受农奴拥戴的好官”。
(12)参看林恩显主编<<林氏简谱》、林树丹主编《海内外林氏源流》等谱。
(13)人活六十古来稀,这是一句老话,人们都希望祖宗是高寿的人。林木初冬落叶,故逝世日选在农历十月十日。坚公的诞辰日和逝世日,都用“选在”二宇。这是为明白告诉族人,诞辰日和逝世日,只是提供族人对得姓始祖一个统一的祭祀时间,而不是真实的诞辰和逝世时间。
受商代和周代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商代550年十七代三十—帝王的出生日和逝世日都无文字记载。西周从姬昌到姬燮前九帝王也无生、卒年月记载。西周后三王到东周二十五位帝王,只知死于何年而不知生于何年。直到秦始皇,历史土才记载了他的生、卒年,而不知何月何日。因此,林姓得姓始祖坚公准确的生
卒年,月,日,是难知道的。
(14)《林氏宗谱大全》有此记载。《比干文研》、
<<海内外林氏源流》予以转述。虽然现在河南淇县(古都朝歌)城外没有发现坚公和失人姜氏合葬墓,《淇县志》也没有记载。但“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比干墓又在古朝歌城南三十五里的王畿之 (今属卫辉市,在市北十五毕里处)。所以“坚公和夫人姜氏墓在古朝歌城外”的记述是在情理之中的。今后可以和族人协商,在淇县域外选一处佳境,封墓供族人祭祀。为了几千万林氏族人祭祀得姓始祖,不仅需要一个统一的祭祀时间,还希望有统一的祭祀地址,田而,族人协商封林坚夫妇墓是必要的。
封—座“假墓”是否会影响族人对林坚公夫妇的祭祀?不会这就看有没有尊宗敬祖的愿望和要求。如果没官尊宗敬祖的愿望和要求,真墓甚至活在世工的父母、祖父母,不是也有少数人不谨不敬,;来养,反而虐待吗?
众所周知,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普通黄帝后裔以至政界显贵,无不顶礼莫拜。要问那是人祖黄帝的真墓吗?不是!史学界考证认为,河北省涿鹿县桥山上的黄帝陵,才是黄帝的安葬地。但前往祭祀的人比陕西黄帝陵少得多。另外据史籍记载,河南省灵宝县荆山土的黄帝陵,在公元770年以前,香火兴盛,祭祀的。人众多。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陕西黄帝陵钦定为国家祭典,此后才香火兴盛。但既是这样,《封神榜》一书中仍说河南古代朝歌(今淇县)有黄帝陵(轩辕坟)。《史记封禅书》记述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
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从这段沪述看,所有黄帝陵都是“假封”的,因为黄帝已乘龙归天了。但不管是真是假,炎黄族人崇敬黄帝的祭祀,几千年来有增无减!
(15)林氏宗祖比干公墓,原在朝歌王畿牧野之地,距朝歌三个五华里。今属卫辉市辖区,在市北十五华里的京广铁路线东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比干死后,葬于都城南的王畿之上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封比干墓”。墓前有孔子剑刻碑,上书“殷比干奠”四个大字,墓字少写土字。为说明此碑确是孔子真迹,清代乾隆帝在碑工加刻“宣圣真笔”四宇。魏孝文帝因墓建庙,唐太宋又谥封“太师”。,从此之后,少师庙成为太师庙。庙中现存的魏碑,唐太宗碑,元仁宗碑,清乾隆碑和李白碑,属国家珍贵文物。
(16)中学术研究篇“先贤林放和孔圣”。
(17)西周早期的林氏族人聚集之地,周初林坚子孙十几人,长期往返于原籍和封地之间,因而子孙也在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蕃衍生息。一有战乱,自然而然的逃入山西东部太行山群山之中。朝歌距河北境约150华里,距山西境不足100华里。这就是前期
林氏族人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相邻地区生存蕃衍的原因。
(18)根据国家组建的“中国历史地图”编写组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和谭其骧编撰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册》记载,殷代和周初,古河水(今黄河)从沫邑(纣时史名朝歌)分成从南向北平行流向的两条支流西河和东河。古淇水(今淇河)流入西河。西河和淇水之西和以北,即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相邻的山西东部太行山区,泛称“西河地”。早在夏代,这一地区就有“西河”之地名。在这一地区最早蕃衍尘启、的林氏族人,称“西河林”,也称“西河衍派”。堂号“西河堂”。林氏族人发展蕃衍至
今天,分布国内外,都将这一地区视为“祖居地”,堂号“西河堂”为林氏族人的总堂号。以表示天下林姓同根同源。
古代姓氏专著记载,林姓之源有三:一为比干、林坚后裔;一为周室林开之裔,分别称为“子姓林”和“姬姓林”。北魏时,皇室内迁洛阳,又有少数民族“邱林氏改为林氏”。但发展到今天,没有看到过那一部《林氏家谱》写明是“姬姓之林”或“邱林氏改为林氏”之林。
就像黄河,长江一样,上游都有不止一条支流,但到了下游,汇成黄河、长江,已无法分清那些水来源于那一支流。黄河、长江流入大海大洋之后,又溶汇在一起。在大海大洋中,也分刁;出那些水宋自黄河,那些水来自长江。人类发展的总趋向,是民族、血统、肤色的逐步统一,若干年后,也可能出现“地球人”一词,以区别于其他星球主人。就是今天,经过历史上中国几次大的民族血统混溶,有谁敢保证他属于“纯汉人血统”?所以,在今天的林氏族人内部,不要再人为的划分界限。一定要说那——支林姓是“主流”、是“正宗”,“地位最高”等等。这种提法除了不利于林氏族人团结之外,再也没有史多的意义了。
(19)近年不少族谱族史资料称林氏人口约为七千万,这种说法有些夸大,在各大姓中,林姓排在第十六位,而李、王、张、刘、陈、杨前五姓人口都在八千万左右,也就是说,若第十六位的林姓人口有七千万,仅前十六姓就超过了十二亿了。所以,我粗略的估计为“约二千万”。
(20)
“西河堂”之外,以后林氏族人中又有“问礼堂”、 “十德堂”、“忠孝堂”等等。反应一定历史时期某一地区的林氏支派。
河南省鹤壁市朝歌林氏宗亲会暨林坚学会会长:裔孙林凯山 敬撰
通讯地址:河南鹤壁矿务局中学,家中电话,2634825,手机,1303388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