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151|回复: 3

泉州市争当“市容市貌,促进发展,文明建设”古迹街市政人员一手遮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3 1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泉州人,咱厝就发生那么一件“文明建设,市容市貌”的事情。
记得当初报纸有报,位于聚宝街一处“古宅”,历史鉴定建于乾隆时期,有过改造,早为泉州南门林氏医济,也算是南区最大的医馆,而现,古宅后部两后庭院已被剥夺而去。事情,是否应该,回到初建?哈哈哈……

--------------------------------------------------------------
历史回顾:
据‘宋会要>记载。北宋时海外货物输入泉州的有lO多种。到了南宋,据‘云麓浸钞)载:人口货单又增加到30多种。这些货物,开始时多数是供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香料、象牙、玳瑁、犀角、珍珠等。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源源而来,其中有来自菲律宾的贝纱和吉贝布,来自高丽的人参、银、铜、水银和绫布,还有来自日本的大杉。。解为枋板。以巨舰运至吾泉贸易”
    从泉州输出的商品,据‘诸番志>所载,除瓷器和丝绸(包括绸、缬绢、锦缎、绫、罗)等传统出口货物外,品种不断增加。输往加里曼丹的货物,有米酒、粗盐、网坠、乌铅,输往菲律宾等地的货物有铁鼎、铁针、绢伞、藤笼等。这些产品的输出,深受海外各国人民的喜爱。据记载,中国商船队每次到加里曼丹,回国时渤泥王都要。酾酒椎牛祖席”,为中国客人饯行。
    谈到这里,人们也许要问,泉州港与海外诸国的这些交易。当时的政府能得到什么好处?据文献记载,当时的政府从市舶所收的税金,相当可观。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公元1128年一1134年)的七年问,泉州市舶所得税金,总数达二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所以,南宋时泉州太守真德秀曾经这样说过:“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
    当时,泉州对外贸易最集中的地方,是濒临晋江的聚宝街。全街集中了。番货远物、异宝珍玩”,故名。那些来泉州做生意的番船,常顺潮水由后渚港进入晋江,经鲟埔、法石、溜滨一直到顺济桥下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由圆通港载到车桥头起卸、就近在聚宝街交易。有的小船还进入五堡溪(破腹沟)到三堡,过水门关直接在市舶司的仓库装卸货物。现在,这里遗迹尚存,可以领略当年泉州对外贸易的概貌。


古迹泉州聚宝街的另一面:
解放前,泉州“黄赌毒”泛滥,百姓深受其害,同时引发不少社会治安问题。解放初期,泉州市公安机关开始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查禁取缔“黄赌毒”,维护社会秩序。
  旧政府设“花捐局”征“花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即明令取缔娼妓,查封妓馆,对娼妓进行登记教育,规劝从良参加生产劳动,让她们得以新生,对少数鸨头或屡教不改者则给予拘留、罚劳役、送教养院等处理。
  1949年参加公安工作的陈德馨说,妓院和卖淫嫖娼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社会丑恶现象之一,在旧中国屡禁不绝,严重摧残了妇女身心和侮辱了妇女人格。解放前,泉州城区义全街、南岳后街一带开设有多家妓馆,公开的就有6家,私娼有50多家,妓女约320人,流动各区的还有约300人。而整个晋江县,不算私娼在内,也有600多名妓女。这些妓女的社会地位低下,饱受鸨头等人的欺凌,身份和来历比较复杂,大多出身苦,有的遭抛弃,有的被拐卖,有的卖身还债,也有极个别的是贪图享受自甘堕落。当时的法律虽有“禁娼”,但只禁私娼。旧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花捐局”,向妓女征收“花税”,妓女只要按章纳捐税即为合法,可公开挂牌。据史料记载,1937年前,晋江县“每年收花捐3万元以上”。1937年,花捐税“亦报2万元左右”。
  解放后,为扫除这一丑恶现象,政府迅速采取了有力措施禁娼,查封妓馆,对妓女进行登记,并把她们集中起来加以教育,改造其思想,医治其性病,引导和帮助她们建立正常生活,安置工作,让她们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后来还结了婚。此外,公安机关还坚持对一些暗娼进行打击,1951年,当时的泉州市公安机关查处了娼妓活动87起。1952年,对98名鸨头和娼妓进行集中教育、移民垦荒、监督生产等处理,让她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国民党“长官”遍设赌场揽财
  赌博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陋恶习,不仅腐蚀人们的思想、灵魂,还严重危害社会秩序,诱发各种犯罪。人民政权建立后,发布公告,制定措施,明令禁止赌博,建设文明社会。
  当时赌博的种类五花八门,常见的有:打麻将、推牌九、斗纸牌、押宝、抽签、掷骰子等,以钱财、物品争输赢。解放前,泉州赌风炽盛,泉州城区有赌馆60家。一些流氓、无业者以赌博为业,大多赌徒因赌博而负债累累,倾家荡产,典妻卖子,有的铤而走险,沦为盗贼或惯匪。旧官府、警局虽明言禁赌,暗中却操纵赌场,勾结赌徒,从中渔利,致使赌风一再蔓延,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比如,国民党某部一姓邱的营长在承天巷经营的赌馆有专职人员17人,每天进出赌款1000美元以上。1948年,当时的永春县警察局长宋某登等人在辖区遍设赌场,公开聚赌。
  泉州解放后,公安机关明令禁止赌博,通过宣传教育结合打击,取缔赌馆,规劝赌棍改邪归正从事生产,对赌头则予以扣留教育。1949年10月至1950年6月,泉州市破获赌博案248起。1950年,晋江县公安局破获赌博案38起128人,对参赌人员处以劳役、扣留教育。1954年,各地赌博现象严重,晋江等五县查获赌博121起,惠安县处理28名赌棍。1956年,泉州浮桥、晋江石狮等7个重点城镇对153名赌棍进行改造教育。1959~1960年,全区抓赌14起,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制定《爱国公约》,赌博活动明显减少。
      聚宝街曾是吸毒一条街
  江某钰曾因吸鸦片卖掉妻儿,革除恶习后积极参与劳动。
  解放前,泉州饱受鸦片之害,许多人因吸食毒品而倾家荡产,社会上流传有“鸦片是土,吃了糊涂,妻子不顾,靠壁穿裤”的民谣。解放后,泉州开展了大规模的查禁烟毒运动,公安机关严厉取缔烟馆,打击毒犯,焚烧毒品,改造烟毒犯。
  陈德馨介绍,吸毒就是指吸鸦片,多吸成瘾,人又黄又瘦,上瘾后流鼻涕,打呵欠,四肢酸软,全身无力,甚至不能行走,什么事也不能干。它不仅摧残人们的肉体,严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治安。早在清朝末年,鸦片就由海上传入泉州,并屡禁不止。1930年前后几年间,军阀陈国辉统治晋江、南安,为解决军费,在民间强征“烟苗捐”(鸦片捐),强迫民众种植罂粟,于是罂粟种植蔓延晋江、南安、安溪等县,南安西溪和晋江张林(现在属于晋江磁灶镇)一带成为产烟区。仅张林乡最多年产鸦片2500公斤,并逐渐发展成为闽南炼制、贩运毒品的“大毒窟”,晋江县种植、制贩、吸毒者日益增多。旧政府对烟毒明禁暗纵,还在晋江、南安、安溪、惠安设立官方专卖毒品的“公膏局”,收取“烟苗捐”,更加助长了烟毒泛滥。泉州(当时的晋江县城)、安海、南安的水头成为毒品集散地,泉州(晋江)有从事贩毒活动的商店151家,在市区聚宝街就有土膏店12家。
  1950年2月,晋江全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查禁烟毒运动。1952年6月,晋江专区成立肃毒指挥部,确定晋江县和泉州城为禁毒重点,省公安厅、晋江专署公安处和晋江县公安局联合组成工作组进驻张林乡,并同时在磁灶、安海以及石狮、永宁、衙口、深沪、东石、陈埭6个沿海乡镇开展缉毒工作。经过3个月的清查,晋江县摧垮35个制贩毒集团,逮捕143名毒犯,枪决罪大恶极的制贩毒头子,全面勒令吸毒者戒毒,追缴毒品1300公斤及500多件毒具。当年全区共取缔烟馆512家,打击处理毒犯1349名,其中逮捕360名,缴获大批毒品毒具,随后进行了销毁。
  吸毒人员在政府的帮助下得到医治,戒除了烟瘾,改造成新人,烟毒也就此基本绝迹。


泉州市拟再申报2条历史文化街区:
9日,福建日报记者从泉州市政协重要提案督办会上获悉,泉州在原有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旧馆驿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庙、后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拟再申报2条历史文化街区———开元寺台魁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南聚宝街历史文化街区。
     泉州市城南聚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范围为,东沿青龙巷、后山社街巷线,南以旧福厦路线北侧为界,西沿万寿路、聚宝街线,北沿横街线,结合沿线保护建筑和街巷空间历史环境风貌完整性确定的接线区域。以聚宝街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开发以珠宝和特色小商品为主的服务业。利用街区中传统历史建筑开发民居度假、传统民居生活体验和民俗活动的服务业,充分展现泉州民俗传统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宫庙藏身市区聚宝街:






有人在市区聚宝街路角头拆除一座旧厝的墙体时,发现墙内暗藏两块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石碑。昨日,经泉州市海交馆研究人员刘志成现场考证,这座旧厝居然是古代供奉黄帝的宫庙。刘志成认为,该宫庙是泉州,乃至全省首次发现的黄帝宫庙,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者,又是涉台文物点,其价值不可估量,应该予以保护。
    清代重修碑藏身旧墙
    昨日上午,记者与刘志成一起来到该旧厝。这座旧厝大门正对着聚宝街,面积很小,仅有二十来平方米。墙体比较陈旧,墙壁上涂着白石灰,木柱已经腐朽,墙上有精美砖雕,全是手工雕刻。门边有一根石柱,年代久远,上面雕刻着“龙左鳌右德奠中央”字样,遒劲有力。大门右侧墙壁上,镶嵌有一块清代同治十三年间(1873)的石碑,呈黑色,另一块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在拆墙时掉了下来,被居民抱到家中保存。
    同治十三年间的这块碑上记载:“聚宝路角宫不知创所由始,为乡人祈福地……聚津里路角宫崇奉中央帝(黄帝)、水德星君(大禹)、康元帅(传说中的守城保护神),由来久矣,岁在癸酉秋九月邻境祝融为灾,延及神居”……“宁郊、金顺兴、何庆成号、和合号等89家商号捐银两119两7钱、钱65900元重修。”
    从石碑记载可以看出,该庙在清末重修了三次,因发生火灾被焚毁,同治年间由乡绅集资重建。因白蚁侵害,光绪年间两次重修,由商号出资。
    见证海丝起点和两岸同源
    刘志成说,这个中央帝宫庙历史十分悠久,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其一是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时便不知道它的来历;其二是“津聚里”的叫法只有在宋元以前才有;其三是水德星君已有几千年历史,而根据史料记载,在没有建城门这个宫庙就已经存在了。当地居民也说,该宫庙所在地很早以前是海滩,该宫庙就是建在海滩上的。
    “这不但是海丝起点的见证者,也应该是台湾中央帝宫庙始祖。”刘志成说,黄帝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始祖,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均信奉中央帝(黄帝)、水德星君,很有可能就是从泉州市区聚宝街路角头中央帝宫庙传到台湾的,说明两岸同源、同祖、同根、同文化,同是中华民族黄帝的子孙。据《汉书·郊祀》记载:中央黄灵(黄帝)、东方帝太昊、南方帝炎帝、西方帝少皞、北方帝颛顼,我国信奉黄帝,有正式记载的就有2000多年。
    专家和居民建议给予保护
    “这附近是个文物群,黄帝宫庙所处的地位更为重要,应该加以保护。”刘志成说,聚宝街附近有许多文物保护点,比如青龙巷、宝海奄、清莲寺、观音寺、富美古渡口、马车行、基督教堂、中药铺、李贽故居等,如果对黄帝宫庙加强保护,将对泉州申报《世界遗产名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是当地居民却对此感到忧虑。吴老先生说,该黄帝宫庙所在地属于公家,临江街道办事处准备简单装修后租给人家当店面,在拆墙时居民发现两块黑色石碑后,觉得是文物有保护价值,于是自发保护起来。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保护。(记者罗剑生文/图)
   
相关链接
    考古专家眼中的古代聚宝街
        本报讯(记者罗剑生)近日,市区聚宝街路角头发现一座古代黄帝宫庙,使这条古老街道重新受到市民的关注。那么聚宝街在古代的泉州城又占有什么地位呢?
    考古专家刘志成和聚宝街上的老人描述了聚宝街上的繁华情景。“古刺桐港最繁华的聚宝街万商云集,繁荣异常。”刘志成说,聚宝街位于德济城门外,俗称南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句关于聚宝街的古谚语:“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能过路角头”,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繁华程度。聚宝街还是一幅活生生的泉州版“清明上河图”,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古代的开封相国寺。说书、弈棋、南音、什音、杂耍、武术表演、木偶戏、雕糖、妆糕人、踩高跷等,应有尽有。刘志成说,刺桐港在唐代就是中国的四大港口之一,到了宋元时候,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帆船大得可以遮住太阳,而聚宝街的南面就是晋江北岸,是古刺桐港最大的码头,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上岸,并从这里护送蒙古公主下嫁波斯的。路角头是外国商人、使者进出刺桐港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国人到南洋、台湾省的出海口,他们有可能把路角宫供奉的中央帝(黄帝)的香火也带到台湾供奉,路角宫中央帝成为台湾供奉中央帝的祖庙。老人们说,阿拉伯人到了中央帝宫庙更是下跪膜拜,祈求保佑生意兴隆,远渡重洋平安,一帆风顺。聚宝街古时候虽宽只有3米,但里面却容纳了海关口、税关行、银行、信局、典当行、银号等,货物包括珠宝、玉器、象牙、阿拉伯的“番油”,柬埔寨的“高白棉”,东南亚的橡胶,朝鲜的“高丽参”,本地的德化瓷器、永春土纸等。附近的青龙巷,“宝海奄”、“清莲寺”、“观音寺”、富美古渡口、马车行、基督堂、中药铺、李贽故居等文物保护点,似乎在讲述着聚宝街曾经有过的辉煌。



近年来,在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泉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城市的许多优秀近现代建筑也随之在城市建设中消失。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传统特色风貌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我市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加强对我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保持我市名城传统特色和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即日将公布我市被纳入“全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名单,不仅让这些建筑有了更好的保护之名,也为泉州市区的在地旅游提供了更多的景点去处。

    □早报记者颜瑛瑛/文潘登/图
    泉州古城城南片区,有一条青龙巷。青龙巷在宋代即已初具规模,迄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古语说“金青龙、银聚宝”,“青龙”指青龙巷,“聚宝”指聚宝街,足以证明青龙巷曾有的繁华富庶。
    以青龙巷古民居群为中心的城南保护片区在1993年被列为《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分区规划》中的“三片一线”之一。古民居群规划范围南起港仔
    在入选“全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17处建筑中,有些景点是人们耳熟能详且印象深刻的,例如中山路骑楼建筑群、钟楼、黄宗汉故居等,还有一些或深藏古巷,或远在市郊,很多人并不了解。《闽南周末》本期起陆续为大家介绍一些大家比较陌生的入选建筑,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全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17处)
    中山路骑楼建筑群黄宗汉故居西街宋宅(洲紫新筑)西街苏联福私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库房(惠世医院主楼)螺珠巷住宅陈光纯故居培元中学安礼逊图书楼西街425号住宅(八角楼)青龙巷李妙森故居钟楼王宫奇园江南亭店杨阿苗故居江南树兜蒋氏华侨家族民居群江南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陈正宗民居群)陈碧峰故居李清纶故乾坤,北至横街,东起斗门头,西至青龙巷与聚宝街之间的中间地段,是泉州市区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
    事实上,原本整条青龙巷都是古民居,遗憾的是经过岁月蹉跎,这些古民居不是被翻新就是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现在完好保存的,只剩下散落的几座。
    “龙头”特色楼
    青龙巷有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的院落式民居,也有本世纪初从东南亚归国的华侨兴建的中西合璧式洋楼,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李妙森的故居,便是其中的一户。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
    李妙森故居位于青龙巷“龙头”地段,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屋内有四根起支撑作用的柱子,则同时兼有排水功能,构思十分巧妙。最有特色,要数那些进口瓷砖上印着印度教色彩的“象头人身”图案,至今鲜艳如新。这是印度神教中的象头神。据说东海镇石头街也有一户人家有此瓷画。
    瓷画象头神的形象,都是象头人身,大耳长鼻,头上束宝箍,脑门上有瑞花,眉心中有吉祥痣,嘴角伸出两支长牙(一支在战斗中折断),项挂珠串,弯曲的长鼻卷着一样什么东西;肩部生有四手,手腕戴珠镯,上两手执绳索和不知名的法器,下右手捧着一件卵形物,下左手空掌;身上斜披红色帔巾,坐在长方形的须弥座上,右腿屈起,左腿垂下,赤裸双脚,都束珠环;背靠椭圆形光屏,光屏边缘的焰火是黑色的,边缘的中间是一只牛头;须弥座右边地上匍匐着一只黑老鼠,它是象头神的好朋友。
    象头神的传说
    印度教是世界七大宗教之一,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元朝时印度教随着海上交通的频繁也传来泉州。
    象头神是印度教神话中毁灭之神湿婆的儿子。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乌玛因喝了溅到恒河里的一滴水,生下一个儿子,被土星之主沙尼的险恶眼睛看了一眼,孩子的头就从脖子上掉了下来,湿婆和乌玛悲痛欲绝。在创造之神大梵天的指示下,他们派了仆人难丁去找一个面朝北方的活物的头颅。难丁找到了天帝因陀罗坐骑伊罗婆陀大象,它正好面朝北站着。
    难丁战胜了天帝,把大象的头砍了下来带回来。湿婆就把大象的头安在儿子的脖子上,竟然复活了,名字叫加纳沙,意即群王,负责管理一群爱捣乱的小神。智慧女神送给加纳沙笔和墨水,使他成为学识之神,同时也是商人和旅行者的保护神。大地女神则送给他一只老鼠,作为他的坐骑,但是老鼠太小,无法负载加纳沙,它就跳到加纳沙的背上,两个成了好朋友。因为加纳沙把人和象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心地善良,神通广大,奖善罚恶,在战斗中勇敢坚定,人们都尊他为象头神。许多地方都建起了象头神庙。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激进派领袖蒂拉克,曾利用对象头神的祭祀,掀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使象头神成为民族神的象征。
    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也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之一。

---------------------------------------------------
以上为历史回顾及聚宝街等泉州市的历史见证


想说的,也就是关于历史,和泉州“市容市貌”也关于政府权证背后的故事
-------------------------------!
注明:以下为个人观点,于发布站点无关,站点社区无需付任何法律及当事责任!!!
------------------------

开头说到林氏古宅,那么主题也就在这座古宅种了,古宅并没有电影小说中的阴森恐怖,此宅非彼宅,但确实是很宅,非常非常的宅。
古宅内现居住三户人家,古宅分前段和后部,前段在聚宝街,后部通向横街,从前段到后部,少说也有八十米之深,前段在街边,已经出租,要过后部需要从中段过铁门,那么古宅的真正历史也就从此铁门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10: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贽家世与“林李同宗”
      李贽(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未几辞官,讲学各地,后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下狱,自杀死。论学受王守仁和禅学影响,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封建传统教条,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夫妇论》);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在文学创作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发抒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曾评点《水浒传》,今传容与堂刊本《李卓越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及杨定见、袁无涯刊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全传》两种(或疑为 伪托)。所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李贽,原名林载贽,对其家世值得认真考证。泉州是李贽的故乡,府志、谱牒、碑刻、墓志铭的有关记述,是考证李贽家世的第一手资料。
  在清源山麓老君祠右畔,有李贽八世祖林闾与夫人等九世合葬墓。李贽在望柱上撰写一副对联:“九世同坟,历代明?光俎豆;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李林。”过去,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林闾忌日,林闾所传的林李两姓子孙要集齐到宗祠里祭祖;每年清明节,两姓子孙要派人到清源山扫墓,缅怀祖先。
  “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林李”,在泉州市万寿路“李贽故居”中特别得到体现与证实。故居的正厅匾额曾书“林李祠堂”。林在李前,示意李贽及其族亲源于林姓,其共同祖先是林闾。故居中还有一副楹联引人注目:“联济南陇西为鼎族,蔚政事文学之名贤”。济南为林姓郡望,陇西为李姓郡望,再次印证了“一宗两姓”。而故居天井的南侧珍藏着一方“瀛洲林李分派二世东湖公墓道”碑(见右图)则印证了林闾之子东湖公所传后裔科举仕进之荣。碑上列出4位赐进士,16位乡进士。较著名的是:明正德戊辰(1508)科进士林钺,官南京太平府知府;嘉靖丙午(1546)科举人、己未科进士林奇材,官广西平乐府知府;嘉靖壬子(1552)科举人李贽,官云南姚安府知府;万历乙酉(1585)科举人李应先,官陆凉州知州;万历丁酉(1597)科举人林而廷,官刑部郎中;万历庚子(1600)科举人林奇?),官云南曲靖府知府;万历丁未(1607)科进士李?台,官浙江左布政使,升光禄寺正卿。东湖公即林驽,其子孙中林姓有三位知府,一位刑部郎中,李姓也有两位知府、一位布政使……这就是望柱联文“夸李林”的印证。
  查谱牒,林闾之后确实是“一宗两姓”。明代名士李光缙(1549—1622)在《登瀛林氏祠堂记》中作如下记述:“林氏之先自睦斋公(即林闾),生二子,长东湖公,次直斋公。东湖公之子通衢公居郡城登瀛里,以林为姓。直斋公之子添与,改籍南安,始姓李。其后东湖一派,亦有从李姓者,世所称李卓吾先生是也……仍姓林者改李,李姓者改林……然昭穆不紊,祭祀佥同。姓分而族不分,此了荐绅家一大盛事云。”
  林闾之后为什么“一宗两姓”?早在李贽生前就说不清,所以在他的著作中没有一言道及。后人众说纷纭,或主宗教分歧说,或主政治避祸说。李光缙则持中的态度称:“仍林姓者改李,李姓者改林,诞信相非,世远事湮,莫从考据。”
  1974年11月,在南安榕桥三堡(胭脂巷)发现李贽的胞叔“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张氏合葬墓志铭”一方,乃李贽族兄林奇材所撰。志称:“始祖君苏公元季入闽,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长景文公,次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籍南邑,著姓曰李。允诚公生次子学乾公,为公曾祖。学乾公生端阳公,为公祖,亦于正德末从李姓焉。端阳公生宗洁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伯兄钟秀,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友叔季叔钟英、钟美悌如。”墓志对李贽一族世系的记录非常明确。即:
  一世林闾,字君苏,号睦斋,生二子;
  二世林驽,字景文,号东湖,为航行波斯大贾;
  三世允诚,排行第二,从李著姓;
  四世学乾,回泉,复姓林;
  五世端阳,迁居南邑,从李著姓;
  六世宗洁,号竹轩,娶董氏,生四子;     
  七世钟秀,号白斋,以子载贽贵受封赠;
  八世载贽,入泮学册为林载贽,旋改姓李,后避穆宗讳,弃载名贽。
  考证李贽家世,可了解到:①李贽八世祖林闾,于元季入闽,居郡城;②李贽七世祖林驽,为航行波斯的大贾,娶阿拉伯妇女为妻;③七世祖伯居安,居郡城登瀛里,其后裔林钺,明正德戊辰(1508)进士,官太平府知府;林奇材(李贽族兄)嘉靖丙午(1546)举人,己未进士,官平乐府知府;④六世祖伯易庵,通事硫球;⑤李贽的父亲钟秀是郡诸生,教书为业,叔父李章田,是位处士;⑥李贽入泮学册为林载贽,居泉州万寿路,与阿拉伯商人来泉贸易的聚宝街邻近。



----------------------------------------
--------------------

林氏古宅的历史也蛮渊源的,只是,手头资料不多。大致形容下林氏古宅的规格吧。
早期:听老辈说在他们懂事时,有南北两厅,祠堂前左右两百有大门可进出,现还可以见到门墩等早期结构,后院原本是个池塘原有大龙眼树,现被后人盖起小房(80年初),由于林氏后人也算多,现已近二十户成家后人。(总结构类似一十字架地)
现在:后人因居住问题争执改建,自家起头破坏历史(想必,这也理解,后人争夺,必然会因为居住问题引起争议)而后至90年左右,林氏后代基本立业购屋买房,到2000年只剩林氏第三代年迈的老妇住此。2008年林氏后人外购房因泉州南扩工程被迫搬回古宅居住。
三代林氏后代重聚租屋,何尝不是件好事?虽是同姓同祖,三代却是第四代林氏堂兄子女。
林氏后代回到祖屋居住后,在2009年初却发生了那么一件事情,林氏古宅祠堂南面偏房,因不知在何年林氏二代把偏房改建借租给“屠宰巷” 陈氏,但是因林氏为医馆,想必林氏也爱心泛滥吧,并且把古宅偏房的墙壁借于城市搭建房屋,陈氏当年想必也是行乞出身,为了省建一面墙,把屋檐连接在了林氏偏房墙体,也留给陈氏后代占为己有的机会,该说林氏先人不爱计较,还是陈氏先人算盘打得够远?想必,只有但是的林氏于陈氏才最清楚了。
那么陈氏的算盘也算打准了。
零九年四月,陈氏后代也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了,原在2007年泉州市政府及文化文物保护局设立泉州市南门聚宝街不得搭盖重建,为保护泉州历史,发现危房政府出资加固严重者重建的明文固定,而陈氏,偏偏却能在2009年重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调查后才知陈氏后代,现在市政府工作,是政府人员,权利什么的都不小,而林氏后代虽有斤二十户,但却只有少数几户人家在政府部门,但却并非是什么高官重臣,似乎也对抗不过陈氏后代。
一日清晨,林氏第五代在偏房房间睡觉,早上八点多,被敲砸声吵醒,发现房间的墙壁已经塌下,急忙穿上衣服,电话告知其他林氏前来其他林氏到达后,记者也到达,并且报了警,似乎警察早已经得到陈氏通知,警察并没进入林氏宅内,宅内只有记者以及林氏和陈氏后人,但这场面怎么看都是林氏有气势,但却不知小人奸诈,记者笔录完拍照完走人后,林氏和陈氏口角不停,林氏后代始终忍耐不住上来陈氏圈套,林氏五代三四人砸陈氏屋内东西,陈氏见状叫建筑工人上来帮忙,陈氏在一旁不动只是不停的与林氏三代老人争执着,陈氏建筑工人动手打人时,林氏见状只能反抗打人回去,林氏三代老人被陈氏妇人打了一巴掌,林氏四代夫人见状,两人过去拉开场面混乱,工人见到林氏三代在打老板娘,比如拼命,林氏三代老人被打,警察这时候才进来,附近街坊已是挤满林氏,记者也回来了,武警也到达现场,场面非常混乱,武警隔开林氏陈氏后代,并切带回林氏五代杂物者及陈氏回派出所,林氏三代前往医院验伤。

----------------------------------------------
后林氏告往法院,法院最后判决陈氏赔偿医药费两万多,林氏五代赔偿所砸物品金额两千多元。
就这样?结束了?林氏只有这样的赔偿而已吗?陈氏为何可以如此一手遮天?中华人民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哪怕只有五十年的建筑也叫历史!为何政府人员可以无视法律?一手遮天?难道政府人员就是不差钱???各位泉州人评理下!各位福建人评判下!五湖四海的朋友关注下!
-----------------------------
续下一楼
2009年9月13日早晨8点的视频资料。
现在泉州正在管理“市容市貌”满大街警察和工商。
看看陈氏现在还可以继续建房,飞尘四处乱飞,早上洗的衣服,又是一层厚厚的飞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3 13: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4 17:22 , Processed in 0.06132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