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6639|回复: 22

(尋根)晉江市西濱鎮祠花萬源房族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13: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西濱線誌找到以下資料
先祖渡台一世祖 光霞 林公
恰巧跟這有相關聯
晉江市西濱鎮祠花萬源房族譜記載:清嘉慶間有27人渡臺,居住彰化縣侖仔腳、灣裏街、麥寮等地。
想找渡台27人的資料來做比對
煩有資料者提供相關典籍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4: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有人知道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6: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滨林氏分居台湾者众多,据西滨林氏各村谱牒相关记载有1)大三房后亭祖派下14世为恩、为天兄弟等多人于乾隆间由蚶江渡台鹿港,定居朴仔脚,隋后于嘉庆至光绪年间又有37人迁台,定居朴仔脚、枋寮二地.(2)西下尾村15世乌中于清乾隆间渡台定居麦寮,后该村又陆续多人移居台湾,聚居麦寮,成一村落,至1937年已有人口800多人.(3)祠花源房族譜:清嘉庆间有27人渡台,居住彰化县仑仔脚、湾里街、麦寮等地.
     只是讯息,资料还得有资料者提供或你寻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7: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3Q
其實我也是沒有底
先人一些線索都沒留
讓我們晚輩的也能碰運氣找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2 08: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泄气,作出最大努力,如果你有[晉江市西滨镇祠花万源房族谱],这就是线索,你有方向,现在又知道西滨林氏各村谱牒有相关记载,可到该地了解,林氏论坛可能没有该地的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也許有空在安排依次內陸旅遊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10: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再發個問題
晉江市西濱鎮祠花 現在的地名是哪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9 22: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哪的.我是麥寮的.有沒有進一步的資料
堂號.堂聯..等等..或是相關人員名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09: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blin.myanyp.cn/      西濱在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一些資料轉載過來
从族谱看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一)——[台]林恩显
  一、绪论

  (一)林氏源流

  有关林氏姓源的记载主要有三:其一出自子姓,据姓纂载:商纣叔父比干,忠谏不听为纣所害,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①其二出自姬姓,据通志载:周平王次子林开之后②。其三林放之后,风俗通载:林氏,林放之后(春秋时鲁人,一说系林坚裔孙)③。

  魏、晋以降,研究氏族谱牒者,多采长林赐姓之说,唐李翱作比干庙碑文,曾加引述。林氏各种族谱中也多采此说。林始祖坚食采博陵,林氏族谱谓:“博陵,古冀州地,又称西河”;一说林坚生于长林,位于淇河(在今河南省)之西;一说汉宣帝时,林闾设教于西河,扬雄师事之,为西河郡著姓。因此林氏以“西河”为郡号,也成为总堂号。

  林氏太始祖比干公为黄帝后裔,殷商帝王太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之叔。纣王残暴无道,殷少师比干屡谏不听,遭剖心而死。比干正妃陈氏有遗腹三月,避祸逃至牧野,居长林石室中,生男名泉。周武王克商后,表扬比干,徵其后嗣,子泉因生于长林石室中,蒙赐姓林,易名坚,受封公爵,食邑博陵,是为林氏始祖。

  林坚之后散居周、鲁、齐、卫,春秋、战国时代多聚居于河北、河南、山东各地。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山东的济南一带形成望族,并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有林氏人口,尤其是明帝太宁三年(325)林禄为晋安(今福建)太守,居侯官都(县)西里,被封为晋安郡王,卒葬福建惠安涂岭九龙岗,于是被称为闽、粤林氏始祖。其后裔部分迁居莆田、洪州、漳浦,而有林氏阙下、九牧始祖。此后福建林氏繁衍于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晋江)、南安、清溪(安溪)、惠安、龙溪、平和、漳浦等地,而以莆田最盛。林氏由闽入粤,时在宋、元之后,且多源自莆田④。

  林氏族人据悉早于明代永历年间渡台,此时随郑成功赴台从事“反清复明”活动,而后入嘉南地区的泉州林氏更多。至清朝康熙年间以后,自闽粤两地迁台者不绝于途,终成今日台湾的第二大姓。

  (二)研究目的、范围及方法

  台湾俗称“陈林半天下”,此话虽有些夸大,但陈林二姓确实是台湾二大姓氏。依据1978年的统计,台湾区林姓人口数多达一百三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三人,仅次于陈氏,为第二大姓。可见研究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不仅对于了解国人开发台湾的历史与中华民族文化在台湾的拓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且证明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关系极富意义。

  目前林氏族谱尚可查得目录者多达七百六十六种,在台湾可查阅者不少,这些族谱中记录了许多台湾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是研究台湾史及国人开拓台湾的重要记录。本文拟就历史学、系谱学、文化人类(民族)学,及社会学角度,采文献资料分析法,族谱研究法、传记分析法,及简单统计法,以族谱为参考资料,探讨自明清时代至近年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及其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族谱看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二)——[台]林恩显
  二、林氏移殖台湾经过

  (一)台湾林氏祖籍

  连横氏在其所著“台湾通史”有谓:“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今日台湾地区的世居住民虽早于宋代开始,但多数系于明清两代,来自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两个邻近台湾沿海省份。其中以福建省者居住台湾较久较多,尤以泉州府的同安、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等县,漳州府的龙溪、诏安、平和、漳浦、南靖、长泰、海澄等县,兴化府的莆田、仙游、及汀州、福州府各县的移民。其次为广东省者,大都来自惠州府的海丰、陆丰、归善、博罗、长宁、永安、龙州,可源、和平等县,潮州府的潮阳、揭阳、丰顺、大埔、饶平、惠来,普宁等县,嘉应州的镇平,平远、兴宁、长乐等县的移民。若再溯及远祖则皆来自中原。

  明、清二代,林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大陆福建漳州为最多,依据“全国林姓家庙”所出版之“林氏大宗谱”,早期渡台宗亲祖籍篇所收集⑤,及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所出版“台湾区族谱目录”中林氏族谱部分⑥的统计分析,显示林氏祖籍,以漳州府最多,其中以平和县最多,依次为漳浦、南靖、龙溪、诏安、海澄、长泰、东山等县。泉州府次之,其中较多者为安溪、同安、晋江、惠安、南安等县。另外汀州府的宁化,清流、永定、武平,福州府的林森、福清,永春州的永春、大田、兴化府的莆田,龙岩州的漳平、龙岩等县均有。在广东方面,以潮州府为多,其中以饶平县为众,其次为海阳、大埔、嘉应州的长乐、梅县、镇平、平远,惠州府的陆丰、海丰等县为台湾林氏的主要祖籍。兹附“台湾林氏祖籍简表”如次:(表一)


  台湾林氏祖籍简表(表一)


省别

州府别

县别

个案数目

备注


“林氏大宗谱”早期渡台宗亲祖籍篇

“台湾区族谱目录”林氏族谱


福建省

漳州府

平和

67

50




漳浦

46

48


南靖

28

28


龙溪

19

27


诏安

18

27


海澄

4

10


长泰

2

6


东山



5




5

8


小计

189

209


泉州府

安溪

57

54




同安

33

36


晋江

17

35


惠安

6

9


南安

2

7


厦门



1




1

14


小计

116

156


汀州府

宁化



12




清流



3


武平



2


永定

3

1


小计

3

18


福州府

林森



4




福清



1


连江



1






4


小计



10


永春州

永春

1

5




大田

1






1




小计

3

5


兴化府

莆田



5




小计



5


龙岩州

漳平

1






龙岩

1




小计

2










8






合计








广东省

潮州府

饶平

52

43




海阳

2

1


大埔

1






1

3


小计

56

47


嘉应州

长乐

9

3




梅县

4

5


镇平

1

14


平远



6


小计

14

28


惠州府

陆丰

1

5




海丰

1

1




2

6








3






合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族谱看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三)——[台]林恩显
  (二)台湾林氏迁台时间与地点

  1.福建漳州府移殖者

  (1)漳浦县:明崇祯末年,有林四移居澎湖白沙。明郑时有林超入垦今南投竹山,后裔移殖今南投县。清康熙三十三年有林云从入垦今嘉义大林,其子林委移垦台南市南区,其后成为台南望族。唐熙末叶有林振、林谋入垦今南投县名间;有林大鹏入垦今台中市;有林兴入垦今台中县龙井。雍正年间有林卯入垦今云林县斗南;林升入垦今彰化县埤头;林天生入垦今南投县草屯;十二年林成祖入垦今台中县大甲,后移台北县板桥凿圳辟地。乾隆中叶有林笃实入垦今嘉义县竹崎;林焕、林道、林镇、林源及林教等入垦今彰化县社头;林志聪、林景宣入垦今台中县潭子;林壮入垦今大甲;林协伦入垦今苗栗县通霄。乾隆末叶有林跳、桔父子入垦今台中县大安,后移垦潭子;林扶、林升亮、林文炳等入垦今南投镇;林文俊入垦今南投县鹿谷;林旷入垦今南投县国姓;林由、林积庆及林万福入垦今台中市。嘉庆年间林同翁入垦今南投县集集;林长入垦今台中县潭子;林正直、纯直入垦今宜兰市;林秀入垦今宜兰县冬山。

  (2)海澄县:明永历十五年顷、有林厚迁居今澎湖白沙,清康熙三十二年有林榜迁居今台南市。雍正年间有林良德入垦今南投县竹山。

  (3)平和县:明永历二十二年有林宽老入垦今嘉义县六脚;二十三年有林虎自嘉义移垦竹山,后移垦嘉义六脚;三十年有林一入垦今嘉义县太保。清康熙中叶有林宽亮、林必锦入垦今南投县竹山。康熙末叶有林满入垦今云林县斗六;林应、林德纯入垦今竹山;林瑞芸入垦今台中县大里;林固入垦今台中市东区。雍正年间有林宏齐、林敦成入垦今彰化县永靖;林彩、林剧入垦今南投县竹山;林元明入垦今台中市东区。乾隆初年有林江、林受豚入垦今台中县大里,后移垦台中县雾峰;林爽文入垦今大里,后举众抗清事败被杀;十年林簪入垦今台中市东区,后移南区;十一年有林石入垦今台中县大里,其子琼瑶、甲寅移垦雾峰,即“林本堂”,乾隆中叶有林先仲入垦今彰化永靖;林敦朴、林历、林广真、林超、林麻等先后入垦今南投竹山;林伯朋、林灶入垦今南投县鹿谷;林允入垦今南投镇;有林上秧、林溪山、林尾入垦今台中市;有林梯入垦今台北县中和。乾隆末叶有林直、林监入垦今彰化县员林;有林暹、林籍、林正直、林德超入垦今台中市;有林圣入垦今台中县大里;林怕、林最乃入垦今台北县中和。嘉庆年间有林文雅、林良清、林笃信入垦今南投竹山;林敦厚入垦今南投县鹿谷;林在现入垦今南投县水里;林玉琨、林崇谦、林阿谟入垦今台中市;林水、林同、林朝淇入垦今宜兰县头城、罗东。

  (4)龙溪县:明永历二十五年有明郑部将林凤入垦今台南县大甲,其地因名“林凤堂”。清乾隆初叶有林天来入垦今南投,分传集集、水里、鱼池等地;林婉容携子世杰入垦今南投草屯。乾隆中有林志竹、林志添、林志间(坚)入垦今台北县树林;有林士知、林戚入垦今台北县板桥。乾隆末叶有林曲入垦今南投竹山;林枞入垦今台中县龙井,后迁彰化;四十三年有林应寅入台开馆授徒于今台北县新庄,嘉庆末年迁居桃园大溪,招细垦殖,为“林本源”,咸丰年间迁居板桥,是为板桥林家。

  (5)诏安县:清康熙中叶有林生携子入垦今彰化市,后裔移台北县中和。康熙末叶有林贺、林朴素入垦今云林莿桐、斗六。雍正年间有林都入垦今台中县潭子。乾隆初叶有林善入垦今彰化县员林;林朝脉入垦台北县中和,分传板桥。乾隆中叶有林廷棆、廷柄、廷村兄弟入垦今台中县大雅;有林荐、林廷税、林札直、林维高入垦今台中县潭子;林心果入垦今桃园大溪。乾隆末叶有林迁仔入垦今南投草屯;林双美、林天汉入垦今台中县丰原、潭子。

  (6)南靖县:清康熙末叶有林国荣入垦今南投竹山;有林廷柯、林元成、林元曼、林元道入垦今台北市士林、松山区,后裔移垦今宜兰县礁溪。雍正年间有林应朝入垦今南投县;有林元察入垦今台北县板桥。乾隆初叶有林宣治、林宣孝、林继怀、林现论、林公愿、林志、林墀、林筹、林豁、林天就、林泰、林算入垦今南投县草屯,其后族聚甚众,成为草屯四大姓之一。乾隆中叶有林应世入垦今台中市西屯区;林忠入垦今桃园市;林世献入垦今台北县板桥。乾隆末叶有林招、林愁、林联德、林文潭先后入垦今南投竹山、鹿谷、分传水里。嘉庆年间有林醉橱入垦今桃园大园。

  (7)长泰县:清嘉庆年间有林安然、林国成入垦今南投镇。

  2.福建泉州府移殖者

  (1)同安县:明崇祯末年有林达移居今澎湖白沙。永历十九年明郑参军林圮(杞)率所部屯驻今南投竹山,后居民名其地为“林圮埔”;明郑时期有林三光入垦今台南市,后裔移垦新竹,其裔孙绍贤、占梅,闻名地方。清康熙末叶有林传入垦今台南县归仁、分传高雄县路竹;有林广富入垦今台北市景美区。乾隆初叶有林祖源、林佑入垦今台中县清水。乾隆中叶有林尾入垦今彰化县永靖。乾隆末叶有林功成(元成)入垦今台北县三重市;林宏、林汲入垦今台北县新庄、分传花莲;林祖定入垦今台北县汐止。嘉庆年间有林传振入垦今苗栗县苑里;林朝波、朝晓、仁贵、朝阳兄弟、林册入垦今台北县板桥。

  (2)晋江县:明永历三十四年有林启鸾移居今澎湖马公。雍正(一说乾隆十年)年间有林文进入垦今桃园市。乾隆二十五年有林杨团携子世蕴、世菊、世阁兄弟移居今彰化市,后从鹿港。乾隆末叶有林荣昌入垦今南投镇;林谦入垦今彰化县二水,后裔移垦今台中县龙井;林建鹰入垦今台北县林口。嘉庆年间有林光九入垦嘉义县朴子。林世添入垦今台北县。

  (3)安溪县:清雍正年间有林光晃入垦今南投草屯,分传台中市;林端正、林生赞入垦今台北县树林。乾隆初叶有林文礼入垦今彰化县秀水。乾隆中叶有林德耀入垦今南投草屯;有林君让(钦明)、林尧入垦今台北市古亭区。乾隆末叶有林哈英入垦今彰化县福兴;有林三其入垦今台中县丰原;有林文最、林凤、林晚、林进入垦今台北县树林;林经纶入垦今桃园县大溪、分传台北县莺歌;林君昌、林君顶、林臣发、林臣郎、林臣有、林一旅、林嘉胞、林嘉瑜、林六褚,先后入垦今台北县新店,分传台北地区;林洪景、洪泰兄弟入垦今台北市、稍后再邀林洪作、洪老、洪隐、洪伯、洪约、温理等兄弟叔侄入垦今台北地区。志庆四年有林文敏移居今台南县麻豆,后富甲南台湾是为麻豆林家;嘉庆年间有林良济、行夏、高攀兄弟及林敏政,入垦今台中县神岗;林致远、林理完入垦今台北县三峡。

  (4)惠安县:清雍正年间有林兆元入垦今台中市。乾隆初叶有林管入垦今台中县清水,分传彰化县鹿港。林等入垦今台北县莺歌。

  3.福建永春州移殖者

  (1)大田县:清康熙末叶有林开燕入垦今彰化县二林。

  (2)永春县:乾隆初叶有林科入垦今台北县莺歌。乾隆末叶有林士倡入垦今云林土库。

  4.福建汀州府移殖者:永定县:乾隆中叶有林增皆、林兴应入垦今台中市;有林淑勤入垦今南投镇。

  5.福建龙岩州移殖者:龙岩县:乾隆末叶有林瑞魁入垦今台北县板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族谱看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四)——[台]林恩显
  6.广东潮州府移殖者

  (1)饶平县:清康熙中叶有林钦滟入垦今彰化县永靖。康熙末叶有林端楠入垦今台中县丰原,后裔移垦苗栗县卓兰。雍正年间有林仕泰入垦今台中县石岗,分传入垦苗栗县三义、通霄。乾隆初叶有林元梅、林元开、林明周、林怀四入垦今台中县丰原;有林元滨、林元茂、林元曹、林益谟入垦台中县东势;有林仁茬、林仁英入垦台中县潭子,今传苗栗卓兰;十四年有林钦堂、林孙彰携子居震、先坤入垦今彰化县鹿港,十七年移垦新竹县北,筑六张犁圳,后又还故乡邀林孙服、林孙檀入垦竹北,建“善庆堂”,是为竹北六家林家。乾隆中叶有林朝钦入垦今高雄孙凤山,后移垦苗栗县公馆;有林元、林钦健入垦今台中市;有林孙嗣入垦今台中县石岗;有林男海入今苗栗镇;有林孔奇入垦今苗栗县公馆;有林静操、林彭城、林心奇、林仕孔入垦今新竹市、竹北;有林连美、林浩流、林孔凤入垦今新竹县新埔;有林士乾入垦新竹县竹东。乾隆末叶有林登入垦今南授县鹿谷;有林学諵、金榜父子、林阿来入垦今台中县丰原。嘉庆年间有林廷封入垦今彰化县永靖。

  (2)海阳县:清康熙末叶有林集山、忠生、忠茂父子入垦今云林县西螺。嘉庆年间有林能乞入垦今台中县丰原。

  (3)大埔县:清雍正年间有林世隆、林世传入垦今台中县丰原,分传东势。

  7.广东惠州府移殖者

  (1)陆丰县:清康熙末叶有林俊曾入垦今台中县神岗,分传苗栗县通霄。

  (2)海丰县:清乾隆三年有林文裁入垦今通霄。

  8.广东嘉应州移殖者

  (1)梅县:清乾隆初叶有林潮皇入垦今苗栗镇。乾隆末叶有林璋璃入垦今南投县水里。嘉庆年间有林乾传入垦今南投县埔里;有林德政入垦今新竹县竹东。

  (2)镇平县:清乾隆十六年有林洪入垦今苗栗县头份;乾隆中、末叶有林栋瑞入垦今彰化县永靖;有林彩秀、林锦秀、林辉海、林通义、林杞芳入垦今头份。

  依据“林氏大宗谱”之早期渡台宗亲祖籍篇,及“台湾区族谱目录”林氏族谱调查统计结果主要显示:福建漳州府各县移殖台湾的林氏族人以入垦今日中部的南投、台中县市、彰化、云林等县,及北部的台北县市、宜兰县为多。泉州府各县移入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市最多,中部的台中县市、彰化其次,再次为南部的高雄县市、台南县等。广东潮州府各县以中北部的台中县市、新竹县为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族谱看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五)——[台]林恩显
  (三)台湾林氏迁台时带来的中国文化

  我华夏族发祥于中原,向东北发展,再转向东南和西南开拓,如滚雪球般的交流融合周围其他族系,在广阔的中国大陆内地形成一大中华民族和文化。中华民族在台湾的拓展,虽比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为晚,但由于其晚而又能富有成就,最足以说明我中华文化涵化力量的恢宏。按早在十六、十七世纪汉人从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多到南洋地区,而未使南洋成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地,反而是台湾成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拓展胜地。这依人类学家的比较研究结果多认为是主导于明末郑成功的寓兵于农政策之实施,使和郑氏同来的人在台湾的土地上生根,滋长了他们定居于台湾的意志。再加以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深入和发扬的结果。在这些中华文化中最大的特质,莫过于其具有“宽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而少被取代。其次注重“现实的人生”,信天命正人生,天命是不可违,人生应得其正,虽处于困苦艰危的境遇,仍然不失其正,作为处世治事待人接物的守则。其三为人处事法则能保持“中庸之道”,即凡事用得其中,过于不及都有悖于中庸之德。其四为祖先崇拜,“孝”是中国人的首要德行,生有所养,死有所祀,祀其鬼魂,怀其先德,慎终追远,木本水源,从而产生敦宗睦族,和立德修业的所谓“不忘本,不辱先”之伦理观念;并讲究聚族而居,合群互助。其五为名教子伦常,即儒家的“正名”: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⑦。

  台湾世居住民在当初从中国大陆移殖台湾之际,虽多属下阶层讨生活的垦民,然多能携带祖先神位,祖籍保护神,或姓氏祖佛等同行,且在台湾经过数百年来均能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例如各姓郡望、堂号之保存,以眷念大陆祖籍,不忘本源。如林氏郡望为“西河”,总堂号为“西河堂”。郡望又称地望,是我国秦汉时代的郡名,也即该姓氏的发祥地,后世感于宗支源远流长,惧有所失,于是立堂号以为信。台湾大小祠堂很多,林氏祠堂也不少,均写有各类堂号,镶于祠堂或四合院正厅大门之上。另外还在历代祖先神位、墓碑上端两角横写着大陆祖籍地名,如同安、安溪、饶平等字样,以示落叶归根,虽死于异乡,但仍然标明其为故乡人,并教育下代子孙知道自己为中国人。甚至于台湾有些地方,索性以祖籍地名为其地名,如台中市南屯区的同安厝、彰化县伸港乡的泉州村、云林县斗南镇的南靖厝等。另有些同姓聚落则以该姓氏为地名,如台中市西屯区的林厝庄、云林县四湖乡的林厝寮庄等。

  根据族谱调查所知,清代移民到台湾的汉人,有一部份携带大陆故乡的家谱来台湾,有些没有带家谱来台的往往在事业有成之后再回故乡去抄族谱,或制作族谱的。有些人则在台湾就地编著家谱,以迁台始祖为其开台肇基祖。据调查台湾林氏至目前已有七六六种族谱,台湾族谱常见的体例纲目主要包括:祖先图像、谱序、源流考、凡例、昭穆字行、祖籍、祖例家规、家传、世系表、谱牒、艺文、亲族通讯录等。可见与大陆一般族谱并无差别,并足以说明台湾林氏致力于传承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等传统文化的努力。移殖台湾的国人另一种文化传递是在台湾各地普设宗祠、家庙和组织宗亲团体。根据调查台湾在日据的十一、二年后(1907年)台湾共有22,199个祭祀公业,其中林氏所属者颇多。在这些祭祀公业、宗祠、家庙所供奉的祖先,除了祭祀其开台祖先(开台祖)之外,往往也会追溯其宗族、氏旅的大陆姓氏始祖(唐山祖)。在宗亲组织方面,早期小规模者多与各类祠堂、家庙相接合,至后期各地宗亲会的组织纷纷成立,尤其以林氏的宗亲组织最为完整,均显示台湾林氏拓展中华文化的贡献。

  在宗教信仰方面,台湾有历史的各地寺庙,所供奉的神明大多由大陆闽粤两省移民,从他们祖籍之寺庙带来香火或神像,到台湾以后兴建殿宇供奉起来的,如福建同安县的保生大帝,安溪县的清水祖师,南安县的广泽尊王,晋江县的龙山寺观音佛祖,莆田县的天上圣母,广东潮、惠旧府属各县的三山国王等均是。因此由台湾各地所供奉的神明种类,则可明了该地人的大陆祖籍,此乃藉宗教信仰维系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我国古代为尊重亲族辈份的大小而订立昭穆。在家庙中,太祖位居中央,二、四、六世位居左边,称“昭”;三、五、七世位居右边称“穆”。祭祀也有昭穆,以辨别父子、长幼、远近、亲疏之序,才不致于紊乱。昭穆又称辈序,或字伦、字行、字辈,为国人传统命名常遵守的依据。移殖台湾的世居民也承传此种文化习俗,依笔者等初步收集台湾林氏各支派昭穆就有八十九种,其中多数系自大陆祖籍所抄来,部分是在台湾制订者,其内容与我国大陆传统昭穆相同,均在歌颂祖先,并勉励后代子孙之词,短者约有八个字,长者达七、八十个字者不等。兹例举台湾林氏一些昭穆如次⑧:

  △福建晋江县福乡林氏

  仰绍前贤 文章华国

  △福建晋江县莲埭乡林氏

  肃艾哲谋圣 积善有余庆 才为邦国宝 学乃子孙珍

  △福建同安县溪州派林氏

  宗廷公大振 法古要宜今 一心行正道

  百务自亨通 诗礼千秋盛 文章万世隆

  △福建同安县二十都积善里自崑阳堡岐阳社

  祖德宗功茂 朝恩殿泽长 丕基宜缵述 奕世大文章

  △广东焦岭县(镇平县)岭峡村

  宗功宏远 祖烈辉煌 士标清亮

  代衍书香 维洲里庆 宝邦家光

  家训也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各族家训综合其重点包括:崇孝道、睦宗族、重教养、齐家政、正礼节、务读书、明德性、谨言语、慎交游、处世事等⑨项。台湾林氏在族谱中也记载着许多家训,与上述重点类似,均反映了中华文化之精神,具教育意义,其中林氏最具代表性家训应该是宋仁宗皇帝御书“忠孝”二字。其他家训则列举数例如次:明万历庚子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前翰林院庶吉士与经筵修国史林秉汉于“龙蟠虎邱林墩族谱序”中提及家范二十七则之部分项目如下:爱敬不衰、肃雍缜密、操履冰洁、沉静简然、才质练达、风度雅饬、倜傥不羁。(女德)爱勤惕厉、流离困苦、贞素、贞烈等⑩。1916年林遁等修:“黄岩南安林氏支谱”谱例“家训节要”中列举:人之生也不可无教、儒者之学不废治生、出必量入留有馀不可尽立折赊欠最为误事、节嗜欲、谨言语、寡交游、慎取与、端志趣、厚人伦等⑾。1971年林先立编:“林氏九牧衍派原隆公支系台湾家谱”家训联云:教重和家顾命三言提最切,四月八日之叮咛重道尊师无别旨;1987年之拮据万事守法是真传,道先正己遗诗四句诲尤谆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4: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族谱看林氏在台湾的移殖和发展(六)——[台]林恩显
  三、林氏在台湾的发展

  移殖来台的国人,为了自我防卫,发挥互助合作精神,结成了地缘、血缘、业缘等三种团体。地缘团体主要有:村庙、会馆、公馆等。血缘团体主要有:宗祠、祖庙、家庙、祖厅、公业等,总称为祠堂。业缘团体主要有:行郊、帮会、诗社、文社等。其中以血缘团体团结力量最强,值得吾人注意。

  (一)林氏在台湾的分布与人口

  中国人自大陆移殖台湾当初,因台湾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均极艰苦,闽粤移民从事拓垦为了便于守望相助,克服障碍,每多聚群而居,逐渐形成冠籍或冠姓之村落。同籍移民聚居之处,每植以大陆故乡之处,如:泉州厝、潮州庄、南靖寮、兴化店、海丰仑等村落,以怀念故乡,并示不忘本源之意。同宗移民之处,每冠该姓氏为地名,如:陈厝、谢厝寮、朱仑厝、李厝、王屋、温厝角等,以示血缘上同宗情谊。林氏在台冠姓村落据知有:林厝庄(今台中市西屯区林厝里)、林厝寮庄(今云林县四湖乡林厝村)两处。

  据杨绪贤氏依台湾区1978年6月30日人口资料统计,当时台湾区人口数为16,951,904人.共有一千六百九十四姓,其中罕见之稀姓甚多,而所占人口比率却极低;而常见姓氏(即大姓)不多,所占人口比率却极高。1978年台湾区人口前十大姓依序为:陈(10.9%)、林(8.2%)、黄(6.1%)、张(5.4%)、李(5.2%)、王(4.2%)、吴(3.9%)、刘(3.2%)、蔡(2.9%)、杨(2.6%)合计占总人口的百分之52.5。而林氏在台湾区人口所占顺位在台湾人口四次调查中均占第二位,其百分比分别是:1930年为11.5,1954.年为8.1,1956年为8.5,1978年为8.2,人口数为1,381,713人⒀。

  林氏在台湾区各县市分布的人口数较多者,依序是:台北县的171,229人、台北市的165,975人、台中县的95,586人、云林县的90,236人、彰化县的85,371人。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台北县三重市的30,125人、台北县板桥市的28,782人、台北市松山区的25,856人、嘉茂县嘉义市的19,502人、彰化县彰化市的18,038人、台北市大安区的17,230人。如依在该县市人口中所占顺序较前及百分比较高者而言,占第一位者有:宜兰县(占16%)、云林县(占11.25%)。占第二位者有:台中县(占10.33%)、花莲县(占9.66%)、台中市(占9.22%)、台东县(占8.9%)、南投县(占8.86%)、台北县(占8.62%)、嘉义县(占8.23%)、台南县(占7.89%)、基隆市(占7.83%)、屏东县(占7.79%)、台北市(占7.74%)、高雄县(占7.59%)、苗栗县(占6.86%)、高雄市(占6.71%)、新竹县(5.48%)。兹附“台湾林氏在各县市人口数及顺位表”、“台湾林氏在各县市乡镇市区中人口占第一、二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00: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23123 于 2010-9-3 00:45 编辑

我就是晋江西滨祠花万源的,万源老房还在所有的人都已搬走(我们万源的房子还保存得不错,我十八九年前就是在这厝里看到族谱的,那是我奶奶过世的时候拿出来看到的,不知是不是还在这厝里还是老一辈拿着),祭祀时才有人去,祠花统规称后祠,我们祠花万源现是陈埭西滨桂林村桂山路113号,我们房子后面有一条河,河的对面是我们西滨林氏宗亲祠堂,也可以去那找老人协会帮忙协助,我们万源族谱辈份我爷爷是“后”字辈的,“后”字辈前是“启”字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01: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滨桂林村桂东路113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22: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b]順治辛丑年(1661)農曆三月,鄭成功誓師出征臺灣。八月,清廷斷然決定實行大規模的強制遷徙瀕海居民的政策,頒佈遷界令,史稱﹁遷界﹂﹁辛醜播遷﹂﹁遷海﹂。漁業陷入絕境,遷民顛沛流離,水利變成水害,良田變成荒地。泉州府沿海一帶成為廢墟,慘不忍言。 至康熙癸亥年(1683)八月,施琅統一臺灣後,於來年(1684)九月,康熙下旨解除海禁。自順治開始的海禁,至此結束。之後,清政府對海禁時禁時弛、幾禁幾弛,准許移居臺灣的大陸居民攜眷入台。
吾西濱林氏與閩南眾多族氏一樣,分居臺灣者眾多。《晉江縣誌》《西濱鄉志》《譜牒》均有記載。清康熙以來,特別嘉慶年間西濱眾多族親,有渡台居住鹿港、淡水艋甲、貓裏幹、樸仔腳、枋寮、麥寮、園裏街等地。後又率眷遷居臺灣,並在台建基,聚居成為村落,自成一族。蕃衍成族之宗親,曾於民國年間與鄰村發生糾紛,引起械鬥,曾專程返西濱求援。歷來西濱林氏渡台族人,在軍事、文化、經濟各方面作出突出的貢獻。據載:明末,鄭成功在閩南抗清,林欲梧,捐家資以助鄭氏軍餉,並組織義士,隨鄭成功入台,為西濱遷臺灣第一人。林華昌,任臺灣府儒學教授。林為都,曾攜子紫山遊台,設幕課徒多年。林亦元,科試取進嘉義學第九名。林啟然,在笨港急公孥賊,遇有荒歲,倡議平糶。林後達,孥賊有功,得臺灣道丁日健、前任鹿港理番分府獎賞頂帶。
吾祖光崑公為嘉義學郡庠生,毅承家君孝朗明命,作一篇本房移居臺灣之宗親錄。現據吾祠堂邊族譜記載,自八世吾房祖欲綢公傳至十世向元公,生三子傳十五孫,徒居臺灣者始自十四世為張公。吾房頭族親渡台後,居住彰化縣侖仔腳、灣裏街、麥寮等地為多。名諱錄至大清,謹撰如次:
十五世:高芬、光祥、繫來、光珯、光尋、光撥、光許、光持、光衣、光利、光清、光胡、光迪、光揚、光輦、光猴、光池。
十六世:行春、作春、前盤、前托、前鷸、前瞈、前兠、前酣、前圓、前租、前旺、前揀、前堤、前敲、前紹、前褫、前楚、前磚、前廩、前軒、前礁、前軟,前的、前再、前瀨、前斌。
十七世:啟何、啓糍、啓往、國棟、啓燕、啓帛,啟垂、啟成、啟旺。
由於海峽兩岸長期阻隔,沒有往來,繁衍情況不詳。但據此,西濱林氏與臺灣交往的深厚歷史淵源亦可見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22: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濱桂林祠堂邊欲綢公家譜誌

家以谱为珍,国以史为重,二者缺一不可。史纪治平之盛衰,谱载家族之荣辱,如水木之源本,是故枝之茂,根必固;源之远,流自长。家谱之编修,旨在明世系,别支派,定尊卑,正人伦,籍以敬祖先,睦宗族,尊长辈,厚风俗。故孝子慈孙莫不考世系,知终始,述祖宗之功德,鉴子孙之继绳。按吾林氏之宗,肇自黄帝轩辕氏;至太始祖商朝王子殷太师比干公,三仁世泽;传开族受姓始祖博陵公林坚,西河衍派;西晋时,先世追封晋安郡王禄公,由晋入闽,为闽林始祖。后有双阙流芳,九牧传芳。元朝末年,吾祖锡昌公始居于陈江桂林里,为泉郡晋邑望族。西林始祖锡昌公奕龙字希尹,行四十四,生五子,传西滨本乡十二村外,还徙居外地繁衍生息甚多。本支系大二房份泽轩公福英派,至八世祖盛泉公欲绸分派祠堂边房也。
九世祖长支文台公华莱传美吾公向森,分派潭头四落、五间张、隘门脚、洋金店各支,另立家谱。胞弟九世祖棠斋公华萼传朴轩公向元讳悦观,吾一派之祖也,生三子:长明斋公赓全传福官、祿官、贊官、添官、班官;次原斋公赓珍传慎官、端官、習官、贈官、富官、貴官;三笃斋公赓显传士官、賞官、創官、智官。缘自清康熙年间,迄今三百余载,世远年湮,谱牒不修,则宗族不讲,至数世之下,遂视如途人。后世子孙只知林氏至其先人始,对父祖字号懵然不知,有欲稽所从出而不可得。计今支裔存者之世系履历,生卒年月或长幼存没或客居或分外,若再不搜寻辑录,能无湮没之微。子孙只知水之流东,不知源之所出,非子孙之意,亦非吾祖宗之意。但共和建国以来,宗谱被政府视为封建遗物残渣,到一九八四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文,才解除禁锢,至九十年代以来,各乡镇、房族陆续修谱继志。
毅惟是木本水源之思,不日不耿于怀,不忍祖宗之积德废弛,不忍后世之继绳无传。今族贤孝仁、孝朗、金水、清芳、新国、志谦、维章等人倡首议修家承。盛世修谱,顺应族人之意愿,合乎社会之需求,势在必行。毅承家父孝朗明命,于是以身肩之,是以朝夕搜寻,参前考后,惜众多徒居台湾宗亲,两岸分隔,未能访全,深以为憾。祗将本支相承溯阙由来,着手而录,承而修之。录其旧规,增其新裔,一一着明,着序立叙,故有详略而无缺载,有一二缺略是其子孙遗忘莫详,非余诸人惜笔也。若族人能将未明之世系提供,未入谱者能携数据上送,则吾愿足矣。
今谱牒增编吾西濱林氏渊源、文献、古迹、地名、传略、掌故等,立为上卷,家乘也;谱牒一遵本房先代遗式,并新录入远祖源流,其世系谱及新订宗支图等革故鼎新,阐幽微显,立为下卷,家譜也。俾族姓后人得以考世系、悉根由,而知某祖、讳某、字某、号某、卒某年、生某时、娶某氏、葬某处,子女某,某祖为某祖之所出,某祖至某祖凡几世,众人之身皆吾祖宗一人之身,亲睦雍和,虽百千万世,亦如一世。从此派支别,亲疏辨,可传可继,瓜瓞绵长于永远,且使后之修谱,前世有所稽,而后代有所守,可见祖宗之功德长存,子孙之继绳无疆,因以为誌。
岁在
                                            二OO七年丁亥孟夏于青阳盘龙阁
二十世裔孙  毅 沐浴盥手敬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22: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林子 于 2010-9-10 22:50 编辑

祠堂邊房基址記

吾家林氏自始祖锡昌公相传,至三世谨斋公德升别为小宗祠,俗呼西滨二房大小宗,为八世祖隆南公所建,支分联属析为后店、祠堂边、花后、花边、坊脚、曾厝、西下美、金沟等房,各建祖厝小祠,在始祖开基西边,蕃衍发展本乡十二村,其中八村皆为谨斋公所传。至五世祖寒奄、缜奄从兄弟始创建西滨大祠堂。
八世吾祖欲绸公为天保公第四子,居住屋宇在西滨林氏祠堂西畔,即祠堂边房是也。先世有建厝宅一座,四落三间张,左右榉头,东西下房,有青云巷直通后落,外有一片小埕,墙体采用花岗石和红砖砌筑,此系先祖居住之处,今之祠堂边祖厝也。星移物换,随着岁月沧桑和社会变化,三、四渐塌,落旧址由十八世裔孙再兴,向四落、五间张,隘门脚,洋金店,泉丰等诸堂亲买下,建为两层石构民居。祖厝上、前落因年久失修,日渐朽倾,于一九九四年八月由华萼公派下堂亲集资,按原貌翻建上落,修补下落。厅堂上有红木制作的神龛,用于安放先祖神位。这里至今仍是族人祭祖的场所,还有住户。
欲绸公传至十世向元公号朴轩生三子传十五孙,子孙繁衍,分房建宇。从清朝以前,传承至今计有:禄官祖宇(泉丰房),启英祖宇(白春公),智官祖宇(四房头公),送烈、亶烈祖宇(土墩后),朴来祖宇(万源房)等。又十世祖向森公号美吾生四子,后裔析居潭头,分为四落、五间张,隘门脚西埕,田中房,洋金店等支,各建有祖宇,另立家谱。吾派厝宅无数,东从祠堂西至三房祖厝都是,还有桂林街仔,潭头棋盘厝、厝仔埕、客厅大厝内、护厝等居室多处。且民国以来陆续有置屋建洋楼,特别为改革开放以后,各裔孙建高厦无数,不能尽录。为免子孙遗忘,各祖宇特简志如下:

祿官祖宇(泉豐房)
十二世禄官所建居屋,祀禄官公以下考妣。厝在桂林旧乡,坐北向南,西临旧乡路与后田前交界,单落五间张,左右各双榉头,后房后轩三天井,双大房双小厅,东西各有檩步,左右独立斗门通小厅,门内有花厅、厅后为卧房,并配有天井,各自成一独立小庭院。一入围墙大门即是深井,外有一小片石埕,东埕头间为住居房,西埕头为门路出入,厅堂作为奉祀之用,外墙体出砖入石。因早年强弱房之争,子孙移居潭头,房屋暂典他人,已悠经一个多世纪。世事沧桑,前鐅公裔孙有倡重修,而未果,且路远祭祀不便,适众堂亲集资重建祠堂边祖宇中落,落成填主之时,思吾宗析自此处,遂谋诸伯叔兄弟,而回主入祠堂边祖厝,祖考子孙欢聚一堂。禄官祖宇经多年风侵雨蚀,且早无住人,现已椽朽楹倾,荒草杂生。

智官祖宇(四房頭公)
十二世智官所建居屋,祀智官公以下考妣。厝在桂林旧乡土墩后,坐北向南,两落三间张,东西大房,左右榉头下房,后房后轩,大门内凹式,外有一小石埕,外墙体出砖入石。历经风雨,如今均已损毁,演化成一片残垣断壁,掩映在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几根雕梁大柱躺在废墟之中,房屋颓废,一派凄凉。久无住人,诸考妣已回主祠堂边祖厝。

送烈、亶烈祖宇(土墩後)
十二世智官长子送烈、四子亶烈所建居屋,祀送烈、亶烈公以下考妣。厝在桂林旧乡土墩后,坐北向南,东与智官祖宇相邻,西为三房祖厝,世事沧桑,鉴于祖宇破旧,派下裔孙于二零零四年,基本按照旧貌予以翻建落成,两落三间张,双畔大房,左右榉头下房,两落之间有一围墙,中一门通前后天井,大门内凹式,外有一大石埕,外墙下以花岗岩条石砌筑,其上用红砖迭砌、青石沉雕框边饰。如今不见住户。

朴來祖宇(萬源房)
十二世智官派下,十四世朴来所建居屋,祀朴来公以下考妣。厝在桂林乡,厝后为祠堂沟,隔沟与祠堂边祖厝斜对,坐北向南,三落三间张,中后落都有大房檩步,左右榉头下房,大后房大后轩,东畔大护厝,厅堂作为奉祀之用,塌寿大门,门前建有宽大石埕,墙体前堂上部由红砖封面,下部白石裙堵素面,外墙底部垒以角石,上层用砖迭砌。至今虽年代久远,受损程度较大,仍在居住。

啟英祖宇(白春公)
十二世贵官派下,十七世启英所建居屋,祀其祖父白春公以下考妣。厝在潭头为皇宫式,坐北向南,两落三间张,东西大房檩步,左右榉头下房,后房后轩,东护厝六间,厅堂作为奉祀之用,外有一片石埕,前临沟,外墙墙基、墙裙以花岗岩砌筑,其上用红砖封面,塌寿大门与两角门构成﹁同﹂字状。因岁月嬗递,日渐破损。面临倒陷之危,现尚有住人。

後宜洋樓
十二世禄官派下,十八世后宜所建居屋,祀十七世启锤以下考妣。厝在潭头,建于一九五四年,公早年远徙南洋﹁吕宋﹂,斥资回乡建造,坐北向南,西邻启英厝,北临花后房祖厝埕,为一幢中西合壁的小洋楼,双层八间,厅后梯间,东护厝五间,西灶间,前有宽大之上下两石埕,有院墙围护石埕,外墙体砖石结构,历经多年沧桑,早已老态。尚有住户。

榮萱樓
十二世智官派下,十八世连乔、连钱、连经昆仲所建居屋,祀十六世前衍公以下考妣。因母庄面娘主意,故名﹁荣萱楼﹂,厝在潭头,建于一九六四年。公早年往﹁吕宋﹂谋生,后来斥资营建,坐北向南,东邻启英厝,西临客厅大厝,为中西合壁洋楼,整座建筑为砖木石结构,布局严谨,工艺精巧。双层十四间,前有游廊,入大门四房向厅,过水门后两房向廊,中楼梯通向上层,楼梯后一房,边两个斗门通向后落;后落单层四房向廊,作灶间,中有小天井;门前建有宽大石埕,围以三面石砌护拦,前有照墙,临沟,埕角开有一井;大量运用欧式或圆拱式的建筑结构,体现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外墙体砖石结构。尚有住居。

四落祖宇
十世向森公长子自贵派下,祀四落房公以下考妣。厝在潭头,坐北向南,四落三间张,各落有东西大房,左右榉头下房,后房后轩,厅堂作为奉祀之用,大门内凹式,外有一大石埕,前临沟,外墙体出砖入石,前堂曾经重修。尚有住人。后再析出五间张房。四落房与隘门脚房、洋金店房在潭头号称三房头内。

五間張祖宇
十世向森公长子自贵派下,祀五间张、后落房公以下考妣。厝在潭头,坐北向南,东邻四落祖宇,西邻隘门脚祖宇,前为柯厝祖宇。单落三间张,左右榉头,后房后轩,厅堂作为奉祀之用,一入围墙大门即是深井,外有一小片石埕,外墙上红砖下花岗岩条石砌体,九十年代重建。另有一列后落,西护厝长于大厝。因后裔在祖宇后面,另建有五间张大厝一栋,故名五间张房。如今不见住户。

隘門腳祖宇(西埕)
十世向森公次子自锦派下,祀西埕房公以下考妣。厝在潭头,坐北向南,两落三间张,东西大房,左右榉头下房,后房后轩,西护厝,厅堂作为奉祀之用,大门内凹式,外有一小石埕,外墙体出砖入石。于二零零六年重建落成,原基址坐向。雕梁画壁,花鸟禽兽,堂皇气派。整座建筑体现闽南建筑以土、木、石为主的浓厚特色。祖厝因建在潭头隘门边,故又名隘门脚房。尚有住人。

洋金店祖宇(田中房︶
十世向森公(三子自远)派下,祀田中房以下考妣。厝在楼尾,坐北向南,两落三间张,厅堂作为奉祀之用,外墙体出砖入石,历经多年沧桑,早已椽倾垣残。久无住户。后裔徏居潭头,并建祖宅一座于隘门脚房祖宇后,洋金店房也。

︻缅怀前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丰功;追溯先人披荆斩棘,辟建家园之伟业︼。先祖建业之功若子孙不能世守,谨存其世系目录以告来裔,共知世系来由,无致他人分更是非。

二OO七年岁次丁亥孟秋既望之日
西滨二十世裔孙淼毅谨志于盘龙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5 18:09 , Processed in 0.07231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