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467|回复: 2

两岸林语堂纪念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6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style="MARGIN: 10px 0p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font6 align=middle>
<TABLE bgColor=#f0f8ff>
<TBODY>
<TR>
<TD>
<TABLE>
<TBODY>
<TR>
<TD><IMG src="http://mnrbszb.mnrb.net/res/1/20090506/27381241541004722.jpg"></TD></TR>
<TR>
<TD></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TABLE>
<TBODY>
<TR>
<TD><IMG src="http://mnrbszb.mnrb.net/res/1/20090506/85321241541004816.jpg"></TD></TR>
<TR>
<TD></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TABLE>
<TBODY>
<TR>
<TD><IMG src="http://mnrbszb.mnrb.net/res/1/20090506/65301241541004831.jpg"></TD></TR>
<TR>
<TD></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br>");
                                                                }
                                                         </SCRIPT>
</TD></TR>
<TR>
<TD class=font6 style="PADDING-RIGHT: 20px; PADDING-LEFT: 20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TOP: 10px">
<DIV id=ozoom style="FLOAT: left; ZOOM: 120%"><FOUNDER-CONTENT>
<P>  马&nbsp;乔</P>
<P>  一代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作为近代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深得海峡两岸的共同认可。所以,在大师告别人寰之后,两岸都重视对先生故居的保护,由此演绎出一道两岸共襄的文化盛景。在这道璀璨的文化风景线里,又以两岸三个林语堂纪念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P>
<P>  </P>
<P>  台北市的重要</P>
<P>  “文化地标”  </P>
<P>  以林语堂纪念馆的落成时间论,坐落于台湾台北市阳明山仰德大道141号的林语堂故居问世最早。这座在今天充当先生纪念馆的建筑,原来是林语堂在台湾的故居。这是先生1966年自国外归来,叶落归根之初时,蒋介石奖赏给他的。由林语堂亲自设计,是座颇具中西合璧风格的典雅居所。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林语堂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P>
<P>  1982年11月3日,在林语堂逝世后近十年,这座先生的故居被改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并于1985年5月对外开放,迈出了成为纪念馆的第一步。到了2002年,台北市文化局扩充了原有的图书馆功能,朝着“名人故居”和文学生活馆方向发展。由佛光人文社会院负责经营,到2002年3月26日再次全新开馆,成为结合展示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息的多元化空间。到了2005年10月10日,原先的“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之名为“林语堂故居”所取代。经营者也改为东吴大学。</P>
<P>  这座林语堂故居,题名者为著名学者,也是林语堂晚年好友的钱穆。馆内原有客厅、书房及卧室都原貌保持,另外辟有文物陈列室及图书资料室。目前是全世界收藏林语堂的藏书、著作和手稿,以及先生遗物最丰富的馆堂。“镇馆之宝”之一是先生的烟斗。在图书资料室西侧墙面上,有先生的铭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和“热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两联。台北林语堂纪念馆的最大特色是这里经常举办林语堂先生的学术研讨会,每周五下午还举办各种讲座,周六还有读先生英语原著活动等等。显现出其已成台北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P>
<P>  </P>
<P>  大陆第一座</P>
<P>  林语堂纪念馆  </P>
<P>  2001年10月8日,在林语堂先生的祖籍地漳州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一个蕉林环抱的山坡上,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开馆并开始接待瞻仰者。这座名为“漳州林语堂纪念馆”的建筑,与先生父母的长眠墓地相毗邻,占地30亩,设计时借鉴了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风格,入口为西式拱门,四周建有水池、亭台、小桥、花圃、绿地和建筑小品。纪念馆前安放着一尊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李维祀教授设计制作,净高2米的林语堂坐式全身塑像。馆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展厅由“山乡的孩子”、“在祖国大陆”、“在海外”、“在台湾、香港”六个部分组成。馆内展示各种版本的林语堂著作200多部,不同时期的林语堂照片100多幅,还有林语堂手迹、林语堂使用过的物品等。</P>
<P>  2006年5月,漳州芗城区委、区政府又对漳州林语堂纪念馆进行扩建,扩建了AB两幢圆楼,充当图书室和活动室,增添了多功能厅。扩建工程于当年底完工,尔后又对布展格局进行调整,增加了一个“归根之恋”展厅,用一座微缩模型展现了先生亲自设计的台北阳明山别墅及阳明山风景。另外,还新设置了一个比人高的林语堂著作模型。漳州林语堂纪念馆的最大特点是从建筑设计、馆名题写,到塑像雕刻皆为中国一流专家所创作,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是名副其实的“名人名馆”。</P>
<P>  这座纪念馆落成开馆之后,已引来不少名人观瞻。在纪念馆落成之初的2002年7月,台北林语堂故居的第一任执行长赵孝萱率众多专家前来参观交流。同年10月,漳州林语堂纪念馆、漳州芗城林语堂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到台湾参观台北林语堂故居。2005年7月,台湾林语堂故居第三任执行长林明昌携蔡佳芳一行又来到纪念馆参观、指导。林语堂的秘书长陈守荆女士也从台湾来漳州见证纪念馆建设。这座纪念馆,如今已成为海峡两岸研究林语堂和进行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互动平台。</P>
<P>  </P>
<P>  先生诞生地的</P>
<P>  林语堂纪念馆  </P>
<P>  2007年12月6日吉时,在林语堂先生的出生地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一阵欢快的爆竹响起,象征着平和坂仔修缮一新的林语堂故居和文学馆投入使用。</P>
<P>  先生诞生地的纪念馆,位于原坂仔基督教堂旧址。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就诞生在这座教堂的牧师楼上。教堂于1974年被彻底拆除后,林语堂故居也不复存在。现在的故居是在原址上依原样子建起来的。前后经历过两次建设,一次在1984年;一次在2005年。2005年的这次建设,恢复了故居原貌。2007年,在香港俊豪集团的资助下,又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60平方米的林语堂文学馆。这座文学馆,辟有“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四个展厅,展示了林语堂的毕生成就和他与平和坂仔的联系。馆名由季羡林题写。开馆之日,嘉宾云集,有出席漳州林语堂学术国际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有台湾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文物专员陈怡燕等。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何少川为文学馆林语堂塑像揭幕。</P>
<P>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P>
<P>  林语堂纪念馆</P></FOUNDER-CONTENT><INPUT style="DISPLAY: none"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DIV></TD></TR></TBODY></TABLE>闽南日报2009.5.6
发表于 2009-5-6 2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6 23: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1 16:15 , Processed in 0.06553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