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6093|回复: 3

林语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7 23: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语堂 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今漳州北郊)。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六个月。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畅销书《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代表作有:

《林语堂语录》
《中国人的国民性》
《远景》Looking Beyond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的景观》(又称《辉煌北京》)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秋天的况味》
《粘指民族》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唐人街》Chinatown Family
《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武则天》Lady Wu
《论解嘲》
《孤崖一枝花》
《逃往自由城》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
《鲁迅之死》
《大自然的享受》
《论政治病》
《说避暑之益》
《人生的盛宴》
《林语堂自传》
《脸与法治》
《纪元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发表于 2008-1-9 04: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前一公案:林语堂告倒世界书局内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生在“世界书局”与“开明书店”之间的版权纠纷,曾轰动整个中国出版界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堪称同类案件中较著名的一例。因原告涉及著名的洋博士林语堂,相对目前闹得厉害的国内外几起学术抄袭腐败等事件,70年前的名人抄袭公案的解读变得颇有意义……

为生财盯上教科书

教科书是图书出版业销量巨大、利润丰厚的重要品种。出版商一般都不肯让教科书的编著者抽取版税,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却曾有过一次例外、那就是周越热编的《模范英文读本》一书。随着《模范英文读本》的销售量不断攀升,拿到了数十万元版税的周越热由穷书生摇身一变而为富家翁,建起了花园洋房,购置了大量古书,过起了优哉游哉的闲适生活。周越热的迅速成功使不少人眼红,其中有一个人便是当时已经颇有名望的林语堂。林语堂的英文功底十分深厚,国民大革命期间,他曾离开北大,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武汉国民政府垮台以后,除任大学教授等职务外,他也想另辟蹊径,像周越热那样编一部中学英语课本,做个有钱书生。

在北大教书期间,林语堂与鲁迅、孙伏园等人过从甚密。他深知孙伏园在出版界人缘较广,于是就着意托请孙伏园代他向出版商接洽。当时,与孙伏园关系最熟的书店主要有两家,一是北新书局,一是开明书店。孙伏园先跟北新接洽,但未能成功。原因是林语堂要求签约后每月先预支 300元版税,北新感到风险太大,没答应。

孙伏园转而与开明书店联系。那时开明资本不多,孙伏园也没抱太大希望。但一谈之下,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孙伏园和林语堂大喜过望。

1928年,林语堂不负厚望,花费相当精力,很快就编写出了文从字顺、水平较高的《开明英文读本》。按照双方的协议,林语堂以 10%的版税获取酬劳。

为促销,开明还特意请丰子恺配画插图增加活力,林语堂特允许从自己版税中拿出 2%,给丰子恺作报酬。出版社还加重该书装帧设计。正是这些精心策划与努力,《开明英文读本》一经出版,全国各地的中学便纷纷争购,销路大畅,没用多长时间,几乎把《模范英文读本》的市场抢占一空。《开明英文读本》持续发行达二十多年,林语堂得到的版税数额总共高达 30万元左右,被称为“版税大王”,开明书店也由不太出名的小小出版商一跃成为民国书刊界的巨头之一。

横空杀出抄袭版权纠纷

所谓暴利之下必有勇夫。

1930年时,世界书局的老板沈知方见《开明英文读本》销售日益火爆,十分眼馋,想模仿一把分一杯羹。因此,沈知方谋划着请人仿照《开明英文读本》的样式和内容,编写一本同类读物。

当时的出版格局是,除国民党官办的正中书局外,全国共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五大民营书店,其中开明力量最弱,规模最小。

不过,世界书局没有像开明书店那样不惜重金去聘请林语堂之流的名人学者来做这件事,而是请来了大学刚毕业的林汉达从事编写工作。该书编成后,定名为《标准英语读本》,公开向全国各地发售。

沈知方的所作所为,当然瞒不过竞争对手的眼睛。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与作者林语堂,一直都在密切注视着世界书局的一举一动,并在极力寻找最佳时机和方式进行攻击。

一向自视颇高的留洋博士林语堂,说什么也难以相信一个毛头小伙子居然有能力来操刀编写中学英文读物,来与他一争短长。因此,他特地找来一套《标准英语读本》细心阅读了一遍。不读则已,一读之后便大吃一惊——他诧异地发现,林汉达编的这个读本与自己所编之书竟然有多处类似甚至雷同,明显有“抄袭”之嫌!

事实上,《标准英语读本》不仅在形式上基本与《开明英文读本》相同,而且有不少课文都是从《开明英文读本》里照抄照搬上去的。

林语堂的怀疑证实后,马上就告诉了章锡琛,要他迅速与沈知方交涉,停止这种东施效颦的冒效行为。

于是,章锡琛等就将林语堂的意见转达给沈知方知晓,并向世界书局明确提出了停止出版、实行改编的要求。

但开明方面却没料到,沈知方根本不买他们的账。看到沈知方如此傲慢且不通情理,章锡琛感到极其愤怒。他不甘示弱,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

两次交锋不慎留下侵权证据

章锡琛请开明的法律顾问袁希濂写信给世界书局,抗议侵犯了著作权,同时向世界书局提出严厉警告,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停止发行《标准英语读本》,并赔偿损失”。当这封抗议信送到沈知方的手里后,沈知方居然把这封律师信交给在这方面毫无经验的林汉达,要他个人去解决。事后证明这一行动十分失策,造成了双方争端的公开化。林汉达非常为难,毕竟他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就在他不知该怎样应付时,恰巧世界书局有个名义编辑所长范云六与章锡琛共过事,范建议林汉达直接去找章谈谈。范还自告奋勇写了一封介绍信。在信中,范云六除客套话外,还提及“敝局出用之《标准英语读本》与贵店《开明英文读本》有雷同之处”。说者无心看者有意,当林汉达拿着介绍信赶去拜会章锡琛时,章如获至宝,大为高兴。“雷同”两个字非常关键,这无异于世界书局已“不打自招”。这一点日后也成为世界书局被迫承认抄袭事实的有力证据之一。

章锡琛不露声色地告诉林汉达:“你应去找作者林语堂,因为这封信是出自他的主张。只要林语堂同意和解,我和开明书店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为表示好意,章还专门写了一张条子。心情放松的林汉达又急匆匆地去拜访林语堂。林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没见着,只好留下一张名片,并在名片后面写下了几句话,表示“两次拜访,均未得晤面,甚为遗憾;那个课本,你认为哪几处应该修改,请告诉我,鄙人愿意接受并完全遵照执行。”

这一次,林汉达犯了和范云六同样的错误。林语堂立刻把那张名片送给章锡琛,这些留言也成为世界书局理亏的另一个证据。

当林语堂终于接见林汉达时,林汉达错把仅比自己大 5岁的林语堂当作了“老前辈”,向他虚心请教,说自己对编教科书毫无经验,难免会出纰漏,如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他指正等等。不料,这些虚心请教的话,以后也被林语堂拿来当作攻讦的话柄。

此后,章锡琛和林语堂经过一番商量,决定以他们手中已掌握的证据,公开向世界书局发动进攻。

世界书局先发制人告诽谤

开明书店迅速将范云六的信件与林汉达的留言以及林汉达与章锡琛、林语堂的谈话内容制作成照相锌板,编写了一则大幅广告,以《世界书局标准英语读本抄袭冒效开明英文读本之铁证》作为标题,在上海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刊登出来。

面对开明书店强大的宣传压力,世界书局毫不退缩。沈知方决定“先下手为强”,一面请律师对遍登各报的开明书店广告宣传予以批驳,一面率先启动法律程序,向租界法院对开明书店提起诽谤罪的刑事诉讼。
为确保诉讼获胜,世界书局不惜以 3000两银子的天价,重金聘请郑毓秀为自己一方的辩护律师。

世界书局高价聘请郑毓秀出马,并不只是看中她时为上海法学院院长的身份,而是这位女律师与操纵上海法官任免权的国民政府司法部部长王宠惠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当时司法界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凡是郑毓秀经办的案件,只许胜诉,不许败诉。

第一次审理时,刚刚开庭差不多就已胜负立判。因承办法官一味偏袒原告,被告开明书店的律师袁希濂几乎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一审下来,袁希濂气得浑身直发抖,见到章锡琛便把皮包向桌上一扔,愤然说道:毫无把握,敬谢不敏!打了退堂鼓。

章锡琛着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但在关键时刻,他依然保持了清醒头脑。一方面,他继续在报刊上登载广告,加大宣传攻势,并与世界书局往复辩驳;另一方面,他准备越过上海司法当局,向审定所有教科书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求助。

同时,林语堂也被深深地卷了进去。在章锡琛的指示下,他将两个读本反复比较,把形式、内容类似或相同的页面撕下来粘贴在一起逐条列举、说明林汉达剽窃的铁证、指控世界书局确有严重的侵权行为。

随后章锡琛便把这些足以证明“世界”对“开明”抄袭、冒效的材料送交南京的教育部,请求其详加鉴定,保障林语堂的著作权和开明书店的版权利益。

“教育部批示抄袭说成立”

那时候,林汉达所编的英语读本正处于由世界书局送请教育部审查的阶段,教育部里那些实际做审查工作的人,大多都认为《标准英语读本》确实比《开明英文读本》编得好。但当时林语堂已有一定名气,又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亲信。所以教育部编审处对林语堂的要求自然不会掉以轻心。加上两书店都是名气较大的出版商,此事又早闹得满城风雨,故教育部编审处非常慎重。

为此,时任教育部长的蒋梦麟频繁召开专门会议,反复讨论处理办法与方案。最终批准了开明的请求。蒋梦麟亲发批词,断定《标准英语读本》确有抄袭、冒效《开明英文读本》的地方,不予审定,并禁止发行。

这个批词寄到开明书店时,正是上海租界法院开庭宣判的前一天。书店上下均乐不可支,章锡琛更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欣喜若狂。当晚,开明书店马上将“世界书局英文教科书被教育部禁止发行”的这份部批文件,连夜制成照相锌版,做成大幅广告,迅速送各大报刊登出。

第二天广告发出之时,正好是法院开庭判决之日。法官本已拟好了判决书,准备判定开明书店诬枉世界书局抄袭冒效。然而,当法官在开庭前忽然看到了开明书店登出的广告时,不由大吃一惊,尴尬万分,立刻手忙脚乱地改写判决书。

但是,判决书的内容却仍然说,开明书店以前所登的广告有侮辱林汉达之处,故应按诽谤罪判罚款 30元。

开明书店对这个判决当然不服,当即向法院声明要提起上诉,并继续以教育部批文为后盾,在全国各地报纸上大规模地刊登“开明英文读本何故被人抄袭冒效”的广告。

这样一来,那些已采用《标准英语读本》的学校,纷纷向世界书局退书。世界书局的根基因此被开明书店摧毁。被逼无路的世界书局经理沈知方,不得不通过教育部常务次长刘大白出来调解。
最后的结果是:世界书局同意赔偿开明书店的损失,并把《标准英语读本》的纸型送交开明销毁;开明书店则同意不再登报攻讦世界书局。

争论过后,世界书局与开明书店的力量此消彼长,出版局面焕然一新。

林汉达遇挫不折,从逆境中奋发并写出了著名的历史通俗读本《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以及《向传统教育挑战》等著作。

相关信息:

林语堂( 1895~ 1976),文学家,福建龙溪人。推动小品文创作,论语派主要人物。著有《开明英文读本》、《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

世界书局 1921年创办于上海,至转迁台湾后,曾有间日出书一册、连续三年多的辉煌纪录。 1985年,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将世上惟一“四库全书荟要”影印成书。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10: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语录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我的话》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吾国吾民》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生活的艺术》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生活的艺术》   

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   
  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生活的艺术》   

蚕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生活的艺术》   

和土壤相亲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生活的艺术》   


温饱黑甜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生活的艺术》   

过客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生活的艺术》   


美人鱼   

  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生活的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5 19: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语录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19 12:47 , Processed in 0.06223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