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430|回复: 0

林成祖与台北板桥平原的开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8 14: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丰正偕夫人黄雪回攀龙村龙山堂祭祖,堂上方悬挂着他亲自为祠堂写的牌匾“源远流长”。
  几经修护,林成祖倾巨资修建的大安圳取水闸口现在还在发挥灌溉作用。
  
  
  
  
  “林成祖”是以漳浦林氏移民为主联合组成的垦号,垦首林天成,本名秀俊(1699~1771年),字茂春,乳名王仔,漳浦县石榴乡攀龙村人。《漳浦攀龙社林氏族谱》记载俊秀公是该村开基祖第十二世裔孙,出身农家,自小务农,从小养成勤俭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个务实进取的农民。清初,台湾北部初辟,大批漳浦人到台湾谋生。他也萌发到台湾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但因家境清寒,难偿所愿,他的亲朋好友筹了一些钱帮助他。雍正十二年(1734年),35岁的他偕同乡亲从厦门渡海到台湾,到台北淡水厅今大安乡的大甲居住,开始他不平凡的一生。
  林成祖的拓垦事业就是从大甲开始起步的。他用家乡朋辈资助的几百两银,在大甲承租“番田”耕种,自己辛勤劳作外,还招佃帮耕。由于土地肥沃,一年两熟,收入渐增,家资日富,他又招佃开凿大甲圳,引水灌田,年收谷上万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耕耘,他由一个农家子弟发展为开垦板桥的第一大功臣,板桥平原最大的垦首。
  为把垦殖事业做大,他把当地的家乡族人组织成一个垦殖联合体,垦号称为“林成祖”,他为垦首。后人于是以“林成祖”尊称之。
  为保证开垦的土地能旱涝保收,林成祖又倾巨资组织劳力开凿出了大安圳、永丰圳、暗坑圳,灌溉板桥地区开垦出来的数万亩良田。
  林成祖开发农业和修建水利的卓著建树,得到台湾同胞的高度肯定,连横在《台湾通史》中称赞说:“成祖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泽孔长,至今犹受其赐,是咸有功于垦土者也。”
  
  
  
  
  乾隆十五年(1750年),林成祖的开垦事业扩展到摆接堡和兴直堡(包括今板桥、中和、永和全部及土城、新庄、二重、三重和五股的部分地区)。当时板桥大部分属平埔族摆接社所有。林成祖对这块肥沃平原的开发,遭到平埔族人的阻挠。林成祖为了保护佃户,向清政府呈请设防自卫。获准后,即自筹粮饷,招募丁壮,设置隘寮,日夜守望、巡防,使佃户安心耕作,垦殖事业得以继续进行,但番民袭击垦民的事仍时有发生。
  这时,正逢摆接社发生流行性传染病,许多番社族人不治身亡。林成祖略懂医道,用一些草药救活很多人。番社头目非常感激,就把女儿潘氏许配给他。于是,林成祖取得了土地开垦权。林成祖夫妇合力经营土地开垦,摆接社的平埔族人和汉人杂居通婚,渐渐接受汉人文化,板桥平原很快开发成漳州移民为主的汉人农业社会。
  到乾隆末年,林家经营的土地已达数千顷,年收谷十多万石,他把这些开垦出来的村庄称为新庄、新埔、后埔,枋寮、大佳腊。林成祖盖了很多公馆、仓库,收租堆放稻谷,其中后埔是大公馆,新埔是二公馆,新庄是三公馆。晚年的林成祖定居在板桥城外的深丘庄,现在板桥车站后面的后埔街一带的林公馆,就是林成祖的故居地。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暴发林爽文起义事件。板桥地区大批漳籍移民响应。五十三年,起义被清廷镇压,板桥漳籍林姓多遭株连,林成祖因此被捕入京。其次子林海文带巨款赴京营救,申诉冤情,使成祖得以免罪获释。时任太子太傅的漳浦人蔡新,赞赏林海文的才能和孝心,将女儿许配给他。不料林海文在离京回台途中,溺水身亡。
  林成祖获释后返回台湾,时已古稀,仍每日农耕不息,新辟土地。有人劝他休息,他说:“我生长农家,义当食力,何可坐而燕安?况此为国家之地,久置荒燕,开之亦足生利。”由于他的悉心经营,林家拥有的土地达数千甲,成为一方巨富。
  林成祖(秀俊)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享年72岁。墓园建于他逝世后第三年,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墓址于今麦帅公路六期重划区内﹝内湖区民权大桥东桥头旁),背依公馆山,面向基隆河,墓园规制雄伟、视野辽阔,仍保留着清乾隆时代的墓碑与石雕,1991年11月列为台北市第三级陵墓古迹。站在墓园之前,能够遥望林秀俊当年开垦的大片土地。
  林成祖去世后,他的儿子林海涛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开垦。
  
  
  
  
  攀龙村位于闽南漳浦县石榴镇境内,三面高山环抱,犹如巨龙盘桓而得名。该村已有700年历史,由于历史的缘由,这座山区小村庄因山高水冷,村民世世代代过着贫困的日子,因此在清代移台垦殖高潮中,许多人随着同乡渡过海峡到了台湾,这使得该村成为与台湾关系紧密的村子。据族谱载,明清时代,该村大批村民渡台垦荒,与林成祖一起赴台垦荒的林姓有15人,后裔繁盛,现已繁衍后裔2万多人,其中林成祖的后裔就有4000人。另外,攀龙村还有部分洪姓族人,也于清雍正、乾隆年间陆续以至全部迁居台湾南投草鞋墩(今草屯镇),衍族1万多口,建立十多个村庄。这样,攀龙村赴台人员的后裔就有3万多人,堪称“台胞祖地第一村”。
  现全村人口3800人,90%以上姓林,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花生、甘蔗、龙眼、台湾木瓜等。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日益增多,村里农田大量闲置。
  据村书记林定民介绍,2004年,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按照“田成方、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在攀龙村建设了2500亩农田示范片,并有多家现代化农业企业入驻,主要种植出口蔬菜,如大葱、毛豆、甜豆、高丽菜、马来西亚木瓜、台湾木瓜等。现在,该村的村民就在家门口这些农业企业当上了农业工人,像城里人一样每个月领工资。目前,攀龙村村民年均人收入在4200元左右,在漳浦属于中上水平。
  攀龙村东侧,修葺一新的林氏宗祠龙山堂显得分外醒目。龙山堂始建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台北祭祀公业林成祖公业管理委员会林俊宏、林丰茂、林燮等委员,于1994年以来多次回乡寻根认祖,确认攀龙为祖籍地。2003年11月6日组成“成祖祭祖团”,400多人分批回乡谒祖,并捐献人民币50万元重修这座宗祠,2004年5月份修建工程竣工。林氏宗祠管理委员会林耀山介绍说,重修宗祠是个大动作,除靠路边的那堵墙没重建之外,其它的几乎都是推倒重建的,新砌的墙厚度达到46厘米,十分坚固。该祠堂坐西向东,面宽12米,占地750平方米,二进两庑一天井,祠宽十三米,深25米,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祠门对联为“鸯树芳传根深蒂固,瓶池水满源远流长”,石碑上刻着宗祠重修的经过。
  林成祖渡台前在攀龙村有一位元配妻子宋氏,并育有一子,名叫林庙。林成祖渡台后又娶一潘氏女子为妻,生海涛、海文二子。林成祖故后葬在台湾,但元配宋氏墓地一直在攀龙村,台湾《林氏族谱》上清楚地记载着:一世祖妈宋氏墓地在漳州府漳浦县西门外攀龙社岭顶庵大众庙后草铺山,坐西北向东南。
  按照族谱记载,台湾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是林成祖的第19代裔孙。2006年初,林丰正为连横到大陆的“破冰之旅”作前期准备,顺便偕夫人黄雪及林氏宗亲一行18人,于2月19日回到漳浦县攀龙村省亲谒祖,受到了祖籍地宗亲的热烈欢迎。他在“宗山堂”祖祠拜祭祖宗时说:“我的祖先从清代初就从这里去台湾,一转眼就200多年过去了。我的根在这里。很早我就想回来,一直未能如愿。这次刚好有机会回到家乡,受到这么多乡亲的热烈欢迎,我很受感动。”
  林丰正等人在步行前往祖墓祭拜的时候,看到了宗祠后面的那棵樟树时,高兴地说:“是的,是的,我们家族谱就是这样记载的,说我们老家就在樟树下。”据说,这棵老樟树在林成祖时代就已经长成,已经有千年的历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台林氏后裔已有20多批、2000多人次陆续回到攀龙村寻根谒祖,捐资修建宗祠等相关设施的金额达80多万元。他们回村谒祖时一致表示,这里是他们先祖的居住地,也是他们根之所在。
  何 池  文/图

闽南日报2009.4.8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4 01:24 , Processed in 0.03842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