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607|回复: 2

送别林连昆 戏剧魂永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7 08: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挽联映人生 学生欲传承
送别林连昆 戏剧魂永存


  一副“半世纪台前高声演戏,六十载幕后低调做人”的挽联正是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林连昆一生很好的写照。在昨天的追悼会上,林连昆的同事及学生回忆起他来无不竖起大拇指。
  现场 灵堂播放瓦格纳
  虽然曾任北京人艺副院长并被众多戏迷尊称“戏魂”、“老戏骨”,但在入院期间林连昆却告诉他的家人,不要跟别人说他是做什么的,这就是一个优秀表演艺术家的低调平和的一生。昨天上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张和平院长和濮存昕、杨立新等人,以及300多名戏迷前往北京八宝山的竹厅送别林连昆。
  灵堂里飘着淡淡百合花香,播放的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新大陆》。杨立新说,播这个曲子是为了让老师“走得不那么沉重”。林连昆的六名学生——杨立新、李春立、傅维博、张万昆、兰法庆和张福元在门口迎接,他们早晨8点多就从医院接老师的遗体出来,带着最朴素的一颗感恩的心为老师最后服务一次。一直红着双眼的濮存昕则一直站在灵堂的出口处,送走来宾。
  同事 让人艺后继有人
  人艺导演苏民也赶来送老朋友最后一程,他说:“林连昆是人艺的功臣啊!在‘文革’前,他甘当绿叶,任劳任怨衬托主角红花,那个时候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可以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文革’后,他的才能渐渐展现,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后来,他又带了三期北京人艺演员表演训练班,使剧院后继有人,剧院不会忘记他。”
  濮存昕在谈到林连昆时泛起泪光:“林老师的表演至今仍在我的脑子里转,他的艺术是不会跟着他的生命走的,他给我们后人留下来的艺术成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作为后辈,我们会认真演戏,不让他老人家失望。”
  学生 教学中非常严格
  杨立新是林连昆75班的学生:“我当了林老师两年的学生,之后我俩又成为了同事,一起同台了30多年。今天为老师服务最后一次,了却跟老师告别的心愿。”演员丁志诚也一早特意从外地的片场赶来,谈到林连昆,他感慨颇深:“林老师在生活上特别爱护我们,在教学中却又非常严格,以前每天6点半就要起床练功,林老师大多陪着我们,很让人感动。正是他的严格教导,才有了我们这些演员的今天。”
  演员吴刚也是从片场赶来,丁志诚、王刚、岳秀清等都是他的同班同学,他难过地说:“我和林老师是忘年交,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脑子里抹不去。林老师是人艺一个时代的标志,他对表演的执著成就了他的辉煌,他的表演可以说到了如诗如画的境界,已经很难有人再达到了。”在谈到和老师生前的最后一面时,吴刚很动情,“林老师那时候说话已经不利落了,但是他一直都在关注着他所有的学生,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就竖着拇指跟我说‘好’,我会继续努力去报答恩师。”
  晨报记者 和璐璐 实习生 吴昊/文
  邹红/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连昆

(1931——2009)
生平简介  
林连昆,祖籍福建闽侯,1931年6月生于北京,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自幼酷爱戏剧,中学时代开始从事话剧活动,曾演出过《升官图》,《小二黑结婚》等剧。林连昆自幼在北京读书,中学时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4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1951年毕业成绩优异被留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任演员。曾任演员队长、副院长等职务。2009年9月7日15时30分在北京东方医院逝世,享年78岁. [编辑本段]参演剧目  数十年在舞台上,林连昆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有:《茶馆》中的吴祥子,《左邻右舍》中的洪人杰,《绝对信号》中的老车长,《小井胡同》中的刘家祥,《红白喜事》中的郑二伯,《狗儿爷涅盘》中的狗儿爷,《天下第一楼》中的常贵,《鸟人》中的三爷等。其表演风格既鲜明强烈,又含蓄厚重,给人以审美的满足,尤其在《狗儿爷涅盘》和《天下第一楼》中的表演,标志着林连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的成熟。 林连昆多年来在话剧舞台上,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茶馆》中的吴祥子,《左邻左舍》中的洪人杰。《绝对信号》中的老车长,《狗儿爷涅盘》中的狗儿爷,《天下第一楼》中的常贵,《红白喜事》中的郑二伯。《鸟人》中的三爷。《北京大爷》中的德仁贵。《找不着北》中的周贵等。并多次获奖。 他在影视中的形象还有:《鸦片战争》中的琦善,《水浒》中的蔡京,《逃之恋》中的袁世凯等。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  林连昆的表演风格既鲜明强烈,又含蓄厚重,给人以审美的满足。尤其是《狗儿爷涅盘》、《天下第一楼》和《鸟人》中的表演,标志着林连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的成熟。  林连昆对人物的塑造,体现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成熟,心理技巧和外部技巧更趋完善,其表演体现人物形象既鲜明强烈,又含蓄厚重。其塑造的“狗儿爷”形象,被中国评论界举为"将与鲁迅等下的阿Q一起站立在世界文学作品的画郎中,成为不可多得的,具有复杂美的典型人物。《天下第一楼》曾出访日本、香港、台湾,其扮演出的常贵,受到普遍赞誉,称之为"戏魂"。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1982年《绝对信号》老车长  1989年《天下第一楼》中的常贵  1991年《末班车上黄昏恋》耿长春  1994年《鸟人》中的三爷,以上均获文化局"优秀表演奖"   1984年《红白喜事》郑二伯获文化部优秀表演奖  1991年《天下第一楼》常贵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大奖优秀表演奖  1995年获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奖  1997年,在电影《鸦片战争》中的琦善,获得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1983年获全国话剧金狮奖  1988年获文化部领发的"全国振兴话剧奖"。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著名表演艺术家林连昆的名字和一出出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经典剧目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天下第一楼》中的常贵、《茶馆》中的吴祥子、《左邻右舍》中的洪人杰、《绝对信号》中的老车长、《红白喜事》中的郑二伯、《狗儿爷涅盘》中的狗儿爷、《鸟人》中的三爷、《北京大爷》中的德仁贵、《找不着北》中的周顺德、《红色的天空》中的老金等等。这样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饱满的人物,在林连昆倾尽心血的演绎下,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过目不忘。因此,林连昆不仅多次获得戏剧界的国家大奖,而且,他也让懂戏的观众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艺术,什么是真正的话剧艺术。  近几年来,艺术演出步入市场,有别于那种传统的单个剧院或剧团排演演出的独立制作话剧体制也开始成熟,而这些独立话剧的制作人、策划人更是要千方百计地请到林连昆这样的名家来出演。钟情于话剧舞台的林连昆只要人艺暂时无戏,他就从不拒绝这些对话剧痴迷与热爱的后生晚辈的邀请。于是,就有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久演百场之余而不衰的《找不着北》;就有了轰动北京话剧舞台的《整理过去》;就有了大陆与台湾话剧艺术家首次合作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巡演50余场的《红色的天空》……《红》剧虽然只在天津演出两场,但依然火爆,许多热情的观众说“我们就是奔着林连昆来的”。在这些独立制作的话剧剧组中,年轻演员和舞台工作者一提到林连昆,总是一副虔诚而又肃然起敬的样子。在北京排演《红色的天空》时,导演是蜚声世界的舞台艺术家、台湾表演工作坊创建人赖声川,他也为林连昆不时拿出笔记本记下和导演的谈话以及在休息时还不忘与演员磨戏、对词这样的细节感动不已,他真诚地说到:“在中国乃至世界,林先生都是难得的好演员之一。”《找不着北》在北京、广州、深圳巡演时,演出场次较多,可林连昆并未找什么借口松懈下来,依然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演好每一场戏,他说到:“一定要对得起来看戏的观众”.1997年香港回归,谢晋导演拍摄的《鸦片战争》请来了极少触电的林连昆出演琦善,他不负众望,以其非凡的表演功力将琦善这一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金鸡奖。更加为人所知的林连昆并没有远离戏剧。对于近年来剧坛的不够景气,林连昆首先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戏剧工作者的责任,他说:“不要怪观众不来看戏,而是要看我们是不是搞出了真正的好戏,是不是真正为了艺术在付出,在努力。”而对于近年一些所谓的实验戏剧、前卫戏剧,林连昆也有着自己一针见血的看法:“看这样的戏,你明明不懂吧,还不能说你不懂,要不然人家会笑话你的。”传承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严肃严谨艺术风格的林连昆总在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培养了他,他从人艺的老舍、曹禺、焦菊隐、于是之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印证着林连昆的人生箴言:“要演戏,先要学做人。”舞台给了他广阔的空间,更给了他博大的胸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10: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言简之:怀念戏骨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19 20:44 , Processed in 0.04051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