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8 17: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篇文章:“谈[府君袖道碑銘]版夲之差异”
囗村 鸣 林立柽
我觉得他们不是讨论[府君神道碑銘]有没有,而是那个版夲比较接近原文,当然,对[府君神道碑銘] 的存在“不信`”,“存疑”, 不是不可,而是不能武断说“作假”
立柽宗长:
7月14曰信悉,因查考有关资料,迟复为歉。
关于披公生卒年,我们是根据莆田县志,莆田市志为准确定的。而县志,市志所根据的原始资料,我们正在努力查询,待有结果后奉答。新编莆田市志正在印订中,特寄奉原文打印稿一份,如有必要,请附带刊出,以供各地宗亲参考。
至于林蕴所撰[府君神道碑], 各地文夲存在差异。莆田所能见到的族谱如“西河谱”“ 渚林谱”, 大体与新加坡九龙堂家族自治会[林氏大族谱] 相同,即无记载披公“年八十有六”, “葬于莆之波垠山”(与“葬登渚后垄之原” 矛盾), 而蔇公之官职皆记为 “褔唐刺史”. 南安柯内谱所录可能比较详实. 但文字错误也不少. 据我看,“新加坡谱” 似乎是经后世人”整理”过的, 而”南安谱” 抄录也可能与原文有出入. 故现在只能二谱并存以待考了.而”行实”一文, 莆田这边从未见过(或讦是我们手头材料有限), 且文字几乎全是抄袭[神道碑], 故其可信度较低.
现摘录”南安谱” 一些文字错误, 以供校订时参考.”怡袓太师” 大多数文夲作”忝系少师”;”黃蘖” 应改为”黃檗”, “椫师” 应为”禅师”, 另”故相國常公……”新加波谱文理似较通顺; “丘圆” 应为”丘园”; “教理为大治……”似为”以考治为大, 诏内外长吏……” (“诏”误为”治”) “柢”应改为”抵”; “万族”旧谱为”万旅”. “此为箕裘”别夲作”以绍箕裘”或”以衍箕裘”, 莫衷一是. “岩岩莆阳”应改为”岧岧莆阳”; “清云”应为”青云”. “山媚以輝”应改为”山媚川輝”为好; 另文未署名官职似有误, 如多了”朝散大夫”; “礼部”应为”水部”.等等.
以上所述, 不知是否见妥, 希宗长不吝赐教, 至盼.
特此奉复. 顺颂
编祺
村 鸣
2002年7月25日于莆田
村鸣宗贤:
來信收悉, 非常感谢您对我标注披公[神道碑][行实]所提的卓见.
对比南安坂柯內谱所收, 与他谱所收的[神道碑], 我觉得南安谱更接近蕴公原文. 理由之一是: 南安谱[神道碑]比他谱多了一段: “朝廷以河南莫侯女陈氏, 有釆蘩之德, 归于府君, 封南安县太君. 此府君以德形于家也.” 陈氏夫人是蕴公生母, 书此一段, 乃人子对慈母之常情. 后人删去, 显然是认为: 郑, 陈, 朱三位夫人, 独述陈氏之德, 恐有偏颇. 其二是: 蔇公没写官职, 只列四明处士. 我认为这是原文, 因蔇公在父逝时年尚小, 仕途未腾达; 或因蔇公原夲是四明处士. 古代处士是不入仕途, 不愿当官的, 他的官职是去世后, 因子孙贵而荣及先人.
“檗”误为”蘖”, “褝”误为”椫”, “抵”误为”柢”, 指的对, 是错别字.
“殷之三仁, 始祖之师”, 比”忝系少师”要好. 忝是谦词, 文中蕴公自谦”忝任邵州刺史”即是. 蕴公写太始祖比干公, 不可能用”忝”字, 而直叙”始祖太师”(太师为唐太宗所封) 更恰当.
“年八十有六”应有所据, 决非杜撰, 要査一下县志”终年69岁”之据. 两者要仔细考证, 那一说正确. 我看过明代一些”神道碑”, 皆有记载享年若干, 唐代想必亦然.
“嗣皇帝”, 皇帝另起一行, 并顶格, 是古人对帝王及有爵位人的尊重, 这是行文必遵之格式.
南安谱”皇帝以教理为大治, 內外长吏, 追显前闻.” “教理”是儒教之道理; “长吏”为地位较高官吏之统称, 秦, 汉一般指秩六百石以上官吏, 魏, 晉之后多指县令长和郡守; “追显前闻”为追认表彰过去的功绩. 連接下文”蕴忝部竹符”, 表迏了蕴公奉上命写[神道碑]的原意.
新加坡谱”皇帝以考治为大, 诏内外长史, 追显前门, 忝部符竹”. “考治”不如”教理”包含的意义大; “长史”为”长吏”之误; “前闻”误为”前门”; “忝”前缺了”蕴”字, 都不太通顺.
如将南安谱中的”治”, 改为新加坡谱中的”诏”, 则为”皇帝以教理为大, 诏内外长吏, 追显前闻.” 这样会更好些. 此意见再斟酌之后定.
“泉山之南, 柢于溟渤, 千里之外, 不啻万族”意思是: 泉山以南, 直厎大海, 千里之遥, 其间不止有万千家族(啻, 不止之意). 接下文”积德累庆, 孰我为先.” 意思是: 在众多家族中, 积德而累有吉庆恩赏之亊, 谁能比得上我们家族呢? 所以“万族”不可改为“万旅.”
南安谱“故相国常公衮,廉知府君辞政,适苏台知已谢海南奖荐。。。。。。”与新加坡谱“故相国常公衮,兼问福建,知府君辞苏台,知己南海奖荐。。。。。。”后者较前者要好。[旧唐书。常衮传]:“(衮)建中元年(780)迁褔建观察使。。。。。。”证实衮确有“兼问福建”之事,“辞苏台”应为辞去苏州别驾。
各谱用词略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就不必改动。如“此为箕裘”与“以绍箕裘”“以衍箕裘”,“岩岩莆阳”与“岧岧莆阴”岩岩,岧岧都是高大巍峨之意;“山媚以輝”与“山媚川輝”两者皆可用;“清云”与“青云”意亦相同。
后署名部分,南安谱多了“朝散大夫”(朝散大夫官名,从五品下)。尚书礼部员外郎,别的谱是“水部”,莆田县志也用“礼部”。还是保持南安谱原文为好。
莆田县志[林披传],我意暂不必在[林氏研究] 刊出。因此文是简缩[神道碑] 而成,写的是否准确,还值得推敲,如:
“授临汀郡椽曹,郡多山鬼,公著[无鬼论]。刺史樊晃表为临汀令,多政绩。”“郡多山鬼。。。。。。”一段写成“当时临汀人多信鬼神,他僎写[无鬼沦],使民众觉醒”尚可,接下去写为“刺史樊晃把此亊向朝廷启奏,他因而授为临汀令”。原文并没说披公因著[无鬼伦] 而升迁。樊晃“表为”应包括他的所有政绩,决非只有著[无鬼论] 亊。
“诏授检校太子詹亊”中的检校与太子詹亊是两个官职,应用顿号断开。
“以苏州别驾致仕”意为:在苏州别驾位上退休。县志为“但任职不久就弃官归故里”。用“弃官”不如用“退休”为妥。“致仕”(退休)是皇帝批准的,“弃官”是自己挂印离职。
以上不当之处望予指正。
林立柽
2002年8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