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238|回复: 2

林德镛是潮州正牌武状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30 0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电视周报——揭阳视听》2000年9月13日发表了黄俊雄先生《谁是潮州正牌的武状元——是林德荣不是林德镛》的文章(下称“黄文”)。我想借用陶渊明的诗句,来个“疑义相与析”。
先析论点。
《黄文》论点是:“潮州正牌的武状元是林德荣不是林德镛”,从全文寻究其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作者无视或根本不知道有关的史籍记载所形成的基本观点,而仅以“民间的传说”而斥之为“传闻不实”,反之,则又以泰国《林氏西河族谱》区区一例,而作出结论。
为正视听,根有必要将“历史定沦”再重复一遍。
雍正本《揭阳县志》载:
一一康熙辛丑科:林德镛,状元,在城人,授御前侍卫。有传。(卷之五·选举)
一一林德镛,字白庵,在城人。天资豪宕,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康熙丁酉(康熙五十六年)武乡榜第二人,辛丑(康熙六十年)会试第九人,殿试鼎甲第一名及第,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随圣祖驾幸热河,隆宠遇。未竟其用,卒,论者悼之。(卷之六·人物)
雍正本《揭阳县志》编定于雍正九年,上距康熙六十年仅10年,此条应是目前所知各县、府、省志相关条目之滥觞,因而值得推许。又据《清史稿·选举志》,武科“状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及蓝翎侍卫、营卫、守备有差。”可知林德镛中了武状元“授悖常例,这些都可以留待研究。
《中国状元全传·清代武状元表》(车吉心主编1993年7月第1版)又有如下两条记载: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李显光。
康熙六十年辛丑:林德镛。山东美术出版社。
《中国状元全传》虽然编成于1993年,但其资料来源都是最原始最翔实的,因而权威性多受肯定。
《清圣祖实录》载:
一一五十一年……传胪:赐殿试武举李显光等九十九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一一六十年……传胪:赐殿试武举林德镛等一百十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林德镛是潮州正牌武状元毋庸置疑。
再析论据。
《黄文》的论据有三。一是林德荣与林大钦祖籍都是惠来,而其中林德荣先祖又是从林大钦出生地海阳山兜村移居揭阳棉湖的。这个论据本身可能是对的,但它并不能证明林德荣是武状元。《黄文》之所以在这一点上大铺张,可能是对仙都村状元府对联产生了误解。事实上,上联“上壬辰下壬辰上下壬辰双及第”,说的应是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和60年后的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林氏子弟中式的事,如果解成相隔180年所谓的林德荣得中的壬辰年为“下壬辰”,实在牵强,而进一步理解为“二位状元”相隔180年,更是离谱。至于下联“文状元武状元文武状元家声远”,意思明白,林氏确定出过二位状元,但为什么偏偏林德镛就不能适应这下联呢?二是以林翼龙墓道碑和见龙村大祠堂对联为证。两者也应该无错,但问题在于,这怎能成为“林德荣是武状元”的论据呢?笔者未见过原碑,但从林翼龙墓道碑照片(见报社存底照片传真件)看,井无立碑者林德荣是武状元的反映。此外,见龙村大祠堂对联中“两朝两状元”也同样不能成为“林大钦和林德荣是两状元”的依据,“两状元”为什么就不能是林大钦和林德镛呢?最后一个论据是泰国《西河林氏族谱》(原文排印为《泰国西林林氏族谱》,恐误)的记载,说林德荣为康熙五十一年武状元,林德镛不是科甲出身,故编在“历代名人录”。作者仅仅以族谱一例,而推翻史籍定论,实在也够大胆。
再简析论证方法。
《黄文》否定林德镛,推出林德荣,用什么武科考试分三场,什么林德镛是个武夫、无文化,光凭一把“臭力”,什么派钦差到揭阳缉拿,什么封赠的武状元等等。其实,武科考试岂止“三场”!是内三场外三场,准确说是六场。唯其难,方显艰苦卓绝。反之,以其难否定其可能,是不可取的。此外,《黄文》否定林德镛的方法,不外乎“传说+武断”。批评别人的“戏说”(其实庄群的“戏说”无可厚非),却以“传说”来推断自己的观点,从而轻松地“由此观之,林德镛不是经过殿试的正牌武状元……而是……封赠的武状元”(生授叫“封”,死认叫“赠”,《黄文》兼之,可知还是以猜测入文),实在省力,但却不能不反对。
林德镛还有很多谜等待人们去破解,是题外的话。

出 处: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郑智勇  来源:潮汕风情网 http://www.csfqw.com/html/398/2008071517421453.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01: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2000年9月13日《揭阳视听周报》黄俊雄先生的《谁是潮州正牌的武状元一一是林德荣不是林德镛》一文之后,先是大吃一惊,然而细看全文之后,却是淡然一笑一一该作者(下称《黄文》)怎么能以区区一二本(族谱)(历代称为野史)就否定了整个潮汕史(包括古今正史和古今野史),怎么能与1000万潮汕人开了这个不该开的玩笑!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略述已见,以供广大读者明鉴:

一、何谓“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

正史者,古今方家无不知晓,是经皇帝批准、由地方官府主办编撰而成的史书,谓之正史;野史者,是纯属私家编撰而成的史书、资料。历代史学家在编撰志书时,都是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以野业为参考。黄文却反行其道而行之一一以野史当成主要依据:

“民间传说”,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传说。有关林德镛的民间传说,潮汕的确不少。但在正史的记载中,“林德镛事迹”不是放在《传闻轶事》或《民间传说》的章节,而是放在《选举》、《贤达》、《人物》的章节上,怎么能说他“不外是民间的传说,却道不出一点儿证据”呢?另外,黄文说“潮汕多种报刊登载武状元林德镛的事迹,炒得沸沸扬扬,炒来炒去,不外是民间的传说”,黄文反对“林德镛事迹”“民间传说化”,但从黄文又可看出自己也卷入了“民间传说”的漩涡:如文章说,“康熙对林德荣是生是死,是叛是逃,疑虑重重(不排除梦中“寿齐”之说)”,这是其一;其二,文中说,“于是(康熙)派钦差到揭阳缉拿(林德荣),结果逮去了林德镛。当皇帝问明不是正牌的武状元林德荣,但见林德镛魁梧伟健,便隐藏了动机,留住他为侍卫。”这段记载有何根据?不正是民间传说吗?!

如果按黄文所说“见林德镛魁梧伟健……留住他为侍卫”,那么,全中国有数千万“魁梧伟健”的男性青年,也都该任为侍卫了吧?

同时,黄文中还用了不少估计和推测的字眼,如“可能”、“是否”、“一般”、“或者”,这都是史家所不容许的。

二、林簿镛事迹并非“民间传说”,而是古今正史、野史所载

黄文一开始就说:“长期以来,潮汕多种报刊登载武状元林德镛的事迹,炒得沸沸扬扬,炒来炒去,不外是民间的传说,却道不出一点儿证据。”这说法未免太过武断。请看:

雍正九年(1731年)揭阳知县陈树芝纂修的《揭阳县志》卷之五《选举》载:“康熙辛丑(1721年)科:林德镛,状元,在城人,授御前侍卫。有传。”(这里应着重说明,林德镛中状元距知县陈树艺修县志时间仅相差10年)

雍正本《揭阳县志》卷之六《人物》载:“林德镛,字白庵,在城人。天资豪宕,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康熙丁酉(1717年)武乡榜第二人,辛丑(1721年)会试第九人,殿试鼎甲第一名及第,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随圣祖驾幸热河,隆宠遇。未竟其用,卒,论者惜之。”

48年后由揭阳知县刘业勤纂修的《揭阳县志》卷之五《选举》载:(因个别字眼与雍正本有异,故再录)“康熙六十年辛丑科,林德镛,在城人,状元,授侍卫,有传。”在《贤达》中又载:“林德镛,字白庵,在城人,天资豪宕,臂力过人。康熙丁酉武闱第二入,辛丑会试第九人,殿试第一人,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扈驾幸热河宠方隆,未竟其用,遂卒。时论惜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汕还有大量官方出版的志书、史料都证实林德镛就是潮汕唯一武状元,不再赘述。

三、林德镛真的是一个“无文化”、“光凭一把‘臭刀’,未经会试而得殊恩而参加殿试”的人吗?

黄文说:“林德镛无文化”,“光凭一把臭刀”。这实在也令人啼笑皆非。未知他的刀‘臭’在哪里,我不敢举出民间传说中他舞刀时使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的场面,但我却牢牢记住正史对他那“天资豪宕,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的记载。更甚者,黄文还说林德镛“未经会试而得殊思参加殿试”,这更离谱!请看距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相差仅10年的雍正《揭阳县志》的记载:“林德镛……康熙丁酉武闱第二人,辛丑会试第九人,殿试第一人……”。这些由皇帝批准,地方官府纂修的志书,对林德镛记载得一清二楚,不仅记载他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甚至连他在这三级考试中获得第几名都载得分分明对于林德镛是潮州武状元的记载,在潮汕古今正史、野史早巳定论,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出 处: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徐光华 来源:潮汕风情网 http://www.csfqw.com/html/398/200807160904464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0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潮汕文化”2000年10月29日刊载徐光华先生《林德镛是武状元铁证如山》一文,有很多错讹,特予辨正。

1、野史与族谱问题一一《徐文》把野史与族谱列为同类,是不对的。野史也称稗史,是私家记载琐细的事。《汉书注》“如淳曰,王者欲知间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汉书》:“后以小说称为稗史。”族谱是宗族的谱系,主要记录族中名人事迹.,人物世系,考妣墓址、分金,这与“野史”不能等同。

2、正史与《县志》问题一一正史:清乾隆规定凡不经“宸断”(皇批)的不得列入,诏定甘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廿五史,但现代出版的廿五史则包括《清史稿》。

县志属地方志,是记载一县的疆域、沿革、古迹、险要、人物、物产、风俗等的书。再上有府志、通志(省)、一统志(全国)。县志就是县志,不属于正史。

3、乡贤与贤达的问题一一一县已故的循吏,编人“乡贤”,奉祀于乡贤词;为官政绩显著者编入“宦迹”。编入“贤达”的,是县中有名望的人物。林德镛不编入“乡贤”或“宦迹”而编入“贤达”与孝义,资料基本来自民间,不应说是殿试武状元,这正是“铁证如山”。

殿试武状元授一等侍卫是康熙时武科授官制。《县志》载林德镛授二等侍卫,显然不是正牌武状元。

请看康熙时武科考试的制度与授官法:

乡试(考举人)内外三场:外场考马射,策二问论一篇。

会试外场以内臣、大学士、都统四人主持,内场以翰林官院以阁部(六部大臣),都察院、翰詹堂官二入主持。

殿试:选进士若干名于保和殿举行,简(命)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然后试策论、文学,取一甲一二三名,临轩(天子御平台)传唱状元、榜眼、探花,一如文科。

会试科目和评定标准:外场首场马射毡球,二场步射布侯(箭靶),均发九箭,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式。然后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不合式不得式二场。二场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三项能一二者为合式,不合式者不得试三场。

内场分首次题: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兵法》。

试问:徐先生说:《县志》载林德镛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凭这一本领能考中武状元吗?应该说:《县志》是不能改动的,但后人在引用时不能全部照搬,如果将错就错,就不用考史了。

出 处: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雄民  来源:潮汕风情网 http://www.csfqw.com/html/398/200807151717519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6 17:57 , Processed in 0.04761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