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0922|回复: 59

闽林始祖禄公祖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3 22: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闽林始祖禄公祖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1# 311663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08: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闽林始祖禄公祖陵的禄公墓,是禄公和夫人孔氏的合葬墓,是孔氏两子景公、暹公后裔所建,所以不提及张氏和张氏五子,这是能明白的,不需要再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09: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於晋安郡王祠堂是在墓旁还是惠安城内,据林克欣的“闽林始祖一一晋安林源流初探”:晋安郡王林禄公墓在惠安涂岭官路旁。墓碑文鎸:“晋安郡王林公浩封贲人孔氏墓”。天启七年,惠安教谕林齐圣重修晋安郡王墓,在惠安城内建有晋安郡王祠堂。帖子[重建晋安郡王祠堂序]中也说:“我族姓佥议于会城内,创建大宗祠”,也有资料说在墓左侧,本帖也说在墓左侧,但墓左侧肯定不是墓旁的意思,禄公墓出惠安县北门30里,再由此向北五里左右,即是陈同关。出得关外,右边有一座山峰,名日九龙岗。这里群峰竞秀,怪石交错,奇特的形状比别的山峰更为突出。我林姓始祖晋安郡王墓就在这里,帖中的晋安郡王禄公墓图连距离墓北五里的陈同关都能看到,而在墓旁的郡王祠堂怎么会看不到呢?九龙岗的地理位置也不合适建祠堂,那未,在惠安城内是不是就不能说在墓左侧呢,禄公祖陵包括郡王墓和郡王祠堂,原属惠安县管辖,都在30里范围内,郡王墓已明确在涂岭九龙岗,说城内的郡王祠堂在郡王墓左侧也是可以的,本帖中有“各地相继组团前往朝谒晋安郡王祖陵与郡王祠,郡王祖陵既然包括郡王墓和郡王祠,为何还要分别朝谒祖陵和郡王祠。这说明郡王墓和郡王祠是不在一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0: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侧侧出30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到 http://www.qguu.com/display.asp?id=91去看看照片,墓旁确实有建筑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1: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15 11:01 编辑

http://www.qgnews.net/open/2/rwdg/qgmsgj.htm :泉港名胜古迹

晋安郡王陵与郡王祠

林明辉



  林氏太始祖比干,因忠谏为纣王所杀,葬于朝歌(商朝都城)。周武王灭商后,褒封比干,并于比干陵前铸“铜盘铭”。铭上有武王所书“右林左泉,后岗前道”字样,简括地介绍了比干陵墓的地理概貌。这八个字也被镌于晋安郡王陵的墓坪两侧,用以概述这座建于东晋永和十二年 (公元356年)的郡王陵墓的地

理位置、四周环境,竟然如此吻合。

  晋安郡王陵座落于泉港区涂岭镇的九龙岗山麓。九龙岗北屏潼关,南毗龙头岭,属戴云山余脉。绵绵戴云山脉群龙般自西向东奔腾而来,至此临近入海处,似是留连什么,便俯伏下来,形成了这九龙岗,聚集了一岗龙气。晋安郡王陵竟就巧妙地座落在这龙岗之麓。右侧王陵与王祠之间的山坡,据说直至近代,都还是一派郁郁葱葱的茂林修竹,遮没了陵前的古驿道(官路),犹如龙马颈项上的鬃须。左边,则是一片较为低洼的谷地,曾经有过山泉叮咚喷溅、小溪流水潺潺的美景,恰如龙口下的涎液。陵园背倚的九龙岗上,曾经布满让树木掩映着的嶙峋怪石,形似龙身上的鳞片。据载,山巅峭立的石岩处,曾有众多历代名人的崖刻,可惜仅剩西向之“九龙岗圣地”几字。引人注目的是墓右一块岩石上镌刻着宋代大学者朱熹于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书题的“长山世谱”四字和所谓“顾道人题刻”的赞诗。

  从陵后山巅俯视,古官道的痕迹已不剩分毫,代之的是车水马龙的324国道和福厦高速公路(泉港出入口处的立交桥就在正前方)。入夜,川流不息的车辆灯光,交汇出数道光的河流。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的彩灯,刚好衬成远处炼油厂熊熊火炬底下花团锦簇的基座,真是如入幻景,使古老的陵园显出年轻的气息,沉浸在现代化的氛围中了。

  再向前方,正面原野一片平旷开阔。左右两侧延伸开去的山峦上蒙着一层雾霭,似飞奔的骏马踢腾起的迷蒙的尘烟。那两侧的山峦,又似九龙伸出的触须,绕于前方,捧住了“玉笏”——位于涂岭镇下炉村的天然巨石“玉笏朝天”就竖立在正前方。形成了九龙捧“玉笏”而“朝天”的“龙马毓奇”的风水宝地?难怪林禄身后会 “古今无数子孙贤”了?可见,当初对陵墓的选址,既要参照先祖比干陵寝的格局,又要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妙,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

  陵墓墓坪前方,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文革”,近年重建的大石坊。大石坊顶端的“圣旨”碑下高悬“晋安郡王”匾额,两旁则有“东晋名藩”、“开闽世胄”八字。“名藩”谓建树卓越名垂青史的封疆大吏;“世胄”含有既出于名门,且后裔屡世光宗耀祖的意思。寥寥八字,道尽了这位长眠于地下1600多年的晋代郡王身前身后的辉煌与荣耀。石坊的门柱上镌有数对古人撰写的楹联;两旁竖立两尊大石狮和一对高耸的石雕华表。石坊的气派,令人倍觉陵园的雄伟庄严而萌生怀古幽思。

  石坊之内,经过一段两旁植满花草的甬道,上了几级台阶便是墓坪了。墓园几经兴废,现存的建筑皆是几年前重修扩建的。据明代张岳主持修撰的《惠安县志》载: “将军墓在县北十三都龙头岭,有石三簇,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诸峰盘旋,形势特异。”说明墓陵在唐宋代虽曾修葺,而历南宋至元、明时,曾一度寥落荒废,人们已不知墓主为谁,只俗称“将军墓”。至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莆田林俊(字见熹,官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致仕后返梓稽查林氏家谱,经多方考证确认“将军”乃“招远将军”;“将军墓”乃身后追封为“晋安郡王”的闽林始祖林禄陵寝。据县志载,将军墓“历经百祀,沧桑物改”,只有“翁仲明器犹有存者”(仅存一尊石人,一尊石羊。现陵上的石人石兽,多为新近添置),可见当时墓陵已是一片疮痍。林俊令其子林达(时任吏部郎中)于墓顶山岩处篆书 “林始祖讳禄公九龙墓穴”十字,又隶书墓碑“莆林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至此,王陵始又恢复鼎兴气象。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惠安教谕莆人林齐圣会同惠安举人林徽龙再次重修。“召工排除墓道,芟而弗之(去除杂草),筑而培之(重新修筑墓园),翁仲明器之偃卧,扶而竖之(把倒伏的石雕器物重新扶正竖立)。”并立“龙马毓奇”碑于墓前。这也只是一次只限于清理修整意义上的修缮。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惠安教谕林清标邀集兴(化)、泉(州)、漳(州)林姓族人集资,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造和扩建,并增建陵前的石坊、题刻和晋安郡王祠。之后历次修缮,均保留了乾隆时重修的规模格局。

  重修后的陵墓前有三级墓坪:一级墓坪两旁排列着石虎石马石羊;二级墓坪是两尊佩剑武士翁仲;三级墓坪则是两尊谋士石像。大小仿真,形态惟肖。上方墓丘是传统的龟壳状,墓碑上书“晋安郡王林公”“诰封贵人孔氏”。墓坪两侧均雕刻对联,墓园之庄严大观,仿佛可见当年一代郡王叱咤风云的雄姿丰采。

  晋安郡王林禄(公元289-356年),系殷商少师比干之四十八世孙。生于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居下邳梓桐乡(今江苏邳县西南);晋惠帝时任安东琅琊王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后称建康,即南京),官至给事中、黄门侍郎。永嘉五年从附马都尉王韬征讨杜敦(流民起义首领),立下战功,升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西晋亡后,林禄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即位建康,并受命出镇合浦。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移守晋安郡。晋安郡始置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辖今福建省东南部,郡治侯官(今福州)。闽地原被指为“化外之地”,经济文化极端落后。林禄任郡守后,引入中原先进技术,大倡农耕;并重视教化,大力传播中原文化。一改闽地原先“俗杂缦胡(居民中还保留有落后的边夷民族习俗),民少业书”,为斯文礼义之邦,为时人所称誉。他一生清廉刚正,鼎力匡扶晋室,乃元、明、成、康、穆五世之良佐,数度独挡一面,为晋代著名的封疆大吏,卒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故称“东晋名藩”。

  林禄自奉守晋安郡后,遂举家南迁入闽,定居侯官都乡西里,成为林姓开闽始祖。此后,其后裔遍及八闽,且播迁于海内外,世代英才辈出,光耀闽林门楣,此又所谓“开闽世胄”。

  郡王陵东侧几十米处的晋安郡王祠,是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由惠安教谕林清标倡修郡王陵时增建的。尔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进士林启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林鸿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台湾名贤林尔嘉,民国十六年(1927年)新加坡侨领林露等先后捐资修缮,可惜大都毁于“文革”。现在的晋安郡王祠,是近年按原有结构规模重建的,先后陆续修建的还有郡王陵、石碑坊、妈祖庙、朝天阁等。

  郡王祠背负青山,面朝国道和远处的天然巨石“玉笏朝天”。祠二进,中有雕龙石柱三对,镌刻楹联石柱五对,形成十六柱承梁的古式建筑风格;两边还有二层楼护厝,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

  郡王祠大殿正中悬挂着林姓太始祖比干画像;画像上方是“长林世家”匾额。比干画像后面的神龛里,奉祀林氏受姓始祖林坚,晋安郡王林禄和孔贵人神像,并有唐九牧诸公画像,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神位。两旁侧殿里,左奉晋安二十三世孙女林默娘(妈祖)神像,右祀晋安四十一世孙,“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塑像。

  大殿两旁石柱上镌刻的闽林后裔名人所撰的楹联,颇为引人注目。林则徐所题的楹联是:

        知先人之在此堂勿忘手泽

        愿后嗣克承厥训善种心田

  道光丙申恩科状元林鸿年的题联是:

         祖德三仁光万世

         宗风一派甲诸闽

  而比干画像两侧的“西周受姓”、“东晋开闽”八字,最能概括林姓及闽林的历史渊源。

  比干,轩辕黄帝第三十三世孙,林姓太始祖。生于公元前1092年,沫邑(古称“朝歌”)人。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暴君纣王之叔。因封地于比,故名比干。帝乙在位时,比干佐兄长巩固政权,可谓呕心沥血。纣王继位后,比干受命辅佐,官少师。他为朝政披肝沥胆,鞠躬尽瘁,被誉为三代孤忠。无奈纣王荒淫残暴,以致朝中奸佞当道,忠良遭戮。微子去国、箕子佯狂,国势危殆。比干累谏,而触怒纣王,被割腹验心。

  比干被害后,时正妃有妫氏甫孕三月,恐遭株连,即携婢女四人避难于牧野。及孕期至,于长林石室产一男,因其地泉水淙淙,取名泉。周武王克商后未及下车,即派大臣褒封比干墓,铸铜盘铭,亲书铭文于其上,并派人寻得比干遗腹子。因泉生于长林石室,赐姓林易名坚,拜为大夫,食邑清河,后移封博陵公。长林与博陵(今河北蠡县一带)乃林姓发祥之地。今郡王祠中匾额“长林世家”中之“长林”,即指“长林石室”;所谓“西周受姓”即指林坚受武王赐姓。尔后“东晋开闽”即指林禄入闽定居,开闽林之先河,衍四海闽林之源。

(陈荣玉 章庆煌 摄)  



  注:闽林始祖文物古迹管理委员会林凤文先生提供部分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1: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林伟功先生 在《中华姓氏谱 林姓》中对林禄墓及祠的描写:

林禄墓与祠 林禄墓俗称“林厝墓”;墓侧有一祠堂,俗称 “林厝祠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九龙岗(原属惠安县辖),今福厦公路144公里处。1992年11月5日,惠安县人民政府第394号文件公布东晋林禄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是:墓后最远点为墓碑西北侧二百米处,即九龙岗山颠;墓左最远点为“顾道人题刻”处;墓右最远点自“顾道人题刻” 沿福厦公路向西南210米处。
  林禄之墓,载于县志历代宗谱和《惠安县志》(嘉靖年修)载:“将军墓在县北十三都龙头岭,有石三簇,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诸峰盘旋,形势特异。”据史料载,林禄墓历代均有维修。至明嘉靖四年(1525年),刑部尚书林俊(字见素)方在墓碑上书“莆林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明天启七年(1627年),惠安教谕林齐圣会同举人林徽龙重修,立“龙马毓奇”碑于墓前。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惠安教谕林清标,邀集兴、泉、漳诸族人集资大修,建石坊一座,上书“闽林始祖”四大字,坊柱左书“东晋名藩”,右题“开闽世胄”,并在墓侧建祠。祠分三进,堂中奉林禄神位,东西两壁悬挂状元牌八面。祠内雕梁画栋、石刻、泥塑皆出名匠之手。建筑之秀,遐迩闻名。嗣后,有清嘉庆八年(1803年)进士林启运;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状元林鸿年;宣统三年(1911年)台湾巨富林尔嘉;民国16年(1927年)新加坡侨领林路(南安人)等先后四次修葺。
  文革十年动乱,林禄墓被毁,祠与石坊被拆除,海外侨亲万分挂心。1981年,印尼西河社侨领林元贰带该社申请报告回国,向县、地、省申请重修该墓、祠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3月,经惠安县文管部门批准,成立“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推举林梦飞、林诚致、林文豪等海内外知名人士负责此事。经数届董事会多年努力,醵资百余万元人民币修复了墓、祠、坊,海内外后人额首同庆。祠厅为二进,宽3.78丈,深7.18丈,中有雕龙石柱三对,联柱五对,形成十六柱承梁的古式建筑,两侧砌建计二十二房的楼房为护厝。总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现在成为海内外晋安林氏寻根竭祖之圣地,每年均接待不少海外人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1: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15 11:49 编辑


“墓侧”的祠庙建筑(图片未经允许,属于偷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1: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重新修建的林禄祠在九龙岗,离墓不远,不会超出30里,只有几十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16: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祠堂看不出是在墓旁.
(2)祠堂无法证实是晉安郡王祠堂,因为妈祖祠堂,九牧祠堂都是这个样子,这筒胶卷的第七张,同第一张一样的祠堂,前面却延申着塘,亭、桥,布局不象,这那里是二进祠堂,地理位置也不像九龙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6: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1、人家这个“旁”是指的东侧几十米,究竟几十米,我也没量。
上面林明辉的文章是官网(泉港区信息网登的),是泉港区(惠安县)名胜古迹(看网页,应当是一本书里的正式介绍)。两张照片连全局和局部都没看出来?那里已经开辟成一个公园了。这个晋安郡王祠是新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6: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6#贴链接的图片,里面有妈祖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7: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于九五年,九八年,00年,0三年共四次前往禄公墓祠礼拜,禄公的墓在右,祠在右边,中间有石刻“长山世谱”,墓祠之间距离约三十米,最多不超三十五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7: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9# 林忠辉
我去的时候没有如此众多的建筑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7: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加如此之多的建筑,恐怕跟那里开辟成公园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7: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15 17:38 编辑

15# linkuen
我贴的图片是否是你看见的晋安郡王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7: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图左边的是不是就是祠庙建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17: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6#帖:“大家可以到 http://www.qguu.com/display.asp?id=91去看看照片,墓旁确实有建筑物的。”看后知道,照片共16张,(1)祠堂(2)慈灵堂(3)堂屋一间(4)堂楼一进(5)楼顶(6)貌似唐僧的庙堂(7)延申塘、亭、桥的祠堂(8)有累朝褒封遍额的内堂(9)有神照湄岛四字神台的帐殿(10)有神风耳三字神台的内堂(11)祠堂外观(12)有一马在门前的祠堂(13)有仙公洞三字的香炉(14)笼中猴子(15)笼中猴子(16)朝天阁。这16张照片中(1)(7)(11)(12)祠堂不能表明在郡王墓旁,也不能表明是晋安郡王祠堂,却像泉港妈祖祠堂。(8)(9)(10)是100%的妈祖祠堂。(16)就是7#帖说的“现在的晋安郡王祠,是近年按原有结构规模重建的,先后陆续修建的还有郡王陵、石碑坊、妈祖庙、朝天阁等。”中的朝天阁。(2)(3)(4)(5)(6)(13)就不知属什么建筑了,这肯定不是郡王祠堂建筑。(14)(15)这两个猴子与郡王祠堂就更不会有什么关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2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2#帖说:这个晋安郡王祠是新修的,你是想说这个新修的郡王祠不是原来那个,还是是原来那个重新修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19 18:09 , Processed in 0.05299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