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岁”林氏家庙岌岌可危 林氏后人正多方筹款拟对其进行重修
■ 前天,看着林氏家庙多处地方面临倒塌,林伯忧心忡忡。谢富瑞 冯瑶君 摄 新会区罗坑镇石咀乡有一座271年历史的林氏家庙,曾经显赫一时。因年久失修,如今林氏家庙多处面临倒塌。目前,林氏后人组建重修委员会筹款重修,计划以‘修旧如旧’原则对其进行重修,并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前天,记者接到读者报料,称新会罗坑石咀乡有一座271年历史的林氏家庙,因年久失修,如今,林氏家庙多处面临倒塌。随后,记者来到林氏家庙所在的新会区罗坑镇石咀乡。
面临坍塌危险
居住在附近的林氏后人热情地带记者来到林氏家庙。记者看到,林氏家庙正门两扇高大的木门敞开,宽敞的内堂数进数出,一眼望不到尽头。可惜,林氏家庙内部已经一片残旧,木柱红漆褪尽,屋顶瓦片松动,庙内一些地方还围起了尼龙网罩。
居住在石咀乡的林氏后人,今年70多岁的林伯告诉记者:“由于年久失修,家庙屋顶的瓦片时有松动掉落。”林伯指着内堂的几根粗大木柱说:“一些木柱的根部已经腐烂,2004年曾经进行一次抢修。”沿着林伯的指向,记者看到木柱底部有一道明显的接缝。
在内堂的右侧,记者看到三块石刻碑文镶嵌在墙壁上。碑文分别记载了林氏家庙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建及光绪年间重修的历史往事。“这三块碑文都是清代的原物,至今,林氏家庙还保留着乾隆年间建成和光绪年间重修后的大体原貌。”林伯告诉记者。
历经二百多年风雨
知道有记者来访,新会石咀林氏家庙重修委员会会长林家盛匆匆赶来。说起林氏家庙,林家盛娓娓道来:“林氏家庙最早雏形在宋代已经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是在清代雍正年间始建,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才建成,至今已经有271年历史。家庙占地近3000平方米,一共五进,左右各有耳间,俗称‘五踏祠堂’。光绪年间,又进行大规模修葺。”
指着林氏家庙大门外的雕梁和内堂的木柱,林家盛说:“这些木料都是百年以前从南洋运来的上等坤甸木,一百多年来,绝少白蚁蛀蚀,只有其中几根由于漆料脱落,被雨水湿气腐蚀,而出现局部腐烂,非常可惜。”
“在上世纪20年代,林氏家庙被改建为新式学堂,称‘秉德学校’,解放后更名为‘石咀学校’,平时是教学场所,遇有家族盛事、大型祭祀活动仍作家庙使用。”林家盛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缝节日,林氏家庙是附近村民和林氏后人的重要活动场所,后来,林氏家庙不再作学校用地,逐渐人烟冷落。“两百多年了,林氏家庙历经了许多风风雨雨。”林家盛感叹地说。
重修约需360万元
记者留意到,林氏家庙内摆放了大量建筑用的砖块,林家盛告诉记者:“这些砖块是从散布在石咀的20多家林家祠堂中移来的,准备在重修林氏家庙时使用,有5000块之多,这次重修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旨在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因年代久远,日久失修,林氏家庙多处面临倒塌。林家盛承认,重修林氏家庙工程浩大,花费巨大,“按目前的图纸规划,重修需要360万元,我们去年开始向林氏后人募集经费,目前已经筹到了20万元。下一步准备到江门市区和香港继续募集捐款。”林家盛信心十足地说,“林氏后人对家庙倾注了深厚的感情,重修委员会对此很有信心。预计今年5月将开工重修,重修工程将分多期进行。”
“为了进一步保护林氏家庙,经与有关部门沟通,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林氏家庙为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我们还要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家盛希望,重修工作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谢富瑞 冯瑶君 实习生 谢礼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