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6452|回复: 12

江西瑞金林氏寻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00: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氏001 于 2009-8-10 01:17 编辑

开基祖林法珊公祖居地在福建武平县中堡村,他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迁入江西瑞金沙洲坝,但是不知祖上是何郡望,望哪位兄弟告知,感激不尽。

另据我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推测,福建武平县中堡村应该是现在的中堡镇,不知道有没有那里的兄弟帮我在族谱上查一下。武平县中堡镇的开基祖是林九郎公,那是否意味着我的开基祖林法珊公就是其后代呢?如果是的话,我应该是后周世宗皇帝柴(林)荣公的后人了?希望有兄弟能帮我证实一下。

再次谢谢各位。

补充一下:我们的字辈是法珊公创的,前面十个字忘了,第十一个开始是“昌隆家大振”,我是“家”字辈,即法珊公第十三世孙。



无比兴奋!目前已经找到证据证明,林法珊公就是林九郎公的后代。证据在我后面的回帖里,有同是周世宗荣公的后代的兄弟欢迎交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5-2 20: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0000>据褔建武平中堡鎮人民政府介绍:(旅游资源介绍)。。。。。。柴荣之子柴宗训,为躲避北宋朝廷的迫害,于开宝六年携家眷南逃褔州,把柴姓复归林姓。。。。。。林宗訓不久再度逃亡,从福州往莆田,经宁化,后定居于長汀河田。宗训的后续衍为:宗训一严一正一千六郞一七郎。八郞。九郎。此世系为長汀。武平。上杭等大部份林氏先袓,也称“回闽世系”。九郞于北宋徽宗年间由濯田再迁武平中堡。武平林氏约有三万人囗。按其堂号为两个宗支,称堂号为“済南堂”者为回闽林氏四世袓林融的后裔,称堂号“西河”者,多为闽林八世林玉珍后裔。又据“客家先民早期聚居地”中堡介绍:林姓,开基祖林九郎,武平大部份林姓居民为林九郎后裔。所以,林法珊袓居褔建武平县中堡村(鎮),中堡村(鎮)的开基袓是林九郎,这意味林法珊是林九郎的后代,(只是意味,有这个可能,不是确証)就此,你可说是后周世宗皇帝柴(林)荣公的后人。林法珊袓上郡望应是済南堂。</FONT></SPAN></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2: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回帖!

不知道哪位兄弟能提供福建武平中堡镇的族谱查证一下。我们那(江西瑞金沙洲坝镇,不过我家1999年就搬迁了)大概1995年重修过一次族谱,在我大伯家原来有一部的,可惜我大伯现在全家都已迁去云南,好多年没有联系了。可能我们的族谱上有记载法珊公的祖先,等我什么时候有空回趟老家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8 15: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条路都可行,第一条路前提是有褔建武平中堡鎮的林氏兄弟上网,且要有族谱,第二条路实在一些,回趟老家,就算有困难也能办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0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氏001 于 2009-8-10 00:56 编辑

我终于找到林九郎到林法珊的世系资料了。九郎——四十郎——念八郎——文七郎——六三郎——仁茂——清公——四五郎——广益——玄公——日通——宝公——法珊。

下面是资料来源,转自武平人论坛,帖子地址:
http://bbs.wpren.com/viewthread.php?tid=17419


感谢这位兄弟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0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氏001 于 2009-8-10 01:08 编辑

                   闽粤赣 客家林姓迁徙史(部分)

                                                                                  武 平    林东祥


一、历史背景

闽粤赣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通常指赣南、闽西和粤东地区,其中纯粹客家人居住县江西有寻邬、安远、定南、龙南、虔南、信丰、南康、大庾、崇义、上犹;福建有宁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将乐、沙县、南平;广东有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大埔、连平、和平、龙川、紫金、仁化、赤溪、始兴、英德、翁源等共有33个县,而非纯客家县江西有17个,福建有7个,广东有50个,合起共74个县,闽粤赣客家林姓主要居住和迁徙于这些地区(当然也有迁徙至其他省和非客家地区)。而客家民系的形成,也大体经历了自中原迁南方的五次大迁移,其他零星迁入或各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从汉末至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又以只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使得相继乘乱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至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迁移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人则由赣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前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魏应麟教授曾说过:“汀州的客家人来自中原的氏族与闽越族的结合。”《客家源流考》指出:“这些南渡的人们,在政治方面,支撑了东晋以来朝代的局面;在经济方面,开发了南方的产业,增进了南方的生计;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内地人民和南方部族如百越族(包含闽越族)、一部分苗裔(包含畲族)的融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时有29690户近两年10万人入闽。”大批的移民入汀始于此时。由于中原汉人的陆续流入,人口不断增加,遂于唐开元二十四年设置汀州。汀州位于闽西中部,与粤东、赣南接壤,最早有长汀、黄莲(宁化)、新罗等邑,范围广阔,纵横近400公里。据《通典》,唐贞元前已有5330户,人口1.6万人。户口统计所显示的数字主要是汉人。

黄巢的部下朱温投降唐朝,被授予宣武节度使之职。天佑元年,朱温弑唐昭宗,越两年谮位为帝,终于篡夺了唐朝政权,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据志载:后梁时(897年),王审知被朱温封为闽王。王审知为了审时应人,确实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他“折节下士,开门兴学,以育才为急。凡唐末士大夫避地南来者,皆厚礼延纳,筑‘招贤馆’以馆之。”于是中原士大夫纷纷携带家眷,不避艰辛,爬山越岭,分路入闽为王审知效力。从东晋到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故汀城有白马庙,奉祀王审知。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之一部分,又由闽赣迁至粤东、粤北。这是第三次大迁徙。在此期间,中原士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凡巨族分居,乃散处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其实为第六子),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室97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陈氏就是宋代入汀的,当时的汀州,地广田多,人口日殷,竟达成10万之众,可谓盛矣。据史志记载,自东晋以来,直到宋代末期,是中原人民大量涌入闽、粤、赣三省边区的时期,因为闽西、粤东、赣南山水相连,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有江河之利,而人口相对稀少,迁来的中原流徙民众到这里有田可耕,有安身之地,环境较为稳定。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

关于宋末的客家先民迁徙,温仲和在《嘉应州志》卷七方言篇按语里也说“……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一书,其所引图经,今已无传,其於梅州引图经有云:‘郡,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订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由今言之,嘉应之为州,山多田少,人不易得田,故多贾于四方,与图经之言正相反,安有不患无田之事哉;然由其说可以知南宋以来,土著之少,由汀赣客民侨寓之多。其实所谓多,是对着无说的,由《太平寰宇记》观之,实现尚比主户类得很远,故《太平寰宇记》载梅州户,主一千二百一,客三百六十七,而《元丰九城志》载梅州主五千八百二十四,客六千五百四十八,则是宋初至元丰,不及百年而客户增数倍,而较之于主,且浮出十之一二矣……。其后,屡屡丧乱,主愈弱,客愈强,至元初大抵无虑皆客,《元史》所载,亦不分主客,疑其时客家之名,已成无主之非客矣。”由此可见,广东省的客家移民,虽然在五代以前已有陆续迁来,但大量的迁移以至在当地居民中占绝对优势,则是宋元之间的事。

从《客家源流考》、《客家源流研究》所引的“族谱”和客家姓氏渊源的研考,大致可以梳理出曾居汀州宁化石壁的客家早期姓氏。据《百家姓辞典》几各姓族谱的初步统计:

晋代永嘉之乱后,由中原南迁入汀州宁化石壁寨的有:卓、罗、郭、詹、邱、何等姓。

唐代安史之乱先后八年(755——763年)及至唐末迁至汀州宁化石壁寨和长汀县的有:廖、郑、温、陈、王、蔡、杨、古、吴、沈、薛、钟、周、刘、卢、李、苏、张、阙、曹、罗、邓、伍、江、梁、谢等姓。

北宋、南宋抗御辽金,以及宋末抗元,烽火江南,几无宁日,在这期间先后迁徙汀州宁化石壁寨和长汀等地的有:曾、谢、邹、欧阳、胡、孙、赖、游、兰、魏、邓、巫、吴、宋、罗、林、江、黄、彭、梁、简、汪、范、赵、官、徐、傅、潘、翁等姓。

据《上杭县志氏族志》载:自汀州宁化石壁经长汀迁上杭县境的计有:丘、江、朱、伍、严、李、官、罗、陈、袁、范、张、龚、黄、曾、詹、谢十七姓,所迁年代多在宋朝,宋代以前的很少。据永定县调查:唐末五代徙入永定的现代存阙氏一姓,南宋迁入的有:卢、廖、郑、胡、江、巫、林七姓。

据武平县地方志、姓氏谱牒等资料,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宁化县尹何大郎作为中原汉人第一户从宁化徙居武平岩前开基。宋代迁来这先后有方、熊、冯、石、丘、吴、林、陈、罗、钟、曾、郭、饶、潘、赵、廖、巫等17姓;始迁于元代者有邓、王、马、刘、朱、李、杨、张、练、胡、修、聂、萧、黄、龚、周、谢、蓝、戴、魏、雷、赖等22姓。

明朝永乐年间,从浙江、江西、安徽迁汀大量客户,一是避差 役,二是顶军、奉例屯田的新客户。

汀州的客家人,经过明朝一代休养生息,人口剧增。据考至明末清初,南迁来汀的姓氏已超过了百家姓。单武平县明朝迁入姓氏就有车、文、上官、卜、包、艾、汤、池、许、吕、危、邬、严、邹、余、郑、范、洪、高、涂、曹、凌、莫、贾、翁、徐、梁、陶、温、董、彭、连、程、傅、薛、欧、侯、舒、毛、童等40多姓(其中不少属于奉调驻屯武所的等军籍)。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屠戮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遍地峰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国祚已衰,天崩地坼。南明福王昏庸,马、阮等群小掌权,依然结党营私、诬陷忠良。及清兵南下,玉石俱焚,大臣史可法殉难,南都失陷,福王出将,腥风血雨,遍于神州。宏光元年乙酉,唐王聿键监国于福州,旋即皇帝位,改元隆武,隆武二年,郑芝龙受清统帅贿赂,并许以“闽粤王”,竟尽撤仙霞关的驻军,清兵长驱入闽,客家群众奋起抵抗,然而敌强我弱,隆武帝汀州蒙难,随臣殉国,汀州、赣州文臣武将,自刎、自缢、跳水或引火自焚者众,黎民百姓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亦有部分远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代迭遭兵匪之灾,田园荒芜,赤地千里,地广人稀,一片萧条,清康熙年间清廷颁布优惠政策诏命各地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人口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其而运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距离最长的属于世界范围的客家人大迁徙。

二、从林坚到林宗训


中华民族自古多灾多难,林姓也不例外,林姓之得姓就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以及屈辱和抗争,商朝王室是林姓的远祖,至商末纣王无道,纣王叔父,帝乙庶帝比干有贤德,见纣无道,微子去而箕子囚,一片忠心,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但昏庸残暴的纣王不听比干忠谏之言,比干被剖心焚面而死,其遗腹子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改名坚,林坚即为林姓受姓始祖。武王授林坚为大夫,食采清河(河北清河),后移封博陵(今河北蠡县),食采三千户。衍及35世战国时林皋为赵相,生九子皆贤,时皋称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今林姓堂联有“九龙”、“十德”嵌入,皆出此故。因赵国君王器量狭小,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逃往白云山避难,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贤哉林皋父子也!”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所传后裔,成为林姓的一个名门望族,堂号称“九龙堂”。50世林尊居济南,汉宣帝时官至太子太傅。其后裔由总堂号“西河”派分出堂号“济南”,林尊为林氏济南堂始祖。这一名门望族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42世孙林篡(汉惠帝时任中山郡太守)就已经从齐郡邹县迁居济南,史书就经他为“济南人”。其长兄林辟疆(受封为平棘侯)也是“济南人”,此外,明确记载为“济南人”的还有林坚的43世孙林别,45世孙林述和林常规、46世孙林良、47世孙林元昌、48世林车、49世林凭。以上是在“济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济南籍历史名人,至于林尊之后则有林坚的51世孙林高(汉元帝时任镇远将军、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汉成帝时任平原太守)和林闾(汉光武帝石任徐州刺史),燕冀地区在秦汉两代也是林姓裔孙的主要居住地。林坚的41世孙林挚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为燕相,封平棘侯,食邑千户。当时燕都在蓟(今北京市西南)。林坚的53世孙林鉴在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职燕太守,封永安伯。当时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职中山郡太守,居于中山郡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坚的60世林亟在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散骑常侍,尔后调任冀州刺史,居于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东)。

据历史记载,西汉时代四川地区已有林姓族人居住。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刘爽当政时,受命为镇远将军,又迁往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地区。林高之子林闾,隐居于成都。他是汉代一位精通经史文学的学者,在蜀郡成都培养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前18年)。杨雄为汉赋大家,作有《甘泉》四赋,极受汉武帝刘彘赏识,此外还著有《太玄经》、《法言》、《广骚》、《方言》等,在哲学、方言学和诗赋文学方面造诣殊深,人们认为与其师林闾的教导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01: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汉代已有林姓裔孙迁徙至江浙一带。林坚的44世孙林吉在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任广陵太守,广陵郡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林吉率族此居住。林车是林坚的48世孙,曾任广陵郡太守,在西汉宣帝元年(公元前69年)晋升为镇国将军。年老后辞官归隐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专心致志注释《尚书》。在东汉时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农、林衮等人寓居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林道是林坚的66世孙,在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前127年)任职司隶校尉,后升泰州刺史。林道乃该林姓支脉世居广陵之先祖,其子孙遂为广陵人。林封是林坚的69世孙,林肇之子,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任谏议大夫,后遭受时任并州牧的董卓的谗言谪害,罢了秦州刺史之职回归广陵,林坚的70世孙林农也是广陵人,自幼聪明而勤奋,在刘灵帝刘宏执政时任经史博士,汉献帝刘协时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等职。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林衮也是广陵人。

秦汉两代相继发生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项羽——刘邦楚汉战争、绿林军大起义、赤眉军大起义、黄巾军大起义、巴郡农民大起义军等大规模战争,人口多次迁徙流动,加之人祸引起天灾,发生饥谨灾荒,四处逃难者难以计数。随着人口流动的一波波浪潮,林姓宗支也多次发生举族迁徙之事。离中原地区较远的山东地区相对集中地居住着较多的林姓子孙。史载有一大批齐鲁西河林氏后裔居住在临淄郡、济北郡和薛郡。这些郡城 即今山东省曲埠、淄博、临清、仕平、泰安一带。齐郡邹县有林宪、林挚等各名门望族寓居。

林宪是林坚的37世孙,在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任职司隶校尉。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秘藏林姓宗谱于祖墓,使先世林姓传承次序很长一段时间不致失传。林挚是林坚41世孙,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拜为燕相,封赐平棘侯,食邑千户,承传四代,十分显耀。在济水之东则居住林封、林农、林邸、林胡和林潭等林姓世家。林封与林农父子在汉灵帝时代曾经遭遇董卓的陷害。董卓对汉灵帝说:“林姓豪强势力过大对汉室大为不利。”灵帝听信谗言,林姓宗族受害者甚多,林封、林农父子遂归隐于济水之东(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东汉末年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占据了衮州,刘备占据了豫州,孙策及其弟孙权占据了扬州所属的江东,吕布占据了徐州,袁绍占据了荆州……经过长期而剧烈的混战,逐渐形成了曹魏刘蜀和孙吴三大军事集团鼎足而立的局面,并分别建立起魏、蜀、吴三国分治政权。又经过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征战,以上三国先后都破灭了,却由司马炎揽得了大权。他于公元265年建立了晋王朝,改元为泰始元年,是为晋武帝。西晋王朝共历50多年,多次发生内乱,后期甚至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北部及西部(主要是氐、羌、匈奴、鲜卑、羯等族群)乘机向中原(指今内蒙古、蒙古、青海、西藏及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心腹进逼。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建立的前赵政权攻入晋都洛阳。晋怀帝被虏,包括太子、朝官和兵民在内共计三万余人被杀害。不久,怀、愍二帝相继被杀死。史称“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在淮河以北的土地,几乎全处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之下。晋室不得已而南迁,重新立国于江南,史称“东晋”。司马懿之曾孙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邺(今江苏南京市)称帝,称为晋室中兴之主,是为晋元帝,江南乃富庶丰饶之地,对备受战乱的中原士族颇具吸引力。刺史原居于北方的许多林姓裔孙也纷纷向我国南方迁移,“衣冠南渡”主要扩散地点在今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如《晋书》所载:“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唐人林谓在《闽中记》写道:“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郭四姓先入闽”移居江苏及福建的林姓支脉以林礼祖孙(林礼,子林颖,孙林懋及林禄)最为彰显。林礼是林坚的80世孙,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中郎主簿,后升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迁入徐州,遂成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林颖是林礼之子,在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5年),由徐州别驾升任黄门侍郎,随司马睿南渡,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邺。林颖的长子林懋是林坚的82世孙,在晋愍帝执政时期曾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卫将军等职,后出任下邳太守,林懋任满之后,鉴于时局动荡,便慎选下邳郡的樟桐乡定居下来,,现今所见的林姓家谱,一般称林懋为“下邳林”的始祖。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地位显贵,时人称之“六龙”。

林禄是林颖的次子,在西晋王朝中历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中、黄门侍郎等职,曾随司马睿南渡。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后,他颇受元帝司马睿重用,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和晋安太守等职。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守二年(公元325年)举家入闽,定居于晋安(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成为“晋安林氏”的开基始祖。林禄的子孙除寓居晋安郡侯官县以外,后因人丁繁衍兴旺,广泛分布于闽省各地,据称闽林裔孙已发展到一千万人以上。

林披(林禄的十六世孙)家于莆田,在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被授予太子詹事一职。他先后娶妻3人,即郑氏、陈氏和朱氏。后来生子9人,分别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哗、林蕴、林蒙、林迈、林既。九人后来也明经及第,并且都做了卅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卅牧或牧守,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在“八闽”之地独领风骚,因此被称为“八闽世泽,九牧家声”。或者称为“莆田九牧”、“九牧林家”等,以纪念荣耀的家史,“九牧”后代,自唐宋由莆田分衍到福建仙游、漳浦、福州、候官、长乐、连江、泉州、漳州、永春、龙岩、三明等地,以及广东潮州、梅州、韶关、广西横州等地,明清及近代更迁居世界许多地方,在林姓各支派拥有较大影响。

林禄(东晋)至林英(南朝梁)称为“闽林世系”,直系图为:禄——景——绥——格——靖之——遂之——遁民——玉象——廷坚——英。林英为闽林十世,仕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任贵平主簿。由福建莆田北迁至江西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生一子礼,礼生六子,为仁待、士弘、士基、士威、文慎、士饶。林士弘,字世荣,为隋末南方起义首领。鄱阳(江西)人,在虔州(今赣州)称帝,国号楚,建元太平。武德五年(622年)被唐等战败,退于江西赣南安福山洞病死,其部属四散,子孙为避祸易林为柴,其中一支流离到邢州(今河北邢台)龙岗,从士弘至邢州柴荣共十世柴林,公元622年——959年前后历时约340年。柴林十世的递传为,士弘——大栋——文光——有伦——万一——永泰——有桂——冲无——守礼——荣。柴荣即五代后周世宗皇帝,为周太祖郭威养子(姑母柴小娣为郭威皇后,威无子,收柴荣为养子),继太祖后在位五年(955——959年),“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比东汉以后的三国,分裂局面更为破碎,黄河流域居民遭受的灾难更为严重”(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大多凶残暴虐,但周朝(史称后周951——960年)是个例外,周朝三个皇帝除恭帝年幼无法亲政外,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都是五代时能顺从民意、改革积弊、统一中国的难得的明君,犹以周世宗成就更大。周世宗(921——959年),在位五年,军事上,他严明军纪、检阅禁军,裁汰老弱,募天下壮士,选取优异;政治上,他严禁贪污,重刑惩治失职官吏;经济上,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他还数度亲征,伐辽、伐后蜀、征南唐,短短几年,收复秦、凤等21州,柴荣的文治武功,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周世宗精明强干,志气弘大,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成就。”(范文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01: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荣驾崩后,其子宗训七岁即位,半年后“陈桥兵变”禅位于赵匡胤,周朝灭,宋朝兴。柴宗训为避北宋朝廷的软禁迫害,于开宝六年(973年)携家眷辗转难逃福州避难,易柴为林,回归本姓。在福建长汀县濯田东南方水口处原有宗训(柴荣子恭帝)庙,庙中悬挂黑底金字的匾额一块,上书“圣祖偈诗 ”,诗云:

圣祖原系郭威名,无嗣让国与柴荣;梁王即位方七岁,传宋陈桥日复明;

五世公卿登甲第,宋封敕表谕门庭;只因遇寇遭兵难,逃脱柴家改姓林。

这首偈诗高度概括了周恭帝的家史和五代后周的国史,周恭帝逃难改姓的来龙去脉叙述分明,偈诗不能犯上,故把“陈桥兵变”反颂为“传宋陈桥日复明”,而为了避免宋朝疑其“复位”之祸的南逃改姓,却说成“只因遇寇遭兵难”,这是中国人典型的隐讳笔法。武平县中堡林氏宗祠也有相似的“隐诗”可以相互佐证,诗云:

惟君衍自后周来,非郭非林却姓柴;不是济南更郡氏,闽州龙虎榜难开;

福州流土至平川,中堡河田遍蔓延;不怨皇诰更姓隐,济南把内柴子立。

柴荣上祖本姓林,而其子宗训“易柴复林”,从湖北流离至福州济南山,后裔以“济南”为郡望,此为林姓第二次“回闽世系”,而柴荣后裔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繁衍生息,人口百万以上,为客家地区的开发和文化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根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推定的三代年表推断,林坚诞生于公元前1048年,林宗训诞生于公元953年,期间年代为2001年,历时68代,每代递传时间约30年,从林坚到林宗训的历代先祖是始祖林坚(一世)、林钟(二世)、林波(三世)、林标(四世)、林燮(五世)、林坦(六世)、林宙(七世)、林经(八世)、林眷(九世)、林添(十世)、林珊(十一世)、林云(十二世)、林放(十三世)、林鸿(十四世)、林皋(十五世)、林昶(十六世)、林炜(十七世)、林奎(十八世)、林金(十九世)、林江(二十世)、林植(二十一世)、林瓒(二十二世)、林岗(二十三世)、林修(二十四世)、林毓俊(二十五世)、林庭麟(二十六世)、林潮(二十七世)、林谧(二十八世)、林遐(二十九世)、林未(三十世)、林梧(三十一世)、林钦(三十二世)、林奢(三十三世)、林美(三十四世)、林铺(三十五世)、林湍(三十六世)、林森(三十七世)、林丙(三十八世)、林墟(三十九世)、林钿(四十世)、林泮(四十一世)、林本(四十二世)、林谖(四十三世)、林逋(四十四世)、林礼(四十五世)、林颖(四十六世)、。以上46代是长林衍派始祖系谱,郡望西河郡。四十七世林禄开始是林姓第一次入闽世系,林禄为林颖次子,闽林一世祖。

从林禄至林宗训的递传世系为:禄——景——缓——格——靖之——遁民—玉象——廷坚——英——礼——士弘——大栋——文光——有伦——万一——永泰——有桂——冲无——宋礼——荣——宗训共22代。

三、济南林氏  蕃衍南国

柴宗训从中原携家族再度回闽,成为第二次回闽始祖,而柴宗训到福建后居住在福州济南山,遂以“济南”为郡,此林氏世系又称“新济南郡”,以别于汉代居于山东的老“济南郡”,柴宗训居住的福州时间不长,因为福州属于南唐国管辖,而此时南唐已被宋所灭,故林宗训不得不于二年后(975年)一家再度逃亡,从福州往莆田,经宁化、最后定居长汀河田,他们是林姓迁入客家地区较早的支派,这里列举一些祠联为证:1.福建武平县中堡镇上济村,全村皆姓林,现今(2009年)人口约600人,开基祖仕宗公祠有祠联:东鲁衍宗支,始莆田、继濯田,且沫武城之化;南国绵世泽、迁中堡、移下堡、桑麻鸡犬,别开上洞之风。2.福建上杭县旧县分迳美村林姓“务本堂”祠堂(始祖得英公)祠联:启长林移下邳蕃昌于莆阳仰祖德开祥历荫人材亿万辈;入宁化移白沙奠基在迳美维宗功之积庆永隆禋祀百千秋。3.福建武平中堡中心屋林氏宗祠,祀林宗训五世孙八郎、九郎,祠宇应为清代所建,古朴端庄,气象宏阔,祠中中柱联为:瓜绵宋国,瓜失衍清朝,统数代祖宗流芳百世;风起濯田,蛟腾中堡,合二房子孙照耀千秋。而柴荣后裔南迁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2006年初,河南省科学院化学所柴道琳教授(周世宗柴荣研究会副会长)在致笔者的信中说:“林东祥先生:您好!我是柴宗训的兄弟柴熙让的后代,希望与你联系交流。柴宗训的后代分布:福建、浙江衢县。柴熙谨的后代分布:浙江富阳市、柴熙海的后代分布:浙江东阳市柴卢村”。

武平十方镇鲜水村林姓,堂号“西河堂”,出自闽林八世林玉珍,开基祖茂森为林禄四十四世孙,系出上杭白砂里闽林三十二世林八郎后裔。至六世景山,迁半坑,传至渊源,再迁鲜水,是为鹅山祠分支。中山镇陶金坑,东留乡龙溪村都是从鲜水林姓分支。

由上杭迁入者还有在武平中山镇(旧称武所),乔然公为中山林氏始祖,另一支始祖心宇,武平中山镇原称武平武所,明洪武年间建武平千户所,是亦兵亦农的军事组织,清末,武所军民与清军浴血奋战,惨遭屠城,因而田园荒芜,满目苍凉,故清代迁入中山镇(武所)者众,林姓由永定迁入中山镇者有四支,一支来自黄村,始祖凤万,其裔孙人数居中山林姓之冠;一支来自太平里,始祖发荣;一支始祖霄我;一支始祖琪旺,属最迟迁来者(清康熙年间)。

武平林姓大部分都是新济南郡“易柴复林”后周恭帝林宗训的后裔,周恭帝年方七岁接位半载后因“陈桥兵变”禅位于北宋,建隆辛酉年,携家隐于闽之福州济南山,改名判官,为回闽始祖,夫人赖、蓝、郭氏生子四,林朝、林宝、林厚、林严。朝,宋真宗时封金精大夫,擢临江太守,生三子:万一、万二、万三。林宝,封银精大夫,生二子,林孟和林武。林厚,封御前卫将军,生子九,文一,文二、文三、文四、文五、文六、文七、文八、文九。林严,封右御大夫,夫人王氏、蓝氏,生二子,林信、林正,林信生五郎、六郎二子,林正,宋仁宗时封佐卫大将军,移宁化石壁。夫人王氏,生一子千六郎,千六郎又名融,宋哲宗时任南昌太守,在任卒,夫人巫氏,生六子:五一郎、五二郎、六三郎、七郎、八郎、九郎。林七郎,夫人巫氏生二子仕仅仕瓒,林七郎后裔在长汀河田繁衍生息,故河田有“林半街”之称,元朝至正26年,因林姓失手打死郑知县,患“官祸”,林姓被屠杀无数,残存的被迫四散逃亡,或避深山,或隐名改姓,或迁至宁化、清流、归化、永定,连城等地,其中部分后裔,伯十郎迁上杭回龙,十六郎迁长汀龙田。林八郎,在“血洗河田”前已迁居长汀濯田,故免于“官祸”,生子二,林广,林海。林八郎与弟林九郎兄弟情深,濯田与中堡虽然距离近二百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往返艰难,但兄弟来往甚密,林八郎因到武平安丰乡(中堡)看望弟弟,在中堡身故,而林九郎到濯田看嫂故于濯田,林广,为濯田巷头开基祖,生一子,泰郎。泰郎生五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四郎、伯五郎,伯一郎生三子为长清、凤清、宿清,分别为巷头、大丰、升平林姓始祖。林海,夫人王氏,生一子泰仙(华清),经商于浙江身故,夫人生子,伯八郎,伯八郎随父经商父故后回迁武平中堡,夫人汤氏潘氏,生三子孟九郎孟十郎孟十一郎。此三兄弟于南宋理宗开庆元年正月初六日,舍弃田园房屋(今远富资福寺),向北迁徙,孟九郎在武平县大禾湖头开基,孟十郎在大禾乡冷水(今属邓坑村)开基,孟十一郎始迁长汀小刘坑,不久迁签坑,系长汀阳门前,凹上祖,部分后裔又迁武平大禾上罗坑,由孟十郎之九世孙茂华于明宪宗宣德元年徙湖背(旧称湖沛)开基。

林九郎之次子林三十郎,生子三,元一、元二、元三,上杭县湖洋乡石下村、濑溪村及旧县乡迳美村林姓皆为林三十郎之裔孙;上杭县境内林氏还有万一郎裔孙,万一郎(尚卿)原居顺昌县小陈坑,宋宣和年间(1119——1164年),因避乱经长汀、宁化石壁迁至上杭城郭坊村,为杭城、官庄、回龙、湖洋石田(今通桥)塘尾、官庄余坊、珊瑚、武平十方镇彭寨等地始祖。上杭才溪林姓为林九郎后裔,才溪林氏锐意进取,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从事城市建设成为巨富者众,影响甚大,从政者如原福建省委副书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林开钦等。

林融之子林七郎裔孙,元朝期间不满异族血腥统治,群起打死知县郑从吉,因而惨遭血洗,被迫逃离河田,有的改姓(今河田有李姓者,系林姓因避祸而改姓李,人口不少,临“解放”前曾商量归本姓而未果,这一支李姓每到过年时都会把林姓祖宗牌位翻过来祭拜)。有的移居上杭、永定、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等地,有的深藏于各县深山,事息后定居于长汀之南山、策武、新桥、大同、龙田等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林接标,祖籍在长汀龙田村,即为林七郎裔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01: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平林氏十之七八为林九郎裔孙,据笔者所知,各姓开基祖确知的有:中堡镇罗助村老村里始祖林福秀;中堡镇罗助村东升始祖林念三郎(林九郎孙);中堡镇罗助村黄泥坎下始祖林棘兴;中堡镇上济村始祖林仕宗;中堡镇远富村远坑自然村始祖林茂盛,中堡镇田背田坑王田(今洋田)寨头围始祖林念十郎公。【注:2009年5月12日访大坪村洋田林锡章先生(95岁,民国三年即1915年生),林锡章先生肯定地说,他们洋田林姓的始祖是念三郎公,为何《福州成馆记》的却是念十郎,究竟洋田祖是念三还是念十郎,待考】。武东乡袁畲下村始祖林什九郎;武东乡袁畲白泥田始祖林崇辉;武东乡川坊村始祖林万满郎;武东乡川坊村车子前始祖子达公(七郎公后裔,系上杭回龙迁来);大禾乡湖头(大禾村)始祖孟九郎;大禾乡冷水(邓坑村)始祖孟十郎(传至泮公——仲景公);大禾乡龙坑祖仲昂公(孟十之第10代裔孙);大禾乡湖沛(大沛)祖茂华公(孟十一之10世裔孙);武东上畲村林姓始祖(万一郎或义兴公);武东乡五坊村鸦鹊塘罗城(罗天坑)始祖万八郎;武东乡陈埔村连塘迳始祖万二郎(据传从上杭迁来,亦说为九郎公后裔,待考);武东乡黄埔村塘头林氏始祖定茂公;武东乡黄埔村古楼背始祖可九公;武东乡丰田村塘厦始祖万九郎公;武东乡丰田村留善田始祖念四郎公;武东乡丰田村竹山背始祖德懋公;平川镇城南村始祖德懋公;武东乡袁田村始祖千四郎公;永平乡孔下村谷夫始祖景仁公;中堡镇大绩村村部旁始祖景发公;社背祖云清公;坑头始祖(新羊子岗)云春公;桃溪镇新兰林氏始祖有福公(以上四地始祖皆为九郎公四世孙庚禄公之后裔);十方镇乐畲村始祖寿山公(从悦洋迁来);十方镇彭寨村始祖千九郎公;万安乡贤溪村始祖润若公;东留乡龙溪村林姓始祖仲九郎公;大禾乡冷水前塘始祖念六郎公;上杭县部分林姓始祖:回来始祖伯十郎;直迳始祖继清;三廪始祖青山;才溪始祖小九郎;回龙分房祖友祥;官庄曾泗村始祖九生;袁田村六世胜能公迁岩前九栋林屋寨(今将军村);袁田七世仰山移居湘店乡白竹坡;九郎公住下悦洋始祖:按《悦洋林氏族谱序》云:祖良公我悦洋之太始祖也。由中堡迁移上杭之东门外,再迁上杭城之郭坑。至我三世祖德仁公因回总包祭祖,道经武平下堡之青迳,见其地之溪山青秀,地方又近于中堡,递年祭祀可朝往而夕归,乃乐迁于青迳居焉。迨及我四世祖永春公男贵安公因寻牛于悦洋井下,而牛则鞭逐不归大奇之,父子二人览观悦洋山清水秀乃弃青迳而移悦洋居焉。明嘉靖四十一年,因广东流寇作乱,我九世祖东泉公兄弟避难于杭辖之紫金山,深宿岩穴,因天雨我济南林氏族谱被雨湿毁数页,以致上祖考妣无可稽考……

念三郎世系:念三郎为中堡罗助东升始祖,派下为九郎——四十郎——念三郎——杏芳、杏仁(迁广东平远东石)——杏芳生四男曰六生七生八生九生(杏芳次子迁居本省建宁、将乐)、杏芳之四子九生又名三七郎,由武平中堡罗助东升迁入上杭县官庄乡曾泗村林屋。九生公后裔之十三世迁长汀的百丈礤,12世守才和14世元胜由贵和迁长汀羊祜乡,14世元四公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中堡罗助村黄泥坎下林氏为平富堂始祖念四郎。其世系为九郎——四十郎——念四郎——棘兴——德清——日通——玉真——念唐——汝禄(兄弟为汝时汝盛),平富堂10世祖子华由武平北门回迁中堡罗助黄泥坎下建祠平富堂。而后子华——渭若——迁翠——仲二——吉灵——按兆——鹏丰——培郎——道善。念四郎公繁衍各地情况是,念四郎之四世孙六兴公,在永平乡梁山村大塘尾开基立业。六兴——祖清——九旺——宗常——尚贤——日辉——继鸟。九郎公之十世孙子秀公在武平北门移居江西紫山石山一带,“解放”前据闻有600——700户人家,九郎公之11世孙——润若公——廷杨公……十八世林在明全家移居武平万安贤溪村鸡麻窝自然村开基立业,生三男一女。九郎公之12世孙部分廷称公和廷翠公后裔移居宁化长坝一带。林九郎公之孙念十郎,生七子得嵩、得富、应成、八孜、兆成、保成、庚禄,中堡远富村田背世系为九郎——四十郎——得嵩——樟受——紫志、留志。武东乡川坊村世系为九郎——四十郎——得嵩——龙受——五十一郎(千七郎)——万满郎——德荣——宗仁、宗敬、宗礼、宗信、宗义。其中宗义、宗敬部分后裔迁广东始兴县。武东乡川坊村原名叫汤坊,系汤姓人居住之地,约在元朝时因故被元兵血洗,林宗仁因治皇后(妃)病有功,被明廷敕封太医院大国手、大理寺卿,覃恩追封三代,并准许在汤坊开基,这些是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左右的事情,汤坊乡原保存有圣旨、朝廷赐的尖底鼓等物(后损毁)。武东乡川坊油房下一脉世系是:千七郎——万满郎——德荣——宗仁——能——熊——补祯——成禄——巍——任——仕贤——生旺——友山——盛远——子升——通南、腾南、胜南。兆成公之子仕宗公(递传之泗二公)在中堡上济开基。章丰村东山背林氏与田背分房四世祖福贵公在此开基,今传至23世。林氏迁移粤东者众,林朝是林宗训长子,宋初举贤良任员外郎,擢临江太守,朝公之孙林钊,仁宗时授银青光禄大夫,任南昌太守,朝公曾孙子章、宗甫、子孜先后移居潮州、蕉岭等地,朝公第8世裔孙移居平远县大拓。而平远东石“林彦英纪念馆”林昭珂先生称:“宗训公之曾孙林钊,官南昌太守,生子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随父南昌任还福建汀州河田,宋徽宗宣和年间,由河田迁居上杭郭坊。万一郎传三十七郎——小四郎——百三郎——千九郎——季春——德旻——锦生——彦英。彦英为广东平远部分林氏开基祖。迄传二十八九代,近四万人,裔孙分衍迁湖南、四川等地,湘、川裔孙各有一万多人。粤东林氏另有宗支为,一为宗训公五世孙八郎后裔,八郎公之第三代大七郎移居程乡(梅县之松口一带),第四代洪创移居兴宁。另一支宗训公五世孙九郎后裔,九郎——四十郎——念十郎——得嵩——樟受——留志——广信——茂昌——华忠——时端——子美——法胜——法贤——福泰。福泰列晋安三十七世,携全家移居惠州龙川县老龙街,成为巨族,衣冠颇盛。

赣南兴国、瑞金、会昌、雩都等地林姓堂号多称“济南”,根据族谱资料,他们与汀、武、杭三县同祖,源出八郎、九郎。八郎公6世孙富山、天宠兄弟分别由汀州移居吉安、兴国、瑞金河州坝林氏、源出武平中堡九郎公,九郎——四十郎——念八郎——文七郎——六三郎——仁茂——清公——四五郎——广益——玄公——日通——宝公——法珊。林法珊于明嘉靖年间迁徙入赣,为瑞金部分林氏开基祖。今传20代左右,人口约一千多人。会昌湘江镇林氏始祖守义公乃九郎公后裔,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从中堡悦洋迁会昌凤凰岽,湘江林姓已传近20多代,人口3000多人。而中堡洋田林氏第2代祖光、祖承、祖昌兄弟先移居武平禾平(今民主乡),后再迁寻邬周畲保,“解放”前即有500余烟户。川坊11世油房下自然村林氏生能、生连、生饶迁四川重庆、内江、江津三县繁衍生息。




作者絮语(兼作跋)

作者简历:林东祥  武平县武东乡川坊(旧称汤坊)村人,生于1965年,现供职于武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中堡镇兽医站,兽医师职称,福建师大汉语言文学自考大专毕业,闽西作家协会会员,武平县政协文史员,涉猎客家学、文史和楹联等领域,作品散见于《福建日报》、《闽西日报》、《环球客家》等众多媒体,发表作品近20万字。曾获“亚农杯”全国农民读书征文奖和文学、楹联等若干奖项。

敝人生性愚钝,近年来对客家学和姓氏族谱等有些粗浅之识,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沧海中取一瓢而饮之,每感人生之苦短,才力之短拙不逮,今斗胆写此吾林姓(部分)之迁徙史,虽陋不成文,但目的却是抛砖引玉,期待各位贤达睿识之士批评指正,因敷衍成文引用了众族谱和部分贤达资料,在此表示谢意,若无意中对诸位贤达构成知识侵权,请来信来电指出,以便及时修正,因个人才力有限,文中错误在所难免,但这些都非为个人谋利,请各地梓叔和众贤谅解,错谬之处欢迎批评修正。

来信寄至“福建省武平县中堡镇兽医站”,电话为13959080679,亦可发电子邮件至wpldx@sina.com

宗训公第29代裔孙、九郎公第25代裔孙

林东祥

二〇〇九年五月于武平中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13: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好哦、我就是有点看不太懂,我也要回老家看看族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7 23: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氏001 发表于 2009-8-10 01:11
武平林氏十之七八为林九郎裔孙,据笔者所知,各姓开基祖确知的有:中堡镇罗助村老村里始祖林福秀;中堡镇罗 ...

据我看到的林氏族谱显示“子美”为时瑞长子而非时端的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6 2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gang3070 于 2014-5-22 12:06 编辑

看看,顶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3 14: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爱的就是你 发表于 2013-9-7 23:36
据我看到的林氏族谱显示“子美”为时瑞长子而非时端的儿子

据我家族谱显示“子美”为时瑞长子而非时端的儿子,我家族谱上写时端未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07:38 , Processed in 0.04877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