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079|回复: 1

都是莆田一脉来,帝师苗裔今安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1 08: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引言,介绍文史界著名学者杨宝霖的“林家家世考”
      有人说,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乃至于一个人的生命的旅途上都经常会有极其相似的一幕出现。此言似不虚。25年前,原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叶显恩教授约请与本引言编者合作,翻译了荷兰历史学家宋汉理的文章:《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续)。(The Hsin-an Ta-tsu chi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entry Society,.800-1600,Contiuation…… [Dutch] Harret T. Zurn dorfer)。此译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二期第43页至56页上。由于该文翻译是经由编者本人(当时仍在大学读书),在叶教授的指导下逐字逐句地啃下来的,所以至今记忆犹新:该文的结论篇一开始便说:“本文集中研究了一个小地区,基本上局限于对一个地区的历史及其居民进行考察,也许不免挂一漏万,但它仍然力图把中国文明的特有现象的一系列问题提到更大的范围乃至历史发展的结局之上来探讨,诸如社会结构,农业地区的商业化等。”;还有,“总的来说,徽州的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史来说有何意义呢?倘用通常的两分法来分析中国社会,其结果必然是离题的。当透过历史发展的橱窗观察这些徽州的宗族时,就会发现这些两分法:“商人—士绅”,“城镇—乡村”,“外省—本地”,也几乎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徽州大族的一些房系在积极营商的同时,又追求科举仕宦以及广占地产,不同于欧洲或日本的商人,徽商是通过占有的财富来提高身份,而不是依靠他们在城乡的地位。”另还有,“朴实与浮华,节俭与挥霍之间的矛盾,表明商人们保持了在故里和都市中两种不同的生活标准。”
      令人感叹的是,25年前国外学界对中国氏族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这种精妙论述的水准!然而25之后,“东莞人也开始重视其姓氏后面所蕴藏的深刻文化。于是,很多氏族开始了一程又一程的‘寻根问祖’之旅,重修族谱……”(2008.05.09,东莞《文化周末》)。其实,这种现象只能是指民间的私修族谱潮流而已。另外顺便一提的是,2008年8月19日—20日,“明清珠江三角洲(东莞)区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8月20日下午的大会总结主持人正是叶显恩教授!姑妄称之为无巧不成书好了。
      事实上,东莞文史界资深学者杨宝霖副教授早已对分布于东莞地域内的各姓氏源流作出了独到和精辟的研究。有关系列文章,以《东莞氏族的来源和发展》为题分多期连载于东莞日报。其中有关林氏的,着墨较多的是莞城水北林家。究其原因,杨老师认为,历史上,东莞诸林,以水北林氏对东莞贡献最大。可惜的是:“莞城水北林氏族谱未见”。
      帝师苗裔(林蒲封官拜太子侍读,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亦即乾隆皇帝的老师),东莞莞城水北房的林氏后裔到哪里去了?莞城水北林公祠(现今的阮涌小学)在近代各个时期所绘之城区地图中依然赫赫在目!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整间拆除。那么,是从未有人编过此类族谱吗?抑或,宜推断它也在劫难逃,早就灰飞烟灭了呢?
      但,林志超先生及其所携手抄本《余庆堂·林氏族谱》的出现,应可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另一种考据路径。因为,该谱所确认的肇基始祖,卜居于莞城内康王庙前街的月梅公,正是林时举(世高)的曾孙(林时举孙林清第九子)。
今天,本着“开卷有益”的求学务实态度,我们首先全文登载杨老师《蝴蝶岭出土明代女尸陈氏夫家家世考》一文,此中对水北林氏的记叙实在丰富翔实。让我们真正领略到杨老师“史笔如椽纪岭南,遗闻佚事尽穷探”的大家风范,以及严谨缜密的治学精神。之后,我们会酌情陆续发表相关的文章,以期促进《东莞林氏族谱》撰修内容之完备和质量之上乘.
发表于 2009-9-12 00: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悲中带喜呀,期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19 18:13 , Processed in 0.036154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