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943|回复: 0

康桥之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30 14: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0年春天,林徽因跟父亲来到英国。自8月至9月,随父亲游历了法国、瑞士、意大利、德意志、比利时等国。9月下旬,以优越的成绩考入伦敦圣玛莉学院学习。就在这一年的10月上旬,林徽因认识了徐志摩。
    1920年,徐志摩说:“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我认识了狄更生。狄更生是一个有名的作者,他的《一个中国人通信》与《一个现代聚餐谈话》两本小册子早得了我的景仰。我第一次会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以后我常到他家里去。”林宗孟即林长民。
    林徽因说:“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逖更生先生。”
    狄更生(1862—1932)当时在剑桥皇家学院主讲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同时也是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据著名小说家福斯特描述,狄更生“慷慨无私、聪敏、风趣、动人,满有振奋人心的活力”,“他所关心的是爱和真,他所希望的是人心向善”。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狄更生不存种族文化偏见,热爱东方和中国文化。因此,当聪慧好学、热情如火的徐志摩1920年经林长民介绍结识狄更生之后,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喝茶聊天,畅谈文学,成为忘年交。是狄更生,推荐徐志摩成为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可以随意选课的特别生;是狄更生,引导徐志摩领略“康桥”(即剑桥)的人文和自然之美,从而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用徐志摩自己的话来说,由于狄更生的精心安排,“我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也慢慢的‘发见’了康桥,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热恋引起社会的非议时,徐志摩不得不远走英伦,狄更生扮演过徐、陆两人传信使的角色,此是后话。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林徽因是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下,与徐志摩相识的。
    在英国,父亲担任“国家联盟”的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的理事,工作很忙,林徽因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因为美丽而感到寂寞。她在以后写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当时的情况: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上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想象的浪漫人物,欲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就在这种情形中,林徽因认识了前来拜访林长民的徐志摩。
    其时,徐志摩已是一个24岁的爸爸了。1915年10月29日,徐志摩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张幼仪生于1900年,比徐志摩小4岁。她的家是江苏宝山的名门望族,不但在上海金融界显赫一时,而且在商界、政界也极有权势。张幼仪的几个哥哥都颇不凡。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的创立者;四哥张嘉,曾是中国银行总裁,是“政学系”的重要人物,后当浙江军务督理秘书。

  1914年,张嘉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婚,以二妹张幼仪相许。徐家是江南有名的富商,家里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
    1915年10月,正在北京大学预科班读书的徐志摩被父亲召回海宁硖石,与张幼仪结婚。当时有人评价张幼仪:“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但徐志摩并不喜欢她。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这些在老人眼里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据张幼仪回忆,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把嘴往下一撇,用充满鄙夷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自从她嫁入徐家,徐志摩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张幼仪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徐志摩嫌她土气,应该不是从出身、地位等条件来说的,而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的年轻人,对没有见识、没有自我的传统女性的难以认同。
    结婚后,徐志摩继续外出读书,先后到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等处学习。1918年,经张君劢的引荐,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也就在这一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小名叫阿欢,大名叫积锴。长大后,成为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后到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徐志摩在家的时间很少,张幼仪牢记母亲的教诲:在婆家只能说“是”,不能说“不”。她每天足不出户,和婆婆在一起缝缝补补。张幼仪曾经写信给苏州第二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由于要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使她没能再去上学。一直到晚年,她都因没能到像丈夫所爱的女人读到的那种一流学校上学而耿耿以怀。
    梁启超很喜欢徐志摩这个学生,安排他赴美留学。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自费留学。梁启超本意望他成为政治家,回国改良社会,不想徐志摩这一去,自己转途英国追随罗素,结交了好多英国作家和艺术家,特别是在康桥(剑桥大学)读书的诗意生活,引发了他诗人的天性。从此,他放下课本,捧起雪莱,开始培育浪漫情怀。
    林徽因说:一开始,“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而林徽因这时简直要称他为“叔叔”了。当年同徐志摩一道去林家的张奚若后来对林徽因的子女说:“你们的妈妈当时梳着两条小辫子,差一点把我和志摩叫做叔叔!”
    林长民与徐志摩属于同一类人,可谓“一见钟情”。徐志摩经常到林家,林长民对他非常欣赏。他们一起聊天,有一次还用徐志摩家乡话来聊天。因为林长民的父亲曾经做过海宁的地方官,林长民也稍微能听懂一点。林长民还把他在日本留学时,与一个日本女孩恋爱的事情也告诉徐志摩。这两个男人还玩着互相写“情书”的游戏,把他们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徐志摩装成一个已婚女人,林长民装成一个已婚男人。
    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死于郭松龄之役。1926年2月6日,徐志摩在自己编辑的《晨报副刊》上刊出林长民的《一封情书》,加了按语:
   
    分明是写给他情人的,怎么会给我呢?我的答语是我就是他的情人。听我说这段逸话。4年前我在康桥时,宗孟在伦敦,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此装假通情书,我们设想一个情节,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是有妇之夫,在这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的讲恋爱。
   
    徐志摩到林家去,原先的属意在于父亲而不是女儿,但很快,徐志摩就发现了这个纤瘦的小姑娘身上有种罕见的纯洁和美丽。而林徽因也终于在寂寞阴暗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个“浪漫聪明”、肯同她谈话并愿意关爱她的人。林徽因的活泼、敏锐的洞察力、对文学的爱好,都使徐志摩倾倒,他坠入了爱河。徐志摩向林徽因发起了爱的进攻。林长民发现这一情景后,不仅不责备他,反而给以解说。他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信末附言“徽徽问候”。
    照理,林徽因应该感到高兴,她不是希望有人来“叩下门”,和她“谈话”,给她“讲故事”,可是当徐志摩以浪漫之爱叩响她的心扉时,她却“惶恐不知何以为答”了呢?是不是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林徽因年龄还小,几乎还不懂得爱情,只是做着少女的梦。林徽因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徐志摩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林徽因后来对子女说:“那时,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地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人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母亲当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
    徐志摩来到林家,林徽因还是感到很开心。他们有时在屋里聊天,有时到外边散步。他们踩着朦胧的月色,穿过轻薄的夜雾,在剑桥河畔肩并肩地走着,教堂的钟声,在他们身后缓缓升起。他俩默默地走着,忽然林徽因想起一件事情,不觉笑出了声。徐志摩不知她笑什么?只是看着她。

原来林徽因的姐夫温源宁,是徐志摩的同学。有一天,温源宁在学校宿舍里看书,外边下起了倾盆大雨。忽然,他听到有人猛烈地敲他的门,他把门打开,跳进来一个浑身被雨淋湿的徐志摩。他一进门拉着温源宁就往外跑,说:“我们快到桥上去等着。”温源宁被他说得莫名其妙,问徐志摩,“在这大雨里等什么?”徐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说:“看雨后的虹去!”温源宁说他不去,并且劝徐志摩将湿衣服换下来,穿上雨衣再去。可是,徐志摩不等他说完,就一溜烟地跑了。
    林徽因把这看虹的事情,问徐志摩是否有此事?徐志摩笑着点头承认这故事的真实性。林徽因一连串问了好几个问题:“那么下文呢?你立在桥上等了多久?看到虹了吗?”徐志摩说,他记不清在桥上立了多久,但是他看到了虹,美得无话说。林徽因打断了他对虹的描写,惊奇地又问:“怎么你会知道,准会有虹的?”徐志摩得意地笑着说:“完全诗意的信仰!”
    徐志摩在林徽因面前,是一个博学多才、朝气蓬勃的诗人,娓娓动听的言语,就像那剑桥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林徽因写的《那一晚》,真实地传递了那个浪漫夜晚的感觉: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接触日益频繁,见面时谈诗艺,谈书法,相偎相伴出入剧场、舞厅。徐志摩既倾心于林徽因,但又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是有妻子儿女的人了,他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郑重选择。于是,他在1920年11月20日给父母的信中写道:
   
    儿自离纽约以来,过二月矣。除与家中通电一次外,未尝得一纸消息……从前媳尚不时有短笺为慰,比自发心游欧以来,竟亦不复作书,儿实可怜,大人知否?即今媳出来事,虽蒙大人概诺,犹不知何日能来?张奚若言犹在耳,以彼血性,奈何以风波生怯,况冬渡重洋,又极安便哉。如此信到家时,犹未有解决,望大人更以儿意,小助奚若,儿切盼其来,非徒为儿媳计也。
   
    徐志摩在信中恳切地希望妻子到英国来陪读。1920年,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到达马赛港时,张幼仪回忆道:“我斜倚着船眩,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
    徐志摩和张幼仪住在伦敦郊区一个叫沙士顿的山村里。徐志摩带她到巴黎买了洋装,两人拍了惟一的合影照,给徐志摩的父母寄去。每天,徐志摩去剑桥上课,张幼仪则外出补习英语和德语,因为她将去德国留学。
    那些日子里,林徽因和徐志摩两人书信来往很频繁,两人见面时更是难舍难分。每次收到徐志摩的信,林徽因的心就会狂奔乱跳。
    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对她的侄孙女张邦梅说:
   
    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的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的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
   
    对于张幼仪来说,她当然可以这样来怀疑,但是她说的有几分不对。徐志摩每天等的有林徽因的信,也有林长民的“情书”。
    1927年3月15日,正在美国读书的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说:“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些话,说明他们当时确实是通信了,也说明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热烈追求没有很当真,不然,也不会说:“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徐志摩是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和张幼仪协议离婚的。证人是吴经熊和金岳霖。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一筹莫展的张幼仪只得向在巴黎的二哥求救。她怀着身孕,一个人从英国到巴黎,住了一阵后,又去德国,于1923年2月24日生下次子德生,小名叫彼得。1925年,彼得3岁时,死于腹膜炎。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徐志摩的双亲不忍其媳离徐家,认她为寄女。据说,他俩离婚后,书信反而多了。
    张幼仪在德国学业有成,回国后,在上海开办云裳时装公司、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等,后来还当过民社党的执行委员,兼财务部长。1949年,张幼仪移居香港,1953年8月,在东京,与中医季子缔结婚。张幼仪于1988年去世。
    张幼仪不恨陆小曼,却对林徽因耿耿于怀,她认为她的退出是为了林徽因,但林徽因却放弃了这段感情,致使后来的徐志摩方寸大乱,一步步朝错误里去,乃至最后的死都和她脱不了关系。
    林徽因能在关键的时候选择斩断情丝,固然展现出她在感情上理智成熟的一面,但徐志摩为她离婚却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林徽因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愧责。从张幼仪的自传中赫然发现这两个命运相牵连的女人绕着大半个地球、大半个世纪都没有见面,却在徐志摩走后17年,才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相见。当时林徽因病重托人带话说她想见张幼仪。林徽因当时已经做好了诀别人世的准备,但她心里最无法释怀的还是当年她曾闯入徐志摩的人生对张幼仪所造成的伤害。在张幼仪见了林徽因之后坦言: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从一个曾经被伤害的女人眼中去看另一个女人的感情,张幼仪的见证仿佛是替这段扑朔迷离的爱授予了印记。
    那么,为什么林徽因和徐志摩没有结成伉俪呢?梁思成曾经亲口对美国朋友费慰梅说过:“不管这段插曲造成过什么其他的困扰,但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

关于这件事情,徐志摩的近亲陈从周在80年代末,才讲给一位现代文学研究者孙琴安听。陈从周说:“上次你提这个问题,我没告诉你,是因为林徽因的两个姑妈还活着,现在她的姑妈已去世,我可以告诉你了。”他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要与林徽因结婚,林徽因是同意的,她的父亲也不反对,但她的两个姑妈却不同意。她们有些封建思想,认为林徽因是名门之女,又是林家的长女,如果与刚离了婚的徐志摩结婚,那就等于像填房一样,有辱林家的门面和名声。正是由于两个姑妈反对这桩婚事,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未结成夫妻。”

来源:来源:易文网 http://www.ewen.cc/music/bkview.asp?bkid=14918&cid=24445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0 03:31 , Processed in 0.04870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