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480|回复: 1

优秀种养大户林和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6 09: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男,1961年出生在陈埭镇洋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75年小学毕业后,进入陈埭中学念初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持他念书,被迫中途辍学。1976年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起早摸黑,吃苦耐劳,虚心向老农学习、求教,掌握了一些种田基本技术。1983~1984年,由于他责任心强,为人公正,忠厚老实,被推选为生产队记工员。他带领全队社员学科学、用科学,推广杂交水稻和农业机械。
  1985年,洋埭村借鉴外地经验,推广“双田制”,实行规模经营,把口粮田和商品粮田分开。他开始承包水田43亩,1988年承包规模扩大到86亩,1992年扩大到116亩。1994年,洋埭村推行耕地股份合作制,实行土地连片承包经营,他的承包田面积又扩大到224亩。是年,他还开垦荒地及岸边杂草地9亩,种植水稻及甘薯、蔬菜、芋头等多种作物。
  在承包种田搞规模经营的12年中,他非常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引进试种“309”、“兴农长穗一号”、“博优501”、“福优63”及两系杂交稻。在有关领导及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指导下,大力应用增产增收新技术,实行湿润育秧、软盘育秧、冬种紫云英、配方施肥、根外追肥及使用新型生物活性肥料,达到省工、高产、高效益的目的。此外,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种植果树340株、蔬菜基地10亩,养鸡鸭600多只。利用田边进排水沟放养青鱼、草鱼、鲢鱼等6000多条,走综合种养致富之路。
  他先后投资3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添置稻谷烘干机1台、机械抛秧机1台、插秧机1台、拖拉机3台、运输车1辆、农友90型联合收割机1台、脱粒机6台、电动扬谷机3台、机动喷雾器1台、抽水机1台。同时,建起一座集机房、仓库、职工宿舍于一体的24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铺设1200平方米的水泥晒谷场。
  林和杰丰收后不忘国家和集体,积极交售公粮。10年来,上交国家定购粮和商品粮50万公斤。仅1995年、1996年分别上交国家的粮食就达12.5万公斤、14.7万公斤。他热心本村的公益事业,捐献给洋埭小学基金会1万元。长期以来,他还利用农闲时间,为周围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经验,提供良种。
  林和杰被评为晋江市优秀种养大户。1995年和1996年作为全省个人卖粮第二名、第一名,被评为“福建省卖粮多、贡献大的先进个人”,1997年2月初出席全省表彰大会,受到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的亲切接见。1996年,被团省委、省农办等单位授予“首届福建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并被推选为晋江市青联委员、陈埭镇人大代表。

晋江年鉴(199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9: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和杰的三个率先

率先推广优质稻良种
林和杰说:“现在种地有‘四靠’,一靠政策、二靠技术、三靠投入、四靠老天。其中,用良种是基础。”
1994年,林和杰在晋江市里第一个种杂交稻,种了50亩的汕优63。他说:“当时都是种常规稻,插秧时插一下要用秧苗五六棵,杂交稻只要用一棵。大家对杂交稻还没有接受,不敢种。”
杂交稻的产量优势很明显。林和杰说:“当时种常规稻,亩产一般在八九百斤,杂交稻亩产超过1000斤,产量很高。”那年,50亩杂交稻至少让他多收了1万斤稻子。第二年,全村农户全部改种杂交稻。
1996年起,林和杰的农场成为泉州市、晋江市的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他说:“大家种过的许多水稻品种都是在我这里先试种或示范后,再拿去推广的。” 自2003年以来,林和杰种的田,优质稻良种覆盖率保持100%,每年提供省、市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分级储备良种7万斤以上。
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林和杰说:“搞农业一定要有规模,要有规模就一定要靠机械化。”几年来,在农机部门的扶持下,他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43台套的先进农机,在晋江市率先实现水稻耕、插、收、烘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过去“双抢”季节时,他要雇100多人帮忙,一天13台脱谷机同时脱谷,光收割也要20天,插秧也要20天。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50亩,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20亩,只要雇20多人就行了。平时农场就7个人打理。
林和杰说:“现在农忙时,到哪里去雇100多人?没有机械,种不到100亩以上。”
今年,林和杰又购置了3台插秧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台收割机和2万个秧盘。他说:“总共要40多万元,但在中央和省、市的补贴下,我自己只要投10万元。”
率先提供学校劳动实践基地
在中和种养场,记者看到了两块牌子:高登中学社会实践基地和民族中学劳动实践基地。
“这两所学校都是本镇的。2005年,学校来人说来搞实践,我同意免费提供场所。”林和杰说,“他们来,我就叫几个技术员给学生讲讲课,或者现场演示一下。”
2007年,大儿子林锦钟从福建农林大学大专毕业后,被叫回家帮助种田。他说:“现在,没文化种不了田。说明书看不懂,农机就不懂得使用、维护;不能随便下肥,要测土配方施肥,还要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知识更新很快,需要新农民。”
其实,林和杰是期望下一代能够延续自己对土地的那份浓厚的眷恋之情。

福建日报 > 2009-0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7 06:04 , Processed in 0.05406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