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潮人来说,最重要的移民中转站当然是福建莆田。下乡调查,常听乡人:“先祖迁自莆田。”再找族谱印证,确信此说不谬。现在居住潮汕延及惠阳、海南岛的不少姓氏聚落,其先祖多由闽迁入,而尤以莆田籍居多。小小一个莆田,为何其移民遍布广东沿海及海南各县?这实在是移民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明代以前,中原人向福建移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为避战乱。如东晋初年,世居中原的林禄人福建避乱,他起初定居泉州(时称晋安),世代繁衍,林氏成为当时福建第一大姓,林禄被尊为开阂始祖。因莆田距泉州不远,庞大的林氏家族由泉州向莆田发展。到了唐代,莆田林氏可谓盛极一时,林禄的十六代裔孙林披生了9个儿子;全部当了刺史,历史上称为莆田九牧(刺史也称州牧)。因为族盛人众,宋代以后九牧和六牧的后代向潮州播迁。
2.随南宋小朝廷由福建莆田逃避元军追赶人潮州,宋亡后在此定居。
3.仕宦。莆田人文发展较早,且又是历代中原人人闽的主要居留地,历来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不少。如明代礼部尚书黄道周、吏部尚书方献夫等,皆原籍莆田县,致仕后在当地落籍(方献夫落籍于广州)。
关于以上情况可参考澄海县志办公室编写之《澄海百家姓》一书,这里不作赘述。着重谈的是莆田县如何成为文章开头所说的“中原移民的中转站或中途站”。澄海县建置较晚,又地处海滨,大多数人民是朋代以后才迁入的。
莆田成为移民中转站的历史最久。除了和珠玑巷、石壁乡一样,接待了一批批为避战乱
而经莆田入潮州的移民外,它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政府曾明确把莆田定为移民中转站。
原来明代从未元璋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和移民管理。公元1388年,朱元璋经过
激烈战争,打败了元朝统治者和各路农民义军,建立了明朝。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大量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要巩固政权,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奖励移民。他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 窄全”迁到“宽乡”,人多田少的地广的地方。小潮州自宋代以来,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发
展,随着南宋统治势力的南移,潮州已成为重要州县。但是,潮州人民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抗
最为激烈,受到的镇压和屠杀也最惨重。元未明初,潮州人口锐减,急需补充,于是,潮州
这块肥沃而又待开发的土地就成为移民们的目标。时值中原地区战乱方息,瘟疫又起,中原
农民纷纷效法历代移民,沿着他们开辟的移民路线一路南下。
朱元璋虽奖励移民,但又怕流民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响政权的稳定。于是在奖
励移民的同时又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在全国几个重要的移民必经之地,设立类似现代移民局
的机构,如山西通河南的洪洞县古驿道,陕西、河南二省交界的潼关及福建莆田县等。莆田
县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据《明
实录》载,“凡民欲他迁”,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放行。移民
多于“晚秋前后启程,发给川资凭照”。于是大批从中原南来福建的移民,便纷纷涌来莆田
县。当然,有的到来之后,只作短暂逗留,等领到过关照,便结伴沿着古驿道,翻过分水关
,进入潮州境,各择地安居,繁衍生息。有的则在莆田就地安居,过了数年再继续迁徒。明
代这种有组织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永乐末年才结束。朱元璋时代的移民
活动史称“洪武移民”,朱棣时代的史称“永乐迁民”。以后,全国人口渐趋平衡,由朝廷
组织和给予物质奖励的移民活动便中止,但设在各地的管理官员并未裁撤,自发的移民仍须
来莆田集结等候领取“凭照”。
通过对明代移民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白”先祖迁自莆田”的历史背景。在明初的全国
性移民活动中,各地都留下不少文字记载和歌谣,如山西洪洞县,至今在当年朝廷设局驻员
负责管理移民的机构广济寺旁,还有古大槐树下的迁民遗址,并广泛流传一首民谣:“问我
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就是乌鸦。可以
想象,晚秋时节,槐叶凋零,乌鸦的叫声又是那样的使人心烦。这首民谣道出了移民者离乡
别井的心境。在莆田,至今还未搜集到关于移民依依惜别家乡时哀怨的吟唱。或许这和移民
者将要迁徒的目的地有关吧。潮州,宋时即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宜人的气候,有肥沃
的土地,他们未来的定居地是渔米之乡,这是饱经中原战乱的农民所祈求的,于是心中没有
牵挂,一路向所向往的福地走去。 :~
不过,我们翻阅族谱,仍可以发现经莆田入潮州的中原移民,在字里行间留记下自己对
祖籍的怀念之情。族谱中常有这样的记载:“先世居住莆田乌衣巷××门楼”或“居住客鸟
巷乌门楼”等等。查遍莆田县城,就是找不到乌衣巷或者客鸟巷。莆田县志办的同志也说不
出个所以然,他们认为历史上没有这些地名的存在。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乌衣巷很可能
就是移民者给自己的寄居地编造出来的地名,大家都记得“金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
斜”的诗句吧,乌衣巷是南京名门望族王、谢二姓的聚居她。原来他们南迁之后,仍不忘自
己的显贵身世!而客鸟巷则明显地表达了客居此地的心境。这种假想有没有根据呢?有的,
如跟澄海邓氏同出一源的韶关邓氏,原居南京珠玑巷,南迁入韶关之后,也命名居住为“珠
玑巷”。屈大均说这是“不忘枌榆所自”,也就是表达了对祖籍的怀念。不过,邓氏从
此在韶关南雄定居,现在南雄珠玑巷还出名。而中原南迁的移民者,只在莆田驻足而已。随
着他们继续迁徒人潮,这些巷名便在当地消失了,但仍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并把它们传述
给后代,于是一代代传下去,到了修族谱的时候就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的“乌衣巷”、“客
鸟巷”便出现在各姓撰修的族谱上了。
但是不管如何,“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潮汕地名的“莆”与莆田
潮州的古地名,曾带许多“莆”字,尤其在原海阳县(今潮安),有东莆都、上莆都、外莆都。据《府志》所记,在清初,东莆都统谢伞、沙溪、山兜、山后4村。上莆都管山莆、横陇、彩塘、冷头、下尾沈5村。还有外莆都,自明代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划归澄海,分为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三都。上外莆辖南界、东林、横陇。中外莆辖内外陇、华富、官湖、西山。下外莆辖辟望、冠陇、龙田、上窖、下窖。这外莆三都,如今是澄海上华镇和澄城3个街道。还有程乡县(今梅县)的韩莆都,统太平滩等6乡。
众多地名带“莆”字,分明和潮汕移民史有关。“莆”是海边一种草。潮汕先民多数自中原辗转南下,大部分集中福建莆田这一滨海地带,成为“福佬人”;然后再陆续移居粤东,成为潮人。明代状元林大钦,人称“东莆先生”,便因其先祖自莆田移居海阳县东莆都(金石)仙都村。大部分潮人的祖先都沿着这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走来。定居潮地之后,为新村庄命名仍带上“莆”字,反映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对昔日乡亲的念念不忘。潮阳练江边,有一个“湄州村”(贵屿),也是先民们取自莆田地名的。
莆田在福建东部沿海,南朝时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当年莆田人是听过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她的历史,比我们潮州绝大部分县的历史都要长。尽管面积不是很大(今天她和仙游合称莆仙市,面积便大得多)。
今天,许多带“莆”字的地名已消失了,但潮汕的不少祠堂,在门联或匾额上,仍喜欢写上“莆田分派”的字样,生怕子孙把这一点忘了。此外,潮汕人对妈祖的崇拜,除了信仰之外,与潮人这一历史渊源多少也有些关系。
“莆田九牧”与潮汕林氏
迁居福建的林禄,传至十六代林披,已是唐代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林披生有9个儿子,他们是: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既、皆成进士,分虽担任端州、横州、韶州、循州、雷州、福唐、邵江陵、容州刺史(也称“州牧”)。这时林披已定居莆田。一个家族里一下子出了九位官刺史,可说是创了历史纪录,是家族的无上光荣。故后世称莆田林氏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
而潮汕林氏,也喜欢以“九牧世家”炫泡门庭,常把这四个字镌于门额之上,以此表明自己出自“莆田九牧”派下。
那么,潮汕林氏和“莆田九牧”到底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
虽然早在林披之前,福建晋安林氏已有人入潮,但大理移居潮州还是在“九牧”之后,由于“阙下林家”声名大震,出现了莆田林姓人纷纷外出为官的盛况。这时,家族系荣昌盛,人口也十分兴旺,在莆田被看作平常之辈的,到了外地就成了凤毛麟角。因此,这批人便“出仕为官,随处落籍”。既沾了家族之光,又能到外地寻求发展,自立门户,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来说,现居潮汕的林姓人,大都是“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之后。如晋安林19世纪和义(林藻之季孙)生一子名大用,林大用生了7子,五子林华移居饶平县。元代至正年间,世居福建莆田的林得实,携眷来潮州做了一名小官,落籍海阳华窖乡。其长子林呈双,于明洪武年间到海阳县盐灶港头创乡,次子移居揭阳鲁湖,三子移居海阳县中外莆都。他们自称是“六牧蕴公之后”。在族谱上标自己是“六牧”林藻之后的还有泰国著名侨领林伯岐的先祖澄海南砂、董坑二姓林氏,至于明代以后由福建莆田直接移居为潮州者。他们自然也有资格称“九牧世家”了。
由福建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编印的《闽林开族千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话:“藻公子孙居莆田、汕游、漳州……广东潮州之地。”“蕴公子孙居福建莆田、江西吉安、广东(潮州)等地。”两相对照,十分吻合。
自莆田迁居潮州的林氏另一支人马,他们虽不是林披旗下的了孙,但有也资格称“九牧世家”。因为福建莆田也另有一支“九牧世家”。他们是晋安林氏的莆田开基祖林茂之后,传至八代为林攒,林攒传至林杞。林杞生有9个儿子,皆成进士,也分别担任刺史知州。此时已是宋代,故称“宋九牧”,以区别于“唐九牧”。今居潮安仙庭和揭阳东林、山下、秦厝头、蛟龙、桐坑、东浦、北坑、三洲、霖田等地的林姓乃“宋九牧”之大牧,曾任惠州刺史的林景渊的后代。“宋九牧”的另一儿子名居安者,“官至清光禄大夫,移官来潮,占籍澄海蓬州”(饶宗颐《氏族志》手稿本)。
总之,潮州林氏不是“唐九牧”之后,便是“宋九牧”的裔派,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现今居住潮汕的林姓人,其先祖大部分“迁自莆田”,当然有资格把“九牧世家”高镌门额之上了。
九牧墓今尚在,位于莆田紫霄岩山坡,为莆田一著名文物古迹,每年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尤其是祭扫九牧墓之日,林氏子孙更是数万人云集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