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422|回复: 0

中山安堂:一村耆老皆认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8 22: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村耆老皆认真

A4版 来源于:中山日报·生活 2003年7月11日 第 2 期
  据安堂村《林氏族谱》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林玄兴从龙眼都林边边塘村迁居至此,因村建于龙眼田边,且寓意兴旺发达,初名龙兴村。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著名思想家、诗人,新会人陈白沙到此任教,课余遍览山川,见村边“明堂”浩广,且寓意村民生活安定,改称安堂。1966年改称朝阳大队,1975年复称安堂,1976年分为安东、安西、安南、安北;1983年合并,复称今名。


  
  走进安堂,就如同进了“老人国”,这绝对是个长寿的村子,每条小巷里都有老人家在乘凉或干活,祠堂里更多,看电视的、下棋的、打麻将的……最令记者惊奇的就是,他们几乎都是安堂的“历史通”,对“林”这一中国大姓的渊源如数家珍(安堂人均为林姓),一村的老人,居然大都有些文化。
  
  
  采访安堂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是记者单枪匹马前往,毫无目的的在村子里转了一圈,踏遍了每一条小巷。那天阳光猛烈,又正值下午,看到记者满头大汗,坐在家门口乘凉的老人还招呼记者去家里喝茶,让记者顿感安堂的民风淳朴。第二次也是下午,太阳当空照,记者倒是“有的放矢”,约了安堂村委会的人,村干部给记者的印象也不错,跑前跑后,光为了拿一本族谱给记者看,就顶着太阳在祠堂和村委会之间走了几个来回。

 
  安堂的民风,淳朴之中又带了几分庄重。记者走遍了安堂的十几条小巷,发现“两多”———一是祠堂多,二是茶楼多。在目前保留最好,用作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双桂堂里,记者看到一群老人家在看电视,并没有出现其他一些村子里一大群年轻人在打麻将的景象,麻将台倒还是有一张,但坐在台前的四位老人家平均年龄也有七十多岁。
  在祠堂里,记者免不了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比如正厅的“十德图”是什么意思,林氏先祖画像中为何有殷商时期相传被剖心的比干的画像,祠堂门口为何有六根柱子(一般为四根),双桂堂的石狮子为何是回头向后望的等等。一开口问,老人家们就围上来,七嘴八舌的讲给记者听,比如比干被剖心后,周武王寻其子,赐姓林,故认为比干为“林氏之祖”;至于双桂堂的石狮子,是因为清朝咸丰年间村子里出了一位驻守南京的二品大员林福祥,这一对大石狮子回头凝视,就是为了提醒其勤政爱民;还有十德图,唐朝后期林氏披公的九个儿子参加科举都中举,连女婿也中了,故称“九子十登科”,成为典故。大家都是老人,难免有记错的地方,一旦意见不统一,就会有一场辩论———看着一群老人一脸认真的回顾历史,实在让人在意想不到的同时又感有趣。
  言谈中发现,老人们对自己呆了大半辈子的安堂,对“林”这个姓氏,都有着近乎固执的热爱。也正因为这份热爱,他们认真追究每一个细节:一位老人专门拉着记者去祠堂门口看对联“九龙世胄、双桂家声”,解释其意思;一位老人拿出笔写下《中国姓氏源流考》的书名,还特别叮嘱说某某出版社的版本最权威,上面对林姓历史的介绍最详实;还有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村人是为避战乱,在明初时从福建莆田迁过来的,讲闽南语,信仰妈祖文化,以天后圣母为镇乡之神。过去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圣母诞辰,乡中必定隆重庆祝……

  据介绍,村子里本来有祠堂二十间,危房拆除后现存十五间。寺庙有七间,历史最悠久的大觉寺有三百多年历史(始于明朝),重修过两次,寺中有十八罗汉等佛像。加上很有特色、被列为文化景点的安堂牌坊和长1000米的青石板路,安堂的古迹都保存不错,显然,村子里的老人都懂得保护这些老东西。据说,老人们有这种难得的人文意识,是因为村子的文化积淀所致,历代村人都重视教育,像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的安堂小学就是中山最早的现代学校,多年来让几代人不致目不识丁。
  走在安堂著名的青石板路上,记者还见到了一家“安堂饼家”。这是一间二十几年历史的老店,有许多传统的中式点心,据说每年中秋节时海外都有人专程回来买月饼。老板老实,老板娘热情,据说有个很漂亮的女儿,但星期天才会回来,记者未能见到。去的时候老板正在熬豆沙,香气逼人。这种只做街坊生意的小店在安堂还有不少,让人倍感安堂的民风淳朴。

  
安堂字典
  安堂牌坊
  安堂牌坊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以花岗石雕凿构筑,高7米。坊上正、背面额正中竖刻“圣旨”二字。正面主间横匾已用水泥覆盖,改为“安堂”二字,正面左右横匾横刻:“山高”,“水长”。中柱对联刻有:“恩锡紫辰龙腾角海川方室,诏来丹陛桂挺旗山民永贞”。背面主间横匾刻:“百岁流芳”四字,上款“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下款“寿民林恭丕立”。背面左右横匾刻:“日升”、“月恒”。中柱对联刻:“宠自天申南极流光齐角亢,荣增台耀西河纪盛颂冈陵”。牌坊柱下镶嵌抱鼓石,石板上有人物花卉雕刻。现保存完好。[安堂石板路]
  安堂石板路宽约2.5米,长1000米。始建于清代,周围两边有多座古建筑和民居,为我市较少见保存良好的古旧街道。[大觉古寺]有三百多年历史(始于明朝),重修过两次,寺中有十八罗汉等佛像。
  


人物春秋
  林福祥,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在朝廷任二品官,曾驻守南京。双桂堂门口一对大石狮子回头凝视,就是为了提醒其勤政爱民。
  林君复,留日学生,后参加兴中会,辛亥革命期间回到香山县负责发动起义。革命成功后任大元帅府参议,1915年北伐战争后,辞官不做,国民政府每逢大小喜庆,孙中山必邀林君复参加。
  林警魂,参加了辛亥革命,民国中期任香山县县长。
  林介如,年轻时酷爱画,1920年入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班攻读,时年仅16岁。后得岭南画派宗师高奇峰指导,钻研画法,造诣甚深。山水、人物均佳,构思新颖,笔墨苍劲、举凡花卉、鸟蝶、家禽、野兽栩栩如生。1923年转赴上海,从事艺术活动,旅沪时曾办《白云画苑》,组织《力社》、《自社》。任《孔教青年会》国画教师。抗战期间移砚香港,最后回中山定居。先后举行画展,组织《奔流画会》。1987年病逝。
  

来源:http://www.zsnews.cn/newspaper/showcontent.asp?id=436600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18 20:36 , Processed in 0.033704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