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383|回复: 2

林汝浃:造福乡里的南宋武状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2 23: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汝浃故居后改为林氏宗祠。
九曲里初建时,镇邪之用的石狮如今形单影只。
新建的林氏宗祠柱子上描绘着磻溪八景。
一度辉煌的故居如今一片祥和宁静。
  宁德网消息 (晚报记者 赵小月 文/图) “林汝浃”这个名字,还是在翻阅《福鼎县志》时不小心发现的,看到“武状元”三个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头扎红巾,袒胸露臂,手持大刀,雄壮魁梧义气凛然”的形象,可县志中又记载此人多才多艺,擅长辞赋,这难道不是那些张口便是“之乎者也”,纸扇不离手中的儒生?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同存一人之身会是什么样?在好奇心促使下,对林汝浃的探索旅程便由此开始。由于那个时代,对武举的相对轻视,史志记载的也不十分详实,导致林汝浃生平的部分缺失,后人对此异说歧见也颇多,给探索带来困难,所能了解到的信息只能是后人记忆里祖辈遗留下的,以及林氏族谱里记载的只言片语。
  年少聪颖绝妙辞赋张口即来
  林汝浃的第25世孙林春基告诉记者,这位武状元公幼时便到林家自办的私塾大洞庵内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聪颖过人,喜爱研读四书五经,举凡是诸子百家之作他都潜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的,汝浃便能吟诗作对,常常是出口成章,绝妙辞赋张口即来,村里乡亲听闻其博学多才都是赞不绝口,纷纷将其作为自家孩子学习的榜样。
  林汝浃的文学造诣,应该是在一次买卖交易中崭露头角。那一天,他到村里一个姓王的铁匠铺里买剪刀,许是对汝浃文采早有耳闻想见识下,许是自身风雅好辞赋想找人比比,那时候王铁匠心里真正的想法谁也不知,只晓得他让汝浃以剪刀为主题,即兴作诗两首,作得出就免费送汝浃一把锋利无比的剪刀,如有辱盛名无能为力,那这笔交易只能化为泡影。两首即兴诗,而且还要围绕一个相同的主题,还不能相重复,这要求对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者看来都有些棘手了。
  正当大伙纷纷猜测结果时,略加思考的汝浃便顺利吟出,“一双蒲剑两边开,几向红炉炼出来;寄语嫦娥须展手,蓝袍急急为君裁。”“因缘一合一番开,用尽机关磨就来,全赖中间腰有力,罗衣长短任君裁。”简单明了的字眼组成了两首诗词,将剪刀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时大伙更加佩服汝浃了,王铁匠也随之掏出一把锋利的剪刀赠送给他,并对其拍手叫绝。
  林汝浃自幼家里就很穷苦,长大后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其实也是得益于其自身的才学。一日,他到一位远方伯家贺寿。这位伯父厅堂摆设讲究,壁间书画琳琅满目,他见汝浃文质彬彬,十分欢喜,遂以壁上一副《松竹梅边鹿鹤图》为题,命赋诗一首,这回,汝浃想都不想,立马吟出:“鹿鹤昂昂梅竹前,松青竹翠鹤千年。莫教一日风雷发,松竹成林鹤上天。”这让同为读书人的林老先生感触良深,他慨叹汝浃博学多才,愿意资助其接受更多的教育,学到更多的东西,于是自那之后便时常救济他。
  武举及第满腔热血却不得重用
  由于磻溪林氏家族最早时是由“武术之乡”浙江平阳迁徙而来,因而,他们也沿袭了平阳崇文尚武的良好民风,林汝浃自小便跟随父亲习武,单纯只为强身健体。
  那时,南宋朝廷腐败无能,金国不停来袭,现实的残酷让汝浃明白,只有保国才能治国,当时国家最需要的是统兵打仗的将帅之才,于是满腔热忱的他天真的以为,只要中了武举就可以率领战士们,收复失地,将金国驱逐出自己的祖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为实现这梦想,他潜心钻研兵家之学,练弓马之术。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25岁的他入泮学习,34岁的他通过层层选拔考核中了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科右榜武状元,临试时他不仅晓畅兵法,而且弓马娴熟,廷对策之时更是口吐锦绣,笔落珠玑,洋洋洒洒万余言。
  百姓的眼中,中状元,就意味着可以升官发财,光耀门楣,仕途前途一片大好光明,可这些情形似乎从未在汝浃家中出现过。在当时那个重文抑武的封建社会,比起文状元,武状元的地位并不高。而汝浃原想借此报国,抵御外敌的想法显然过于幼稚,虽然那时人们已经习惯于朝廷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保护国家安定、巩固国家政权)。但历来“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将帅的选拔主要依靠戎阵战功,科举经历无足轻重,因此武举在那个时候并不受重视。有不少人虽为武状元,却任职文官,林汝浃便是如此,虽不能驰骋沙场,但他却也与其他武将一样,在自己的职位上,殚精竭虑,报效朝廷。

记者翻阅多本县志及《林氏族谱》,皆仅记载了他历任的官职,如《林氏族谱》中记载,林汝浃中右榜状元后初任武郎合门舍人、二任武翼大夫殿前正将合门舍人……八任武功大夫琼州彬州安抚使主管辰州明道。从最初到最后,他始终在七品官阶徘徊,人们常以为“七品”只是芝麻绿豆似的小官,其实不然,在南宋朝廷武职中七品官不算低,属中层官员,相当于如今部队里的团长。众人皆知,南宋朝廷皇帝沉湎声色、重用奸臣,如想升官只需趋炎附势、巴结谄媚、见风使舵便可,这可苦了那些刚正不阿的官员,他们为官时常因得罪奸臣而受排挤或是被弹劾,或是只担任一些无实权的官职。仔细查阅宋朝武职发现,林汝浃的官职始终在正七品和从七品范围内上下窜动,并无太大调升,足见其清廉自守,不愿为升官发财卑躬屈膝。至于其在任期间,具体宦绩史料并无详细记载,只一句“他不喜铺张浪费”概括了其为官八任仅十四年的官海生涯。

  告老还乡修路扩建书院造福家乡
  面对既存已久却迟迟未能解决的外患,空有一身武艺的他报国无门,满腔为国捐躯的热忱只能深深憋在内心,看着国人置身水生火热之中,绵薄之力始终无法尽,他该是什么样的心情?除了无奈,他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1225年,身心俱疲的林汝浃终于累了,向皇帝递交告老还乡的申请后便踏上二十余载不曾回过的家乡磻溪。宋理宗皇帝为奖赏这位始终在岗位上默默无闻贡献自己的武状元,特赏赐万两白银,并派遣当时江苏泰溪县知府杨士豁在汝浃故里修建状元坊和状元府。因汝浃生平不好铺张浪费,在其再三要求下,宏伟壮观的状元府并未建成,只是在汝浃故居(今旧宗祠)正对面大路旁设立一个矗立武状元旗杆的坊硖(随公路开发已被破坏),在今新建的林氏宗祠原址上修建一座简单朴实的别墅,头门两边置两尊威严的大石狮(如今只剩一只孤零零地镇守宗祠)。其余的银两,汝浃在别墅旁修建起了一条足有4米宽的九曲大道,九曲贯穿整个村落,旁绕围墙直达街头顶鲤鱼池由斑驳密集的石块铺成,一共有9个弯,据说是经过风水大师严格规划的。九曲虽弯弯绕绕,但它的修建还是让村里的百姓们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那之后百姓们可再不用跋山涉水,也趁此积蓄了更多干活的气力。现如今,九曲里因磻溪近年来房屋道路的开发被切割,人们只能从第一曲及第九曲的原地上,想象当时这里各工程修建的忙碌情形。
  九曲里竣工后,杨士豁秉承汝浃教书育人,培养后代成才的意愿,将旧时学习之所拆毁扩建单层五溜,取名“双魁书院”(旧址今乡政府对面山坳,如今已不在),两旁凿池称凤鸾池,喻培养后人,造就人才,筹集公租三百担以供膏火束修之用,并聘请名师在此讲学。此书院作为林氏子孙受教之地,英才层出不穷,林氏九代子孙在此受启蒙教育,成年时文武超群、功勋卓著,被敕封为“山东上将、英烈侯王”,更有清代于九、兰仙父子共拔贡。元、明、清三朝后书院不断充实渐趋完善,人才荟萃。随着时代演变,书院改制,最后福鼎磻溪小学建立,书院渐渐荒芜,因曾建在山坳上,经长久风吹日晒,雨水冲刷,至今连残垣断壁都颓废无存。
  九曲里和双魁书院的建成,让磻溪的百姓们啧啧称赞,说起这个衣锦归来的武状元,大伙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后人在描写磻溪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象时,作了一首磻溪八景的诗,其中“九曲寻春”、“池署凤鸾”便是描绘此二景。“九曲寻春”:一双履齿印泥春,镇日寻幽不觉忙。穿遍野林经九曲,梅花数点泄春光。“池署凤鸾”:双魁院对凤鸾池,培育人才费设施。胜迹依然留此日,鸣声哕哕动遐思。
  林汝浃未重建的故居后改名为南寿堂,后又因这个故居辈出人才,林氏后人将这块风水宝地捐出,修建成了现在旧的林氏宗祠。


发表于 2009-5-13 15: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介绍先人,值得一看和保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 13: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着  缅怀先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5 15:52 , Processed in 0.047378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