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4303|回复: 23

族谱资料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局限(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0 17: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20 16:32 编辑

族谱资料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局限

见《客家文化导论》

房学嘉  宋德剑
                                                                  编著
周建新  肖文评


花城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http://210.38.160.81/kejia/difang/html/?389.html
    族谱作为一种材料,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谱牒的盛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它是中央政权衰弱以及门阀豪族势力膨胀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当时“九品中正”制这一政治举措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谱牒的基本观念就是门第,并由门第而生郡望,而两者最后又统一于姓氏血统。门第的高下与郡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地位与政治、经济权利,正所谓“服冕之有,品流之人,视寒素若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南朝刘宋时的王弘就认为,“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王球也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故而许多人便伪造谱牒,冒充世族,以至于出现了“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流”的局面,从而导致了谱牒史料的严重失实。早在南朝时期,贵为人主的梁武帝萧衍就曾对谱牒的真实性提出疑义,他认为,“谱牒讹误,诈伪多绪,人物雅俗,莫肯留心。是以冒袭良家,即成冠族;妄修边幅,便为雅士”。除了冒充门望、郡望之外,家族谱牒中关于某人政治事功及学养才德方面的记载,也多有不实之辞。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国史修撰制度基本上完善的唐代,在撰写有关人物的传记时,主要的材料不是取自某人的家庭谱牒文献,而是政府机构“考功司”对某人的事功记载的档案材料。至于为某一人物死后所修的“行状”,虽然主要是由其门生故吏提供初稿(这一初稿,也往往是一个家族谱牒的一个部分),但政府部门一直保留着最后的“检勘”和“定牒”权利 。到了五代时期,对私家上呈的有关某人的家族谱牒材料的真实性,政府更是有着明确的规定。当然,政府对民间谱牒真实性的“检勘”和“定牒”,不可能是全面的,它最多只能涉及到政府官员这一层面,或者只能涉及到政府官员中较高级别的这一层面;至于广大的芸芸众生,其家族谱牒的真实性与否,政府即使想管也是无法管到的,反正天高皇帝远,谱文是否真实,就只能看修谱者的动机和良心了。
       因此, 谱牒资料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因为“氏族之谱……大抵子孙粗读书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考究,抵牾正史,徒诒嗤笑。”修谱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本宗本族的社会地位,而修谱者往往是文化不高,没什么见识之徒,难免要把传说当信史,甚至编造、杜撰历史,闹出笑话来。这也正如著名史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过的:“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厥为谱牒”,并具体指出“谱牒之不可靠者,官价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
        谱牒有价值,又有缺陷、有局限,所以谱牒可以用,必须用,但应是有考证、有鉴别地用。在这方面,谭其骧先生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利用谱牒从事研究的好榜样。他在研究湖南人由来时使用了不少谱牒资料,并对之作了合理的解释。他说:
       “而内地移民史所需求于谱牒者,则并不在乎此(引者按:指上述谱中所记官阶、爵秩及攀附帝皇名人作祖宗的记载),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时与地既不能损其族之令望,亦不能增其家之荣誉,故谱牒不可靠,然惟此种材料则为可靠也。今请即就湖南范围以内,举数例为证:
       安化田头萧氏,‘萧氏之先,出于宋大夫萧叔大心,以采邑为氏。至汉文终侯何以功第一封于?。……其居吾邑之田头,盖昭明太子之后,有讳俭者,观察湖南,遂家焉。后因马氏之乱,迁于江西。宋神宗时开梅山,置安化县。其孙国清乃由泰和转徙于此。……今观其谱牒,断以始迁之国清为祖,盖以传信也……,
       田头萧氏之是否为萧叔、萧何、昭明太子之后,是不可知。然其为萧国清之后,宋神宗时迁自江西泰和,则吾侪殊无理由以否认其为真确。盖萧国清既非名人,江西泰和亦非萧氏郡望所著之地,使兹谱而存心作伪,则昭明太子之后湖南观察使萧俭既已家湖南矣,又何必言宋神宗时复自江西迁,以自乱其系统乎。
         安化小淹杨氏,‘……而弘农之杨,出自晋武公,亦以邑氏。……吾里小淹之杨,其先亦出弘农,顾世次已邈,自其祖某公由兴国州迁此,……’小淹杨氏之是否系出弘农,是不可知。然其不言自弘农迁而言自江西兴国州迁,则可信也。”
         谭先生举的例子 不止上述两则,不过,从他对这两则例子 的处理,已足以说明,谱牒中所述缥渺无稽的远祖和郡望是不可靠的,必须舍弃;而时代较后的家族迁徙过程,通常是谱牒所在之某地始迁祖迁徙的起迄地、途径地是比较可靠的,可以取这段材料研究移民史。
       罗香林先生也曾注意到谭其骧先生这段论述,并表示谭先生的观点“实获我心”,但他在引用谱牒资料时,却往往相信谱牒自称之古远帝王名人祖宗及郡望,以之说明“客家先民”原居中原,自晋代起相继南迁,从而犯了对谱牒资料不加考证、鉴别,轻信其不可靠部分的错误。
       因此,家族谱牒材料固然重要,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应该加以适当的分析与取舍,并要拿它与有关的正史文献相互印证,否则得出来的结论是经不起考验的。例如,今天的不少客家问题研究者,都持有“客家乃中原衣冠望族”之说,这一方面固然与研究者自己的主观情感有关(这些论者多为客家人),另方面也显然与偏信家族谱牒的记载有关。如果能将谱牒记载与正史文献二者结合起来,加以相互印证,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或许就不会有如此的偏颇。
        这种轻信谱牒不实资料之倾向,在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客家学研究中有进一步泛滥之势,下面试举几例,以资说明。
1. 刘氏,兴宁《刘氏族谱》所录《刘氏姓族源流》云:“……自五胡乱华,永嘉沦复,晋
祚播迁,衣冠南徙,永公(刘备次子刘永)之裔,亦迁居于江南。……唐僖宗乾符间……天锡公弃官,奉父祥公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洞。后世遂以祥公为宁化始迁之祖。”
这条材料被反复引用,旨在说明客家刘氏是帝室后裔,永嘉时从洛阳南迁,唐末又从江南迁至闽西。但是略一考查正史,《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注引晋代孙盛《蜀世谱》,明载蜀亡时被迁至洛阳的刘备子孙,至永嘉大乱时,“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永和三年(347)讨李势,盛参戎行,见玄于成都也。”也就是说,永嘉之乱时,刘备的子孙基本上死光了,只有刘永的孙子刘玄一人,自洛阳逃到成都。记载此事的孙盛曾在成都亲自见到刘玄,其所记应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南宋大史学家郑樵所作《通志》,在刘永传中便完全沿用了孙盛《蜀世谱》的说法,可见孙盛此条记事的可靠性至南宋时迄无人提出异议。那末,有关客家刘氏谱牒所记刘永之裔永嘉年间迁于江南的说法,自然是向壁虚构。论者尚以此类谱牒资料说明客家刘氏源流,自然也是经不起检验的。
2. 郭氏,《崇正同人系谱·氏族篇·郭氏条》有云:
        至唐中叶,有郭子仪……有八子,七十二孙。其第七子暄,出守福建汀州。年近六旬,纳妾刘氏,生子福安。进士擢第任福建泉州太守,袭职承事郎。以官福建故,遂家于汀州郭坊村,此为郭氏南来播族之始。
依据这一说法,如今福建各地的郭氏都自诩为郭子仪后代,且以“汾阳”作为本姓族的的堂号。其实上引资料抵牾正史,也是完全经不起检验的。
       按新、旧《唐书》,郭子仪确实生有八个儿子,且有具体名字:曜、旰、希、出、晤、曙、映。其第七子郭曙“以才显”,附传于《郭子仪传》,其事迹斑斑可考:代宗朝累官司农卿。朱?作乱,扈从唐德宗幸奉天(今陕西乾县),以护驾有功,乱平后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又封祁国公,贞元末年卒。
       郭曙的官爵如此显赫,立身行事如此明白,有关正史记载得如此清楚无误,而有关谱牒竟置之不顾,杜撰出郭暄其人,编造其出守汀州,晚年纳妾刘氏,生子擢进士,守泉州,袭职承事郎云云,不但直接与历史文献记载冲突,又与当时制度矛盾。比如金吾卫大将军为正三品的武职,祁国公为正二品爵,汀州刺史则仅是正四品下的外官。若说郭暄乃郭曙传写之误,那么官高爵显的盖世功臣之子,又怎能出任仅仅正四品下的蛮荒偏远下州刺史呢?又如承事郎一职,是宋代文散官,官阶仅正八品。已任唐代从三品衔泉州太守(按:应为刺史)的郭福安,怎么能承袭只有正八品的宋代文散官呢?凡此种种,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充分暴露出有关郭氏谱牒拉名人为祖宗的作伪手法,这方面内容是不足为据的。
        3、林氏,《汀杭武永济南林氏宗谱》记载了一则后周世宗之子柴宗训改姓为林,逃至闽西武平开基的故事,大略说:
       恭皇帝,名宗训,年七岁。由太皇后柴氏命立之,太后垂帘听政……恭帝见事不顺,传诏禅位,匡胤即位,是为大宋太祖高皇帝。诏封恭帝为陈王(引者按:应为郑王),安置于房州,以辛文悦为郡守而掌之。……时柴太后尚存,甚忧恐不安。至宋建隆辛酉年(961),宗训等生谋避患,乃默脱身,挈家逃出流于闽之福州济南山而隐,始学圃农,即以此山名郡,以‘柴’字拆之,去‘此’添‘木’,遂改为林氏。
这一段记载,也是典型的抵牾正史、徒诒嗤笑的材料。按柴宗训事迹和结局,新、旧《五代史》都立有《恭帝纪》,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周世宗去世之后赵匡胤已把朝中大政掌握在手中,岂容世宗太后(按:姓符,不姓柴)垂帘听政?赵匡胤夺取政权自己当了皇帝之后,虽然名义上封宗训为郑王,居房州,实际上却派亲信人严加监管。是时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悦,正是赵匡胤故旧,因为备受信任,才被任为房州太守担负监管宗训的重任。又岂容宗训挈家逃隐?再说,宗训死后,朝廷“寻遣中使监护其丧”,实即含有察看事情真相严防有诈的意思。倘若宗训脱逃,弄一个替死鬼糊弄朝廷,又岂能瞒过专程前来护丧的宦官?凡此种种,都说明宗训假死逃隐之事是决不可能发生的。
       论者还说“历代有关史料只载‘林氏西河望’,未见林氏还有‘济南’望。”“客家林姓的“济南望”是由柴宗训挈家出逃始隐于福州济南山,即以此山作为自己改姓林后的郡望。其实这也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早在唐代,著名谱书《元和姓纂》就记载林姓有济南邹县、广陵、魏郡、晋安、河南等五个郡望。其中“魏郡”一望,应即论者所谓“西河望”。而关于“济南望”,《元和姓纂》记载道:“《风俗通》云:林放之后至林玉为相……子孙秦末居齐郡邹县,汉分齐郡置济南,遂为郡人。”可见林氏济南望是由于汉代有林姓名人居于济南郡而来,根本与“福州济南山”无涉。福建的林姓一般属“晋安”望,因为自晋至南北朝,福建置有晋安郡,唐代莆田林姓著名人物林藻、林蕴都属于此望。武平中堡上济村林氏福堂的一副楹联写道:
                东鲁衍宗支,始莆田,继濯田(在长汀县),礼乐衣冠,且沐武城之化;
                   南闽绵世泽,迁中堡,移下堡,桑麻鸡犬,别开上洞之风。
暗寓其宗族上世迁自山东济南(东鲁),中经莆田、濯田,最后定居于武平(武城),繁衍发展的意思,倒是比较符合史实,据此也可证明所谓闽西林氏属柴宗训后裔,由一度隐居福州济南山而属济南望之传说,纯属子虚乌有。事实上,福州也没有济南山。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没有必要再一一举证。从上面诸例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谱牒中攀附帝王名人,妄称郡望的事情实在太普遍,客家谱牒也不例外。我们研究客家源流,固然不可不用谱牒资料,但使用时一定得格外注意,千万不要误把谱牒自称之帝王名人祖宗和古今著名郡望作为客家先民的祖居地,更不要误把这些“祖居地”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的出发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8-11 09: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忠辉先生,你帖中"谱碟有价值,又有诀陷,有局限,所以谱谍可以用,必须用,但应是有考证,有鉴别地用."我赞成这种说法,但你帖没有给谱谍应有的地位,基本上是贬的,连"资料"这词都不愿说,只说是一种材料,这我就不赞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13: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文章不是我的。
其次,题目就是讲谱牒的局限,不是谈它们的优点
再次,材料中有资料,但是不能都当资料用,二者是有区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6: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就是说你发的帖,不是说你,怎么我和你就不能就事论事地说呢?不错,你发的帖是"族普资料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局限,"不是谈他们的优奌,但帖中有"氏族之谱......大抵子孙粗读书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考究,抵捂正史,徒治嗤笑......修谱者往往是文化不高,没什么见识之徒,难免要把传说当信史,甚至编造.杜撰历史......"口吻极其不肖,已完全是否定族谱了,诚然,帖中说的局限我不否认,但把这局限(那怕大部)当成整体就错了,我也见有修谱者不是粗读书者,文化很高,不是没见识之徒,我们能看到林氏族谱有几成呢?怎能就下此结论.
你帖中"材料中有资料,但是不能都当资料用,=者是有区别的",这不是我2井帖的意思,我和你有些问题讨论不下去,就是你改变了我的意思,或是你说的已离开了话题,我是说你这帖没有给谱谍应有的地位,基夲上贬的(完全否定)连"资料"都不愿说(不承认是资料),谁说过"材料中有资料,但是不能都当资料用"呢?我是丁奌这个意思都没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17: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11 17:47 编辑

这是一本书,主要是探讨客家的来源和源流,我在贴中已经给了链接,完全可以去参考全书的内容。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与作者探讨。
     我之所以转载,就是觉得他们对族谱利用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针对族谱中那些乱编和附会的东西的警惕,是林氏族谱研究尤其要重视的。如果不能搞清以前,就从能够搞清楚的地方开始,留下比较可信的历史记录。我赞同他们的态度,所以转帖这一部分。
     
     材料和资料的区别,我不想作更多的讨论。在书院学者的研究中,研究材料一说很常见。内容真实可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称之为资料,未尝不可。胡编乱造的东西,那就是只能是作者所说的:”徒诒嗤笑“,虽然讲的是林氏族谱,我们也只能认了。
    另外,作为管理员之一,311先生能否在以后尽量把帖子中明显的错别字纠正一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19: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说不就好了,本来就没有什么,你先不要设想我是对你,与作者探讨就不找来累了,在你转帖上顺便说说自已的看法,我想也没什么,也不应会伤着谁,就是对作者也不过是不赞成他的观吴而己.
接受先生指出的"明显的错别字",我以后多注意,但习惯了,也不一定能觉察,纠正巩要些时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讹传讹,是研究的大忌。这也是许多谱牒资料经转抄后,错误越来越多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23: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无论之前我们包括lwzflw先生等人在内的争论的关于“族谱资料之真伪”话题,还是现在忠辉兄转发的这篇文章,抛开个人观点不说,我觉得lwzflw.忠辉等先生都在隐隐的提示着一个搞研究【包括谱牒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材料必须要以一种审慎务实的眼光去辨别,甄选,而不是一概包揽。
   古来编修家谱的人多数是后者那样,不辨材料的真伪,【现在尤甚】,这样编出的家谱确实不能与官家的方志所比【一些致仕乡宦,学者,乡贤修的情况会好些】。
    lwzflw.忠辉等先生其实就是以一种不同的声音来提醒我们,不要全部相信族谱所记,做到去伪存真,这样,族谱材料才能“有材可资”成为研究中的资料。我在其中读出的是诸先生的一番苦心。至于纠枉过正,那又另当别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09: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谱谍有诀陷,有局限,我是承认的,包括lwzflw先生以前说的,找不到祖先就编,往名人,名世系上靠,这都有事实,为数还不少,但这不是林氏世系的全部啊!如果像"转帖"那样"结论"谱谍,lwzflw先生收集大量的林氏世系不都废了么!"转帖"把林氏世系说得一无是处,除了奌掇性说了句"谱谍有价值"外,其余全是奚落.挖苦的语气全盘否定,论坛诸君不都是在论坛上讨论研究林氏世系的么?若这样我们还讨论研究什么?所以我不赞成"转帖"的"说法"."观奌"而表达出来怎么不可以呢?忠辉先生是不必介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09: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好热闹,欣赏中,虽说在胶东度假,有意义的争论是必要的,也是一件好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0: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lwzflw先生收集的世系资料很多,但是他一直就持谨慎的态度,对于一些明显有误的世系,通常也给以说明。我很赞同这一点。
我不介意争论,也不奢望别人都能听我的意见。能够把我认为有意义的东西说出来,尽量给以坚实的证据,让别人看过后,有所思考就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16: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忠辉先生,你12#帖的"我不介意争论",不是我10#帖说的"不必介意"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我不赞成"转帖"的"说法"."观奌",而表达我的"说法",我的"观奌"不是对你,你用不着介意,而你的"我不介意争论"是另一个意思了,后面这句:"也不奢望别人都能听我的意见......"又扯远了,扯离题了,你都说文章不是你的,你何来意见奢望别人听呢?如此又只能是又一次无意义的争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06: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骂人呢?你不是管理员么?为何不自律自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08: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1#帖还说......欣赏中......也是一件好事啊.15#帖就说......身为管理员,我看有些病了,堕入泼妇一级,不是在本论坛该出现的现象,你是言不由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2: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许吵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0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1#帖还说......欣赏中......也是一件好事啊.15#帖就说......身为管理员,我看有些病了,堕入泼妇一级,不是在本论坛该出现的现象,你是言不由衷啊!
3116631 发表于 2009-8-13 08:09


減小不必要的争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0: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没脾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08: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就不愿无谓的争论,说得好好的,只隔12小时25分,便变脸骂人,那有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Only Y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21: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呢,一无才二无德,弟兄们给予本人一个管理员是本人极大的荣幸,本人说有病者,只是希望,请注意只是希望,我们这一论坛上不要为反对而反对,更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专家学者,别人的都是嘿嘿,也不要拿“陈年”的出来晒干了,多一些新发现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6 05:19 , Processed in 0.09027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