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448|回复: 0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枝独先天下春——融籍荷兰女作家林湄其人其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 00: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仁杰 林民善

她曾担任过6年的新华社记者。她曾誉满东南亚,采访过丁玲、巴金、冰心、梁漱溟、冯友兰、俞平伯、钱钟书、夏衍、萧乾、冯牧、杨沫、王蒙、范曾、刘海粟等一大批文学艺术界名家、大师。她先后发表过散文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杂文集等数十部作品。她的作品曾在数十个国家的刊物上刊登发表和广为流传。刘海粟大师曾称赞她为“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的红梅。她,就是旅居荷兰的融籍女作家林湄。


“岭上红梅得古馨,高寒出手气无伦。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界泰斗刘海粟大师当年为时任中新社香港分社记者的林湄的《诱惑》一书的题诗。但是,林湄其人其文,相信对绝大多数福清人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因为她离开福清、侨居海外已三十一年了。
林湄、原名林梅,现年59岁,是我市著名侨乡上迳镇梧岗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华侨世家。少年时代,林湄曾先后就读于梧岗小学、虞阳中学、福清一中,自小聪颖好学。她想当文学家的愿望,始于小学毕业投考初中作文得了满分。受此鼓舞,理想之火照亮了她人生旅途。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林湄落户音西大队插队劳动,曾被树为全省知青标兵。文革期间,被诬陷为黑标兵,吃尽了苦头,受尽折磨。为了逃离迫害,她从故乡销声匿迹,先后颠沛流离于福建、广州、上海等地。1973年,从上海移居香港,从事各种繁重的劳作。在港期间,林湄披星戴月、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攒一点本钱,涉足商海,不料惨遭奸商欺诈,血本无归且负债累累。残酷的现实,把她逼到了绝望的境地。在极端穷窘之中,林湄擦干悔恨的泪水,抚着滴血的伤口,回望走过的布满泥泞、荆棘的道路,重温少年时代的梦想。这时,心中早已熄灭的理想之火,重又点燃。她重新认准了目标,踏上了自己最终选定了的、今生今世再也不愿改变的路——文学之路,开始提笔写作。生活的磨难,使她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平凡而崇高的真善美。她要用笔表达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和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赞美。这年,她已是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了。
    1984年,林湄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且坎坷的生活经历,进入新华社香港分社当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之余,致力于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她一面发奋苦读,一面深入生活,开掘创作之源。而留在她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的美好回忆,以及后来苦难的生活历程,又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短短的几年里,她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和小说,其作品多发表于香港、新、马、泰、菲等报刊,其通讯报道,大多为欧、美、东南亚各地报刊转载,影响颇广,前期林湄的主要作品有:散文小学集《诱惑》、中篇小学《人生地震》、长篇小学《泪洒苦行路》、《女人啊女人》,杂文《随笔》等。她的散文小学集《诱惑》和长篇小说《泪洒苦行路》则是她步入香港文坛的里程碑。
    1989年,林湄出版了国内文艺界名人访问记《文坛点将录》一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林湄因此而成为香港的知名记者。该书收集了从1984年至1988年的5年间,林湄返回内地、行程数万里,采访了海外华人所关心的中国文坛名人。如:沈从文、丁玲、巴金、冰心、梁漱溟、冯友兰、俞平伯、钱钟书、夏衍、萧乾、冯牧、萧军、杨沫、张光年、王蒙、范曾、刘海粟等一大批巨匠、名家,分别登载在泰国的《星暹日报》、香港的《明报》、《大公报》、《经济日报》、《文汇报》、巴黎的《欧州日报》、菲律宾的《世界日报》、美国的《华侨日报》(美州版)、《中报月刊》、《联合早报》、马来西亚的《光华日报》上。《文坛点将录》是这些专访的结集。著名作家萧乾为本书作序。萧乾特别欣赏林湄的采访技巧,说她“能拆除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藩篱,把采访变为谈心”,说她“有一种不常见的本事,使被采访者向她启开心扉”。正是她这种本事,才使得许多名人,毫无保留地向她吐露了心中的秘密,连当时已是90高龄的刘海粟大师,也坦诚地向林湄公开他一生中有过的四次难忘的情史。这本集子共有三十篇专访,可读性很强。比如对丁玲生前最后一次接受林湄采访的纪实报道,对萧军、萧红之间的结合和离异的第一手材料,等等,都足资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家人士参考。由于当时海外华人、友人对文革后中国文坛名人近况的热切关心,使得林湄的这些专访文章一经发表,就被欧、美、东南亚各地许多报刊转载,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影响,林湄这个名字,因此而闻名海外文坛。
     1989年来,林湄移居比利时。1990年,她跟随荷兰籍丈夫定居阿姆斯特丹,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并联络、团结旅欧华人作家,发起成立荷比卢三国华文作家协会。由于她的声望和文学成就,她被推选为会长,并主编了华文文学刊物《荷露》。协会的成立和刊物的创办,大大促进了旅欧华人文学创作的繁荣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1995年,“林湄文学创作研讨会”在荷兰埃德华市举办,这是西欧历史上第一次华人女作家举办研讨会,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及荷、比、卢、英、德、法等地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对林湄的文学创作给予极高的评价。
林湄旅居西欧时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如果这是情》、《生命、爱、希望》,中短篇小说集《不动的风车》、《罗经理的笑声》、《西风瘦马不相识》,长篇小说《漂泊》、《浮生外记》、《海瑟湖》等。她的诗歌《春之颂》和《相逢》两次荣获荷兰文化基金会主办的国际诗歌节诗赛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林湄的50万字长篇小说《天望》。这是林湄后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在国内出版的作品。这部小说,作者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潜心创作了跨越文化、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宏篇巨制。作品完成后,法国的《欧州时报》立即全文连载。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韦敖宇先生称,《天望》的问世,向奠基于传统和现代乃至后现代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学之上的文化学,向传统和反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查尔斯·威廉评价《天望》是一部“坐云看世界”的优秀小说。
今年10月中旬,林湄从荷兰回国观光,并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福清,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故土。祖国和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林湄感慨万千、喜极而泣。国内的一些文学团体、新闻媒体为她的作品组织的几场研讨会。
林湄的散文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用她深沉和热烈的情爱去书写生她、养她、哺育她成长的故土和亲人。这就使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闽东南沿海乡土气息。读她的散文,就象吃福清的光饼,又酥又香;也如同啖着渔溪的龙眼,是那样清甜可口。难怪海外华人爱读林湄的散文,它曾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它曾牵动幽幽的乡愁,它曾激起海外华人深深的乡恋!
林湄的小说也是取材于她最熟悉的生活。如《祈祷》、《代价》等,就是直接以她自己的母亲、妹妹、弟弟为创作原型。她的小说虽无复杂曲折的情节,但却写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在这些作品中寄托着她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对生存而苦苦挣扎着的弱者和不幸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她的小说,不像她的散文写得那么清新明快,一般笔调较为深沉、凝重。读她的小说,有如嚼青橄榄,有些微苦涩之感,如若细细品尝,却变得甘甜爽口、回味无穷。
林湄将当年她采访沈从文时沈从文给她题写的“朴素”二字铭记在心,在她看来,文学是人类思绪中非常美的艺术,要用心血和灵魂去追求。她说:作家应忠于良知,忠于民族自尊,要耐得住寂寞,不受诱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怎样写好作品上。她认为自己受教育在东方,现在生活在西方,跨越两种文化,写出来的作品应多关注海外华人在生存地的命运和思想。现在,她正着手创作一部30万字的反映海外华人生活的长篇小说。
“岭上红梅得古馨,高寒出乎气无伦。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好一枝独先天下春的红 梅!但愿这枝福清之梅,在异国他乡,在遥远的欧州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福清侨乡报2004-12-12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3-29 04:08 , Processed in 0.05419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