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5-5 21: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rh5873 于 2011-5-5 23:34 编辑
山口林氏家庙,又称泰兴祠,位于合浦县山口镇西南面,由山口林氏先祖林御卿(字晋夫)建造于同治八年(1869年)。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包括门前空地一万多平方米。全用砖、石、木材框架结构。
]林氏家庙座北向南,正面直上共四座,门额石刻“林氏家庙”四个大字,是清咸丰三年进士、书画家吴凤藻手书。左边直上共三座,门额石刻“双桂书院”四个大字,是清道光十二年举人、著名音韵学家陈澧手书。右边直上三座,门额石刻“三芝书院”四个大字,是清代寄居番禺的著名书法家沈史云手书。全庙总共十座(三十六个厅堂,四间房子,每座之间有两个庭院相隔),九条走廊,俗称“十座九通廊”。屋高八米左右,屋顶蟠龙起伏,彩云走动,花鸟飞舞,是精雕细刻的雕像模型,十分壮观。屋内桁条角子,全用大杉木;各座栋梁,全用五十公分直径的铁木圆柱和三十公分见方的石柱;金字屋架,全用铁木按照土木工程结构插榫安装。整座屋各个部件相接十分严谨,又考虑到热胀冷缩的系数,多年来,经受了无数次风雨雷电的袭击,至今仍安然如初。
正中四座,是十座之最。大门的檐柱和桁条是又大又长的石柱,据说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有木刻、石刻,各用多种手法,表现了花鸟虫兽、人物花卉,精巧玲珑,栩栩如生,肃穆堂皇,是近代雕刻中的精品。大门两侧,悬挂着林氏先人两块功名金字牌匾,左面是“拔元”,右面是“进士”。第一厅正中悬挂着林御卿封“资政大夫”的金字牌匾。清代状元林召棠于同治八年亲临林氏家庙拜祖,亲笔题词“乐善好施”四个大字,刻上木板,悬挂在第二厅上,表示永远赞颂林御卿慷慨济贫,助人为乐之美德。第三厅庭院两侧,有大小石碑十块,记载林御卿生平丰功伟绩,是林召棠撰文。
家庙的两大书院,“三芝书院”和“双桂书院”,古时是远近求学者的免费攻读场所。“三芝书院”是初级班,“双桂书院”是高级班。“双桂书院”藏书过千册,原有古代、近代、现代的重要典籍。如《武备志》、《钦定七经》等;有著名画家、书法家的杰作,如王羲之亲笔对联、郑板桥亲笔竹画等。“双桂书院”曾是林氏家族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是供林氏子孙学习和阅读研究的文化场地。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曾在家庙办过小学。一九九三年五月合浦县人民政府将林氏家庙(包括旁边两间书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落实政策,把家庙归还了林家后代。如今,林氏家庙成为其后裔林宝成(退休教师)乐队的活动场所。
山口林氏家庙是古文物之一。它是反映清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它建筑宏伟、制作精巧,是清代的艺术、科学的精华,是合浦文物的又一座宝藏。这瑰丽的家庙,每年都吸引很
]多游客不远千里,前来观赏。
林氏家庙,它建于清朝。历代寺、庙都是公众的,而家庙则是皇帝恩准的。为何小小地方会有家庙?原来山口林氏家中有人在朝中做大官,职务相当如今的财政部部长。因此在其家乡建家庙就不是什么怪奇的事了。那时山口周围许多穷人,读不起书,其便在家庙旁建了两间书院,让地方的穷人免费到书。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曾在家庙办过小学。近年,政府将林氏家庙(包括旁边两间书院)定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落实政策,把家庙归还了林家后代。如今,林氏家庙成为其后裔林宝成(退休教师)乐队的活动场所。林氏家庙及两旁书院门口的石刻门扁仍完好无损。到山口的网友,不妨抽空去参观一下那里的古代建筑,看看那些令人惊叹的木柱和石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