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059|回复: 1

福鼎仙蒲林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8 14: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仙蒲林氏宗祠内的古戏台至今保存完好,藻井的人物画像栩栩如生。  白荣敏  摄

       仙蒲村位于福鼎市西南部,与霞浦、柘荣两县交界,古为长溪、福宁十三都地,现隶属磻溪镇。全村共有住户452户,总人数1820多人,有畲、汉两族在此生活,共同创造了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情。
  仙蒲简居山腹,四面环山,临水而居,僻静幽远。全村以林氏宗族为主,形成一个兴旺的家族聚落。仙蒲林氏渊源久远,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赤岸林氏先祖京一公迁徙此地。据嘉庆六年仙蒲林氏《重修宗谱叙》载:“唐咸通中,金州刺史林嵩公居赤岸(在今霞浦),厥后子姓繁衍散处诸乡,所以宁郡之有林氏,自此始地。吾宗仙蒲林氏起于京一公,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由赤岸迁于仙蒲东洋,再传,由东洋迁于里洋,六传至五十公,生元进士林仲节公及仲茂公二人,厥后分为两派。”林嵩是唐代福建最早中进士者之一,曾在福鼎草堂山和霞浦杨家溪或辟书院读书,或开草堂隐居,成为仙蒲林氏的源头。
        林仲节是仙蒲第一个中进士的名人,其族人称之为月廉公。在《仙蒲林氏族谱卷之五·外传》记载林仲节的生平,说他“少聪慧,一览成诵。”元至治年间(1321),他考中浙江省解元。当时在福建人中去参加科考,他是唯独入选者,因此,曾有传言:“福建若无林某某,满船空载月明归。”说的就是林仲节为福建考生争了一口气。泰定元年(1324),林仲节登进士第,授州判,因以才见忌,左迁句容司税,升华宁尹,并迁知吴江。林仲节著有书、经、赋等。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目前没有见到这份可贵的资料。
  仙蒲民风淳厚,奉行儒家思想,以忠、孝、义、行为模范,哺育一代代后人。林氏宗谱扉页就印有宋仁宗皇帝御笔朱红手迹“忠孝”二字。据其宗谱记载,嘉祐元年(1056),金紫光禄大夫、侍郎御史林悦,原名林英,因避讳改为林悦。他曾乞归回乡祭扫祖坟,仁宗问他,你作为乡殷少师(即商比干)的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林悦随即把身上的宗谱敬奉给仁宗。仁宗帝阅谱数日后,御笔题写“忠孝”两字于谱首,同时赐诗二章,表示对林氏宗风的赞赏。一代理学大家朱熹于宋淳熙元年(1174)五月朔日题写“长山世谱”,后又有“轩辕子孙”和“三仁世泽”等手迹。这就是林氏中的历代帝王名贤题谱秩事。
  月溪公林仲茂,即进士林仲节胞弟,是传承传统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在家谱外传中也有记录林仲茂的生平,说他“性至孝,少与月廉公同学,稍长见其父母勤劳,遂弃举子业而综理家政,及月廉公登仕版,公则教事双亲,经营物产”。随后,仲茂裔孙文斋,文斋之后舟山,他们都秉乘家训,或“性纯厚,善事双亲,笃于友”,或“待人忠厚,用能孝养”。成为一乡之巨望。所旌其的牌匾“稀龄懋德”、“阃德凝床”,古香古色,至今还高悬于林氏古民居的厅堂,说明其祖上享有过很高的声望。
  仙蒲村落相对集中,村中有开阔的平地,一条溪流称为仙蒲溪,从西向东缓缓穿村而过,把村庄分为两半,古民居大都临水而建。两岸石桥、碇步把民居联结起来,成一个整体。岸边绿柳依依,四山篁竹翠林覆盖,使整个古村落显得宁静而幽远。仙蒲古民居规模大,格局开阔,蝉援比邻。基本以一个单元结构为主体,线性排开。现存有清代以来的古民居数十座,保存完好的依次有外洋林氏民居、外头林氏民居、中头林氏民居、内头林氏民居、桥头林氏民居、大厝里林氏民居、花门楼林氏民居以及林氏宗祠等。其建筑典型者为望族合院住宅,或三合院式,或四合院式,且南北两侧厢房对称严谨。结构式样基本采用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民居两侧均有阁楼式翘檐,面阔多在8至11间,进深7至12柱之间,气质大方。民居庭前都设四角庭院,大门进入后是条石夹锭的通道,直到前面的大厅。通道砌石阶二至三级,以青石打造的石鼓分布通道两侧。庭院埕坪铺以青石子,光亮而整洁;有的是夯平泥地,平实而整饬。四周以条石为框架,落落大方。屋檐围成一方天宇,镶嵌其中的是远黛青山和悠悠白云。厅堂是古民居最为精彩之处,梁、窗架、雀替雕刻精美的图案,种类繁多,如瑞兽有鹿、麒麟、狮、蝙蝠等;花卉有菊、牡丹等;装饰物如瓷瓶、柱镜等,精雕细镂,栩栩如生,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木雕手工技艺。供案和牌匾见证了族人的人文脉络。林氏古民居保留有十几方清代以来的牌匾,弥足珍贵,有同治九年的“稀龄望重”;同治二十年的“西序耆英”;同治年间的“眉案双辉”;咸丰元年的“望重乡评”;咸丰十年的“选魁”;道光二十年的“古道是敦”;道光年间的“贡元”;光绪三十年的“岌铭颂德”;民国二十七年的“鸿光偕老”。
  古祠、古庙、古井构成古村落三大元素。林氏宗祠为清代建筑,祠堂前立有棋杆夹,铺以青石坪,场地开阔。祠内古戏台、天井及藻井手绘人物故事,无不显示古村落的古朴、凝重。大王公庙坐落于仙蒲溪尾南岸,面对着田畴和溪流,是林氏古老的祀庙。传说大王公生于明洪武甲寅年七月十九日,他六七岁时,一顿能吃斗米。人说饭量这么好,养育是个大问题。大王听说后,自卒于山头。后人过意不去,便立石室为祀,祈祷则无不应验。族人随后在洋尾矴步头建立草庙,又于咸丰六年,扩建墙宇,每逢腊月祭祀,从未间断。在大王公庙墙脚的过道下方,林氏族人凿井两方,用方石砌边,其泉水清冽。在春季田野盛开的紫云英衬托中,古井泉水斑澜如花。
  仙蒲田园风光旖旎,原始森林荫蔽幽深,千年树龄的红豆杉、古枫林耸立云天。溪流潺潺,瀑布飞泄,造就深不可测的池潭,无人敢于览胜,人称龙潭。村中原有传统的造纸作为产业,原料来源于山中盛产的毛竹,它与保留至今的林氏正月初五和三月三祭祖习俗共同形成古村落三大特色的民间民俗遗产,丰富了仙蒲的文化内涵。

来源:http://www.fdxww.com/News/Article/9.aspx
发表于 2010-12-12 23: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10-12-12 23:33 编辑

福鼎最远的一个乡村
仙蒲http://fdyy.banzhu.net/article/fdyy-19-1654884.html
冯文喜                                                                                                                                                                                                                             福鼎最远的一个乡村[仙蒲]
                    

               
作者:冯文喜
        仙蒲村位于福鼎市西南部,与霞浦、柘荣两县交界,古为长溪、福宁十三都地,现隶属磻溪镇。全村共有住户452户,总人数1820多人,有畲、汉两族在此生活,共同创造了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情。
        仙蒲简居山腹,四面环山,临水而居,僻静幽远。全村以林氏宗族为主,形成一个兴旺的家族聚落。仙蒲林氏渊源久远,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赤岸林氏先祖京一公迁徙此地。据嘉庆六年仙蒲林氏《重修宗谱叙》载:“唐咸通中,金州刺史林嵩公居赤岸(在今霞浦),厥后子姓繁衍散处诸乡,所以宁郡之有林氏,自此始地。吾宗仙蒲林氏起于京一公,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由赤岸迁于仙蒲东洋,再传,由东洋迁于里洋,六传至五十公,生元进士林仲节公及仲茂公二人,厥后分为两派。”
        林嵩是唐代福建最早中进士者之一,曾在福鼎草堂山和霞浦杨家溪或辟书院读书,或开草堂隐居,成为仙蒲林氏的源头。
        林仲节是仙蒲第一个中进士的名人,其族人称之为月廉公。在《仙蒲[url=http://www.bigan.cn/][url=http://www.bigan.cn/]林氏族谱[/url][/url]卷之五·外传》记载林仲节的生平,说他“少聪慧,一览成诵。”元至治年间(1321),他考中浙江省解元。当时在福建人中去参加科考,他是唯独入选者,因此,曾有传言:“福建若无林某某,满船空载月明归。”说的就是林仲节为福建考生争了一口气。泰定元年(1324),林仲节登进士第,授州判,因以才见忌,左迁句容司税,升华宁尹,并迁知吴江。林仲节著有书、经、赋等。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目前没有见到这份可贵的资料。
        仙蒲民风淳厚,奉行儒家思想,以忠、孝、义、行为模范,哺育一代代后人。林氏宗谱扉页就印有宋仁宗皇帝御笔朱红手迹“忠孝”二字。据其宗谱记载,嘉祐元年(1056),金紫光禄大夫、侍郎御史林悦,原名林英,因避讳改为林悦。他曾乞归回乡祭扫祖坟,仁宗问他,你作为乡殷少师(即商比干)的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林悦随即把身上的宗谱敬奉给仁宗。仁宗帝阅谱数日后,御笔题写“忠孝”两字于谱首,同时赐诗二章,表示对林氏宗风的赞赏。一代理学大家朱熹于宋淳熙元年(1174)五月朔日题写“长山世谱”,后又有“轩辕子孙”和“三仁世泽”等手迹。这就是林氏中的历代帝王名贤题谱秩事。
        月溪公林仲茂,即进士林仲节胞弟,是传承传统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在家谱外传中也有记录林仲茂的生平,说他“性至孝,少与月廉公同学,稍长见其父母勤劳,遂弃举子业而综理家政,及月廉公登仕版,公则教事双亲,经营物产”。随后,仲茂裔孙文斋,文斋之后舟山,他们都秉乘家训,或“性纯厚,善事双亲,笃于友”,或“待人忠厚,用能孝养”。成为一乡之巨望。所旌其的牌匾“稀龄懋德”、“阃德凝床”,古香古色,至今还高悬于林氏古民居的厅堂,说明其祖上享有过很高的声望。
        仙蒲村落相对集中,村中有开阔的平地,一条溪流称为仙蒲溪,从西向东缓缓穿村而过,把村庄分为两半,古民居大都临水而建。两岸石桥、碇步把民居联结起来,成一个整体。岸边绿柳依依,四山篁竹翠林覆盖,使整个古村落显得宁静而幽远。仙蒲古民居规模大,格局开阔,蝉援比邻。基本以一个单元结构为主体,线性排开。现存有清代以来的古民居数十座,保存完好的依次有外洋林氏民居、外头林氏民居、中头林氏民居、内头林氏民居、桥头林氏民居、大厝里林氏民居、花门楼林氏民居以及林氏宗祠等。其建筑典型者为望族合院住宅,或三合院式,或四合院式,且南北两侧厢房对称严谨。结构式样基本采用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民居两侧均有阁楼式翘檐,面阔多在8至11间,进深7至12柱之间,气质大方。民居庭前都设四角庭院,大门进入后是条石夹锭的通道,直到前面的大厅。通道砌石阶二至三级,以青石打造的石鼓分布通道两侧。庭院埕坪铺以青石子,光亮而整洁;有的是夯平泥地,平实而整饬。四周以条石为框架,落落大方。屋檐围成一方天宇,镶嵌其中的是远黛青山和悠悠白云。厅堂是古民居最为精彩之处,梁、窗架、雀替雕刻精美的图案,种类繁多,如瑞兽有鹿、麒麟、狮、蝙蝠等;花卉有菊、牡丹等;装饰物如瓷瓶、柱镜等,精雕细镂,栩栩如生,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木雕手工技艺。供案和牌匾见证了族人的人文脉络。林氏古民居保留有十几方清代以来的牌匾,弥足珍贵,有同治九年的“稀龄望重”;同治二十年的“西序耆英”;同治年间的“眉案双辉”;咸丰元年的“望重乡评”;咸丰十年的“选魁”;道光二十年的“古道是敦”;道光年间的“贡元”;光绪三十年的“岌铭颂德”;民国二十七年的“鸿光偕老”。
        古祠、古庙、古井构成古村落三大元素。林氏宗祠为清代建筑,祠堂前立有棋杆夹,铺以青石坪,场地开阔。祠内古戏台、天井及藻井手绘人物故事,无不显示古村落的古朴、凝重。大王公庙坐落于仙蒲溪尾南岸,面对着田畴和溪流,是林氏古老的祀庙。传说大王公生于明洪武甲寅年七月十九日,他六七岁时,一顿能吃斗米。人说饭量这么好,养育是个大问题。大王听说后,自卒于山头。后人过意不去,便立石室为祀,祈祷则无不应验。族人随后在洋尾矴步头建立草庙,又于咸丰六年,扩建墙宇,每逢腊月祭祀,从未间断。在大王公庙墙脚的过道下方,林氏族人凿井两方,用方石砌边,其泉水清冽。在春季田野盛开的紫云英衬托中,古井泉水斑澜如花。
        仙蒲田园风光旖旎,原始森林荫蔽幽深,千年树龄的红豆杉、古枫林耸立云天。溪流潺潺,瀑布飞泄,造就深不可测的池潭,无人敢于览胜,人称龙潭。村中原有传统的造纸作为产业,原料来源于山中盛产的毛竹,它与保留至今的林氏正月初五和三月三祭祖习俗共同形成古村落三大特色的民间民俗遗产,丰富了仙蒲的文化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2 08:13 , Processed in 0.15117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